大沽口炮台遺址

大沽口炮台遺址

曆史遺址
大沽口炮台遺址是一座曆史遺址,位于天津市,原置于海河南北兩岸,素稱“津門之屏”。大沽口于明代開始設防,清代修炮台,置大炮,設施不斷加強,逐漸形成以“威,鎮,海,門,高”為主體的完整防禦體系。近代,随着外國列強對華侵略,大沽地區更成為北方的軍事要地。南有虎門,北有大沽,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兩座重要的海防屏障。 後來大沽口炮台遺址被國務院确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以“海門古塞”之譽評為“津門十景”之一,并确定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88年國務院公布大沽口炮台遺址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 中文名:大沽口炮台遺址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
  • 所處時代:明朝
  • 占地面積:3900
  • 保護級别: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09:00-16:30
  • 類别:曆史遺址
  • 票價:25元
  • 建造時期:1858年
  • 著名景點:博物館、炮台等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曆史沿革

明代開始設防。

清代嘉慶二十二年(1817)在南北兩岸各建炮台一座。

道光二十一年(1841)又增建炮台三座:南岸兩座,北岸一座。加之原有炮台,共計五座,分别以“威、鎮、海、門、高”五字命名。鹹豐八年(1858)開始,僧格林沁在修複五座炮台的同時,于北岸另建石頭縫炮台一座。炮台建築初以石砌就,後用三合土夯築。配置千、萬斤級銅、鐵大炮多門及附屬設施。

第二次鴉片戰争期間(1856-1860),英法聯軍于1858、1859和1860年三次攻打大沽口炮台。其中,第一次攻陷炮台,兵臨天津;第二次大敗而歸;第三次占領炮台,進兵北京。

洋務運動期間(19世紀60至90年代),大沽口炮台進行了徹底改造,換裝了比較先進的大炮,并架設了電報線,設置了水雷營,海防體系初步形成。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再次攻陷大沽口炮台,并由此登陸,攻占天津、北京。翌年,清政府與十一國訂立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按照條約規定大沽口炮台被拆毀。

如今,現存遺址包括南岸“威”“鎮”“海”字炮台及北岸部分營盤。大沽口炮台遺址是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不畏強暴的曆史見證,也是國内具有較高文物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近代海防遺址之一。其中“威”字炮台遺址在1997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主要景點

大沽口炮台遺址景區的大門位于西側,在此購票進入後,左前方即可看到博物館。博物館建築的造型很獨特,是一個放射狀的金屬建築,寓意為爆炸的炸彈,整個建築的外表是鐵鏽色。

進入博物館即可開始參觀文物及資料的展示,博物館分為序廳、京畿海門、沽口禦侮、國門淪陷等幾個部分,還有3D影院和臨時展廳。

通過古鐵炮、古鐘、炮輪、石碑等文物展示了19世紀舊中國屈辱的曆史,使人了解當年國人抗擊外敵的奮勇和無奈,可以一一參觀了解。

參觀完博物館後從出口向東步行幾十米,即可看到一座高高的炮台,在城牆之上一座大炮和幾個小炮對準海面,滄桑壯觀,可以登上炮台與之合影。

大沽口炮台是中華民族抗擊侵略,不畏強暴的曆史見證。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

09:00(開始檢票/售票)-16:00(停止售票時間)-16:30(閉館/清場時間)

周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

門票價格

25元/人 (執行門票價格是由天津市物價局《關于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門票價格的批複》(津價費[2010]205号)核定)。

一、票價減免範圍:

1. 大學生憑學生證享受優惠價格10元/人(不含碩、博研究生)。

2. 60周歲(含60周歲)至70周歲(不含70周歲)的老人憑身份證或老年人優待證享受優惠價格10元/人。

3. 團隊人數超過(含)15人,可享受優惠價格22元/人。n

4. 現役軍人、殘疾軍人、轉業複員退伍軍人、軍隊離退休幹部和在職、退休、殘疾消防救援人員、消防救援院校學員以及享受國家定期撫恤、補助的優撫對象,憑有效證件免費參觀。n

5. 70周歲(含70周歲)以上的老人持各地方政府頒發的《老年人優待證》;離休幹部持《老幹部離休榮譽證》免費參觀。n

6. 未成年人(需持有效證件)免費參觀,需要監護人陪同入館(監護人不享受免費)。n

7. 殘疾人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證》免費參觀。n

8. 持有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的人員(憑有效證件),免費參觀。

9. 團隊參觀請提前預約登記。

二、講解價格:

15人以下(含15人)講解100元/場n

15人以上(不含15人)講解150元/場

每場講解人數不超過40人

三、“5.18”國際博物館日、自然和文化遺産日免費參觀n

四、大沽口炮台遺址服務中心提供如下服務項目:咨詢、多語種語音導覽、寄存(非貴重物品)、提供輪椅、嬰兒車及常備急救藥品等。

交通路線

一、乘坐旅遊專線1路直達終點站(乘坐公交110路;617路;936路;627路;822路均可換乘旅遊專線1路)——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

旅遊專線1路所經站點:

高鐵濱海站至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方向:高鐵濱海站→濱海新區政府南門→輕軌市民廣場(大連東道)→建港裡→和美苑→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

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至高鐵濱海站方向: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港口醫院→輕軌市民廣場(大連東道)→濱海新區政府南門→高鐵濱海站

首末班發車時間 :

高鐵濱海站首班車發車時間為8:00,末班車發車時間為15:30 , 其餘發車時間9:00、12:00、14:00。

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站首班車發車時間為9:00,末班車發車時間為16:35,其餘發車時間10:00 、13:00、15:00。

二、天津站方向——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

1.乘坐城際動車到高鐵濱海站下車,南出口出站,步行157米至高鐵濱海站公交站點,轉乘旅遊專線1路到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下車。

2.乘坐津濱輕軌9号線到市民廣場站下車,步行370米通過過街天橋至輕軌市民廣場(大連東道)站,轉乘旅遊專線1路到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下車。

自駕線路指南:

津沽路、天津大道、秦濱高速全線貫通,海河大橋、海門大橋、海河開啟橋連接海河南北兩岸,可連通至火車站、客運站、客運碼頭及天津機場。

天津大道-津沽一線塘沽方向-秦濱高速-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

津濱高速塘沽出口-四号路-秦濱高速-海河大橋-大沽口炮台炮台遺址博物館

參觀指南

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屬遺址類博物館,建築面積3900平方米。主要由展廳、臨時展廳、遺址展區、3D影院等組成。博物館主展廳面積約1700平方米,由序廳、京畿海門、沽口禦侮、國門淪陷部分組成,主要展出“海上國門”主題展覽;臨時展廳定期舉辦黨員教育、家教家風、未成年教育、藝術展覽等;遺址展區主要展示“威”字炮台遺址;3D影廳主要播放影片《沽口悲歌》,它以3D手段客觀而生動地再現了大沽口炮台鼎盛時期的完整防禦體系以及第四次大沽口保衛戰的壯烈場面,是博物館展陳内容的延續和升華。

一、3D影片《沽口悲歌》免費播放時間

周六日 上午10:00、11:00

下午14:00、15:00n

法定節假日 上午10:00、10:30、11:00n

下午14:00、14:30、15:00

工作日期間 預約觀看,每場人數不超過48人,團隊預約不再享受門票優惠。(需提前7個工作日預約)

二、導遊全景圖

地理

1901年清政府簽《辛醜條約》,炮台被拆毀,僅餘遺址,唯有南岸“威”字号炮台,上磚下石建築,内部三合土夯實,還保存完好,為近代列強侵華與中華民族抗禦外侮鐵證。n

1997年7月1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在原“威”字炮台遺址建大沽口炮台遺址紀念館。這裡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鐵證,這裡是進行愛國圖強教育的課堂。

由來

明初,永樂皇帝朱棣遷都北京後,大沽海口的戰略他位日漸凸顯,這裡是從海上進京的唯一門戶,一旦失守,首都就将毫無遮攔地暴露在外人眼前。嘉靖年間,為禦倭寇,大沽口海防戰備日緊,構築堡壘,駐軍設防。

1816年,清政府在大沽口南北兩岸各建一座圓形炮台。炮台内用木料,外砌青磚,白灰灌漿,高度約為一丈五尺,寬九尺,進深六尺,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台,建造得堅固如山。

1841年,經過數年經營,大沽口炮台已建成大炮台5座、土炮台12座、土壘13座,組成大沽炮台群,一套完整的軍事禦體系已見雛形。

1858年,欽差大臣僧格林沁鎮守大沽口,整修炮台,再建炮台5座,具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别以“威”“震”“海”“門”“高”五字命名,寓意炮台威風凜凜鎮守在大海門戶的高處。另一處炮台建在北岸石壁之上,名字叫“石頭縫炮台”。每座炮台設大炮3門,另有小炮台25座。每座炮台高10米至17米,底座周長182米至224米,上磚下石,均用三合土、糯米汁澆灌夯築而成,大小炮台共置大炮64尊,炮口對準波瀾壯闊的海面。

随時間的變遷,炮台在工藝上已大有改進,木材、青磚之外,再用二尺多厚的三合土夯實,炮彈打上去,至多隻是個淺洞,而且,炮台增高到三至五丈。

簡介

素有“南有虎門,北有大沽”的說法。在明代,大沽口開始設防,炮台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間,鴉片戰争前後更加大規模擴建,鹹豐八年(1858年)為加強海防,确保京城安全,清朝政府在南、北兩岸修築“威”、“鎮”、“海”、“門”、“高”座大炮台和20多座小炮台,防務不斷加強。近代随着國外列強對華侵略,大沽地區更成為北方戰略要地。

第二次鴉片戰争中,提督史榮椿率部堅守炮台,與英軍激戰,大部分愛國官兵壯烈殉國,史稱第一次大沽口保衛戰。1901年“辛醜條約”簽訂後,帝國主義列強為确保他們在中國橫行,強行拆去了大多數炮台,後來隻殘留有南岸的“威”字和“海”字炮台以及北岸的“方”炮台。

1988年大沽口炮台遺址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6月整修後向公衆開放。已經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解放後,大沽口炮台遺址被國務院正式确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以“海門古塞”之譽評為“津門十景”之一,并确定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公園建設

修建大沽口炮台遺址公園,南北長約一公裡,東西寬半公裡。主要内容包括:公園入口處設計圓弧炮牆;臨海一面修建仿古炮牆,總長一千零五十米。

大沽口炮台遺址公園建設項目,拟利用大沽口炮台的知名度,依靠遺址本身的優勢條件,建設一座具有鮮明古戰場特色的文物旅遊城,使之成為天津乃至全國著名的旅遊景點。

該遺址公園總規劃用地約93.80公頃,根據天津市塘沽區委托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曆史研究所于2005年做出的《大沽口炮台保護總體規劃》,本着對現存文物遺址的保護和開發的原則,拟建設包括遺址博物館、娛樂中心、停車場及防潮壩在内的4個主要項目,總建築面積約21000平方米。年接待量可達到30萬人次。

依照《大沽口炮台保護總體規劃》,該遺址公園規劃有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其中重點保護區圍繞炮台遺址向周邊擴展50米分布,西側以濱海大道為界,面積約25.38公頃,占到遺址公園規劃用地的27.06%;一般保護區為重點保護區之外的其他規劃用地,面積約68.42公頃,占到遺址公園規劃用地的72.94%。

大沽口炮台遺址周邊建設控制地帶依照保護區的規劃,以及規劃區建設控制強度,共劃分出3個等級的控制地帶,即:一類控制地帶、二類控制地帶和三類控制地帶。其中一類控制地帶土地使用性質限定為文物古迹用地和城市公共綠地,适宜建設項目僅限于符合遺迹文化價值的文化和娛樂設施;二類控制地帶土地使用性質以一類居住用地為主,适宜建設低層和多層住宅,以及無污染的公建設施,建築限高10米;三類控制地帶依照2002年塘沽區總體規劃确定,其土地使用性質以一類居住用地和金融用地為主,建築限高24米。

該遺址公園規劃用地地處保護區規劃的一類控制地帶範圍内,建設項目均屬保護性設施和圍繞炮台遺址開發建設的相關旅遊附屬設施,與保護區規劃要求相吻合。

意義

大沽口炮台是中華民族抗擊侵略,不畏強暴的曆史見證。從1840年至1900年整整六十年間,外國列強為奪取在華的經濟利益和政治特權,于一八五八年,一八五九年,一八六O年,一九OO年先後四次對大沽口發動入侵他們依仗“船堅炮利”把大沽地區置于其鐵蹄蹂躏之下,乃至進逼北京,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把譽為東方藝術宮殿的圓明園焚之一炬,迫使清統治者兩次離京出逃。在侵略者槍炮逼下,清政府簽定了一個個不平等條約。面對強大的侵略者,大沽地區軍民,一次次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同入侵之敵進行殊死搏鬥,向世界顯示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勇敢堅強的民族氣概。為此,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于1859年寫下《新的對華戰争》一文,嚴厲譴責侵略者挑起“海盜式”的戰争,熱情贊許中國抵抗是“有理”的正義行動。

價值

大沽口炮台等大量的曆史文化遺存。是天津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為保護這些曆史文化遺存,塘沽區政府曾經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人力、财力等多方面的因素,這些工作大多停留在基礎調研、保存遺址的層面上.對曆史文化的挖掘和開發利用還遠遠不夠。濱海新城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高速運轉下的傳統曆史的喪失已經引起了城市規劃師和經營者的普遍關注.對傳統曆史文化保護的呼聲也日益高漲。

大沽口炮台遺址具有很高的曆史文物價值。大沽口炮台飽經滄桑,幾經興廢,它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鐵證,教育後人“勿忘國恥”,牢記“落後挨打,科技興國”的信條。

大沽口炮台屢次修建,說是為禦敵,其實更多時候,是一種門面,擡舉着大清王朝的“戚嚴”,當外國的堅船利炮真的開進了海灣,當那個根本沒有尊嚴的政府不知所措地隻想退讓自保時,這一座座看似堅固的炮台便成了好看的擺設,中國的百姓感受到了那種切膚之痛的煎熬。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