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體倒挂

腦體倒挂

一種不合理的社會現象
腦體倒挂,是指相同條件下腦力勞動者的報酬低于或等于體力勞動者取得的報酬數量。[1]相同條件一般是指相同的工作時間。
    中文名:腦體倒挂 外文名: 别名: 性質:一種不合理的社會現象

發展曆史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正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初期,發生了第一次“腦體倒挂”現象,大量知識、技術含量高的勞動者,收入明顯低于簡單勞動力,這是20世紀80年代在城市地區出現的獨特現象。随着以腦力勞動為主的單位和社會群體融入市場經濟,昙花一現的“腦體倒挂”早已壽終正寝。20世紀末,由于國家看到了社會對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與高等教育實際發展之間存在較大的缺口,于1999年開始實施擴招。當年擴招達到了40%以上,此後直到2005年,每年的擴招幅度都保持較大的比例。

成因

腦體倒挂是在中國特定的經濟體制和錯誤的勞動價值觀念下形成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沒有區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所具有的不同價值,追求勞動者形式上的平等,即結果平等,而忽視了實質平等。中國憲法規定,勞動者分配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但現實中受“隻有社會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觀念影響,片面強調了分配上的平等,加之長期工資制度的僵化,形成了腦體倒挂的不合理的社會現象。“腦體倒挂”意味着勞動力價格真正進入由市場供求決定,緊缺時就會上漲,而與學曆高低無關。

區别

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區分在于:腦力勞動一般屬于複雜勞動,而體力勞動一般屬于簡單勞動,腦力勞動在相同的工作時間内可以創造出較之體力勞動更高的價值,為社會創造出更高的社會财富,對社會的貢獻大些。如果隻計算勞動時間的長短,不考慮勞動的複雜程度、實際貢獻,既違背勞動價值規律,又不利于鼓勵人們積極學習現代化知識,提高文化技術水平,不利于整個社會進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