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榭

水榭

园林建筑形式
水榭是指建于水边或水上的亭台,以供游客休息、观赏风景的中国传统式建筑。水榭多从驳岸突出,以立柱架于水上,建筑多为单层,平面或方形或长方形,结构轻巧,四面开敞,以得取宽广的视野。临水的一面,常设座凳栏杆和弓形靠背,称为美人靠或飞来椅,供人凭栏而坐。[2]
  • 中文名:水榭
  • 外文名:waterside
  • 别名:亭榭
  • 特 征:四面透空的矩形建筑
  • 平面形状:方形或长方形
  • 基本构造:木构架、屋顶和水中平台

介绍

水榭是中国古代建于水边的观景建筑。战国时建于高台之上的敞屋原被称为榭。榭从射,有军事建筑的意义,也有观赏的作用。

秦汉时期的文献中多有“高台榭、美宫室”、“层台累榭”的记载。汉以后,随着高台建筑的消失,建于高台的榭就移到了花间水际,成为园林中供人休息的游观建筑了。

水榭多从驳岸突出,以立柱架于水上,建筑多为单层,平面或方形或长方形,结构轻巧,四面开敞,以得取宽广的视野。临水的一面,常设座凳栏杆和弓形靠背,称为美人靠或飞来椅,供人凭栏而坐。

中国园林中水榭的典型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

平台跨水部分以梁、柱凌空架设于水面之上。平台临水围绕低平的栏杆,或设鹅颈靠椅供坐憩凭依。平台靠岸部分建有长方形的单体建筑(此建筑有时整个覆盖平台),建筑的面水一侧是主要观景方向,常用落地门窗,开敞通透。既可在室内观景,也可到平台上游憩眺望。屋顶一般为造型优美的卷棚歇山式。建筑立面多为水平线条,以与水平面景色相协调。例如苏州拙政园的芙蓉榭。

北京颐和园内谐趣园中的“洗秋”和“饮绿”则是位于曲尺形水池的转角处,以短廊相接的两座水榭,相互陪衬,连成整体,形象小巧玲珑,与水景配合得宜。

木构架

水榭一般都作成歇山形式,其构架是歇山建筑中,最简单的卷棚式木构架,如图1所示。其中各构件的作用和尺寸,与歇山建筑所述基本相同,现分别垂直构件、横向构件、山面构件等简述如下。

垂直构件

木构架中的垂直构件包括:檐柱、金柱、瓜柱等。

(1)檐柱

一般大式建筑柱高按60斗口,柱径5~6斗口。小式建筑的柱高,按08~1.1倍面阔,柱径为0.077~0.1倍柱高(高值大者取小数,高值小者取大数)。

(2)金柱

当木构架作成带廊结构时,应设置有金柱,金柱柱高按下式计算。

金柱高=檐柱高+檐金步举高

金柱径:大式建筑按檐柱径加2寸;小式建筑按檐柱径加1寸。

(3)瓜柱

瓜柱一般为矩形截面,但南方多为圆柱形,其方径尺寸较上层梁厚稍窄即可,其高按各梁之间的分举高确定。

(4)檩木

檩木一般均为圆形截面,檩径为:有斗棋建筑按4~4.5斗口,无斗棋建筑按1~0.9檐柱径。带斗棋建筑的挑檐桁为3斗口。

(5)檩垫板

檩垫板依其位置分为檐垫板、金垫板、脊垫板等。其板厚带斗棋建筑为1斗口,板高4斗口;无斗棋建筑板厚按0.25檐柱径,板高按0.7檐柱径。

(6)檩枋木

它是指在檩下的枋木,为矩形截面,带斗棋建筑枋高3.6斗口,枋厚3斗口。无斗棋建筑枋高按0.8檐柱径,枋厚按0.65檐柱径。

横向构件

木构架的横向构件主要有:屋架梁、抱头梁、穿插枋等。

(1)屋架梁

屋架梁分为:月梁、四架梁、六架梁等。

屋架梁的长度可按下式计算:

屋架梁长=∑步距+2檩径

两端出头尺寸按2檩径。

屋架梁的截面,清制是以木构架中七架梁为基础,七架梁的截面宽度按檐柱径加大2寸,高度按梁宽的1.2倍。五(六)架梁截面尺寸按0.8倍七架梁截面尺寸取定。三(四)架梁又按0.8倍五架梁截面尺寸取定。月梁截面与三架梁截面相同。

(2)抱头梁

它只在带廊建筑使用,分为无斗棋建筑的素方抱头梁和有斗棋建筑的桃尖梁。抱头梁的长度按下式计算:

抱头梁长=檐柱与金柱之距离+1檐柱径

桃尖梁长=檐柱与金柱之距离+斗棋出踩+1檐柱径

抱头梁的截面按下法确定:

抱头梁高=1.4檐柱径;

梁厚=1.1檐柱径

桃尖梁高=斗棋耍头底(或昂上皮)至檐檩中心距离;

梁厚=1檐柱径

(3)穿插枋

在歇山建筑中它与抱头梁配对使用,穿插枋的尺寸,枋长按抱头梁长再加出榫;枋高带斗棋按4斗口,无斗棋按檐柱径;枋厚带斗棋按3.5斗口,无斗棋按0.檐柱径。

山面构件

山面构件包括:趴梁、踩步金、踏脚木、草架柱、山花板和博风板等。

(1)趴梁

这是指歇山建筑中趴在前后檐檩上的趴梁。趴梁的截面尺寸,高为1.5~1檐柱径,厚为1.2~0.8檐柱径,长按进深。

趴梁的两端做阶梯榫,趴在檩上的阶梯槽口内,踩步金落脚在趴梁上。

(2)踩步金

踩步金正身部分的截面及其尺寸,与相应标高的三(四)梁、或五(六)架梁相同;两个端头的截面及其尺寸,与其所搭交的檩木相同。

(3)踏脚木

踏脚木是承托几根草架柱的横向受力构件,它的底皮为斜面,压在山面檐椽上,其截面尺寸为4.5×3.6(斗口),长与架梁相同。两端与正身部分延伸过来的前后金檩扣接。

(4)草架柱

草架柱是支承歇山部分檩木的支柱,在柱顶凿梳槽以承接脊檩和上金檩,柱脚作榫插人踏脚木卯口内。其截面为矩形尺寸,2.3×1.8,高依其位置按举架的分举确定。

草架柱、踏脚木等是形成水榭歇山山面的骨架,在它们的外皮,用木板封闭起来形成三角形的“山花板”。

(5)山花板和博风板

山花板是歇山山面三角形的封面板,三角形的斜边与各檩木上皮对齐,山花板下底边与踏脚木下皮或上皮平。山花板厚,一般大式建筑为1斗口,小式建筑0.8~1椽径。

歇山山面各檩木,要伸出山花板外皮约0.5斗口或1/3椽径,这伸出的檩头用博风板封堵,博风板的板宽为6椽径,板厚与山花板同,在板厚背面挖檩梳嵌入檩头。

角梁

角梁截面尺寸,老仔角梁截面尺寸相同,有斗棋建筑,角梁高按4.5斗口,厚按3斗口;无斗棋建筑,角梁高按3椽径,厚按2椽径。

形式及特点

从宋画以及明、清园林现存的实例中,所看到的中国过去水榭的基本形式是:在水边架起一个平台,平台一半伸入水中,一半架于岸边,平台四周以低平的栏杆相围绕,然后在平台上建起一个木构的单体建筑物,建筑的平面形式通常为长方形,其临水一侧特别开敞,有时建筑物的四面都立着落地门窗,显得空透、畅达,屋顶常用卷棚歇山式样,檐角低平轻巧,檐下玲珑的挂落、柱间微微弯曲的鹅颈靠椅和门窗、栏杆等都是一整套协调的木作做法,显示出匠师的智慧及其对自然的感情。这种水榭的建筑形式,成为当时人们在水边一个重要休息场所。

在南方的私家园林中,由于水池面积一般较小,因此水榭的尺度也不大,形体为取得与水面的协调,以水平线条为主。建筑物一半或全部跨入水中,下部以石梁柱结构支承,或用湖石砌筑,总让水深入底部。临水一侧开放,或设栏杆,或设鹅颈靠椅。屋顶多为歇山顶式,四角起翘轻盈纤细。建筑装饰比较精致、素洁。苏州拙政园的“芙蓉榭”、园的“山水间”、网师园的“濯缨水阁”、上海南翔古猗园的“浮筠阁”等都是一些比较典型的实例。

苏州拙政园的“芙蓉榭”位于东部池畔,座东面西,有深远的视野,是园林东部景区的重点点景建筑。暮春夹岸桃红柳绿,景色醉人,夏日赏荷,此处尤凉,故以“芙蓉”取名。建筑基部一半在水中,一半在池岸,跨水部分以石支柱凌驾于水面之上。平台四周设鹅颈靠椅,供坐憩时凭依之用。平台上部为一歇山顶独立建筑,其内圈以漏窗、粉墙和圆洞落地罩加以分隔,外围形成回廊。四周立面开敞、简洁、轻快,与环境很协调。

同样,在江南园林中,还有一些水榭做得非常简朴,它们以一般树杆作木桩支于水中,上面扣着草顶,完全是一派江南农村水乡情调。如扬州冶春园临河而筑的“茅盖水榭”,与边上的水阁都三面凌空架在水面上,窗子非常通敞,地面也以木板建造,后部有香影廊相连通成为一组小巧玲珑、清素雅洁的乡土建筑群。这里过去原是清代诗人墨客饮酒和诗的场所,现在成了卖黄桥烧饼的餐店,依窗眺望,河光树影,别有情趣。

另外,在岭南园林中,由于气候炎热,水面较多,因此创造了一些以水景为主的“水庭”形式,所建“水厅”、“船厅”之类的临水建筑,多位于水旁或完全跨入水中,其平面布局与立面造型都求轻快舒畅,与水面贴近,有时做成两层,也是水榭的一种形式。

榭这种形式被借鉴、运用到北方皇家园林中后,除仍保留着它的基本形式外,又增加了宫室建筑的色彩,建筑风格比较浑厚持重,尺度也相应加大。有一些水榭已不是一个单体建筑物,而是一组建筑群体,如北京中山公园水榭,失去了水榭的原有特征。比较典型的实例有:北京颐和园中的“洗秋”和“饮绿”、“对鸥舫”和“鱼藻轩”,北海的“濠濮涧”水榭,被毁的圆明园中也有许多这种水榭建筑物。

“洗秋”和“饮绿”是谐趣园内两座临水建筑物。“洗秋”的平面为面阔三间的长方形,卷棚歇山顶,它的中轴线正对着谐趣园的人口宫门。“饮绿”的平面为正方形,位于水池拐角的突出部位,它的歇山顶变换了一个角度,转人面向“涵远堂”方向。这两座建筑之间以短廊连成一个整体。体型上富有变化。红柱、灰顶,略施彩画,反映了皇家园林的建筑格调。

解放后新建的一些水榭,有的功能上比较简单,仅供游人坐憩游赏,体型也比较简洁;有的在功能上比较多样,如作为休息室、茶室、接待室、游船码头等,体型上一般比较复杂;还有的把水榭的平台扩大成为供节日演出用的舞台,在平面布局上更加多变。

广州华南植物园水榭,一半濒水,一半倚岸,层层宽敞的平台跌落、漂浮于水面上。建筑层高较矮,造型呈扁平状贴伏岸边,显得轻快、通达、舒展,与岸边竖向挺拔、深郁的热带植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建筑物通向主要水面,视野宽广。水榭作为接待室使用,除布置有主要休息厅外,还安排了一些附属的小房间,以敞厅、矮墙将它们组织成一个整体,空间上变化较多。

关系

水榭与水面、池岸的关系

作为一种临水建筑物,就一定要使建筑物能与水面和池岸很好地结合,使它们之间配合得很有机、很自然、很贴切。为此,在设计方面应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

(1)水榭在可能范围内宜突出于池岸,造成三面或四面临水的形势

如果建筑物不易突出于池岸,也应以伸入水面上的平台作为建筑与水面的过渡,以便为人们提供身临水面之上的宽广视野。例如,北京颐和园的“鱼藻轩”,建筑突人昆明湖中,三面临水,后部以矮廊与长廊相衔接,在水榭之中,不仅可观赏正面坦荡的湖面,而且向西透过烟波浩渺的朦胧水景,可观赏到玉泉山及西山群峰的借景,视野异常开阔,成为游人休息、摄影的好地方。

在水榭不能突出于水中时,通常以宽敞的平台作为过渡。如杭州的“平湖秋月”,苏州怡园的“藕香榭”,上海浦东公园水榭,北京陶然亭水榭等。

解放后,由于广大群众游园活动的需要,人数多,活动方式多样,临水建筑又是游人乐于游赏停留的地方,因此,把临水露台做得宽敞一些是适宜的。

(2)水榭宜尽可能贴近水面,宜低不宜高

这里通常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在池岸地平离水面较高时,水榭建筑的地平没有相应地下降高度,而是把地平与岸边地平取齐,结果使水榭在水面上高高架起,支承水榭的下部混凝土粗糙骨架暴露得过于明显,虽然有时建筑物本身比例尚称良好,但整体感觉是失调的。北京中山公园的水榭也有这个毛病。上海西郊公园荷花池水榭,在这一点上处理得较好,它结合原有地形上的高差,把水榭做成了高低两个空间,中间以花格墙作了分隔,上面一间地平与岸上的地平相近,作为敞厅,然后通过5-6步梯级降到下面一层空间,做临水平台,在剖面的高低错落上,很好地解决了建筑与池岸、建筑与水面的适宜比例关系问题。

在岸边的平地距水面高差较大时,也可以把水榭设计成高低错落的两层形式,从岸边下半层到水榭低层,上半层到水榭上层,从岸上看过去水榭仿佛仅为一层,但从水面上看时则为两层。北京紫院与陶然亭的水榭就采取此种方式。

水榭与水面的高差关系在水位无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容易掌握,但当水位的涨落变化较大时,就需要在设计前仔细了解水位涨落的原因与规律,特别是最高水位的标高,以稍高于最高水位标高作为水榭的设计地平,以免被水淹。

在建筑物与水面之间高差较大,而建筑物地平又不宜下降时,应对建筑物下部的支承部分作适当的处理,创造出新的意境。如广州泮溪酒家之临水餐厅位于二层,距水面很高,在其侧畔以英石叠砌假山,塑造一种高悬的气氛,也很有特色。

(3)在造型上,榭与水面、池岸的结合,以强调水平线条为宜

建筑物平扁扁地贴近水面,有时配合着水廊、白墙、漏窗,平缓而开朗,再加上几株竖向的树木或翠竹,在线条的横、竖对比中一般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建筑轮廓线条的方向上,榭与亭、阁那种集中向上的造型是不同的。

水榭与园林整体空间的关系

造园即造景,园林建筑在造型艺术方面的要求,不仅应使其本身比例良好、造型美观,而且还应使建筑物在体量、风格、装修等方面都能与它所在的园林空间的整体环境相协调和统一。在处理上,要恰当、自然,不要“不及”、更不要“太过”。近年来新建的一些水榭容易出现的毛病是“过分”。这种过分,首先是在体量上有时做得过大,与所在水面大小、空间环境的大小不相适宜,超过了环境所允许的建筑体量上的限度,把所在的水面相对来说给“比”小了。其次,在“藏”与“露”的关系上,过分暴露,水榭与山石、绿化结合不够,显得一览无余。在装饰上,也往往作“过”了头,不是恰到好处,不是很自然,而是繁琐堆砌。在风格上,有时南、北不分,互相抄袭、套用,缺少“乡土建筑”的地方特色。这些都与我国园林建筑的优良传统相违背。

当然,现代公园由于大量群众游园活动的需要,已非过去少数文人雅士在水榭中品茗赏景那种需求所能相比拟的。因此,在建筑的规模上适当加大,做得宽敞些,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是完全必要的,但不能因此而不顾及建筑在园林空间环境中应具有的“身份”和恰当的“形象”,而损害了园林的整体性。

南宁盆景园中的一组廊榭建筑设计得比较成功;整座建筑呈“门”字型,中心环抱着曲线形的水池,水榭向池面伸出了宽敞的平台,可供群众活动和节日演出之用,在对岸突向水中的半岛上,是微微起伏的草地和点缀着的热带植物。从整体上看,建筑物扁平低矮,体量尚称恰当,它们穿插于绿荫之间时隐时现,不尽显露;在细部处理上,仿竹的构造,亦觉亲近自然。

广州兰圃公园水榭茶室兼作外宾接待室,曲折的兰花小径把游人引入水榭后部的人口,经过一间矮小的门厅进人三开间的接待厅,厅内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刻花玻璃隔断将空间作了划分,面向水池伸出一个大的平台,水面不大,相对来说建筑的体量已不算小,但由于位置上偏在水池的一个角落,四周又满植花木,建筑物大都被掩映于绿树丛中,露出的部分并不过显,与环境气氛是融洽的。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