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生

共建生

在汉部委属院校与武汉市合作建设计划招生
共建生(全称:在汉部委属院校与武汉市合作建设计划招生)始于2002年,是指在汉8所部委属高校与武汉市合作建设招生,只招收武汉市考生。“共建生”原先在高考省重点线上、高校投档线下20分内录取,传统志愿填报模式(分为第一、第二志愿)。所谓共建,就是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了满足员工子女入学,通过单位赞助的方式,与知名学校建立关系,员工子女可直接入读这些学校。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为了弥补基础教育资源的匮乏,逐渐建立起共建生制度,近年来,共建有愈演愈烈之势。
    中文名:共建生 外文名: 别名: 时间:2002年

产生问题

共建生的不公平性的确存在,或者说他的确是一种地方保护政策,但是正如三峡大学对宜昌考生降分录取、长江大学对荆州考生有特惠政策、济南青岛对本地区学生直降20分录取的地方保护性政策的存在一样,与各地的发展战略关系很大,在短期内很难完全取消。

2009年,共建生名额有1740个(该年一共有6000余人有资格填报),录了1716个,空缺名额24个,而在2010年共建生名额数减少至1500个(理科1242个,文科258个),比2009年减少了240人,而2010年武汉市理科上线人数有5350人,只比2009年少5人,共建生名额的竞争压力变大;有人认为2011年共建生的名额还会减少,专家预估共建生投档线不会比去年有明显提高。同时本着教育公平的原则,教育部可能在三年内取消共建生,也许在2013年或者2014年,共建生将成为历史。

主要案例

武汉

2009年改为平行志愿填报模式,设立8个一志愿,武汉市的学生只需要过一批线就可以填报,这样有效地降低了共建生的掉档率,不会再出现空缺500余个名额的荒唐现象,理论上讲,只要过一批线的武汉考生,都可以在第一批本科第一志愿掉档后,在共建志愿中被录取,相关院校也表示,虽然按照1.05的比例提档,但是只要服从调剂,就不会退档(这也是平行志愿模式填报时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因为一旦掉档,就不会再有机会被该批次其他院校录取,不服从调剂的学校最好不要放在前面),院校会适当调整招生计划。共建生学习和就业与其他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8所招收共建生的院校具体为: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根据部(教育部)市(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建协议,武汉市对上述八所高校在办学方面给予支持。八所部委高校每年安排一部分招生计划单独面向武汉市招生,目的是为武汉市的考生提供更多的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为武汉市的人才培养服务。

“共建生”均在第一批本科录取。投档时间在高校面向全省招生计划一志愿投档之后,二志愿投档之前,按照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录取。

武汉共建生,通俗点解释,在武汉的8所部委属高校在高考招生时有另外的招生计划,以低于省线录取武汉考生,从而提高武汉地区的一本上线考生的录取率。并且这样可以提高当地政府协助在汉部属高校发展的积极性,有利于高校的教学质量以及硬件设施的提高与更新。

共建生的历史:

2002年6月,教育部和武汉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合作建设在汉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决定》。该市花大力气合作建设高校,如拆迁高校周边村民房屋10余万平方米、免缴各类配套款费近千万元等,改善了学校环境和办学条件。2003年,武汉市加大合作建设力度,用于高校周边基建费不低于20亿元。

据了解,2002年起,武汉作为合作建设试点招生市的工作得到教育部肯定,教育部拟准备在全国增加试点。当年,7所在汉部(委)属高校的共建生招生计划为1200人。

从2002年至2007年,武汉共建生计划从1200人逐步增加到1780人,高校也由7所增至8所。2008年,各高校在招生总规模紧缩、教育部规定部属高校压减属地计划,以及近几年因各种原因合作建设招生计划未完成的情况下,将共建生计划调整为1740人,实招1716人。

2009年,武汉共建生计划仍为1740人,与上一年持平。2010年,共建生计划为1500人,比去年减少240人。2011年,共建生计划为1100人,比去年减少400人。

共建生的要求:

应届生,学籍必须在武汉,但是户口可以不在武汉;往届生(即复读生),户口必须在武汉,且必须在武汉报考。

符合报考共建生条件(户口、报名点、过一批线)的考生,会在网上志愿填报系统中出现此栏(在“第一批本科”与“第二批本科”之间会出现“第一批本科共建”栏),反之,则没有该栏。

填报共建生也要注意院校的选择,应该把自己最想上的院校排在最前面,要特别注意平行志愿模式与传统志愿模式的不同点,例如2009年,很多考生不敢把华工放在前面,结果华工当年共建生录取线只比一批线高几分(例如有一个555分第一志愿报武汉的中国地质大学掉下来的学生在共建录取程序中被华工提档了),显然这些考生还是受了传统志愿填报模式的影响。

关于共建生的录取,举个例子:武汉某理科考生考了560分(过了一批线),一批第一志愿冒险填了北京交通大学,结果不够线,进入了共建生录取程序,他的共建生填报顺序为:

一志愿(1):华中科技大学

一志愿(2):武汉大学

一志愿(3):武汉理工大学

一志愿(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一志愿(5):华中师范大学

一志愿(6):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志愿(7):华中农业大学

一志愿(8):中南民族大学

开始录取程序后,依据平行志愿法则,从高分到低分录取;轮到他时,先看华工,已录满;再看武大,已录满;再看武汉理工大,已录满;再看中南财大,未录满,中南财大提档。再看该生专业选择,若无一专业有空缺名额,则看该生是否服从调剂,若服从,预录取;若不服从,预退档,则该生进入了第一批本科第二志愿录取程序。第一批本科共建录取程序结束。

注意,在进行“第一批本科(共建志愿)”录取时与考生“第一批本科(第一志愿)”所填报的学校没有任何关联。

2009年理科(一批线540)共建录取分数的几个数据:

华中科技大学:545分

武汉大学:583分

武汉理工大学:545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550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542分

华中农业大学:540分

中南民族大学:540分

华中师范大学:540分

2010年理科(一批线557)共建录取分数:

华中科技大学:590分

武汉大学:589分

武汉理工大学:576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576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571分

华中农业大学:567分

中南民族大学:566分

华中师范大学:569分

北京

共建生,作为北京“幼升小”、“小升初”的一种入学形式,已经使用了整整11年,指的是国家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与名校“合作共建”,通过单位赞助的方式,满足本单位职工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说白了,就是这些学校除了正常招生外,会给“共建生”留下名额,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入学。

北京市公布2014年小升初政策,存在10年之久的共建生取消。同时,小学实行免试就近入学。非北京户籍适龄儿童入学,须持有“五证”。包括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本人在京务工就业证明、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全家户口簿、在京暂住证、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等相关材料。

北京市将使用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将每一个学生入学途径和方式全程记录,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权限进行查询和监控。各区县要公布学校的服务片区,教育部门将根据这两个服务系统建立新生学籍。

2014年起,北京入学实行计划管理。各区县将加强入学需求前瞻预测,按照学龄人口数量、小学毕业生数量和中小学校办学规模等制定小学、初中招生计划并报市教委备案。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