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风格

欧洲艺术风格
“巴洛克”是一种欧洲艺术风格,指自17世纪初直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主要艺术风格。该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思是一种不规则的珍珠。意大利语(BAROCCO)中有奇特,古怪,变形等解释。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称谓,它是16世纪的古典主义者对16世纪下半叶开始出现在意大利的,背离了文艺复兴艺术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巴洛克风格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风格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
  • 中文名:巴洛克时期
  • 外文名:Baroque
  • 别名:
  • 流行时间:7世纪初直至18世纪上半叶
  • 隶属:欧洲艺术风格
  • 流行地点:欧洲

基本介绍

起源

天主教“特兰托会议”

为了回应16世纪早期基督教清教运动中对天主教义的抵制,1545年到1563年间,天主教会的主教们都聚集到意大利参加“特兰托会议”。整个会议有25个阶段,目的是要讨论和解决教会道义和仪式的问题,其中一项决议是宗教艺术必须为教会服务,通过直白、准确、现实、逻辑性的方式鼓励忠诚。但直到30多年后的反宗教改革,即天主教的复兴运动,一种新的激进风格才慢慢发展起来。巴洛克风格最初是在意大利兴起,后来传播到法国、德国、荷兰、西班牙和英国。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注重视觉和情感上的呼唤,明确地宣传天主教会的影响和教育。当时,罗马天主教会强烈反对革命性文化运动,却无形中滋生了许多新的宗教思想,而巴洛克风格正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它为天主教会官方的需求提供了很好的表达形式。以彰显天主教改革者们的优越感。但这并不是宗教艺术唯一的出路。

概述

巴洛克风格虽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确立起来的错觉主义再现传统,但却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巴洛克风格的在绘画方面的最大代表是法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在建筑与雕刻方面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的贝尔尼尼。

自十八世纪以来,艺术史家和考古学家们特别重视风格的研究。所谓"风格" 意味一件作品是依照某种特定的组合方式而构成的,它本身有着的内在谐和一致,但又明显地区别于其它的风格,故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风格的形成,当然是某一个时代和作者艺术发展成熟的表现。

不过,巴洛克作为一种风格,却一直是美术史家们有争论的问题。"巴洛克"一词的原义,含有不整齐、扭曲、怪诞的意思,大约是十八世纪古典主义者奉赠给自己不太赞同的前辈艺术的一个称号。从时间上说,"巴洛克"流行于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初。所以有人把整个十七世纪各国的艺术--意大利、西班牙、弗兰德尔、荷兰、法……都列在"巴洛克"范围之内。

影响

“巴洛克”成为独特的风格,是由于它在艺术精神和手法上,与盛期文艺复兴有明显的区别。如果文艺复兴可以归为“古典主义”,“巴洛克”可以归为"“浪漫主义”。它是在封建天主教复辟后,随着贵族统治的巩固而发展起来的。但是,不能简单地把“巴洛克”艺术和它的代表们,称谓“反”的,“倒退”的艺术。个人固然受制于历史,但个人又反射着各种历史因素(包括一切以往的传统),而给当代的历史带来新的东西。这才形成了历史的变化多端、丰富绚丽的形象。

风格特点

一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五是它的综合性,除了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

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占有主导的地位。

与洛可可风格的联系

巴洛克与洛可可是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两种艺术风格,二者都属于贵族艺术。虽有区别,但两者也有一定的联系,比如“巴洛克”与“洛可可”是两个模糊而且情绪化的术语。洛可可和巴洛克作为特征形容词使用,对于18世纪早期法国或类似地区建筑和家具的流行趋势而言,有时区别不大,有时有以下区别:典型特征是远离常规和预想,不和谐的组合,繁华的外表,过多的装饰,奇怪或者断裂的线条。

区别在于,当巴洛克目的不再是用奇观来震惊旁观者,而是要用天才来取悦旁观者时,巴洛克在形式上采纳了洛可可。虽然今天的艺术史家不再说洛可可或巴洛克是迷途的、怪诞的、过时的风格,但他们也许还是承认其中有不规则和不正常的特性。正是洛可可和巴洛克远离“经典”和常规,才促成了它们自己的影响。

音乐方面

产生与早期

音乐的巴洛克时期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

巴洛克时期最早的著名作曲家应该是意大利人蒙特威尔地,他出生于1567年,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向巴洛克时期过渡中显赫的人物”、“歌剧改革之父”以及“十七世纪最出色的作曲家”,但现如今他似乎被我们所忽视,起码在国内普通音乐爱好者当中,熟悉蒙特威尔地以及他作品的人不会很多。维瓦尔弟是大家很熟悉的作曲家,其实他和蒙特威尔地一样,也是意大利人,但是他却比蒙特威尔地晚出世一百多年!所以蒙特威尔地堪称巴洛克音乐的祖师爷。

另外,巴洛克时期的法国音乐不可小视,库普兰是其中的代表者,同样出生于法国的拉摩也是同期著名的音乐家,他曾被誉为“十八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作曲家”。拉摩与库普兰一同构建了法国巴洛克音乐的辉煌,两者都是拨弦古钢琴领域出色的作曲家。

巴洛克时期德国音乐家的代表是泰勒曼和J·S·巴赫,其实亨德尔也是德国人,但他的创作大多在英国完成,而且还入了英国国籍,所以通常被视为英国作曲家。泰勒曼这个名字或许显得比较陌生,但在十八世纪他在世的时候,声誉甚至超过巴赫,但作品流传却不是很广泛。

大家最为熟悉的巴洛克音乐家是维瓦尔弟、J·S·巴赫以及亨德尔。他们属于同一时期的伟大音乐家,维瓦尔弟最年长,出生于1678年;而巴赫与亨德尔都出生在1685年。维瓦尔弟的名字与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紧密联系在一起,这部作品应该是最通俗的巴洛克音乐,甚至堪称流传最广泛的古典曲目。

虽然其贡献远不如后面二人来的大,但知名度却非常之高,他所作的协奏曲也具有一定的品质。巴赫被誉为“音乐之父”,他的功绩自然非同一般,作品之多、水平之高也是亘古罕见的。亨德尔则具有天才的旋律大师,从他的音乐中可以感受到愉悦、优雅,他的协奏曲作品、歌剧、神剧都是巴洛克时期最为宝贵的音乐财富。

最后简要谈谈巴洛克音乐的演奏。对当今的指挥与乐团而言,演绎巴洛克音乐有两种主要的方法。其一是采用现代乐器演奏,但是缩小乐团规模,以符合巴洛克作品的特定需要。其二则是采用古乐器或者仿古乐器演奏,甚至成立专门的小编制巴洛克乐团或者古乐团。两种方法相比,显然后一种演绎更能贴近巴洛克音乐的本质,近年来这种本真的演奏方式也已经成为演奏巴洛克音乐的首选。

作曲家

巴洛克是一个时期,而不是一种风格,这个时期出产的音乐作品就称为巴洛克音乐,1600到1750年这150年间就叫做巴洛克时期.

意大利

D·斯卡拉第科莱里(Arcangelo Corelli,1653-1713)

A·斯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

阿尔比诺尼(Tomaso Giovanni Albinoni,1671-1751)

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

D·斯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

德国

帕赫贝尔(Johann Christoph Pachelbel,1653-1706)

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1681-1767)

巴赫(John Sebastien Bach,1685-1750)

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

法国

吕利(Jean-Baptiste Lully,1632-1687)

F·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n,1668-1733)

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1683-1764)

英国

普塞尔(Henry Purcell,1659-1695)

时代的终结

1750年,对位法(音韵学术语)超级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与世长辞,标志着巴洛克巅峰的对位法音乐的终结,也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终结。之所以称这一时期为巴洛克,是由于一时期音乐表达的技术及方式基本上有它一定程度的共同点,所以用此名词来标志,并无特殊的意义。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法语,追本溯源是葡萄牙语barroco,意谓形态不圆的珍珠。是巴洛克末期评论家们在评论此一时期的音乐时所首先使用的,而且一般含有贬意,指粗陋曲、奇异的、夸张的音乐。

巴洛克之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趋于将音乐语言简化和规范化,在他们看来,巴洛克音乐过于夸饰而不够规范。因此巴洛克一词被评论家用来指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前期的艺术及音乐作品。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用更为深入和细致的历史眼光来看待这一时期的音乐,巴洛克不复有粗陋和毛糙的含意,但是比之巴洛克前后的音乐作品,它确实存在着夸饰和有些不太规律化的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讲究清晰、统一和协调。但至十六世纪末期,艺术中感情的因素日益增加,明净清澈和完美的形式被表达感情的需要所压倒。

概述

风格解析

与文艺复兴和风格主义时期一样,巴洛克艺术家们在风格、技巧和成就上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当然还有自己的独特特征。他们都清楚,自己的作品是需要把故事讲述得现实、明白。不过,从这点上来说,艺术家们就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了。所有作品都充满激情,包含强健体魄的人物形象,讲述人类故事。从风格主义开始,艺术便继承了运动和强烈的情感因素,吸取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可靠性、透视法以及经典线条的画法。

巴洛克艺术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画像中高光与深邃阴影的强烈对比;二是对人物肌理和细节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文艺复兴时期对理想形象和主题的追求不同,巴洛克艺术家们描绘更加现实的人物形象和场景,通常会选用普通人作原型。为了体现力量与复杂的画面,他们甚至摒弃了轻松和谐的场面。巴洛克可以说是一种表达直接、充满戏剧性的艺术,直截了当地讲述故事本身,避免造成任何误解。

同时,建筑师们也开始创造令人印象深刻的外观与内饰,以表达骄傲、权利和影响力。巴洛克的建筑风格是,宽阔的入口和巨大的楼梯,豪华的庭院和房间,再配以大范围夸张的装饰,还有光线与阴影的运用。

巴洛克的传播

与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和威尼斯是主要艺术中心不同,巴洛克的发源地是罗马。这种新兴风格迅速传遍欧洲其他天主教国家。卡拉瓦乔的作品,虽然被一些人批评为太过现实,但是其强烈的戏剧性表达方式还是受到许多人的称赞。伟大的巴洛克雕塑大师杰安·劳伦佐·贝尼尼(1598-1680年)对《圣经》的神话故事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解读,深深地影响了一代艺术家。在弗兰德斯,鲁本斯以一种更为松散的方式描绘宗教和世俗题材的作品。

在法国,普桑清新、简明的风格以及克劳德经典的风景,与鲁本斯的激情绘画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委拉斯凯兹光彩夺目的作品把西班牙艺术推向了全新的高度。在比利时和英国,梵·迪克以其生动、优雅的人物画像和奢华的场景而着称,并将巴洛克风格在北方发扬光大。然而,受到宗教改革抵制运动的影响,巴洛克风格在荷兰和英国的传播花费了更长的时间。最终,巴洛克艺术还是在欧洲北部得到发展,更加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而并非像天主教国家那样把重点放在感情的表达上。

这种风格在天主教国家中的影响最为深远,持续时间最长。到了18世纪,巴洛克风格变得更加华丽,最后演变成更加柔和、更富有装饰性的洛可可风格。

代表人物

埃尔·格列柯 (风格主义,早期巴洛克风格)

埃尔·格列柯被认为是西班牙画派第一位伟大的天才。他出生于克里特,是画家、雕塑家,同时还是建筑师。他30多岁时定居西班牙,并创作了许多关于极富精神力量的戏剧性画作。他的作品都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融合了风格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风格,同时还富有个人的重新创作风格。

在耶稣那个时代,集市都是在耶路撒冷神庙旁的走廊上举行的,商人们贩卖宰杀的动物换钱。据《圣经》故事记载,愤怒的耶稣将那些商贩们赶走,警告他们说上帝的地方是专供祈祷所用。在这幅画中,耶稣占据了画面的主要位置,正准备甩出手中的鞭子。商贩们在他左边奋力退让着,而他的使徒们则在右边站着。埃尔·格列柯多次描绘过这个场景,这幅图中所展示的版本,充满了浓重的色彩和拉伸的形象,被认为是他于1600年在托莱多完成的。

卡拉瓦乔 (巴洛克时期)

尽管其短暂而混乱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但是米开朗琪罗·梅里西,又称卡拉瓦乔,仍然被认为是16世纪晚期17世纪早期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作为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巴洛克画家,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概念,即简单的现实比理想主义更加重要。

卡拉瓦乔将《圣经》中的人物世俗化的做法被认为是亵渎上帝。这幅画讲述的是,耶稣受难后,他的两个门徒正在与陆上遇到的一个陌生人吃饭。突然,他们发现这个人就是耶稣。画中生动的写实风格,强烈的光线对比,还有门徒们惊讶的表情,都蕴涵着观看者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鲁本斯 (巴洛克风格)

彼得·保罗·鲁本斯是北欧最著名的巴洛克画家。他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也是同时代最多才多艺、最具原创性、最多产的艺术家。他在安特卫普的工作室十分成功,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同时,他还在政府中兼任一些外交职务。

鲁本斯(1577-1640)是法兰德斯大画家,他是欧洲第一个巴洛克式的画家,他的绘画具有巴洛克艺术的壮丽风格。鲁本斯的创作以对生活的富于诗意的表现来歌颂生活,首先是歌颂作为宇宙最完美的造物的人类。他在二十年代所画肖像,绝大部分是盛装的、外表上十分华贵的贵族肖像,还有比较朴素的便装肖像的为数甚少。

他画的肖像之所以引人入胜,不仅由于绘画技巧的完美,同时还由于他在肖像里表现了脉搏在热烈地跳动、目光中充满了生命力、富有弹性的皮肤的栩 栩如生的人物。鲁本斯在三十年代,也即是他的生命最后十年,尤其喜欢画肖像、风景与神话画。这些作品几乎全出之于亲笔,比早期的作品更加朴素,更能予人亲切之感,这些作品以其画法的潇洒与极度精确及洋溢着内在热情的感染力而引人入胜。如:<<祝福和平>>、<<自画像>>、<<接受玛丽的祝福>>、<<乡村节日>>等。

受卡拉瓦乔和米开朗琪罗的影响,鲁本斯刻画了一个烛光映照的画面,犹太英雄赛门在他情人菲利斯丁家族的戴利拉的腿上睡着了。戴利拉受到菲利斯丁家族的贿赂,发现赛门的力量来自于他未剪的头发。于是,当赛门熟睡时,菲利斯丁家的一个人剪掉了赛门的头发,使他丧失了力量。而还有一些菲利斯丁家的人等在门后,准备抓赛门。

津迪勒奇 (巴洛克时期)

尼奥洛·迪·科西莫,也叫津迪勒奇,以清新和格式化的风格见长,其一生基本都为佛罗伦萨有权势的美第奇家族做宫廷画师。

这幅作品刻画的是犹太女英雄朱迪斯斩杀亚述暴君赫诺芬尼的场景。赫诺芬尼曾试图强奸朱迪斯。这幅画是作者自己内心痛苦的强烈表达,也被认为是她在精神上发泄自己报复的一种方式。

普桑 (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

深受提香和拉斐尔的影响,尼古拉斯·普桑被认为是17世纪法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他的追随者则被称为“普桑主义者”。

在这个人间天堂,没有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一群牧羊人正在念着墓碑上的文字:“即使在阿卡迪亚,也有我死神的存在。”这些文字表明,即使在最令人愉悦的地方,也有死亡的存在。有一个阴影投射到其中一个牧羊人的身上,这是未来的象征。

委拉斯凯兹 (巴洛克时期)

迭戈·

罗德里格斯·席尔瓦·委拉斯凯兹应该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他以别具特色的巴洛克风格,创作出许多历史和文化题材的作品,还有无数肖像画。据说,他对欧洲艺术的影响比其他任何画家都要深远。

委拉斯凯兹(1599-1660)是西班牙大画家,现实主义绘画的大师。他所处的时代正是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兴起的时代,当时的民族文艺极大繁荣。他也受到人文主义的教育。他以画肖像着称,曾两次去意大利,考察并精心研究威尼斯画家的作品,他没有强烈的宗教信仰心,不借助于想象。他只画他能看到的东西,在画布上只画下真实可信的形象,因此他所画的宗教画往往不成功,而由于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卓越的写实的绘画技巧,所以他的艺术能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度成就。

这世纪由于人文主义的兴起,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受到重视,所以肖像画得以盛行。但最初的肖像画大都是盛装的,并配上虚构的背景,人物做呆板,甚至手中拿的东西也有一套公式。由于他那超群的艺术才华与写实技巧,所以他画的人像却是十分生动,很有性格的。如:<<教皇英诺森十世>>及<<玛格丽塔公主>>。他却并未忘怀于那些不幸和贫苦的人,他画几幅表现一个善良而富有自尊心的不幸者,不能不对罪恶的封建制度产生愤怒,明确地表明了艺术家的爱憎。可以说在艺术史上开辟了独到的审美领域。如:<<侏儒赛巴斯蒂安>>和 <<缝针妇女>>等。

在这幅充满金色、银色、蓝色、紫罗兰色以及深红色的心形图画中,小天使托着圣母升入天堂。耶稣和上帝则在圣母头顶举着玫瑰花环,圣灵在她头上盘旋着。沐浴着光辉、拥有丝滑肌肤的圣母正用手抚摸着自己的心脏。

安东尼·梵·迪克 (巴洛克时期)

作为鲁本斯最具天赋的学生,安东尼·梵·迪克是欧洲最伟大的肖像画家之一。他对皇室和贵族人物肖像的描绘形成了整个斯图亚特时期的特征,并影响了英国肖像画近150年的时间。

国王面对明朗的天空站立着,他的马和仆人都被树叶掩盖着。这幅真人大小的英格兰国王肖像画,充分展示了他对着观众表现出的自信。银色闪亮的绸缎马甲,以及画家柔和的笔法,把国王的形象推至画面的最前方。

克劳德 (巴洛克时期,风景画家)

17世纪,风景成为了绘画的主角。而克劳德,这位画家、手工艺师兼蚀刻家,则是当时最著名的风景画家。

画中,示巴女王正在访问耶路撒冷的所罗门王。想象中的海港正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仿佛那些古迹都被旁边朦胧却雄伟的建筑所唤醒。风景的设计十分巧妙,衬托出空气的光亮。

代表作品

1600年《耶稣驱赶神殿中的商贩》 埃尔·格列柯(1541-1614年)

1601年《伊马乌斯的晚餐》 卡拉瓦乔(约1573-1610年)

1609-1610年 《赛门和戴利拉》鲁本斯(1577-1640年)

约1612-1621年 《朱迪斯斩杀赫诺芬尼》津迪勒奇(1593-1653年)

约1635年 《狩猎的查尔斯一世》梵·迪克(1599-1641年)

约1638-1640年 《阿卡迪亚的牧羊人》 普桑(1594-1665年)

约1640年 《牧羊人的朝觐》基多·雷尼(1575-1642年)

1648年《示巴女王的出航》 克劳德(1600-1682年)

1656年 《宫廷贵族侍女图》 委拉斯凯兹(1599-1660年)

1665年 《巴比伦的亚历山大》 夏尔·勒布朗(1619-1690年)

文学方面

概述

巴洛克文学是西方文艺复兴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另外和古典主义文学和清教徒文学并成十七世纪三大文学。它在人文主义文学的运动的衰落后而兴起。

巴罗克这一种文学流派从它一开始便被判为“教会与封建的文化运动”,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获得平反。它是一种贵族形式主义文学,多为主张文学为少数有文化修养的人创作。有意在艺术上精心雕琢,内容上多具有浓厚的宗教和哲理色彩。语言晦涩浮夸而不失神韵。

代表作

意大利的马里诺、西班牙的贡哥拉和卡尔德隆、德国的格里美尔斯豪森、英国的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法国的伏瓦蒂尔等等,都是巴洛克文学的代表。

代表作品有卡尔德隆的小说《人生如梦》、格里美尔斯豪森的流浪汉小说《痴儿西木传》等。

法国文学在十七世纪达到全欧的最高水平,产生了古典主义潮流。这一潮流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都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因而有“古典主义”的名称。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历史、文学在文艺复兴时期早已为人文主义者所推崇,他们掀起向古代学习的高潮,主要是从中吸取热爱生活、肯定人的力量的思想,用以反对天主教的禁欲主义。

但在十五世纪,意大利也出现一批学者,着重研究亚理斯多德和贺拉斯的文艺理论,并初步提出悲剧创作中的三一律问题。到了十六世纪后半期,有的作家像法国的龙沙、英国的琼生等,在创作实践上,有意识地学习古代的艺术方法,或多或少地采用古代文学的体裁和题材,同时三一律问题也从意大利传到西班牙、英国和法国,并在法国引起热烈的讨论。

这样,诗人、作家向古代寻找文学创作典范和理论根据的倾向逐渐加强了。这倾向在十七世纪的法国找到了最合适的土壤。法国的中央集权制度、资产阶级对专制王权的妥协让步,为它提供了政治基础,笛卡儿的唯理主义又为它提供了哲学基础,古典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流派很快就形成了。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以戏剧成就最为突出,产生过三个卓越作家:悲剧家高乃依和拉辛,喜剧家莫里哀。在别的方面,古典主义作家也作出了优异的成绩,像拉封丹的寓言诗、波瓦洛的理论着作等。

服装方面

主要特色

二十世纪世纪九十年代的简约主义在现在已经成为历史,时下古典主义风潮渗透到时尚舞台的每个角落,饰品设计更是着重于极富装饰性的巴洛克风格。不规则缠绕的华丽钻石项链,极具浪漫情怀的心型,闪耀着晶莹透亮的光芒,独特之处在于每一颗心型都呈现出完美的切割形状,处处流露奢华与迷人的气质。

巴洛克时期是一个崇尚高度华丽的年代,那时的鞋子大多采用优质的材料,像皮革、锦缎,配以奢侈豪华的装饰,如丝绸带、大扣子、刺绣、珠宝等。如今仿照巴洛克风格的靴子着重在细节上体现复古,像鞋帮上的十字抽绳,以及不和谐花纹和混搭风尚,虽然低调,却极其简洁优雅。

服装风格

古典主义韵味大行其道,使得充满复古情怀的浪漫婚纱也呈现出一派奢华风格。仿巴洛克的提胸和束腰,层层叠叠的裙摆,在细节上将繁复且精细的做工体现得淋漓尽致,再融合现代流行剪裁与时尚元素,像蝴蝶结、褶皱等,创造出亦古亦今的别样风格。大朵的花形头饰是婚纱中最显眼的配件,它可以遮盖整个头顶,也可以绽放于任一侧,令人叹为观止。

以裹胸收腰作为开场白,以巴洛克时代如贵族般缀满蕾丝花边的夸张袖子作为情节发展的高潮,这部有关古典主义戏剧的“脚本”充满着华贵的气氛。短俏的波浪状衣摆使得上衣在硬朗性感中透出高雅,歌特式袖型在复古细节中渗出摩登,色彩上也采用了鲜艳明快的颜色,让人犹如置身于一场盛大的宫廷舞会中。

具有巴洛克风格的时装最看重下半身的剪裁,力求多变。略微蓬松的及膝窄裙结合精致的褶皱,加上漫不经心的花边,一齐散发着温柔甜蜜的浪漫气息。面料虽然不是典型的浮花锦缎,却采用光滑轻盈的纱绸,彰显别具一格的奢侈感。色彩上,香槟色、米白色都不再独领风骚,取而代之的是艳丽的桃红色,配以荷叶边领口的奶白色针织外套,优雅矜持又不失俏丽可爱。

束腰是巴洛克风格时装的主要特点之一,也将成为新一季时尚舞台上的最佳主角。绸缎衬衫充满怀旧气息,纷繁多样的花纹表达出新古典主义时代的艺术风格,鲜红明亮的宽版束腰成为点睛之笔,不仅在色彩上形成强烈对比,而且别致的缎带蝴蝶结更是突出了在那段逝去的岁月中曾一度疯狂流行的大红大紫的时髦风尚。黑、白、橙、红四种颜色形成视觉上强烈反差,打造高雅矜贵的淑女形象。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