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

玉器

玉石雕刻成的器物
玉器,是指用玉石雕刻成的器物。玉器包含古玉,自雕琢成器算起100年以上的玉器称为古玉或古玉器。现代玉饰的品种款式多种多样,这些珠宝玉饰通过精心的配带,会给人们的生活、衣饰起到珠联璧合的效果。玉器,即使用天然玉石加工制成的器物。中国早在八千多年前就有了玉器,并不间断地延续到现在。玉器的出现是远古石器的延续与创新。
    中文名:玉器 外文名:jade 别名:

简介

玉器取材的改变,自然导致了玉器制琢工艺的变革。

玉器包含古玉,自雕琢成器算起100年以上的玉器称为古玉或古玉器。现代玉饰的品种款式多种多样,有:各玉珠串、各玉手镯、各玉发夹、翡翠挂件、套装饰品、各玉戒指、金镶玉品、各玉腰带等琳琅满目,除岫玉、玛瑙、密玉等玉料外,还采用翡翠、青金、鸡肝石、孔雀石、东林石、珊瑚、水晶、芙蓉石、木变石等等玉石原料。规格款式不断翻新,单珠串就有平串、宝塔串、花色串、异形串、随形串等等。这些珠宝玉饰通过精心的配带,会给人们的生活、衣饰起到珠联璧合的效果。

发展

玉,从远古至今,一直承载了中华民族对于生命与大地的渴望。沿革玉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可分为7个时期。

原始社会美石时期

这一时期玉器所用的玉石都是就地取材。属于蛇纹石、透闪石、阳起石等美石,因而称为美石时期。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器以不同深浅绿色和草黄色的蛇纹石琢治成龙、云、马蹄、龟、鸟等形状的器具,具有雄壮豪放的北方风格。良渚文化玉器大多以透闪石、阳起石等为原料,做成大型的琮、璧,另有冠饰、带钩以及鱼、龟、鸟等形状的器具。玉琮已有微微凹陷的弧面,并在上面浅刻细如发丝的云纹、鸟纹和兽面纹,具有清秀的南方风格。这些玉器标志着美石玉器已经脱离了石器,成为独立的手工艺品。

夏商西周时期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用新疆和田玉琢治成的玉器,揭开了以和田玉为主要原料的中国玉器史的第一章。商代王室的玉作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玉器生产中心。商代玉器在继承红山、良渚文化传统玉器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它以象征性、装饰性的艺术手法琢治了大量的玉琮、玉璧等祭祀礼器,帝王和贵族们所执的玉圭、玉璋以及玉龙、玉象、玉虎、玉鱼、玉蚕、玉蝉和玉人等佩饰品。

玉人在造型上,突出表现头部的眼、口、齿,并施用圆润婉转的阳线或双沟阴线加以刻画,有着浓厚的装饰趣味。玉鱼则施以简洁的阴线勾勒,形态生动。这些艺术手法对后世的玉器有着深远的影响。西周时期的玉器以片状为主,造型夸张,装饰简练,线条遒劲流畅,形成独特的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

玉器在各诸侯国的都邑纷纷兴起。河南洛阳金村东周墓出土的玉器非常精美,代表当时的艺术水平。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安徽寿县蔡侯墓、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墓、河北平山中山国王墓等出土的玉器,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玉器由繁缛趋向华丽。河南辉县魏国墓出土的大玉璜是由7片碧玉、两个鎏金饕餮头组成,中间连以铜片。玉片上琢治卧马、蟠螭、云纹等,并熟练地运用了镂空技法。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玉珮以5块大小不同的玉分别琢治为夔龙、夔凤等镂空的13块玉片和24个玉环,相互勾连成套环玉珮,这件玉器设计精心周密,制作巧妙,是战国初期的瑰宝。

秦汉魏晋南北时期

秦汉玉器发展迅速,并以西汉河北满城刘胜墓、西汉昭帝平陵(陕西咸阳)、元帝渭陵(陕西咸阳)、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河北定州)、中山穆王刘畅墓(河北定州)和南越王墓(广州)等出土的玉器为代表,有镂空白玉仙人奔马、玉熊、玉鹰、玉辟邪、龙螭乳丁纹玉璧、鸡心玉珮、玉人、角形玉环以及玉具剑等。这些玉器玉质莹润,琢制精巧,气韵生动,姿态自如,陪葬的玉器还有玉枕、玉衣、玉璜等。东汉时的玉器由西汉富有动势、立体感强的艺术手法逐渐转变为平面、线刻与绘画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魏晋南北时代的玉器基本上继承了东汉玉器的风格,制作较为简单。

隋唐五代和宋辽金时期

隋代玉器遗存甚少。西安李静训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盏,质地温润,金与玉互为衬托,显得富丽、典雅。唐代玉器大多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如出土的青玉人物椭圆杯、青玉云形杯以及玉双鹿寿带、玉双凤等都是优秀的作品。五代玉器很少,其中主要是成都王建墓出土的玉带板(体现官职的腰玉饰),为西蜀王室玉器作坊所制。宋代玉器在继承唐代风格上,又有所发展。北京房山石椁墓出土的玉双鹤衔草、玉镂节等饰件以及江西上饶南宋墓出土的人物玉带板,反映宋代玉器具有形神兼备的风格。辽金玉器多由汉族工匠制作,并以狩猎为主要题材,具有塞北的风格。

元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新疆的玉器大量销往内地,使玉器生产得到空前发展。元代的代表性作品“渎山大玉海玉瓮”,成于蒙古至元二年(1265),瓮口为椭圆形,高70厘米,直径135厘米,壁厚22厘米,膛深55厘米,重约3500千克。玉瓮周身为浮雕的海浪和海龙、海马、海猪、海鹿、海犀牛等怪兽,海浪激起旋涡,怪兽神态生动,整个作品气势磅礴,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传世玉器,也是极其珍贵的文物,现陈列于北京团城玉瓮亭内。各种镂空、多层次的玉帽顶(元代流行大沿瓜顶帽,以玉器饰于帽顶)、玉押(玉制的签押符号)是元代玉器的新品种。

明代初期的玉器风格同元代厚重古朴的风格相似。至永乐年间(1403~1424)迁都北京后,形成工整细致、一丝不苟的风格,尤以御用监制作的玉器更为典型。嘉靖、万历年间(1522~1619),玉器制作渐趋繁琐,帝王使用的玉器大多镶嵌金银、宝石,以显示豪华富贵。清代初期的玉器趋于严谨、精巧。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玉器制作进入繁荣时期,约持续半个世纪,成为中国玉器史上的鼎盛时期。清代玉器具有华丽、典雅的艺术风格。

最典型的玉器是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内的“大禹治水玉山”,高约3米,径围约2米,重约5000千克。宫廷陈设的玉器,如玉尊、玉鼎、玉瓶、玉屏以及各种玉山、玉兽等艺术品也比前期更为繁多。具有阿拉伯艺术风格的痕都斯坦玉器,风格独特,一是薄胎,二是镶嵌金银丝和宝石,在乾隆年间(1736~1795)进入宫廷后,得到清高宗的赞赏,并令工匠仿制。随之北京民间作坊也开始仿制,并广为流传。道光年间(1821~1850),玉器工艺开始走向衰落。

现代20世纪50年代以后

产地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主,并各具特色。北京玉器,风格浑厚、雅丽、端庄。著名的匠师有潘秉衡、何荣、刘德盈、王树森,被称为北京玉器四杰。潘秉衡首创有故事情节的人物作品,以风景或套环的链条作陪衬,并擅长制作薄胎玉器和镶嵌金银丝、宝石玉器。何荣擅长神佛、仕女,其作品在东南亚颇负声誉。刘德盈擅长花卉,尤其以珊瑚琢治的花卉更为独特。王树森技艺全面,如人物、花卉、鸟兽、神佛等作品都能巧用原料,使之小中见大,薄中见厚,平中见凸,充分发挥了玉器技艺的特长。上海玉器以仿青铜器为特色,造型端庄,风格古雅。

广州玉器在传统的手镯、戒指、玉坠、耳环等品种基础上,借鉴象牙球的技艺,于1978年琢治成功18层的吊链双狮子母玉球,各层都能转动自如。江苏扬州玉器以玉山见长,而苏州玉器擅长运用镂空技法。此外,辽宁锦州、抚顺、岫岩等地除了岫岩玉外,也以当地的玛瑙、琥珀琢治为玉器。甘肃酒泉夜光杯、黑龙江玛瑙工艺品也都是著名的品种。

除中国外,美国、新西兰、墨西哥等国也产玉器。美国1940年在怀俄明州发现浅绿色的玉石后,用以制作首饰。新西兰毛利族人有琢治玉器的悠久传统。他们将绿玉制成斧、刀、剑,用于执行死刑。小型的玉人是妇女们佩戴的装饰,作为生育、繁殖后代的象征。直到20世纪,小件的首饰和玉人仍然是新西兰的旅游纪念品。在墨西哥,特别是5世纪的玛雅文化和14世纪阿兹台克帝国时期的遗址中出土了一些翡翠、绿玉制成的玉珠、面具、饰板和服饰件等。

历史

至今我们发现最早的玉器是距离今8200年前在兴隆洼文化的一对白玉块,因此对于中国的玉文化艺术的起始于新石器时代。

原始美感时期

先民最早用玉的动机上,是在原始的美感的驱使下,将美丽无比的玉石制成饰物,佩挂在身上。

抽象主义时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特别是距今6000-8000年的红山和良渚文化玉器,反映并体现了材质的美感,饰纹抽象简练,艺术构思夸张且与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

象征主义时期

夏商周玉器主要采用夸大局部,突出神韵的象征主义手法。富于装饰性,观赏性的俏色玉器的出现,说明追求真实得艺术盛行,且风格渐趋统一。

娱人主义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审美意识的中心从早期的娱神逐渐转移到娱人,玉器工艺虽布局坦然有序、细微纹饰清楚,线条遒劲有力,但其深蕴的伦理道德价值应现于和高于他的审美和艺术价值。

现实主义时期

秦代玉器突出了现实主义的因素,但尚未见成熟之作。汉代玉器采用现实与夸张的创作手法,创作出一幅幅神奇瑰丽、洒脱奔放的艺术形象。

浪漫主义时期

隋唐五代宋辽金出现了佛教、人物、花鸟题材的新玉器,玉如凝脂、构图繁复、形神兼备,颇具浪漫主义色彩,显示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时代风格,实已登上我国古代玉器艺术高峰。

人文主义时期

元代玉器神态生动,且不拘小节。明清时期追求精雕细琢的艺术风格,玉器出现了商品化趋势,向着世俗化、装饰化方向发展,达到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的顶峰。

创新主义时期

建国后至今,再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采用了现实主义手法,走中西结合的创新之路,玉器出现了生活化、田园化,追求造型美和工巧的欣赏价值,精品玉器大量出现。

琢工特点

从总的历史发展来看,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处于“形成阶段”。有的玉器琢工已是光亮平整,磨工细腻。在相当长的新石器时代里,技法也在逐步提高,为商周时代玉器制造的“成熟期”打下了基础。

商代的琢工,直道多,弯道少;粗线条多,细线条少;阴纹多,阳纹少。穿孔外大里小,出现了所谓的“马蹄眼”。商代玉器上的“双钩线”(并列的阴刻双线条),是玉琢工艺史上的一大成就。

周代琢工,精细程度超过了以往。琢制的线条多与商代相同,但弯线条增多。琢玉的技法和造形设计在不断改进,加工修整和抛光,使器物日趋美观。

在春秋战国时,“水沙”(解玉沙)开始被选用,工肯也在进一步发展、定型,从开片、做花到上光均已有了层次。技法比商周时更为细致和复杂,其规格也较严整而得体。

汉代,小件玉器的琢工细,大件玉器的琢工粗。其刀法简洁有力,在历史上有“汉八刀”之称。汉代至魏晋南北朝,除了玉琢之外,石雕受佛教的影响也很发达。

唐代,常见缠枝花卉、葵花图案及人物飞天。特别是狮兽的制做较精,刀法不乱,布局均匀,细而厚重,成为唐代玉琢的一大特点。

宋元时代的突出特点是琢工无粗制滥造之处。此时的玉器细腻灵巧,小件多,大件少。其花鸟一类,虽不及唐人的淳厚朴实,但因受当时国画风格的影响较深,故非常重视其神态。

明代,刀法粗犷有力,出现“三层透雕法”,镂雕十分精细,具有时代风格。当时的北京、苏州、杨州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玉琢中心。其中尤以苏州的玉琢工艺为全国之首。至明代的中、晚期,玉琢技艺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出现了不少的琢玉大师,如陆子冈、刘谂、贺四、李文甫、王小溪等,他们都是琢制精巧小件的能手。其中尤以陆子冈最为有名,经他琢制的玉器,被称为“子冈玉”。不过,明代的玉琢在最后一道工序即碾磨细工上,存在着“求形不求工”的现象。

清代精工细琢逼真,出现了“巧做”(利用巧色等)和镂空、半浮雕等多种琢法。因而富有立体感的各种玉件,层出不穷。乾隆年间是玉琢的全盛时期,玉琢水平达到了高峰,其精工细琢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元、明两代。

制作工艺

中国玉器所用原料种类繁多,有新疆的和田玉,湖北的绿松石,云南的翡翠,东北的玛瑙、岫岩玉,海南的水晶,台湾和南海诸岛的珊瑚等。历来以新疆和田玉为上乘之品。和田玉产于新疆和田(旧称于阗),有白、碧、青白、黄、绿、墨等色,也有杂色和掺色玉,一般以白色(尤其是羊脂白玉)为最佳。

除中国外,玉石产地还有印度、缅甸、前苏联、美国、新西兰、德国等国家。

玉器的工艺过程主要有相玉设计、画活、琢碾、光亮等。相玉设计就是断定玉石的内部质地、外形的优劣,然后因材施艺,进行构思。画活就是根据构思,在玉石上用墨线画出初步的造型,并且在琢碾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修改。

琢碾就是以铁制的圆盘或钉头制成的碾砣为工具,以水和金刚砂为介质,用双脚踩踏,带动碾砣转动,运用铡、錾、冲、压、勾、镂空等技法,缓慢而谨慎地琢碾。这种琢碾的工具设备称为水凳。光亮,俗称抛光,是以紫胶(洋干漆)、木材、葫芦瓢、牛皮、铜等制成碾砣,并以粉剂为介质,将琢碾后的玉器碾磨平整,使玉器显露出温润、晶莹的质地。

用途类型

中国玉器按用途一般分为6类。

装饰类。有玉坠、玉珥(耳环)、玉带、步摇、簪花、帽冠玉饰、玉珮、笄珈等。

祭祀类。有玉璧、玉琮、玉圭等。

殉葬类。有玉衣以金丝缀连无数玉片而成)、玉蝉、玉枕等。

礼仪类。有镇圭、玉笏等,其中镇圭长约40厘米,上尖下方,以山为纹饰,为帝王所执。寓意镇安天下。

陈设类。有人物、神佛、龙凤、鸟兽等题材的艺术欣赏品,以及炉、鼎、熏等仿古器皿。

生活用品类。有乐器(玉箫、玉磬、玉笛)、文房用具(笔架、水洗、砚、镇尺、玉函)、碗、钵、梳、钩、帘、筷等。

纹饰

玉器上的纹饰丰富多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折线纹:阴刻直线,顶端折回,主要作为动物身上的装饰。

重环纹:以两条阴线琢出环纹,饰于龙及其他动物之身。

对角方格纹:以双阴线琢刻方格,相邻两格对角线相连,等距连续排列,主要饰于龙及其他动物之身。

双连弦纹:以单阴线琢刻的人字形连弧短线,饰于龙身及首角上。

三角纹:以阴线琢刻出三角,多见于龙身,玉璜及器物柄部。

兽角纹:主要是龙角、牛角和羊角三种。

臣字眼:似古文“臣”字,故名。饰于鸟兽之眼,动物装饰中常见。

蘑菇形角:先秦玉器的龙纹,龙角顶端有一圆球状装饰,似未开的蘑菇,故名。

兽面纹:玉器上的兽面纹有龙、牛、羊等,也有未知的动物、纹饰多采用阴刻线或挤压法琢出的直线及折线构成。

螭纹:螭是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卷尾,螭屈,螭纹流行于春秋战国的玉器上,至宋代头部结构变化,嘴部较方、细长,眼较大,细身,肥臀,明清仍见有。

龙纹:龙纹是历代玉器的主要纹饰之一,最早见于红山文化。一般为蛇身,或素身,或饰有鳞纹,有的有足,有的无足。

鸟纹:一般羽毛多为阴刻细长线,鸟尾有孔雀尾或卷草式,眼部表现有臣子形、三角眼及单凤眼等。

云纹:玉器上的云纹形式很多,有单岐云,由云头、云尾两部分组成;有双岐云,云头部分分叉;有三岐云,云头部分分为三朵小卷云;还有灵芝云等。

谷纹:为圆形凸起的小谷粒,有的呈螺旋状,是历代玉器的主要辅纹之一。

玉器雕刻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就有了玉制工具。商周时期,制玉成为一种专业,玉器成了礼仪用具和装饰佩件。玉石历来被人们当作珍宝,在中国古代,玉被当作美好品物的标志和君子风范的象征。

玉,实际是优质的石。玉石的种类非常多,御府工坊有白玉、黄玉、碧玉、翡翠及玛瑙、绿松石、芙蓉石等。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海派玉雕大师付雪飞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工艺品。

玉雕的品种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鸟兽、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别针、戒指、印章、饰物等小件作品。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收藏的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就显示了中国玉雕的高超技艺。

中国玉器的主要产地有北京、上海、广州、辽宁、江苏、新疆等地。中国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广受中国人尊重珍爱。自文明之始,以迄今日,无论中国文化经历过何等巨大的激汤,崇玉与爱玉的民族情怀,仍是根深蒂固,玉雕艺术也绵延不绝。东方文明的智慧在玉器上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它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最富魅力的一种,值得我们珍爱。“玉之美石”发扬我国玉文化!

各时期玉器雕刻工艺介绍

1.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制作也同石器一样,是磨制。环壁类的圆度可能不很正规,其平面、厚薄可能出现不均,可能有磨制的痕迹,没有抛光。壁、环、琼的穿孔,是用木棍砂钻,是两面分别钻孔的,所以,可能出现交叉、上下不一致的情况。

2.商代殷商玉器花纹直道多,弯道少;粗线条多,细线条少;阴纹多,阳纹少。钻孔是外大里小,常称“马蹄眼”。商玉花纹的最大进步是出现加工、修整和抛光。

3.春秋战国时已用“解玉砂”。这是硬度较大的砂,用水与砂进行开片,做花。工艺有较严格的流程,技法比商周进步。

4.汉代大件玉葬器琢工粗,刀法简洁有力,琢玉史上称为“汉八刀”,意为粗扩简略。

5.唐宋以后:唐代与前代最大不同之点是器皿的纹饰不光是浅刻花纹,而开始有圆雕出现。花纹图案常以缠枝、花卉、葵花等为主,或有人物飞天,圆雕花饰。人物多大头,粗而圆浑。宋代刻玉图案,造型以方型为主,刻工细致,能起五六层花。明清以后,刻玉更为精致,随着经济发达,全国出现扬州、苏州、北京三大琢玉中心。琢玉工艺流程细,楼刻精。琢玉工具用铭钻、旋车。先后出现一些刻玉大师,仿古品类繁多盛行。

功能

装饰

古代人们佩玉,主要不是简单的装饰,不仅仅是表现外在的美,而是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的程度,也就是表现德,同时还具有体现人的身份、感情、风度,以及语言交流的作用。古代君子必佩玉,也即要求君子时刻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规范人的道德,用鸣玉之声限制人的行为动作。

时至今日,珠宝玉饰仍然视为幸运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并已逐步成为表现个人性格、装饰、品位、风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从外表上令整体的衣饰打扮得更加明艳照人。现代玉饰的品种款式多种多样,有:各玉珠串、各玉手镯、各玉发夹、翡翠挂件、套装饰品、各玉戒指、金镶玉品、各玉腰带等琳琅满目,除岫玉、玛瑙、密玉等玉料外,还采用翡翠、青金、鸡肝石、孔雀石、东林石、珊瑚、水晶、芙蓉石、木变石等等玉石原料。规格款式不断翻新,单珠串就有平串、宝塔串、花色串、异形串、随形串等等。这些珠宝玉饰通过精心的配带,会给你的生活、衣饰起到珠联璧合的效果。

保健

中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古人视玉如宝。据传,朝朝代代,帝王嫔妃养生不离玉;嗜玉成癖如宋徽宗;含玉镇暑如杨贵妃;持玉拂面如慈禧太后……祖国古籍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各流派的气功大师一致认为,人身有“精、气、神”三宝,“气”的使用尤为突出,而玉石是蓄“气”最充沛的物质。

有些人在研究玉石养生的机理后认为,玉石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锌、镁、铁、铜、铬、锰、钴等,佩带玉石可所含微量元素被人体皮肤吸收,产生特殊的“光电效应”聚焦蓄能,形成相当于电子计算机中谐振器似的电磁场,与人体发生谐振,从而使各项生理机能更加协调地运转。

某些玉石尚有白天吸光,晚上放光的奇妙的物理特性。有人认为,当光点对准人体的某个穴位时,能刺激经络、疏通脏腑,有明显的治疗保健作用。位于人手腕背侧有“养老穴”,常佩戴玉镯,可得到长期的良性按摩,不仅能祛除老人视力模糊之疾,且可蓄元气,养精神。

嘴含玉石,借助唾液所含营养成分与溶菌酶的协同作用,能生津止渴,除胃中之热,平烦懑之气,滋心肺,润声喉,养毛发,不失为玉石养生的又一途径。玉在山而草木润,玉在河则河水清,由此可见玉石养生有益无损。

玉是一种天然矿产,矿物是中药中的一类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中国对它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宝玉石又占其中很大一部分。中国古老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唐本草》、《神农本草》、《本草纲目》中均称玉可:“安魂魄,疏血脉,润心肺,明耳目,柔筋强骨……”,据现代科学测定,玉材本身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锌、铁、铜、锰、镁、钴、硒、铬、钛、锂、钙、钾、钠等,它的疗效已在外科独占鳌头。

它曾是我们祖先防治疾病的武器,也曾长期作为养生防老和炼丹术的主要药物。用于肿瘤治疗更显示出异乎寻常的作用。从药物学角度来讲,长期配戴自然矿物可以补充人体不足的元素和微量元素,吸收或排泄过剩的元素和微元素,使人体保持一个特有的正间值。

比如;紫晶、石英:有镇静、安神之功;金刚石:避邪恶,使人精力旺盛;红宝石:对男性阳痿患者很有效;绿宝石:能提高人的生育能力;蓝宝石、海蓝宝石:能缓解呼吸道系统的病痛;琥珀:能帮助人克服抑郁;软玉:润心肺、清胃火;白玉:镇定安神;玛瑙:清热明目;绿松石:解毒、清肝火;青金石:解毒、清黄水、解鼠疮、滋阴乌须;孔雀石:治痰迷惊、疳疮。

历史上的《本草纲目》中早过著述,玉具有:“除胃中热、喘急烦懑、滋毛发、滋养五脏、柔筋强骨、止渴、润心肺、助声喉、安魂魄、利血脉、明耳目”等疗效。如今,我们以玉石为原料,加工成精美的装饰品美化生活、陶冶性情、以至怯病延年。其产品直接用于健身保健的有:玉枕、玉垫、健身球、按摩器、手杖、玉梳等,对人体具有养颜、镇静安神之疗效。御府工坊提醒长期使用,会使你精神焕发,延年益寿。

古玉器的种类

玉圭

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玉笏

上朝时所执的玉制手板。即“珽”。《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注:“球,美玉也。”

镇圭

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端之一。也作“镇圭”。《周礼·春官·大宗伯》:“王执镇圭。”注:“镇,安也,所以安四方。镇圭者,盖以四镇之山为瑑饰,圭长尺有二寸。”

命圭

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左传》僖公十一年“赐晋侯命”注:“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端。”《周礼·考工记·玉人》:“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

谷圭

古玉器名。古代诸侯,用以讲和或聘女的玉制礼器。又称“谷璧”。《周礼·春官·典瑞》:“谷圭以和难,以聘女。”注:“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考工记·玉人》:“谷圭七寸。”

圭璧

“圭”亦作“珪”。古代帝王、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玉器。《周礼·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以朝觐宗遇会同于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以圭璧见于王。”《后汉书·明帝纪》:“亲执圭璧,恭祀天地。”

土圭

古代玉器。用以测日影、四时、土地。《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又《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

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圆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径长一尺二寸,天子礼天之器。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礼天须用苍色,盖璧形圆,象天苍,象天之色。谷璧子所执,饰谷纹,取养人之义。薄璧男所执,瑑饰为蒲形,蒲为席,取安人之义。三者统称为“拱璧”,因皆须两手拱执。另有一种系璧,形较小,为佩于绅带之物。玉璧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多光素无纹饰,器形比较简单。商周时代的璧,厚薄不匀,形制也不规整,内外大多不够圆。

春秋战国时,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纹等雕饰。汉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比较精细。汉以后至宋、元时,玉雕不多见。明、清时又兴盛,出现大量仿古制品,璧上常见精细的浮雕和螺旋状纹饰。

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有起信物和装饰物作用的。汉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来穿线做佩饰或挂在墙上做装饰用。璧在汉墓中发现很多,常放在死者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之间,甚至还镶嵌在棺的表面作装饰用。玉璧用途很复杂。大致可分以下几类。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标志;三作佩系;四做砝码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尸腐用。

古玉器名。大孔的璧。《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郭璞注:“瑗,孔大而边小。”

玉琥

古代玉器.一种琢雕成虎形的玉器,称“琥”。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一文认为:“我以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纹’二字。至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当为玩器或陈列品,可称玉虎”。

玉虎

雕成虎形的玉器,即“琥”。《拾遗记·秦始皇》:“始皇嗟曰:‘刻画之形,何得飞走?’使以淳漆各点两玉虎一眼睛,旬日则失之,不知所在。”参见“玉琥”。

古玉器名。玉饰品,杂佩上部的横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于璧环之上。

古玉器名。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尔雅·释器》:“肉好若一谓之环。”郭璞注:“肉,边;好,孔。”邢疏:“边、孔适等若一者名环。”玉制的环。古时用作佩饰。《宋史·舆服志三》:“衮冕之制……小授三,结玉环三。”又:“后妃之服,小授三,间施玉环三。”《晋书·周访传》:“访大怒。敦手譬释,并遗玉环玉碗,以申厚意。”

玉佩等

“佩”亦作“珮”。玉作的佩饰。《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萧德言《咏舞》:“低身锵玉佩,举袖拂罗衣。”

环玦

古玉器名。两种佩玉,圆形的玉环和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块。《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玉带钩

古玉器名。又名“犀比”。可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发明,用以钩连腰带。带钩有铜、玉两种。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铜带钩上有的镶嵌绿松石。河南固始在春秋末或战国初期墓中,发现一件玉带钩,是目前已知较早的一件。在河北满城、江苏铜山小龟山等西汉墓及河北定县北庄东汉墓中,均有玉带钩出土。

玉钩

玉制的钩,故名。有带钩、帘钩、帐钩等。《宋书·符瑞志下》:“汉桓帝永兴二年四月,光禄勋府吏舍,夜壁下有青气,得玉钩、玦各一。钩长七寸三分,身中有雕镂。

玉剑饰

指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常见有剑首、剑格、剑鞘上带扣和鞘末玉饰(珌)四种。玉剑饰始于战国,战国剑较短小,剑首小而薄,边沿外敞,较锋利,格少(多用铜、铁),剑珌有厚长和薄短两种,带扣也小。汉带剑首长而大,格多,剑珌与战国相似。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一把铁剑,其上四种玉剑饰惧备,并有高浮雕玉饰。汉后,玉剑饰不多见;明清两代仿制较多。

玉珌

佩刀鞘上装饰。同“琫”、“鞛”。《诗·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释文》:“琫,字又作鞛,必孔反,佩刀鞘上饰。”

玉琫

古玉器名。刀剑鞘口处的玉饰叫“琫”,琫对面的小方玉叫“珌”。《诗·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传》:“琫,上饰;珌,下饰。

玉衣

古玉器名。玉制的葬服,又称“玉匣”、“玉柙”。把玉石琢成各种形状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级不同采用金镂后银镂、铜镂连缀而成。《汉书·霍光传》:“光薨……赐金线、缯絮,……壁珠玑玉衣。”从1946年在河北邯郸郎村汉墓中发现象氏侯刘安意的穿孔玉片开始,到1978年底为止,相继共发现玉衣22套以上,属于西汉的共11套,属于东汉的至少有十一二套,其中有5套保存比较完整,可以复原。

玉豚

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东汉、魏晋南北朝墓中,常有玉豚出土,造型和文饰较简单。用其随葬,主要是巫术的原因。

含玉

古玉器名。“含”亦作“晗”,有的书上还称“押舌”。古时入殓时放在死者口中玉。《周礼·天宫·天府》:“大丧共(供)含玉。”大丧,指皇帝丧。其余则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含玉,多为蝉形,故又称“玉蝉”。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死者口中就含有贝。据记载,春秋时代死者口中含的是“珠玉”。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墓,在死者口中发现一件带孔的蝉形玉。玉蝉作为含玉,在汉墓中发现较多。

玉蝉

古玉器名。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为蝉形,故名“玉蝉”。据徐广称:“蝉,取其清高,饮露不食,”《史记·屈原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说文》:“蜕,蛇蝉所解皮也。”是知,玉含作蝉形,似是借蝉的生理习性赋予死者特定的意义,意即人死后,不食和饮露,脱胎于浊秽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浊水,这是战国以来死者含玉蝉的用意。参见“含玉”。

玉塞

古玉器名。已知在汉代有九窍塞,即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九孔窍的九件玉器。这九件玉器在河北满城两座汉墓中都有出土。九窍玉塞为耳塞(2件)、眼塞(2件)、鼻塞(2件)、口塞、肛门塞和生殖器塞(各1件)。由于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故与“含玉”不同。东晋葛洪《抱朴子》:“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这同玉衣也能使尸体不朽的迷信说法是一致的。

玉节

玉作的符节,古代用作重要的信物。《周礼·地官·掌节》:“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公羊传·哀公六年》:“与之玉节而走之。”

玉玺

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自秦以后,以玉为玺,为皇帝所专用。因而又以指喻皇位。

玉盘

玉琢成的盘。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杜甫《严公枉驾草堂》诗:“竹里行厨洗玉盘”。

玉鱼

刻玉为鱼,是一种珍玩和佩饰。冯贽《云仙杂记》:“贵妃(杨贵妃)苦热,肺渴,每日含一玉鱼,藉其凉津沃肺。”程大昌《演繁露·鱼袋》:“《六典》符宝即载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亲王以金,庶官以银,佩以为饰。”又用作殉葬品。杜甫《诸将》诗:“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

玉带

唐、宋官员所用的玉饰的腰带,以之分别官阶之高低。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带,至三品则兼金玉带。本朝玉带虽出特赐,须得閤门关子许服,方敢用以朝谒。”又:“本朝亲王皆服玉带。”《宋史·舆服志五》:“太平兴国七年正月,翰林学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诏详定车服制度,请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明代惟亲玉珠用玉琢成的珠。《晋书·舆服志》:“后汉以来,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

玉藻

古代王冠垂挂的玉饰。《礼·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蔬》:“天子玉藻者,藻谓杂采之丝绳,以贯於玉,以玉饰藻,故云玉藻也。”《后汉书·舆服志·冕冠》:“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