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公立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简称中国社科大,位于北京市,是经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批准,由教育部审批创办的培养人文社会科学拔尖人才的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公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1978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1985年9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正式建立;2017年5月,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整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资源创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据2020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良乡校区和望京校区   ,本部占地面积49.4万平方米、馆藏和共享图书554万余册;共有科研专业人员3000余人;设有14个二级学院   ,开办16个本科专业   ;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
  • 中文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 外文名: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 简称:中国社科大·UCASS
  • 办学性质:公办大学
  • 学校类别:综合类
  • 学校特色: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 主管部门:中国社会科学院
  •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高培勇
  • 本科专业:16个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
  • 院系设置:14个二级学院
  • 校训:笃学、慎思、明辨、尚行
  • 校歌:《人文之光》
  •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 院校代码:14594
  • 知名校友:赵乐际、栗战书、王晨、陈元、楼继伟、蔡昉等

学校历史

建校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于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请示报告

1949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接管的原中华民国中央研究

院以及北平研究院部分科学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  

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设置了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以及哲学社会科学部等四大学部,郭沫若同时兼任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   是年起,中国科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至1964年共招收1518人,占当时全国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20.7%,这其中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部各研究所招收的研究生,是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起点。

1977年5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基础上正式组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中心。  

邓小平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

1978年1月,为尽快改变“文革”后科研队伍严重青黄不接的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决定,立即启动招收研究生的各项准备工作,成立招生领导小组。2月27-28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刊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招收研究生的消息,其招生目的是“培养又红又专的哲学社会科学专门人才,加速建立一支宏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  

1978年8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宣布,由温济泽、杨友吾、岑明、王鸣时组成研究生院筹备小组。8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向中共中央宣传部并国务院递交报告,请示建立研究生院问题。8月25日,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乌兰夫、纪登奎、余秋里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审阅了这份报告,一致同意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并确定其任务是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专门人才。

1978年10月5日,第一届448名硕士生入学。10月11日,研究生院成立大会暨首届研究生开学典礼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剧场隆重举行。  

研究生院成立伊始,走的是一条先招生、再建校园的办学之路。1978年,由于校舍不足,研究生院暂实行分散多处办公和学习的方式:院部设在北京师范大学,1980年5月又分批搬迁往北京市十一学校;哲学系设在北京市总工会干部学校(今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新闻系设在人民日报社;考古系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亚系设在北京大学。

1980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这为科研机构办学提供了法律依据。

1981年11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为中国首批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4年8月15日,研究生院校舍建设工程在北京市朝阳区西八间房破土动工。9月3日至11日,与《经济日报》、《经济学周报》、《世界经济导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十余家单位在浙江杭州的莫干山联合举办“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即“莫干山会议”)。

1985年7月22日至27日,研究生院由北京市十一学校迁往西八间房131号(后改为望京中环南路1号),即望京校区。由于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楼尚未竣工,各部门的办公室暂设在1号宿舍楼,图书馆暂搬到汽车库内。

1989-1992年,研究生院暂停招收硕士研究生。1989级硕士新生全部转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就读。  

1991年3月,中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迁入研究生院校区。

1994年7月,研究生院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报送《研究生院的职责、方向和任务》。

1996年9月27日,研究生院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研究生。同年11月23日至28日,研究生院题库考试中心组织了首次在职人员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题库考试。

2000年6月,研究生院开始招收港澳台地区研究生。7月6日,研究生院在深圳正式注册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深圳研究院。

2003年1月3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准了研究生院在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建设新校园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9月9日,国务院学位办授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律硕士(J.M.)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全国政协陈奎元副主席等为新校区落成剪彩

2008年4月26日,研究生院良乡新校区奠基仪式隆重举行。9月27日,研究生院建校三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开幕式召开。

2011年4月26日,经过三年的建设,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良乡新校区正式落成。  

2012年起,研究生院与中央统战部联合培养国民经济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及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是年12月,研究生院与美国杜兰大学启动金融管理硕士联合培养项目。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专门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同研究生院“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2013年3月2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学典礼在研究生院举行,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会议并讲话。

2015年10月12日下午,农工党中央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启动会在农工党中央机关召开。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1946年9月,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央青委)着手筹建中央团校。

1948年9月,在党中央的批准下,在河北省平山县正式建立中央团校,第一期普通班招收党的地下工作者500多人。

国家领导人视察团校

1949年8月,中央团校第二期普通班在良乡开学。

1949年底,中央团校迁入北京,校部和各班部分别设在市区东四一带的民用住宅。中央团校第一、二期普通班的毕业典礼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毛泽东、朱德出席毕业典礼并讲话。

1957年至1978年,中央团校共举办7期普通班、1期理论研究班、1期少数民族班和基层干部、组织工作、少先队干部等短训班,共培训学员3600多人。“文革”动乱时期,第15期普通班和少数民族班被迫提前结业,学校组织陷于瘫痪,校舍、设备、器材等大部分被挤占和破坏。

1969年4月,全校职工被下放到河南潢川团中央“五·七”干校从事生产劳动。

1978年夏至1985年底,中央团校共举办12期普通班、7期少数民族团干部班、6期少干班、3期短训班,共培训学员4926人,同时招收三届大专班625人,夜大学预科班660人。

1978年7月1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中央团校复校后的第一期(第十六期)轮训班开学典礼。

1983年9月起,学校连续三年举办了两年制在职团干部大专班,培养专职从事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干部。

中央团校参加开国大典

1984年起,在党中央的提议和关怀下,中央团校着手筹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1985年9月19日,国家教委批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正式建立。

1986年,学校开始招收本科生。

1990年,学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资格,开始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

1995年12月,学校走过10年本科办学历程,胡锦涛同志为学校发来贺信,李岚清同志为学校题词。

1998年4月,学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合格”。

2000年,学校实施全面学分制,并成立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2003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校门

2005年9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建院20周年之际,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同志来学校视察工作,并亲切看望师生员工。

2006年,学校成立中国内地高校首个社会工作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与北京市合作成立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

2007年5月,学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

2012年,获批为教育部、中央政法委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高校。

2012年7月,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正式签署共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协议。

2014年5月,学校召开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培训会,启动45项创新创业项目。

2015年,中宣部批准的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落户学校。  

合并建校

2016年11月26日至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调研团来青岛,与青岛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意向书。

2017年1月7日,青岛市政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建设高等院校,合作共建青岛研究院。  

2017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整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资源创办,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不再举办本专科学历教育。  

2017年8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西三环北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区正式挂牌。

2017年9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成立大会暨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举行。2017年共有4个学院7个专业在全国招生首批招收392名本科生。  

2018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国内8所高校在兰州大学共同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实现跨区域教育资源整合。  

2018年9月,教育部根据《教育部关于同意创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函》(教发函〔2017〕71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创办。为保持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就业等工作的一致性,经研究,决定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学位授予权调整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学位授权点名单见附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学位授予单位资格不再保留。从2019年开始招收的研究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授予学位。  

2019年9月20日,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   11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北京正式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0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印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院系调整暨推进科教融合改革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根据该方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研究所(院)一起,共建12个本硕博一体化的科教融合学院,并进一步加强各研究生教学系建设。这是中国社科院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社科院办学优势,推进科教融合战略向纵深发展,大力培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后备人才的重要举措。这12个科教融合学院已获批成立,它们是在原有7个本科学院,3个研究生学院和17个研究生教学系的基础上组建的,每个学院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个研究所(院)作为牵头合作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教育教学

院系专业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开办16个本科专业。

学院名称

本科专业名称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经济学院

经济学

国际关系学院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国际教育学院

----

政府管理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

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学、广播电视学 ] 

哲学院

哲学

商学院

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法学院

法学

社会学院

社会学

外国语学院

英语、法语

历史学院

历史学

继续教育学院

---- [2] 

应用经济学院

应用经济学

学科建设

优势学科&重点学科

据2018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34个中国国内优势学科、69个学校重点学科、5个北京市重点学科。

北京市重点学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民商法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学院名称

学科名称

学科类别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海外中国学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学校重点学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

学校重点学科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学校重点学科

信息资源管理

学校重点学科

文学院

西方哲学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中国哲学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基督教研究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出土文献与先秦秦汉史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中华民国史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欧美近现代史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科技考古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中国边疆学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中国史诗学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语言类型学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校重点学科

美学

学校重点学科

佛教

学校重点学科

夏商周考古

学校重点学科

一带一路与中外关系史

学校重点学科

中国近代中外关系史

学校重点学科

俄罗斯东欧史

学校重点学科

西藏治理研究

学校重点学科

民间文学与比较文学

学校重点学科

中国神话学

学校重点学科

经济学院

政治经济学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企业管理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产业经济学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农村发展经济学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财政学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金融市场学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技术经济学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劳动经济学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气候变化经济学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西方经济思想史

学校重点学科

发展经济学

学校重点学科

会计学

学校重点学科

农业现代化学科

学校重点学科

服务经济学

学校重点学科

金融监管学

学校重点学科

数量经济学

学校重点学科

人口统计学

学校重点学科

城市经济学

学校重点学科

国际关系学院

世界经济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国际政治经济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当代中东研究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美国外交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拉美经济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中欧关系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日本政治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俄罗斯学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区域经济合作

中国国内优势学科

国际政治理论

学校重点学科

当代中亚

学校重点学科

欧洲经济

学校重点学科

非洲社会文化

学校重点学科

拉美政治

学校重点学科

美国政治学科

学校重点学科

日本经济

学校重点学科

周边与全球战略

学校重点学科

硕士、博士学位点

截至2019年1月,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8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114个(含23个自主设置的博士学位二级学科)、硕士学位二级学科119个(含23个自主设置的博士学位二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

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

二级学科代码及名称

一级学科授权时间和级别

0101哲学

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

博、硕

010102中国哲学

010103外国哲学

010104逻辑学

010105伦理学

010106美学

010107宗教学

010108科学技术哲学

0201理论经济学

020101政治经济学

博、硕

020102经济思想史

020103经济史

020104西方经济学

020105世界经济

02010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201Z2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0201Z3发展经济学

0202应用经济学

020201国民经济学

博、硕

020202区域经济学

020203财政学

020204金融学

020205产业经济学

020206国际贸易学

020207劳动经济学

020209数量经济学

020210国防经济

0202Z1城市经济学

0202Z2气候变化经济学

0714统计学

020208统计学(1997年代码)

0301法学

030101法学理论

博、硕

030102法律史

03010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030104刑法学

030105民商法学

030106诉讼法学

030107经济法学

03010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30109国际法学

030110军事法学

0301Z1刑事法学

0301Z2知识产权法学

0301Z3社会法学

0301Z4网络与信息法学

0302政治学

030201政治学理论

博、硕

030202中外政治制度

030203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030204中共党史

030206国际政治

030207国际关系

030208外交学

0302Z1公共政策

0302Z2公共行政

0303社会学

030301社会学

博、硕

030302人口学

030303人类学

030304民俗学

0303Z1社会政策

0303Z2社会治理

0304民族学

030401民族学

博、硕

030402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030403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030404中国少数民族史

030405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

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博、硕

03050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0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30504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030505思想政治教育

030506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0305Z1党的建设

0501中国语言文学

050101文艺学

博、硕

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

050107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501Z1中国民间文学

0501Z2媒体语言学

0501Z3计算语言学

0501Z4语言文字测试学

0501Z5文学阐释学

0502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

博、硕

050202俄语语言文学

050203法语语言文学

050204德语语言文学

050205日语语言文学

050206印度语言文学

050207西班牙语语言文学

050208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050209欧洲语言文学

050210亚非语言文学

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3新闻传播学

050301新闻学

博、硕

050302传播学

0601考古学

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博、硕

0601Z1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0601Z2夏商周考古

0602中国史

06010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博、硕

060103历史地理学

060104历史文献学

060105专门史

060106中国古代史

060107中国近现代史

0602Z1中国当代史

0602Z2中国边疆史地

0603世界史

060108世界史

博、硕

1202工商管理

120201会计学

博、硕

120202企业管理

120203旅游管理

120204技术经济及管理

1202Z1人力资源管理

1203农林经济管理

120301农业经济管理

博、硕

120302林业经济管理

1204公共管理

120401行政管理

120402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

120404社会保障

120405土地资源管理

学术学位博硕点(2019年1月)

类别代码及名称

类别英文缩写

专业领域代码及名称

学位授予级别

0251金融

MF

---------

0253税务

MT

---------

0351法律

J.M

035101法律硕士(非法学)

035102法律硕士(法学)

0352社会工作

MSW

---------

0453汉语国际教育

MTCSOL

---------

0651文物与博物馆

M.C.H.M

---------

1251工商管理

MBA

---------

1252公共管理

MPA

---------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师资力量

校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副研究员、学科带头人,及国内外知名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内外知名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

据2018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有科研专业人员30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人员1600余人;学部委员61人、荣誉学部委员133人,研究员646人,副研究员707人,学科带头人381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国家级人选31人,享受政府特别津贴人员1600余人;社科院研究生院共有博士生导师607名、硕士生导师905名。  

学部委员:王伟光、方克立、汝信、江蓝生、杨义、沈家煊、李景源、卓新平、黄长著、黄宝生、魏道儒、朝戈金、王巍、刘庆柱、陈祖武、陈高华、张海鹏、宋镇豪、林甘泉、耿云志、廖学盛、王震中、田雪原、朱玲、吕政、刘国光、刘树成、杨圣明、李扬、汪同三、张卓元、李京文、周叔莲、张晓山、金碚、高培勇、蔡昉、王国刚、王家福、史金波、李林、李培林、郝时远、梁慧星、景天魁、何星亮、余永定、苏振兴、李静杰、张蕴岭、周弘、裘元伦、冷溶、李崇富、程恩富、靳辉明  

教学建设

“师徒制”的指导模式

“师徒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多年探索不断完善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本科教育将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设立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师由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每位导师指导2-5名学生。导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对学生进行学科专业方面的指导,更对学生进行追求科学、严谨求学等方面的言传身教。  

“本-硕-博”一体化培养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将在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基础学科、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学科中,陆续开展连续培养,进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

一体化培养有重点、多层次,不仅为学生提供扎实连续的学习机会,还将缩短获得学位的周期。在经过2-3年的本科学习基础上,优秀的学生可以选择申请继续深造。  

国际化的教育视野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交流合作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60多个机构间合作协议,合作伙伴涵盖各国的科学院、知名大学、智库、政府部门及国际组织,形成了一个覆盖完整的高层次交流合作网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与美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港澳台地区多所大学及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在此基础上,注重通过国际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及对外交流能力,深化本科生的联合培养、双联学位、海外学习等形式,在经过2-3年本科校内学习基础上,优秀的在校生可选择海外学习途径,继续攻读学位。同时中国社科大也将大力引进国际学术资源,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多元教育。  

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

兼任学生导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承担大量的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或委托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研究任务、个人的独立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将为本科生提供科研机会,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纳入到日常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中,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和导师的科研活动,通过实践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方法,接触学科领域前沿内容。  

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除强调基础学科学习外,还将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优势,注重通过整合、设立交叉专业,保证大学专业设置的综合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给予拔尖学生转专业的一定自由度。在管理制度上为学生提供有序转调专业的机会,发挥个人潜能,激发学习兴趣。采用精英教育模式,进行小班教学,每班级人数稳定在15-30人左右。

根据各院系的差异化培养要求,授课还采取大型综合课、系列化小型独立课、研讨课、长学时课、短学时课、结合科研的多种形式的研讨课等。  

奖助学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设立新生奖学金(校长特别荣誉奖、校长特等奖、校长奖学金、新生优秀奖)、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对优秀新生和在校生进行奖励;对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提供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的帮助。  

建设成果

据2018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研究生院共授予博士学位4454人,硕士学位9115人(其中专业硕士学位3230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2年获批为教育部、中央政法委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人才培养

2021年12月,该校入选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学院名称

依托平台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经济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经济研究所

国际关系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平发展研究所

政法学院

---------

管理学院

---------

考古与文博学院

---------

媒体学院

---------

科研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截至2016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共完成专著12938部,学术论文147003篇,研究报告27140篇,译著3724部,译文23473篇,学术资料33266种,古籍整理514种,教材1108部,普及读物1819种,工具书1886部;建成院级、所级、专业化智库共18个。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截至2015年底,近五年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0余项;教师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38篇,出版学术专著、学术译著、主编或参编教材220余部。其中,2009-2011年,学校共取得国家级、省部级等校外纵向、横向科研项目17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8项);2012年,该校有8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5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获得立项。2009-2011年,该校教师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15篇,出版学术著作96部;2012年,该校教师共获得校外科研项目75项,其中纵向项目41项(含子项目3项),横向项目34项(含子项目1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底,图书馆馆藏总量为46.38万册,其中,中文图书为35.7万余册,外文图书4.84万余册,中外文过刊5.8万余册。馆藏图书以经典著作、研究专著、资料汇编为重点,并特别收藏有关新学科、交叉学科及边缘学科的书籍。此外,还收藏了国内知名学者以及我校校友所赠大量私人藏书和个人学术专著。

图书馆依托社科院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共享和自购的各类电子资源,可在线访问的各类数据库达161余种,可使用的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5.7万种,电子图书为200万种(其中本地电子图书22万种);研究生院历届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我馆的特藏,我馆收藏有自建院以来的所有毕业生学位论文。  

图书馆

学术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为综合性学术刊物,原名《学习与思考》。该刊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学府和国家智囊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依托,以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主要的作者队伍,重点发表探讨当代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学术论文,内容涵盖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诸如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逻辑学、法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新闻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

2000年2月,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评定为“全国中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2000年7月,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确认为“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来源期刊”;2003年7月,被中国学术期刊编辑委员会、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确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2003年,蝉联“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3年7月,被中国学术期刊编辑委员会、电子杂志社确定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2006年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定为“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2010年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  

创新文化

形象标识

校徽&校旗&标准色

校徽

校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徽核心图案为五角星和书籍,两侧是雄鹰翅膀,周围是学校英文名称,下方是学校中文名称和建校时间。

校旗:旗面正中是中英文校名及校徽,周围是金穗。

标准色:红色。  

校歌

《人文之光》  

朱海、李克词,徐沛东曲

阳光打开心灵的窗,让梦翱翔,我是春天的翅膀。

复兴之路旌旗高扬,薪火相传,有我生命之光,

啊,沿着千年文明的跑道,以人为本是共同的方向;

跨越未来世界的巅峰,天人合一是人文的力量。

人文兴民族兴,教育强中华强,

开始就是永远,现在就在路上,

我们高擎人文之光!  

精神文化

校训:笃学、慎思、明辨、尚行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题写

学校校训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院训。  

“笃学、慎思、明辨、尚行”,分别出自《论语·泰伯》《中庸第二十章》《皇极经世书·观物篇》。古文原意是总结儒家学者研习经典的学习方法及过程,旨在为儒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而治学与做人。

笃学:笃,笃实,深厚之意。笃学,即以认真诚恳的态度学习知识。慎思:强调要对所学加以慎重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受到蒙蔽而陷于迷茫。“明辨”:意为有明智的分辨能力。做学问如果没有“明辨”,对所学内容不分真伪、良莠,就很难提升自己。因此,训练清晰分辨是非、真伪、善恶的能力,是做好学问的关键。“尚行”:进一步强调要重视实践,要崇尚把所学知识落在实处,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服务国家、贡献民族、推动发展。  

所获荣誉

2021年1月29日,被授予“中央和国家机关创建模范机关先进单位”称号。  

2021年9月28日,被授予“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牌匾。  

领导集体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

高培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常务副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

张政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

王新清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

林维、张树辉、张波、张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纪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

尤利前

历任领导

任次

姓名

任期

第一任

周扬

1978-1982年

第二任

温济泽

1982-1985年

第三任

胡绳

1985-1990年

第四任

江流

1990-1991年

第五任

浦山

1991-1994年

第六任

方克立

1994-2000年

第七任

李铁映

2000-2002年

第八任

武寅(女)

2002-2007年

第九任

刘迎秋

2007-2013年

第十任

黄晓勇

2013-201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任院长

职务

任期

姓名

教职工临时党支部书记

1978.09-1978.10

王鸣时

临时党委书记

1978.01-1979.10

温济泽

党委书记

1979.10-1982.06

徐达深

党组书记

1982.06-1982.08

温济泽

临时党委书记

1982.08-1987.10

温济泽

1987.10-1987.12

朱佳木

党委书记

1987.12-1990.05

朱佳木

1990.05-1991.08

张鸿岳(代理)

1991.08-1993.11

浦山

1993.11-1998.09

廖世伦

1998.09-2006.12

晋保平

2006.12-2014.02

黄晓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任院党委书记

冯文彬

胡耀邦

韩英

王兆国

胡锦涛

宋德福

李克强

周强

胡春华

陆昊

秦宜智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历任校长

赵喜明

张修学

褚平

陆士桢

倪邦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历任党委书记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