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族

卑南族

台湾原住民族
台湾原住民族。分布在台东平原上,多聚居于台东县的卑南乡与台东市。语言属南岛语系。因为有关始祖神话的不同,卑南族又分为南王群与知本群。南王群认为他们的始祖出于竹子,知本群则认为他们的始祖出于石头。[1]
    中文名:卑南族 外文名: 得姓方式: 得姓始祖: 主要郡望: 主要堂号: 分布地区:台湾 外文名称:Puyuma 所属地区:台东平原

基本概况

卑南族正称为普由马,分布在台东平原的卑南乡一带,人口约一万多人,为所有「高山族」中汉化最深的民族。卑南族是母系社会男女婚嫁是由男方嫁到女方家,但由于社会的改变,目前母系社会的特色也渐渐的融入父系社会的制度。

卑南族是以农耕为生的,依祖先起源的神话传说可以分为两个系统:石生的「知本系统」及生的「南王系统」,部落内有祭师与头目,前者负责部落的祭祀活动,也可为人驱邪、治病、祈福,后者负责政治与军事的领导。

卑南族的传统宗教十分盛行,目前各村尚有传统的巫师为族人治病、驱邪及生命礼俗的执行。

祭典有除草祭、海祭、收穫祭、猴祭急大狩猎祭、除丧祭等。

传统服饰方面,女子以白、黑色上衣加上刺绣精美的胸兜,配上刺绣的裙子及绑腿。男子则以蓝、黑、白色的上衣加上刺绣的绑腿裤,年长者则穿佈满形纹饰、红色为主的无肩短上衣。手工艺以精细的籐编篮子最具特色

卑南族人口约八千人,分居于8个村落,分布于南溪以南,知本溪以北的山壁海岸地带。也就是台东纵谷的南部,现属台东县卑南乡。这里多为悬崖石壁,乾隆《凤山县志•风土志》中记,“赴社水路仅容杉板船,……自粪箕湖入傀儡山,行二日可至,乌首盘旋,跋履易,处此则穿荆度莽,越岭攀藤,尤难施步矣。”可见卑南人生活环境的恶劣。还有一部分卑南人散居在恒春半岛。从地理位置看,他们离海滨很近,但他们却更爱上山狩猎。男子成年的仪礼,以大狩猎为其先导。在粟收获祭后,还要连续举行三天仪式性狩猎。丧葬仪礼后还得以狩猎作为解除丧忌的最后仪礼。凡此种种,说明狩猎在卑南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他们的猎场属于每一个公庙(会所,部落活动的场所)的公有财产,也是灵屋单位(一种祭祀祖先的结构)的财产,每次打完猎,猎人要把猎兽的下颚骨奉献在灵屋,以表示对祖灵虔诚的祀奉,也是希望祖灵保佑他们平安猎获和有丰硕收成。

过去曾与鲁凯、排湾列为一族,1954年确认为一个独立的族群。族权是由长女继承,家庭生活偏重于母方,是高山族中一个族群。社会以长女承家及男性年龄阶级组织为重。清康熙年间,因协助满清政府平定兵乱有功,朝廷赐予官捕服饰,也促使卑南族及邻近的排湾族等服饰的汉化。

民俗习惯

卑南族的祭典

由於时代的变迁与地理位置的差异,卑南八社的祭典呈现了不同的风貌。

知本村的勇士舞

(一)知本村:

最重视七月中旬的收穫祭,为期三~七天。著名的勇士舞游街祈福是其特色。1993年恢复年祭(一月一日)中的除丧活动,并重建会所制度。1996年恢复猴祭,目前致力於会所制度的重建,尤其偏重於青少年的成长及训练。

(二)南王村:

收获祭(muraHijavan):

在七月中旬举行,又称为海祭,在海边往兰屿的方向遥祭带小米种籽到人间的二位神祇,会后并在社区内举办摔角活动。摔角除了勇武的表现以外,族人也期望稻穗能像摔角的男人般挺立、结实。

年祭:年祭是目前卑南八社对猴祭、大猎祭、联合年祭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从12月24日起至元月2日为止。兹说明如下:

少年猴祭前一天晚上的驱鬼仪式

(1)青少年驱邪活动:

在12月24日晚上全村的小孩赤裸上身,脸上涂抹炭灰,手拿芭蕉叶至各家户驱除不净,迎接新的一年来临。

(2)少年猴祭(mangamangayau):

猴祭主要是藉著刺猴培养少年的胆识及杀敌的气概。由於保育的观念盛行,猴子已改由草猴代替。猴祭的原始意义已消失,演变成让现代的青少年认识族群歷史与文化的一个媒介。(举行时间在12月25日)。

(3)大猎祭(mangayau):

(12月27日~30日)原始意义为年度的狩猎、复仇与猎首,可长达数个月,目前改为定点式的三天,在野地扎营抓田鼠。活动以老人为主导。仍保有吟唱古老诗歌(bailalao)的古老习俗。

年祭时凯旋归来的长老,吟唱著古老诗歌

大猎祭回来的当天,村人在卑南新站前立凯旋门,全村妇女、小孩盛装列队欢迎,并为长老们戴上花环,吟唱传统的史诗、聚餐等一连串的活动,是最温馨感人的一天。

(4)联合年祭:(元月2日举行)由八社轮流举办,有八社的表演及竞赛,是观摩卑南八社文化的最好时机。

(三)初鹿村:

以七月的收穫祭及十二月底的年祭较受重视。其中收穫祭的盪鞦韆活动是一大特色。

檳榔村的妇女

(四)檳榔村:

以三月八日妇女除草完工的传统节日最具特色,显现了檳榔村妇女团队组织的严谨。十二月底的年祭亦是主要祭典之一。

(五)利嘉村:

以十二月底的大猎祭为主。

(六)泰安村:

以十二月底的大猎祭为主。

(七)宝桑村:

以十二月底的大猎祭为主。

(八)建和村:

以十二月底的年祭为主。其中盪鞦韆是一大特色。在卑南八社中,只有建和村与初鹿村保有此项活动,但举行的时间不同。

建和村的鞦韆最高可盪至三层楼高

猴祭:每年12月24日猴祭的前一天晚上,由少年的halabakai(哈拉巴盖)活动揭开序幕。少年级的成员上身赤膊,全身涂黑,在malatawan阶级(16-18之青少年)的带领下,拿著芭蕉叶到部落中各住家中,大喊「halavakaida,halavakaida……」,意味著将旧一年不好的事物去除;之后青少年们即可得到每家所赠予的糖果等食品。由於是在圣诞夜,所以又被称为「报佳音」。整个活动结束时已大约接近隔日清晨了。

翌日,猴祭祭典正式展开。少年级的成员穿著传统服饰,手持长矛,提著草猴,从少年会所出发,走到部落边界时,分别由每组各两名malatawan阶级(16-18岁)少年及一名Malanakan阶级(13-14岁)少年,分成两组各至北部落、南部落中当年有丧事的住家,由后门进至客厅内跑一圈,同时发出"pua"声音,再由前门跑出,表示将旧一年不好的事物及恶灵赶走。逐一去过丧家后,两组少年再与其他少年会合,出发至刺猴祭场。来到祭场,尚需进行类似马拉松的长跑,以评鉴少年的体能,最后才是刺猴的仪式。

刺猴是整个祭典的高潮,目的在考验少年的胆识。卑南少年於刺杀猴子后,由长老带领少年们唱祭猴歌,以弔猴灵。由於今日社会已禁止狩猎,因此猴祭祭典中的猴子早已改用草猴代替。祭典最后,年长的Malatawan阶级少年们会以竹子鞭打少年屁股,代表认同少年的成长而升级。结束之后,再由少年扛著草猴返回会所。

在少年会所内由长者唱歌,少年们猛踏地板,使会所的灰尘木屑掉下去,表示除旧佈新的意思。而后少年们将昨晚Halabakai时所拿到的糖果,撒给等候在会所下的人群。少年们在会所内吃过家中母亲带来的食物后,全体再出发到弃猴处,唱祭猴歌之后,将草猴丢弃,结束猴祭仪式。祭祀之中严禁女性参加,但晚上的歌舞可男女同欢。这时,卑南少女也会穿著传统服饰出席,增添庆典的欢乐气氛。

年龄阶级与会所制度

卑南族过去曾是极为强盛的族群,这是由於他们有严谨的年龄阶级与斯巴达式的会所制度。会所和年龄组织构成了卑南部落政治的主体。卑南族的部落领袖和部落内各项事务的负责人,多半是部落中较有权威的氏族领袖。这些氏族常常是因为较早到部落定居,而享有重要的地位。他们拥有自己的会所和祖灵屋,会所中的成员通常为同一氏族的兄弟或姨表兄弟,所以会所制度更加强了同母系氏族之间的关系。这也是过去在南王部落曾经拥有六个会所与南北两部组织的原因。

卑南族男子会所分为少年会所(Dakuvan达古凡)与成人会所(Palakuan巴拉冠)。会所内阶级分明,实施严格的年龄阶级制度;位於下级的人必须完全服从上一级的领导,否则会遭到严厉的处罚。过去卑南族少年在12、13岁的时候,就要进入少年会所居住,学习适应群居生活,并接受狩猎、建筑等各式谋生技能与体能、胆识的训练。而每个阶段交替之间皆举行少年猴祭,以讚扬少年通过考验,即将成为下一阶段的新生,兼有结训及开训的意义。少年猴祭之后,紧接著进行的是大猎祭。成人会所的成员也在这个时候举行晋级的仪式,由晋级青年的「教父」替他围上围裙,正式升为miaputan服役阶级。青年必须服三年劳役,之后升为va?salan万沙浪阶级,才被部落承认是个成年人,可以结婚了。

卑南族男子年龄阶级有严格的区分。每个阶级因担任的角色不同,而有不同的级名与服饰。各部落年龄阶级名称略有不同;以南王部落为例,少年会所的成员通称为takobakoban,分为四级,名称为:

malanakan一年级,13-14岁

ribatukan二年级,14-15岁

kitubasal三年级,15-16岁 

malatauan预备役级,16-18岁

成人会所亦可分为四个阶级,名称为:

miaputan服役级,18-22岁,必须服役三年,不得与女子交往

vasalan除役级,22岁以后,miaputan服役期满升到这个阶级,才可以结婚

paraparapat已婚级,50岁以下的已婚男子

maidan50岁以上的老人,是会所中的领导阶级

大猎祭:

Miabutanan仪式

在大猎祭期间,所有刚要进入成人会所的男孩子(18岁),必须寻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为他的「教父」。并由他的「教父」替他进行成人会所服役阶级Miabutan的入会仪式,才算正式加入成人会所。

在太阳刚刚升起的早晨,朝向东方,「教父」为新升上来的男孩举行miabutanan仪式,为他祈福,训诫他必须服从、尊重老人,并乐於帮助有困难的人。当老人替他围上蓝色围裙后,他们便建立了永久的义父子关系。青年有义务为教父服劳役,而教父则教导青年许多知识与技能。

搭盖凯旋门

凯旋门是卑南族妇女们为了欢迎大猎祭狩猎归来的亲人,费心搭建的圆形建物。卑南族妇女在等待家中男子狩猎归来的期间,除了在家中编织花环、製作糯米粿之外,最主要便是群体上山砍竹子、到部落边境处搭盖凯旋门。

搭盖凯旋门之前,必须先由女祭师进行洒净仪式,然后妇女们合力搭建一大一小的两个圆形建物,并在竹枝上绑著色彩鲜艳的彩条。等到部落男子满载猎物回来,盛装的妇女们便在凯旋门的入口处以花环、檳榔与糯米粿,迎接男子们归来。凯旋门也在眾人离去前,由部落男子拆除,结束它的任务。

青年报佳音

在大猎祭的最后一天晚上,今年刚刚升上vasalan万沙浪阶级的男子,由几位部落长老带领,前往拜访部落内所有的住家。他们穿著鲜艳的衣服,头戴鲜花,高兴地唱歌跳舞,并接受主人殷勤招待。这项仪式的主要目的,是向部落宣告,从今之后这些新升上来的vasalan万沙浪们,可以自由结交异性,也藉此机会认识村中未婚的女子。

历史传说

卑南族puyuma普悠玛社传说

卑南族的普悠玛社(Puyuma),今又称为南王部落,是卑南族竹生系统中的代表。关於卑南族普悠玛社的起源,有如下的传说:南王社的祖先从圣山aPangan(现今峦山)下山后,各自找适合的地方分散居住,当时有六个家族设PaLaKaun(集会所),六个会所分散有很多不便,经过各家族的长老商议,决定把集会所集中在maydatar(地名)地方,六个集会所面对面的集中在PasaraaD(家族名)的本家前面,长老们开会如此集合各家族集会的行动称为Puyuma(是集中团结之意)。从那时开始南王自称Puyuma。

另外关於普悠玛社的起源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描述后来成为普悠玛社的地点原本有许多的阿美族人,有一次两族人一起猎鹿,回来之后将兽肉平分,阿美族人得到心脏,卑南族人得到肺。阿美族人要求要和卑南族交换,卑南族人也同意了。后来阿美族人又要求要将煮熟的心脏与肺放入水中,并约定沉下去的那一边可以得到当地的土地,结果心脏沉下,阿美族人的肺浮在水面上,卑南族人於是得到了土地,并建立普悠玛社。 

卑南族外婆的诅咒(卑南石柱)传说 

1896年,(日)鸟居龙藏在台湾进行人类学调查时,发现了石柱遗址并留下最早的照片记录。之后《番族调查报告书:阿眉族》和《番族惯习调查报告书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都出现卑南石柱的照片,被认为是阿美族旧社的遗址。但首先以「卑南遗跡」命名,且从事研究工作的是鹿野忠雄(1930)。鹿野忠雄曾於1928-1929年间数次勘查,他不但测量了石柱的大小尺寸,也根据卑南社人的说法,推测这些石柱可能是「旧番社」的石柱。神话中的卑南遗址,宛如一部动人史诗,讲述的是「拉拉鄂斯人的毁灭」,又称为「外婆的诅咒」。

宋龙生於卑南族南王社所採录到的神话分上、下二部叙述。上部是「卑南少年英雄传」,介绍阿鲁拿焰arunayan和阿鲁曝烷arupuwan二兄弟之来歷及其长成,直到二人建立少年集会所及弒父;下部是「拉拉鄂斯震毁录」,则讲述二人因盗取拉拉鄂斯人的甘蔗,使弟弟陷入拉拉鄂斯人手中,哥哥製作风箏帮弟弟脱困,进而复仇、降下地震让拉拉鄂斯人彻底毁灭。因宋氏採录的神话叙述漫长,基於篇幅及主题,将简略叙述如下:

往昔有两位卑南族兄弟,阿鲁拿焰arunayan和阿鲁曝烷arupuwan,经常在夜间到拉拉鄂斯人的甘蔗园中偷取甘蔗。两人每次都在黑夜去,并发出:「吱、吱」的叫声,让拉拉鄂斯人以为是古由的一种狸类小动物。

不久,拉拉鄂斯人觉得甘蔗不像是被古由吃过的样子,反像是人吃过的痕跡,便用火灰洒在甘蔗园必经的路上,次日再去查看时,发现有人的脚印。当晚,他们在甘蔗园事先埋伏,两兄弟仍假装古由的叫声进入甘蔗园,遭到拉拉鄂斯人一拥而出地捉拿,哥哥个子比较高,一跳就跳出甘蔗园的石砌围墙,弟弟个子矮,没有跳过去,被捉住关进会所之中,并派人看守著。

哥哥逃走以后,十分担心弟弟的安危,想到一个拯救弟弟的方法。他以藤片做了一个很大的风箏,他在前一天趁拉拉鄂斯人不注意时,把计画告诉了弟弟。

放风箏的那天,弟弟在拉拉鄂斯人的集会所裡,听到嗡嗡的响声,知道哥哥放出了风箏。风箏的嗡嗡声,引得大家的注意,对它议论纷纷且看得出神。弟弟也请求出去看风箏,拉拉鄂斯人轻易地让他出来;接著他用矮小的理由站上石臼,仍获得拉拉鄂斯人的同意。只见风箏正忽上忽下的飘著,大家都看呆了,阿鲁曝烷说:「真是令人稀奇的东西,借我一把刀,我可以把那飞的东西砍下来。」看守的人不疑有它加上好奇,所以把刀借给他。

当风箏在第三次往下衝时,弟弟伸手抓住了风箏的长尾,哥哥看到弟弟拉上线,立刻收起线,风箏高高地飞上天空,到了天空,弟弟就顺手把借来的刀抛下,刀正巧落到一位怀孕妇人的肚子上,把她的身体从中剖开两半。卑南族人认为那时以后,人们才开始生双胞胎。

哥哥於是把风箏拉往富源山顶,当弟弟降落时,因为风箏的拉力很强,他使劲地用两脚蹬地剎车,结果蹬出了两个土堆,成了富源山上两个独立的小山峰。这两个山峰,如今被卑南族族人称为马力瓦斯特山峰,意为双脚堆土山。弟弟救出后,由於被拉拉鄂斯人虐待,两兄弟决意报仇雪恨,就去请教住在巴巴都兰babatulan(卑南遗址王宅正南方600公尺处)的外祖母妲达姥tadanaw。

兄弟俩请外祖母诅咒拉拉鄂斯人,妲达姥tadanaw便降下黑暗,让天地变成一片漆黑,却也造成自己的不方便。於是,二兄弟去都兰山借白色的鸡,让牠啼叫,等到第三次啼叫时,天就亮了。天亮后,两人仍不服气,又去问外祖母:「有没有什麼办法,把拉拉鄂斯人一举消灭掉?」外祖母叫他们到上界去製造地震,而地震使得拉拉鄂斯人居住的达拉拉不湾talalabuwan都化成灰烬,那些没有倒塌的屋壁,也都化为石头,笔直地竖立在当地。如今留下的东西,仅剩卑南遗址上的「月形石柱」而己,拉拉鄂斯人则早已被毁灭。

由于这个神话故事的关系,南王的卑南族一直把卑南遗址,也就是达拉拉不湾talalabuwan这块土地视为禁地。

月亮传说

卑南族的故事说一回大地遭洪水淹没,连天上的日月亦沉入水中,幸存的五位兄弟姊妹在海上漂浮,后来总算找到一处陆地;由于大地一片漆黑,于是派遣一男一女到天上当新日新月,以便寻找其它的人类。在卑南族的创世神话里,月亮和太阳将孩子带到世上,第一个是人类,接着是猴子、马、鹿、鱼和鸟;后来,卑南族的祖先流传,种植地瓜要依据月亮的变化,当月圆时不能耕作,月渐渐缺损时,才去耕作,如果月形像镰刀,也不要耕作。

另有阿美族的传说提及两兄弟和妹妹因为已经完成母亲要安慰父亲在天之灵的交代,不觉兴高彩烈的跳舞;三人跳着跳着,渐渐往地底陷入。他们齐声说:「我们该做的都做了,今天晚上的月亮是哥哥,明早东边天空的太阳是弟弟,而在黑暗的空中闪闪发光的星星是妹妹,我们永远造福人类,妈妈再见了。」这些情节清楚呈现这些族群认为日月与星辰是人所变成的。

月亮与原住民岁时农作的关联,在部份故事中亦可寻到蛛丝马迹,如前述的卑南族故事;由于昔日原住民赖以为主食的粟(即小米)多在秋季收获,秋夜的月光特别明亮,各族群形式各异的收获祭仪或歌舞,多在皎洁的月光下进行,新谷与新酒的分享,让部落内部的成员重新凝聚心志,情感获得舒解,人神和洽,期待来年同样丰衣足食,因此,秋月的圆满,也象征着族人心中殷切的盼望。

宗教信仰

卑南族自称Puyuma,所以又译为“漂马”族,其含义为“我们”,也等于“人”。他们居住在台东平原的卑南乡一带,与阿美族、布农族、鲁凯族、排湾族为邻,人口只有一万余人。虽然他们地小人少,却从来就是一个很强悍的族群,在台湾的东海岸很有势力。卑南族原始的继承法是以母系为准,即母女相承,接受家业。现在受到汉族的父系制,以及鲁凯、排湾两族双系制(长系承家,不分男女)的影响,嫁娶婚逐渐增加,入赘婚逐渐减少,母系制的基础已经开始动摇。卑南族人性格较为开放,与其他民族接触融洽,在文化上受汉文化影响深远,他们通过汉化而逐渐走向现代社会。虽然如此,卑南族仍很好地保留着的原始宗教信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灵魂观念与神

卑南族相信人在活着时有三个生灵寄寓在人体内。一个在头上,一直不离身。两个在左右两肩。人将死时,左右二魂先离人体,最后头上灵也给土地神带去,人就死亡了。

卑南人已有多神观念,但他们关于神灵和鬼魂的观念也是经常混淆的。卑南族除崇拜祖灵外,还崇拜天神、地神。地神又分为田神和山神。值得一提的是,卑南人关于司理神的观念比较发达,已有人格化和系统化的倾向。司理神是管理某一事务之神,也有善恶之分,如山神、水神、风神、雨神、谷神、猎神、家宅之神等为善神;疫神、瘴神等为恶神。另外,卑南人也有精灵崇拜,如他们认为山林川泽都是有灵的。祖先崇拜也普遍存在,如在卑南人村社头目家门前榕树边雕刻有祖先之人形木像或石牌,以为祭祀时祖灵降临于此树,祭祀即以榕树旁之神牌为对象。

巫师与巫术

巫术在早期的卑南族非常盛行,连其他族群的人都惧怕卑南族的巫术。巫师所施行的巫术主要有普通巫术和特殊巫术两种:普通巫术用在一般的祭典、葬礼或为人消灾祈福上;特殊巫术则又分为白巫术和黑巫术两种,白巫术为人消灾去病,而黑巫术则专门害人。目前卑南族仍有多位祭师,负责部落的祭仪或为族人祈福驱邪。卑南族有关个人生命礼俗的各种祭祀都由巫师来主持,家庭对祖先的各种祭祀也经巫师之手。“卑南族的女巫在作法时,以头发、竹或草、酒陈列于地上,手摇铜铃,然后根据铃声来判断神意。”

占卜与禁忌

主要有竹占和鸟占。竹占在卑南人地区很普遍,如逢家人生病或连续死亡,必须行竹占,来决定应否请巫师禳祓或移居他处或祭祀祖灵祈求保佑。竹占是专门法术,要请占卜师先砍伐二尺长左右的竹管,占卜时把竹管折断,然后根据裂断处竹丝的形状,由占卜师判断疾病轻重和应施的除灾法术。⑹鸟占是在部落外习惯指定的竹林中听鸟声,由会所的军事领袖听鸟的鸣声,左凶右吉,浊凶清吉。 

卑南族也有很多禁忌,例如在举行祭仪的妇女禁食肉、打喷嚏、放屁等。尤其是妇女在怀孕期,禁忌更是繁多。比如说不能吃并蒂生的果实,不能吃猎物的血和内脏。另外,还禁止缝纫,禁止靠近横死者的尸体,禁止房事等。

奇怪的丧葬礼俗

卑南人是将死者移到屋里中柱下,使卧于席上,再将尸体下肢屈于胸前,用布包裹,缚紧。在室内掘墓穴,深将近二米,置尸穴内,头向西,面向上,以死者衣服饰物殉葬,男性还葬腰刀一把,女性葬锄头一把,再覆土盖穴。凡有横死者,由发现者先奔告死者的族人,然后由同亚族的男性紧急前往出事地点把尸体运回到死者家里,并立即装殓埋葬。埋葬后,死者的家人一起离开,由女巫立即作禳除祭仪。这一丧葬仪礼须经过七天,而且死者家人要弃旧屋另建新屋,移居后才能恢复正常生活。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