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源

放射源

采用放射性物质制成的辐射源的通称
放射源是采用放射性物质制成的辐射源的通称。[1]放射源一般用所制成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标识其强弱,也可用射线发射率或注量率标识其强弱。习惯上将无损探伤、放射治疗、辐射处理所用的高活度或高射线发射率的放射源称作辐射源。
    中文名:放射源 外文名: 适用领域: 所属学科: 英文名:radiation source 定义:用放射性物质制备的小型辐射源 原料:天然或人工放射性核素 特征:发射某种辐射

基本分类

放射源按所释放射线的类型可分为α放射源、β放射源、γ放射源和中子源等;按照放射源的封装方式可分为密封放射源(放射性物质密封在符合一定要求的包壳中)和非密封放射源(没有包壳的放射性物质)绝大多数工、农和医用放射源是密封放射源,例如:工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料位计、探伤机等使用的都是密封源,如钴-60、铯-137、-192等。某些供实验室用的、强度较低的放射源是非密封的,例如:医院里使用的放射性示踪剂属于非密封源,如碘-131、碘-125、锝-99m等。

核素来源

放射源用的核素的来源主要有四方面:

①反应堆辐照生产的,有氚、铁55、钴60、镍63、硒75、锑124、镱169、铥170、铱192、铊204、钋210、钚238等;

核燃料后处理得到的,有氪85、锶90、铯137、钷147和某些锕系元素如钚239、镅241、锎252等;

③加速器生产的,有钠22、钴57、钇88、镉109、207等;

④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有铀镭系中的镭226。早期的α放射源、γ放射源和中子源主要是用镭226制成的。镭226生产困难,价格高,现在多被人工放射性核素代替。

主要危害

放射源发射出来的射线具有一定的能量,它可以破坏细胞组织,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当人受到大量射线照射时,可能会产生诸如头昏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机体损伤,甚至可能导致死亡;但当人只受到少量射线照射时,一般不会有不适症状,也不会伤害身体。

程度

国际原子能机构根据放射源对人体可能的伤害程度,将放射源分为5类:

Ⅰ类放射源属极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Ⅱ类放射源属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以致人死亡。

Ⅲ类放射源属中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上述三类放射源为危险放射源。

Ⅳ类放射源属低危险源。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Ⅴ类放射源属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在我国被盗或失控的放射源多数属于Ⅳ类放射源或Ⅴ类放射源。

防护

如何防护放射源:放射源发射的射线有:阿尔法射线(α射线)、贝塔射线(β射线)、伽玛射线(γ射线)、中子射线(η射线)等,它们看不见,摸不着,必须使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探测得到。

不同的射线在物体中穿透能力也各有不同。一张厚纸可挡住阿尔法射线;有机玻璃、铝等中有效阻挡贝塔射线;伽玛射线穿透力较强,可以用混凝土、铅等阻挡;中子射线需用石蜡等轻质材料来阻挡。

因此,放射源并不可怕,对放射源无端的恐惧是没有必要的,特别是那些已经采取了安全保护措施,正常使用的放射源,对人体是基本没有危害的。

防止或减少放射源发出的射线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有以下三种防护手段:

一、距离防护;距离放射源越远,接触的射线就越少,受到伤害也越小;

二、屏蔽防护:选取适当的屏蔽材料(如混凝土、铁或铅等)做成屏蔽体遮挡放射源发出的射线;

三、时间防护:尽可能减少与放射源的接触时间。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将上述三种防护手段组合应用。

质量控制

放射源的质量主要包括源的辐射强度和密封性能。每一个放射源都要进行辐射强度测量,如有必要,还要进行能谱测量。密封放射源应满足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各类密封放射源的耐温度、压力、撞击、振动和穿刺等项要求。这些检验是在源设计试制时进行的。对于正式产品源,除进行强度、能谱测量外,还要逐个进行表面污染和泄漏检查。从源表面擦下的放射性污染量和泄漏量均不得超过185贝可。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