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法老

埃及法老

古埃及國王的尊稱

埃及法老簡稱法老,是古埃及國王專有的稱呼,這個詞的原意是“大房子”,即宮殿。埃及法老既是曆史人物,也是神話角色。埃及法老自稱“太陽神之子”,以此表明自己的神性。在古埃及人的傳統觀念中,法老是神在人間的代理,人與神交流的中介,法老統治是神定秩序的一部分,是理想的社會狀态。

    中文名:埃及法老 外文名:Pharaoh 别名:阿蒙-拉神之子 民族:古埃及人 籍貫: 畢業院校: 職業: 主要成就: 英文名:EgyptianPharaoh 拼 音:āijífǎlǎo 注 音:ㄞㄐㄧˊㄈㄚˇㄌㄠˇ

基本信息

釋義

在現實生活中,法老們也要承擔起世俗的責任,在神聖的光環下,他們有着各自的真實面孔。例子:古埃及最著名的12位法老的雕像中,其中有人類曆史上第一位倡導一神信仰的“異端法老”阿肯納頓,有好大喜功的拉美西斯二世,還有中王國時期最有作為的幾位法老。古代埃及的王室婦女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法老通過與嫡出的公主聯姻證明自己繼位的合法性。王室血統的純潔性是靠王室女子來維系的。例子:古埃及最著名的第12王朝王後尼弗瑞特的雕像,還有阿肯納頓的王後——著名的尼弗爾提提的浮雕。

名字種類

埃及法老有5種名字:“荷魯斯”名;“兩女神”名;“金荷魯斯”名;“上下埃及之王”名;“拉神(即太陽神)之子”名。其中“拉神之子”名是法老出生時的名字,其他4種名字是他登基時得到的。除了法老登基時的紀念文字之外,其他文獻很少把5種名字都寫出來,中王國之前,用得較多的是“荷魯斯”名,此後用的較多的是“上下埃及之王”名和“拉神之子”名。古埃及人的名字較長,常常是一句話。以拉美西斯二世為例,他的“拉神之子”名即出生時的名字是“拉神所生,阿蒙所愛之人”,他的“上下埃及之王”名是“拉神的公正是強大的,拉神選擇的人”。

特權象征物

1、王冠。有5種:紅冠:下埃及(北部埃及)的象征;白冠:上埃及(南部埃及)的象征;雙冠:上下埃及統一的象征;“阿太夫”冠:宗教儀式中使用的王冠;藍冠:和戰争有關,如拉美西斯二世在戰場浮雕中常常戴這種王冠出現。

2、頭飾。最常見的是“尼美斯”頭飾,即吉薩大斯芬克斯的那種頭飾。

3、權杖。“赫卡”杖:古埃及文字中這個符号的意思是“統治者”。“萬斯”杖:古埃及文字中這個符号的意思是“統一”。連枷”杖:通常和“赫卡”杖一起使用,是亡故法老所持的權杖。

4、眼鏡蛇。是法老的保護神,傳說它能向法老的敵人噴出火焰。

曆代法老

第一王朝

那爾邁、荷爾-阿哈、哲爾、傑特、登、阿涅德吉布、瑟莫赫特、卡

法老名使用王銜(荷魯斯式)

公元前3200年-前2850年

第二王朝

霍特普塞海姆威拉内布尼内特吉溫内格塞涅德内弗卡拉内弗卡瑟卡謝赫米布伯裡布森哈塞海姆哈塞海姆威

古王國時期*古王國或孟斐斯帝國(公元前2686年-前2181年)

公元前2850年-前2686年

第三王朝

内布卡一世左塞爾謝海姆赫特哈巴胡尼

公元前2686年-前2613年

第四王朝

斯尼弗魯【胡夫】雷吉德夫哈夫拉内布卡二世3]門卡拉謝普塞斯卡弗德德夫普塔

公元前2613年-前2494年

第五王朝

烏瑟卡夫薩胡拉内弗裡卡拉謝普塞斯卡拉内弗拉弗拉紐塞拉門卡霍爾傑德卡拉烏尼斯

公元前2494年-前2345年

第六王朝

特提烏瑟卡拉佩皮一世奈姆蒂姆薩夫一世佩皮二世奈姆蒂姆薩夫二世西普塔一世尼托克裡斯

一中間期*第一個過渡時代(公元前2181年-前1991年)埃及社會混亂,後王國分裂,北方和南方各有一個王朝。

公元前2345年-前2181年

第七王朝

内弗爾卡拉一世内弗爾卡拉·内比吉德卡拉·舍邁内弗爾卡拉·肯杜邁倫霍爾内弗爾卡敏·辛内弗爾卡尼卡拉内弗爾卡拉·特雷魯内弗爾卡霍爾

虛拟的王朝。馬内松說它有70位國王,統治了70天。

第八王朝

内弗爾卡拉·佩皮森内布内弗爾卡敏·安努卡卡拉·伊比内弗爾卡拉二世内弗爾卡霍爾·胡威海普内弗利爾卡拉

建都孟斐斯,據不同資料記載,有8至27位君主,他們的名字無文獻可查,甚至無人知道。

公元前2181年-前2130年

第九王朝

梅利伊布拉·赫提一世(阿克托斯一世)内弗爾卡拉三世内布卡烏拉·赫提二世(阿克托斯二世)塞圖特萬卡拉·赫提三世梅利卡拉萬卡拉·赫提四世

曼内圖普一世萬卡拉·赫提五世赫提六世梅利伊布拉·赫提七世梅利伊布拉·赫提七世的女兒梅利卡拉的女兒

北方,都城在法尤姆的埃拉克雷奧波利斯,至少有三位法老。

公元前2130年-前2040年

第十王朝

邁利哈特霍爾内弗爾卡拉四世萬卡拉(阿克托斯三世)邁利卡拉—(名字不詳)

中王國時期

第十一王朝

埃及統一之前的第十一王朝歸于第一中間期,曼圖霍特普二世統一埃及後中王國時期開始。第十一王朝末期(公元前2060年-前2000年)

三位曼圖霍特普法老,第一位在公元前約2040年統一埃及。

曼圖霍特普一世伊裡奧特弗一世伊裡奧特弗二世伊裡奧特弗三世曼圖霍特普二世曼圖霍特普三世曼圖霍特普四世女中王國或底比斯第一帝國(公元前1991年-前1786年)南方,都城底比斯,三位安特夫法老。

公元前2130年-前1991年

第十二王朝

阿蒙涅姆赫特一世辛努塞爾特一世阿蒙涅姆赫特二世辛努塞爾特二世辛努塞爾特三世阿蒙涅姆赫特三世阿蒙涅姆赫特四世塞貝克涅弗魯

第二中間期

公元前2000年-前1786年

第十三王朝

塞赫姆拉·索貝霍特普一世塞赫姆卡拉阿蒙涅姆赫特五世塞赫特普拉一世伊烏夫尼辛西布拉塞黑卡拉塞赫特普拉二世塞瓦吉卡拉内傑米布拉索貝霍特普一世倫塞内布荷爾塞傑法卡拉索貝霍特普二世肯傑爾伊米雷邁沙烏伊裡奧特弗五世塞特索貝霍特普三世内弗爾霍特普一世索貝霍特普四世索貝霍特普五世伊比阿烏邁爾内弗拉-阿伊邁爾赫特普拉-伊尼塞瓦德傑烏伊内德霍裡注:以下法老在王表中的位置無法确定:杜迪摩斯一世杜迪摩斯二世辛内布米烏曼圖霍特普五世辛納耶布第二個過渡時代(公元前1786年-前1674年),政治動蕩時期。亞洲喜克索人入侵并奪取政權。

公元前1786年-前1674年

第十四王朝

内赫西哈赫魯拉内貝法烏拉塞赫布拉邁爾傑法拉塞瓦吉卡拉内布傑法拉威本拉—(名字不詳)—djefare—webenre

都靈王表還記載了另外25個法老的名字,但他們的真實性無法确定。

第十五王朝

謝希雅庫布赫希安阿波庇一世哈姆迪

公元前1674年-前1567年

第十六王朝

第一任—(名字不詳)傑胡提索貝霍特普八世内弗爾霍特普三世曼圖霍特皮内比利勞一世内比利勞二世塞黑拉貝比安赫塞赫姆雷謝德瓦塞特塞姆肯豪塞拉塞克特阿赫特普拉阿姆阿波庇三世

第十六王朝稱為“小喜克索王朝”,隻存在于三角洲東部。“大喜克索王朝”有五位法老。

第十七王朝

拉霍特普伊裡奧特弗五世伊裡奧特弗六世伊裡奧特弗七世伊裡奧特弗八世索貝克姆薩夫二世圖提曼圖霍特普六世内比利耶拉威特一世内比利耶拉威特二世塞黑邁賈特拉塞烏瑟倫拉謝德瓦斯特伊裡奧特弗九世辛納赫吞拉陶一世陶二世卡摩斯新王國或底比斯第二帝國(公元前1567年-前1085年)

新王國時期14位法老統治底比斯及其周圍地區。他們是喜克索的封臣。最後3位法老塔阿一世,二世和卡莫西斯,開始與北方的喜克索人鬥争。

公元前1674年-前1567年

第十八王朝

雅赫摩斯一世阿蒙霍特普一世圖特摩斯一世圖特摩斯二世哈特舍普蘇特圖特摩斯三世阿蒙霍特普二世圖特摩斯四世阿蒙霍特普三世埃赫那頓(阿蒙霍特普四世)斯蒙卡拉圖坦卡蒙伊特努特-阿伊哈倫海布

從雅赫摩斯到霍朗赫布,共14位君主,其中有4位圖特摩斯,4位阿蒙霍特普。王後哈特謝普蘇特,埃赫那吞(即阿蒙霍特普四世)和圖坦卡蒙都屬于這個王朝。

公元前1570年-前1320年

第十九王朝

拉美(姆)西斯一世塞提一世【拉美(姆)西斯二世】麥倫普塔阿蒙麥西斯塞提二世西普塔

九位拉美西斯王族法老。

公元前1320年-前1200年

第二十王朝

塞特納赫特拉美西斯三世拉美西斯四世拉美西斯五世拉美西斯六世拉美西斯七世拉美西斯八世拉美西斯九世拉美西斯十世拉美西斯十一世

以下幾個王朝實際上是并存的。十位君主,除了第一位名叫塞特納克特之外,其餘都叫拉美西斯三世到十一世。

*第三個過渡時代(公元前1085年-前715年)政治混亂。埃及實際上分為兩個部分,北方由塔尼斯法老統治,南方則由阿蒙的祭司掌權。

公元前1200年-前1085年

第二十一王朝

斯蒙迪斯一世阿蒙涅姆尼蘇普蘇森尼斯一世阿蒙涅莫普奧索克爾西阿蒙普蘇森尼斯二世

在塔尼斯統治的有斯門代斯,普蘇塞奈斯一世和二世。在底比斯統治的有埃裡霍爾和皮納傑姆。

公元前1085年-前945年

第二十二王朝

舍順克一世奧索爾孔一世舍順克二世塔克洛特一世哈爾西斯奧索爾孔二世舍順克三世舍順克四世帕米舍順克五世索爾孔四世

(即利比亞王朝)12位法老,舍松契一世至五世,奧索爾孔一世至四世,塔克羅特一世至三世。

公元前945年-前715年

第二十三王朝

塔克洛特二世皮杜巴斯特伊烏普特一世舍順克六世奧索爾孔三世塔克洛特三世魯德阿蒙伊烏普特二世

第二十四王朝

特弗納赫特波克霍利斯

特夫納克特建于薩伊斯。他的繼任者是波科裡斯。

*伊索比亞和薩伊斯的複興(公元前747年-前404年)

公元前727年-前715年

第二十五王朝

皮耶沙巴卡沙巴塔卡塔哈爾卡坦沃塔瑪尼

後期王朝皮安基,夏巴卡和塔哈爾卡的伊索比亞王朝。

公元前747年-前656年

第二十六王朝

尼科一世普薩美提克一世尼科二世普薩美提克二世阿普裡伊雅赫摩斯二世普薩美提克三世

薩伊斯王朝,普薩美蒂克一世至三世,内沙奧,阿普裡埃斯和阿瑪西斯。

公元前664年-前525年

第二十七王朝

岡比西斯二世斯梅爾迪士大流士一世薛西斯一阿爾塔薛西斯一世薛西斯二世索格迪安努斯大流士二世

波斯法老岡比斯,大流士,薛西斯和阿爾塔薛西斯。

*埃及末期王朝(公元前404年-前343年)

公元前525年-前404年

第二十八王朝

阿米爾塔尼烏斯

此王朝僅一位法老。

公元前404年-前399年

第二十九王朝

内法阿魯德一世普薩姆提斯哈科爾内法阿魯德二世

孟德斯王朝,五位君主,包括兩位納菲裡蒂斯,普薩摩蒂斯和阿科裡斯。

公元前399年-前380年

第三十王朝

内克塔内布一世提奧斯内克塔内布二世

納克塔内布一世創建于塞本尼托。另兩位法老為納克塔内布二世和提奧斯。

公元前380年-前343年

第三十一王朝

阿爾塔薛西斯三世阿爾塞斯大流士三世

希臘化時期

馬其頓王朝

亞曆山大三世腓力三世亞曆山大四世

托勒密王朝

托勒密一世貝勒尼基一世托勒密二世阿西諾亞一世阿西諾亞二世托勒密三世貝勒尼基二世托勒密四世阿西諾亞三世托勒密五世克利奧帕特拉一世

托勒密六世克利奧帕特拉二世托勒密七世托勒密八世克利奧帕特拉三世托勒密九世克利奧帕特拉四世托勒密十世貝勒尼基三世托勒密十一世

托勒密十二世克利奧帕特拉五世克利奧帕特拉六世貝勒尼基四世克利奧帕特拉七世托勒密十三世阿西諾亞四世托勒密十四世托勒密十五世

法老制度的終結

前31年,克利奧帕特拉七世與同盟者馬克·安東尼在亞克興角海戰中被羅馬執政官屋大維打敗。前30年,克利奧帕特拉七世自殺,屋大維宣布埃及為羅馬的一個行省。托勒密王朝的王位繼承人不久都遭殺害,埃及的法老時代宣告結束。

末代王朝*波斯人的第二次統治(公元前343年-前332年),三位波斯君主統治埃及:阿爾塔薛西斯三世,阿爾塞斯和大流士三世。

*托勒密的埃及(公元前330年-前30年),統治埃及的是希臘化的法老托勒密一至十五世及他們的妻子克列奧帕特拉和阿爾西諾埃。

*羅馬和拜占庭的埃及(公元前30年-公元639年),公元前30年,屋大維征服埃及。不過從公元前59年開始,埃及其實已是羅馬的保護國。

公元前343年-前30年

故事和文化

木乃伊木乃伊是經過特殊處理而完好保存下來的屍體。前後三千多年期内,古埃及人将屍體制成木乃伊的方法有不少改變。不過多數學者專家認為防腐方法在公元前十世紀左右發展至巅峰,當時一位第一流的防腐師大緻依下述步聚制成木乃伊:首先用燧石刀在屍體腹部左側開個十厘米長的切口,從切口把心髒(防腐師和他的主顧都認為心髒是感情的根源)以外所有其他内髒掏出來,逐一用酒和含有沒藥、桂皮的香料加以清洗。防腐師還用香柏油沖洗屍體腹腔,把餘下的柔軟組織分解,接着準備取腦,他用一種帶鈎的工具從死者鼻孔穿入頭顱,鈎出裡面的腦髓,然後灌入香柏油和香料,沖出腦殼中的殘餘組織。屍體全身每部分都徹底清洗後,防腐師把所有器官和屍身埋進泡堿(碳酸鈉和碳氫鈉混合劑)粉末堆中,抽乾水分。

屍身、器官大概要埋在泡堿粉裡約一個月,拿出來後把每一部分再用香液和香料洗滌。屍體防腐工作自始至終的每一個步聚,防腐師必認真從事,比如開始時便把屍體每個指頭包好,以免指甲損壞或脫落失去。跟着,防腐師把乾透的内髒逐一以麻布包好,放回腹腔(或者個别放置于陶罐或石膏罐裡)用鋸屑、麻布、焦油或泥巴之類的填料填好腹腔。填放完畢,随即将切口縫合。因為泡堿已損壞一些頭發,所以必須補一些假發,與未脫的真發編結一起;眼眶裡面也需要裝入假眼。這時剩下來的工作是使屍體外觀複原,也是最費工夫的,因為要把乾癟的屍身恢複生前模樣實在不容易。防腐師進行這項古代整形外科手術,要在屍身各處小心地割開很多微小切口,從皮膚裡填入依身體輪廓模造的麻布填料,就如二十世紀的整容師注射矽劑替活人整容一樣。甚至屍體面部和頸部也整得像生前一般,嘴裡塞以麻布使雙頰飽滿。最後防腐師還要充當化妝師,用稱為赭石的有色泥土替死者面部以至全身染色(男死者染紅色,女死者黃色)。染色完畢屍體即可包裹。防腐師将屍體四肢分别以抹過松香的麻布一層一層地密實包裹,然後包裹頭部和軀幹,最後全身裹起來。這項包裹工作做起來緩慢費時,有幾個木乃伊被人解開,裹布的長度加起來竟然超過二公裡!防腐師包好屍體,做成一具木乃伊,前後約共花七十天時間。

跟着防腐師把木乃伊送還喪主,喪主此時大概已另外備好人形棺木來裝木乃伊,并且已築好墳墓。制作木乃伊的全過程費用昂貴,除需要各種藥品、香料、辟邪物、護身符等外,僅包裹一個屍體,有時就要用1000多米的優質亞麻布。因此,隻有國王、王親國戚、貴族富豪才花銷得起,窮人隻能從簡,甚至草草了事。希羅多德談到過另外兩種比較便宜的木乃伊制作方法,雖很難保證屍體的完好,但多少可以給窮人以心靈上的安慰,而且,也許正是由于這些便宜的制作方法,制作木乃伊的傳統才得以傳播和延續。直到基督教在埃及占據主導地位的公元4世紀以後,制作木乃伊的習俗才被廢止。古埃及專門有一批人以制作木乃伊為職業,他們掌握技術,代代相傳。在古埃及,制作木乃伊,生産與此有關的必需品,無疑形成了相當重要,規模又頗大的行業系統。這一行業的存在,表明古埃及人已掌握了物理、化學、醫學等方面的科學知識。他們用作幹燥劑的氧化鈉,經現代科學分析,乃是碳酸鈉、碳酸氫鈉、鹽和硫化鈉的混合物,可見這些物質的化學作用,當時已為人所知。

謎題

埃及法老的金字塔之謎

埃及金字塔是埃及古代奴隸社會的方錐形帝王陵墓。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數量衆多,分布廣泛。開羅西南尼羅河西古城孟菲斯一帶最為集中。吉薩南郊8公裡處利比亞沙漠中的3座尤為著名,稱吉薩金字塔。其中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陵墓最大,建于公元前二十七世紀,高146.5米相當于40層高的摩天大廈,底邊各長230米,由230萬塊重約2.5噸的大石塊疊成,占地53,900平方米。塔内有走廊、階梯、廳室及各種貴重裝飾品。全部工程曆時30餘年。塔東南有巨大的獅身人面像。埃及胡夫金字塔最有名,是法老(古埃及的國王)的陵墓。法老為什麼要建造金字塔?巨大的金字塔是怎樣建成的?在古代埃及文中,金字塔是梯形分層的,因此又稱作層級金字塔。這是一種高大的角錐體建築物,底座四方形,每個側面是文字三角形,樣子就像漢字的"金"字,所以我們叫它"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設計的塔式陵墓是埃及曆史上的第一座石質陵墓。在最早的時候,埃及的法老是準備将馬斯塔巴作為死後的永久性住所的。後來,大約在第二至第三王朝的時候,埃及人産生了國王死後要成為神,他的靈魂要升天的觀念。在後來發現的《金字塔銘文》中有這樣的話:“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

金字塔就是這樣的天梯

《金字塔銘文》中有這樣的話:“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猶如拉的眼睛一樣”。後來古代埃及人對方尖碑的崇拜也有這樣意義,因為方尖碑也表示太陽的光芒。有人認為古埃及人不可能建造出金字塔,說金字塔也許是外星人造出來的,也許是更遠古的人類留下的,因為,金字塔的謎太多了!金字塔是古埃及奴隸制國王的陵寝。這些統治者在曆史上稱之為“法老”。法老們不僅活着時統治人間,而且幻想死後成神,主宰陰界,因此,“法老”死後,便取出内髒,浸以防腐劑,填入香料,将屍體長久保存,稱作“木乃伊”。金字塔便是存放“法老”木乃伊的陵寝。埃及境内保存至今的金字塔共96座,大部分位于尼羅河西岸可耕谷地以西的沙漠邊沿。大型的金字塔一般建于古王國時期的三至六王朝(約公元前2664——前2180年),在古埃及之都孟菲斯之北不遠的吉薩、塞加拉、拉蘇爾,梅杜姆以及阿布西爾等地都有大量的遺址。由于金字塔是一種方錐形的建築物,古埃及文稱它為“庇裡穆斯”,意思是“高”;而其底座呈四方形,愈上愈窄,直至塔頂,從四面看都像漢字的“金”字,所以中國曆來譯稱“金字塔”。

埃及法老著名金字塔

在衆多金字塔中,最為著名的是吉薩大金字塔,它位于開羅西南約13公裡的吉薩地區。這組金字塔共有3座,分别為古埃及第四王朝的胡夫(第二代法老)、卡夫勒(第四代法老)和孟考勒(第六代法老)所建。胡夫金字塔,又稱齊阿普斯金字塔,興建于公元前2760年,是曆史上最大的一座金字塔,也是世界上的人造奇迹之一,被列為世界7大奇觀的首位。該塔原高146.5米,由于幾千年的風雨侵蝕,現高138米。原四周底邊各長230米,現長220米。錐形建築的四個斜面正對東、南、西、北四方,傾角為51度52分。塔的四周原鋪設着一條長約1公裡的石灰石道路,在塔的東、西兩側尚有遺迹可尋。整個金字塔建在一塊巨大的凸形岩石上,占地約5.29萬平方米,體積約260萬立方米,是由約230萬塊石塊砌成。外層石塊約11.5萬塊,平均每塊重2.5噸,最大的一塊重約16噸,全部石塊總重量為684.8萬噸。其地理位置為東經31°07′北緯29°58′。

令人吃驚的是,這些石塊之間沒有任何粘着物,而是一塊石頭直接疊在另一塊石頭上,完全靠石頭自身的重量堆砌在一起的,表面接縫處嚴密精确,連一個薄刀片都插不進去。而塔的東南角與西北角的高度誤差也僅1.27厘米。這是當時征召了10萬勞力、前後曆時30年才建成的。胡夫金字塔的入口位于塔的北壁第十三石級,距地面約20米高。入口處四塊巨大的石闆構成“人”字形拱門,往裡是100餘米長的坡狀隧道直達墓室。墓室長10.43米,寬5.21米,高5.82米,與地面的垂直距離為42.28米。室内僅有一具深褐色磨光的大理石石棺,棺内空空,棺蓋去向不明。墓室上方有5層房間,最高的一層頂蓋是三角形的,為的是把上面壓下的重量均勻地分布在兩邊。同時,墓室還有砌築在石塊中的通風道。胡夫大金字塔外形莊嚴、雄偉、樸素、穩重,與周圍無垠的高地、沙漠渾然一體,十分和諧。它的内部構造複雜多變,匠心獨具,自成風格,凝聚着非凡的智慧。該金字塔曆經數千年滄桑,地震搖撼,不倒塌,不變形,顯示了古代不可思議的高度科技水平與精湛的建築藝術。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因此把它列為全世界重點保護文物之一,成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吉薩的第二座金字塔,即卡夫勒所造的金字塔,位置居中。它比胡夫金字塔略小,但其藝術風格與工程設計的精确,則均可與之媲美。而且由于其建在一塊較高的台地上,乍看上去,仿佛比前者還雄偉。塔基底長215.7米,高143.6米,也是用石灰岩和花崗石砌築的。它所遺存的附屬建築較為完整壯觀,包括以巨石建成的兩座廟宇:上廟和下廟。孟考勒建造的第三座金字塔位于南端,體積最小,但十分精緻。它的底邊長108.7米,高66.5米。吉薩的這3座金字塔都曾被盜,墓中财寶已基本流失,但它們所體現的古代埃及人民爐火純青的工程技術,每天都吸引着千千萬萬的各國遊客。

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具今已有4500年的曆史,由于它形似漢字中的“金”字,因而被稱為“金字塔”,金字塔本身是一座王陵建築。它規模宏偉,結構精密,塔内除墓室和通道外都是實心,定部呈錐角。金字塔曆經多次地震都巋然不動,完好無損。它被譽為當今最高的古代建築物和世界八大奇迹之首。金字塔前有座獅身人面像,是古國王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兒子哈沸拉的形象,它叫斯芬克斯,高20米,長57米,僅一隻耳朵就有兩米高。除獅爪是用石頭砌成之外,整個獅身人面像是一塊天然的大岩石鑿成的。鼻部有損傷,拒說是在一次戰争中被拿破侖的士兵用大炮轟掉的。斯芬克斯象征着法老的權利至高無上,威不可侵。

如何建造

如果說關于金字塔大膽而奇妙的設計的傳說還能為現代人所接受,那麼它的規模如此巨大的建造過程就難以令人想象了。胡夫的金字塔是用上百萬塊巨石壘起來的,每塊石頭平均有2000多公斤重,最大的有100多噸重。這些巨石是從尼羅河東岸開采出來,即無吊車裝卸,也無輪車運送。被稱為“西方史學之父”的希羅多德曾記載,建造胡夫金字塔的石頭是從“阿拉伯山”(可能是西奈半島)開采來的。不過我們如今知道,石頭多半是本地開采的,修飾其表面的石灰石,是從河東的圖拉開采運來。在那時開采石頭并不容易,因為當時人們并沒有炸藥,也無鋼釺。埃及人當時是用銅或青銅的鑿子在岩石上打上眼,然後插進木楔,灌上水,當木楔子被水泡脹時,岩石便被脹裂。這樣的方法在今天看來也許很笨拙,但在4000多年前,卻是很了不起的技術。從采石場運往金字塔工地也極為困難。古代埃及人是将石頭裝在雪橇上,用人和牲畜拉。為此需要寬闊而平坦的道路。修建運輸石料的路和金字塔的地下墓室就用了10年的時間。在建造胡夫金字塔時,胡夫強迫所有的埃及人為他做工,他們被分成10萬人的大群來工作,每一大群人要勞動3個月。這些勞動者中有奴隸,但也有許多普通的農民和手工業者。古埃及奴隸是借助畜力和滾木,把巨石運到建築地點的,他們又将場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坡,把巨石沿着斜坡拉上金字塔。就這樣,堆一層坡,砌一層石,逐漸加高金字塔。建造胡夫金字塔花了整整20年的時間。對于希羅多德的說法,後人提出了許多的疑問。但是到今天仍然是一個沒有人能做出完滿答案的難題。人們怎能不佩服埃及人民的偉大力量和智慧!

本世紀來,随着飛碟觀察和研究活動越來越廣泛,有人甚至把神秘的金字塔同變幻莫測的飛碟上的外星人聯系起來。他們認為,在幾千年前,人類是不可能有建造金字塔這樣的能力,隻有外星人才能有。他們經過計算還發現,通過開羅近郊胡夫金字塔的經線把地球分成東、西兩個半球,它們的陸地面積是相等的。這種“巧合”大概是外星人選擇金字塔建造地點的用意。然而,一位叫戴維杜維斯法國化學家,提出了一個關于金字塔建造的全新見解,他認為,建造金字塔的巨石不是搬的,而是人工澆築的。他從一位考古學家那裡,得到5塊從埃及胡夫金字塔上取下的小石塊,對它們逐個加以化驗。出乎意料的是,化驗結果證明,這些石塊由貝殼石灰石組成。盡管考古證明,人類在幾千年前就已掌握混凝土制作技術,但這些貝殼石灰石澆築得如此堅如磐石,以至很難将它們與花崗岩區别開來,實在使人難以相信。戴維杜維斯由此推測,當時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是采用“化整為零”的辦法,即将攪拌好的混凝土裝進筐子,擡上或背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這樣,隻要掌握一定的技術,就能澆築出一塊一塊的巨石,将塔一層一層加高,這種做法既“省力”又省工,據他估計,當時在工地上勞動的人僅有1500人,而不是象希羅多德所說的那樣每批都有10萬人。更出乎意料之外的是,這位法國科學家還在石塊中發現了一縷一英寸長的人頭發。這縷頭發可能就是他們辛勤勞動和燦爛智慧的見證。

但上述這些說法都還是一些推測。但無論如何,修建金字塔,一定是集中了當時古代埃及人的所有聰明才智,因為它需要解決的難題肯定是很多的。但是這些問題都解決了,金字塔修起來了,而且屹立了4000多年,這本身就是一大奇迹。所以,可以說,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有的人不相信依靠簡單的協作也可以創造出奇迹,不相信地球上的人類自身會創造出金字塔這樣的奇迹,把它說成是天外來客的創造。這顯然是不正确的,這無助于人們探索自己的曆史,認識自己的能力。相傳,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無論王公大臣還是老百姓死後,都被葬入一種用泥磚建成的長方形的墳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馬斯塔巴”。後來,有個聰明的年輕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給埃及法老左塞王設計墳墓時,發明了一種新的建築方法。他用山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塊來代替泥磚,并不斷修改修建陵墓的設計方案,最終建成一個六級的梯形金字塔——這就是我們如今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雛形。左塞王之後的埃及法老紛紛效仿他,在生前就大肆為自己修建墳墓,從此在古埃及掀起一股營造金字塔之風。由于金字塔起源于古王國時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建在此時期内,因此,埃及的古王國時期又被稱為金字塔時代。古代埃及的法老們為什麼要将墳墓修成角錐體的形式,即修成漢字中的金字形呢?原來,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

金字塔就是這樣的天梯。

同時,角錐體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對太陽神的崇拜,因為古代埃及太陽神“啦”的标志是太陽光芒。金字塔象征的就是刺破青天的太陽光芒。因為,當你站在通往基澤的路上,在金字塔棱線的角度上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象撒向大地的太陽光芒。古埃及所有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這座大金字塔原高146.59米,經過幾千年來的風吹雨打,頂端已經剝蝕了将近10米。但在1888年巴黎建築起埃菲爾鐵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這座金字塔的底面呈正方形,每邊長230多米,繞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裡的路程。胡夫的金字塔,除了以其規模的巨大而令人驚歎以外,還以其高度的建築技巧而著名。塔身的石塊之間,沒有任何水泥之類的粘着物,而是一塊石頭疊在另一塊石頭上面的。每塊石頭都磨得很平,至今已曆時數千年,人們也很難用一把鋒利的刀刃插入石塊之間的縫隙,所以能曆數千年而不倒,這不能不說是建築史上的奇迹。另外,在大金字塔身的北側離地面13米高處有一個用4塊巨石砌成的三角形出入口。這個三角形用得很巧妙,因為如果不用三角形而用四邊形,那麼,一百多米高的金字塔本身的巨大壓力将會把這個出入口壓塌。而用三角形,就使那巨大的壓力均勻地分散開了。

在四千多年前對力學原理有這樣的理解和運用,能有這樣的構造,确實是十分了不起的。胡夫死後不久,在他的大金字塔不遠的地方,又建起了一座金字塔。這是胡夫的兒子哈夫拉的金字塔。它比胡夫的金字塔低3米,但由于它的地勢稍高,因此看起來似乎比胡夫的金字塔還要高一些。塔的附近建有一個雕着哈夫拉的頭部而配着獅子身體的大雕像,即所謂“獅身人面像”,西方人稱它為“司芬克斯”。雕像高20米,長57米,一隻耳朵就有兩米高。除獅是用石塊砌成之外,整個獅身人面像是在一塊巨大的天然岩石上鑿成的。它至今已有4500多年的曆史。為什麼刻成獅身呢?在古埃及神話裡,獅子乃是各種神秘地方的守護者,也是地下世界大門的守護者。因為法老死後要成為成太陽神,所以就造了這樣一個獅身人面像,為法老守護門戶。第四王朝以後,其他法老雖然建造了許多金字塔,但規模和質量都不能和上述金字塔相比。第六王朝以後,随着古王國的分裂和法老權力下降以及埃及人民的反抗和有些人的盜墓,常把法老的“木乃伊”從金字塔裡拖出來,所以埃及的法老們也就不再建造金字塔,而是在深山裡開鑿秘密陵墓了。

埃及法老身世與死亡之謎

研究人員對數具千年木乃伊實施脫氧核糖核酸(DNA)等檢測後解開了埃及圖坦卡蒙法老的身世之謎,同時認定這名少年法老死于瘧疾和腿部骨折引起的并發症。圖坦王的父母是兄妹,這項研究由埃及古文物最高管理委員會秘書長紮希·哈瓦斯領隊,多國研究人員參與,曆時數年。研究報告定于17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周刊上。圖坦卡蒙法老又稱圖坦王,生平頗具傳奇色彩。他于公元前1334年成為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第十八王朝法老時年僅10歲,在位9年,死時不滿20歲。考古人員1922年在埃及南部金斯河谷墓穴發現圖坦卡蒙法老木乃伊。當時木乃伊身上遍鋪珠寶飾物,還有一張做工精美的金面具。研究人員對圖坦卡蒙法老和其他數具木乃伊實施DNA檢測和電腦斷層掃描後認定,圖坦卡蒙的祖父是阿蒙霍特普法老三世,父親是埃赫那頓法老,後者因改革古埃及衆神崇拜傳統、強制推行太陽神“一神獨尊”而著名。研究人員檢測圖坦卡蒙法老母親的木乃伊後發現,她是圖坦卡蒙父親的姐妹。兄妹聯姻常見于埃及法老。

“疾病纏身”死于瘧疾。自考古人員發現圖坦卡蒙法老木乃伊以來,研究者一直試圖解開他的死亡之謎。先前有人推測他死于謀殺,有人認為他從戰車上跌落而死或被馬踢死,還有人猜測他罹患敗血症或脂肪栓塞而死。掃描結果顯示,圖坦卡蒙生前“疾病纏身”,脊柱嚴重彎曲,腿腳不便,一條腿骨折;DNA檢測結果顯示,圖坦卡蒙生前得過瘧疾并患有多種遺傳性疾病。結合最新檢測結果和先前研究成果,研究人員認定,圖坦卡蒙死于嚴重的瘧疾和并發症。研究報告說,公衆常把圖坦卡蒙想象為優雅的少年法老,但他其實“身體羸弱,骨頭壞死……右腳缺趾,左腳畸形,要靠拐杖走路”。

美國密歇根大學醫學史學博士霍華德·馬克爾說,圖坦卡蒙父母近親結婚可能是導緻他罹患一些遺傳性疾病的原因。比如,他和父親一樣患腭裂,和祖父一樣足部畸形。哈瓦斯說,在埃及古代圖畫中,圖坦卡蒙坐在戰車上射箭,而不是站着射箭,這個細節不尋常。考古人員在他墓中發現大量陪葬拐杖,“起初我們認為那是權力的象征。但他顯然用過那些拐杖。他幾乎難以站立。”哈瓦斯說,發現圖坦卡蒙木乃伊80多年後,人們終于運用技術手段揭開了埃及法老的秘密。幾千年前木乃伊的DNA與現代人的活體DNA差異較大,缺乏活力且異常脆弱,必須應用特殊技術提取樣本。為此,埃及成立兩個專門的DNA實驗室展開研究。哈瓦斯認為,要徹底“揭秘”圖坦卡蒙法老還有不少工作要做。

3000多年來他的墓從未被盜。

圖坦卡蒙是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第十八王朝法老(公元前1334-前1323年),人們對他最多的印象,莫過于那張獨具一格的金色面具。圖坦卡蒙并不是古埃及曆史上功績最為卓著的法老,但卻是今天最為聞名的埃及法老王。圖坦卡蒙為現代西方人廣為熟知是因他的墳墓在3000多年的時間内從未被盜,直到1922年被英國探險家哈瓦德·卡特發現,并挖掘出大量珍寶,從而震驚了西方世界。

同名遊戲

基本信息

遊戲名稱:埃及法老

遊戲類型:裝扮小遊戲

遊戲大小:824K

遊戲站點:4399小遊戲

遊戲介紹:埃及豔後即克麗奧佩托拉七世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最後一任法老。她的一生是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她的經曆被改寫成文學作品,被拍成了電影。這是一款關于埃及豔後的裝扮小遊戲。

操作指南:如何開始遊戲加載完畢點擊兩次play即可開始遊戲。

操作方法:鼠标點擊服飾給人物換裝打扮,點擊SHOW進行展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