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宋史

元代脫脫撰古籍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于《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宋史》全書有本紀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1]
    中文名:宋史 編撰人:脫脫,阿魯圖等 所屬年代:宋代 成書時間:元至正五年(1345年) 卷數:496卷 字數:約500萬字 文學體裁:紀傳體斷代史 文學體裁:紀傳體斷代史

編撰背景

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因體例未定而未能成書。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三月,下令修遼、金、宋三史,到五年十月,曆時僅兩年半,即修成《宋史》。《宋史》由丞相脫脫挂名任都總裁,帖睦爾達世、賀惟一、張起岩、歐陽玄、李好文、王沂和楊宗瑞等七人任總裁,史官有斡玉倫徒、泰不華、杜秉彜、宋褧、王思誠、幹文傳、汪澤民、張瑾、麥文貴、貢師道、李齊、餘阙、劉聞、賈魯、馮福可、趙中、陳祖仁、王儀、餘貞、譚慥、張翥、吳當和危素等二十三人,絕大多數為漢族文人。《宋史》即是由總裁與史官三十人集體編撰,而總裁的作用尤為重要,如歐陽玄、張起岩、李好文等,都頗有名望。

編纂過程

最早為至正刊本,次為成化朱英重刊本。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但因體例、年号不一而未成。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遼、金、宋三史。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等七人任總裁官,還有史官斡玉倫徒、泰不華、于文傳、貢師道、餘阙、賈魯、危素等23人,脫脫于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辭職,中書右丞相阿魯圖繼任,阿魯圖雖名為都總裁,但不谙漢字。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書,隻用了兩年半的時間。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全書《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國二十四史中最龐大的一部史書。《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将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志》共有十五志(天文、五行、律曆、地理、河渠、禮、樂、儀衛、輿服、選舉、職官、食貨、兵、刑、藝文),約占全書三分之一,僅次于《列傳》,份量在二十四史中也是獨一無二的,《職官志》詳細地記述了宋朝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僚機構的組織情況,《食貨志》、《兵志》亦編得好,叙述之詳,為二十四史中所僅見。《食貨志》十四卷,相當于《舊唐書·食貨志》的七倍。根據宋朝的情況,《宋史》還有《奸臣》四卷、《叛臣》三卷,為蔡京、黃潛善、秦桧、張邦昌、劉豫等所作的傳記;另有《道學》四卷,為周敦頤、程颢、程頤、張載、朱熹等道學人物所作的傳記。

目錄

本紀

卷一 本紀第一 太祖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太祖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太祖三

卷四 本紀第四太宗一

卷五 本紀第五 太宗二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

卷四十七  本紀第四十七 瀛國公二王

卷四十八  志第一 天文一儀象極度黃赤道中星 土圭

卷四十九  志第二 天文二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卷五十 志第三 天文三 二十八舍上

卷五十一  志第四 天文四 二十八舍下

卷五十二  志第五 天文五七曜景星彗孛客星流星妖星星變雲氣日食日變 日煇氣月食月變 月煇氣

卷五十三  志第六 天文六 月犯五緯 月犯列舍上

……

卷二百零九  志第一百六十二 藝文八

卷二百一十  表第一

卷二百一十一 表第二

卷二百一十二 表第三

卷二百一十三 表第四

卷二百一十四 表第五

卷二百一十五 表第六

……

卷二百四十一 表第三十二

列傳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 後妃上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 後妃下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 宗室一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四 宗室二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宗室四

……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十五 蠻夷四

不同版本

主要有下列幾種:

公元1346年(元至正六年)杭州路刻印的至正本;

公元1480年(明成化十六年)的成化本(朱英在廣州按元刻本的抄本刻印,後來的版本大都以此為底本):

明嘉靖南京國子監本(南監本):

明萬曆北京國子監本(北監本);

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殿本);

清光緒元年浙江書局本(局本);

1934年上海商務印書館百衲本(1958年縮印本個别卷帙有抽換)。由于百衲本是用至正本和明成化本配補影印而成,又同殿本作了對校,修補和改正了某些錯字,是一個較好的版本。

1977年中華書局出版《宋史》标點校勘本,是以百衲本為工作本,同時吸收葉渭清《元椠宋史校記》和張元濟《宋史校勘記》稿本的成果,參校了殿本和局本,是如今較好的版本。但中華書局校點本中亦有不少錯誤,故百衲本仍不可廢。

考訂著作

宋史偶識3卷(明秀水項夢原) 明刊本

宋史記250卷(明王維儉)北京圖書館藏抄本

宋史記凡例(明王維儉)同治1年溪山書屋刊本

宋史稿170卷(清陳黃中) 未見傳本

宋史劄記(清李慈銘) 二十五史三編第7冊第935-949頁

宋史地理志考異1卷(近人聶崇岐)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6冊據稿本

宋史藝文志補1卷(清盧文弨)群書拾補本 八史經籍志本金陵叢刻本廣雅書局刊本

史學叢書二集影印廣雅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 叢書集成第11冊

宋史藝文志(清朱文藻) 清吟閣書目有抄本16冊

宋史藝文志宋史新編藝文志歧異表(上海書報合作社編) 中國曆代藝文志本

宋史宰相表2卷(清趙曉榮) 見江蘇采輯書目

宋大臣年表2卷(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據稿本

宋中興三公年表1卷(宋失名)香零拾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藕香零拾刻永樂大典本

宋史方鎮年表1卷(近人吳廷燮) 景杜堂鉛印本

北宋經撫年表2卷(近人吳廷燮) 景杜堂鉛印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據稿本分5卷

南宋制撫年表2卷(近人吳廷燮) 景杜堂鉛印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

宋史孝宗紀補脫1卷(清盧文弨)群書拾補本 脫文已見百衲本宋史

宋史李重進列傳傳注1卷 黃氏逸書考附刊本 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冊第269-273頁

宋史忠義傳王禀補傳(近人王國維) 學術叢編二集本觀堂集林卷22 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冊第261-269頁

廣倉學社叢書本

宋人世系考2卷(清勞格) 讀書雜識卷9-10

宋史翼40卷(清陸心源) 潛園叢書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7冊第479-934頁

宋史外國傳地理考證1卷(清丁謙) 浙江圖書館叢書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7冊第950-963頁

宋史夏國傳集注14卷系表1卷(近人羅福苌撰今人羅福頤補) 1937年石印本

西夏藝文志1卷(近人王仁俊)西夏文綴附刊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

西夏志略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冊第273-375頁

西夏紀(戴錫章) 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冊第375-697頁

西夏書事42卷(清吳廣成) 二十四史訂補第12-13冊民國印本

作者簡介

脫脫

元朝元統二年(1334年),脫脫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禦史大夫、中書右丞相。當時伯顔為中書右丞相,權傾朝野,向為元順帝所忌,脫脫恐受其累,與順帝密謀逼退伯顔。至正一年(1341年)脫脫為相,大改伯顔舊政,複科舉取士。至正三年(即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至正四年(即1344年),脫脫因病辭職,到至正九年(即1349年)複出為相,發行新鈔票“至正交鈔”,并派賈魯治理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赢得水患災民的民心,上賜号答剌罕(意謂:自在),被贊譽為“賢相”。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脫脫親率大軍鎮壓鎮壓徐州芝麻李紅巾軍起義,執意屠城,軍事成就卓著,功封太師。至正十四年(1354年),脫脫被派往讨伐高郵(今屬江蘇)張士誠起義軍,正酣戰即将攻陷士誠之際,為朝中彈劾,功虧一篑。事因皇太子不滿“未授冊寶之禮”,而支持康裡人哈麻彈劾脫脫,緻使脫脫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職流放雲南,後被中書平章政事哈麻假傳元順帝诏令自盡。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複官。脫脫的死使得他殚精竭慮修補元王朝統治的堤壩付諸東流,也成為元王朝走向崩潰滅亡的轉折點。

阿魯圖

阿爾拉·阿魯圖,(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

元順帝(元惠宗)孛兒隻斤·妥歡貼睦爾執政時期,中書右丞相蔑裡乞·脫脫于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農曆5月因病辭職,由阿爾拉·阿魯圖繼任中書右丞相。

阿爾拉·阿魯圖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别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

雖然在參與修纂《宋史》的人之中,阿爾拉·阿魯圖名為都總裁,但他素不識漢字,因而并沒有參與實際編修,但他在财政、管理、史料提供上給予了莫大支持,因此在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農曆10月,三史皆修成,中書右丞相阿魯圖奏進。《宋史》在三史中雖然是最後完成,但隻曆時兩年半。

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盡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至今仍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

其他

《宋史》由丞相脫脫挂名任都總裁,帖睦爾達世、賀惟一、張起岩、歐陽玄、李好文、王沂和楊宗瑞等七人任總裁,史官有斡玉倫徒、泰不華、杜秉彜、趙普、宋褧、王思誠、幹文傳、汪澤民、張瑾、麥文貴、貢師道、李齊、餘阙、劉聞、賈魯、馮福可、趙中、陳祖仁、王儀、餘貞、譚慥、張翥、吳當和危素等二十三人,絕大多數為漢族文人。《宋史》即是由總裁與史官三十人集體編撰,而總裁的作用尤為重要,如歐陽玄、張起岩、李好文等,都頗有名望。曆代有重修宋史者。

特點

《宋史》的特點是史料豐富,叙事詳盡。兩宋時期,經濟繁榮,文化學術活躍,雕版印刷盛行,編寫的史書,便于刊布流傳。科舉制的發展,形成龐大的文官群,他們的俸祿優厚,有很好的條件著述。加之統治者重視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學的發達。修撰本朝史的工作,在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擔;王安石變法改革官制後,主要由秘書省負責。官修的當代史有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記載宰相、執政議事及與皇帝問對的時政記,根據起居注、時政記等按月日編的日曆,詳細記載典章制度的會要,還有編年體的“實錄”和紀傳體的“國史”。元末修撰的這部宋史,是元人利用舊有宋朝國史編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國史的原貌。宋史對于宋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關系、n

典章制度以及活動在這一曆史時期的許多人物都做了較為詳盡的記載,是研究兩宋三百多年曆史的基本史料。例如,從食貨志中,不僅可以看到兩宋社會經濟發展的概況和我國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經濟聯擊的加強,還可以看到勞動人民創造的超越往代的巨大物質财富和他們所遭受的殘酷剝削。天文志、律曆志、五行志等,保存了許多天文氣象資料、科學數據以及關于地震等自然災害的豐富史料。除官修的當代史外,私家撰述的曆史著作也不少,像南宋初年史學家李焘編撰的《續資治通鑒長編》,專記北宋一代史實;南宋孝宗時的史學家徐夢莘修撰的《三朝北盟會編》,專記徽宗、欽宗、高宗三朝與金和戰的關系。因此元朝修《宋史》時,擁有足夠的資料。以志來說,《宋史》共十五志,一百六十二卷,約占全書三分之一篇幅,僅次于列傳。其例目之多,分量之大,也是二十五史所僅見。其中的《職官志》,詳細地記述了宋朝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僚機構的組織情況,還包括職官的食邑、蔭補、俸祿等,從中可以看出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此外,《地理志》、《職官志》、《食貨志》、《兵志》編得也比較好。《宋史》的志書基本上能反映當時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各方面的情況。

《宋史》的體例完備,融會貫通了以往紀傳體史書所有體例,紀、傳、表、志俱全,而且有所創新。如外國和變夷分别列傳,這就分清了國内的民族和國外的鄰邦的界限。《宋史》的列傳比前代史書都豐富,共收入兩千多人。“五代史”中未列傳的重要人物,如韓通,《宋史》把他和為擁周反宋的李筠、李重進一同列入《周三臣傳》裡,既彌補了“五代史”的不足,又反映了韓通等三人的曆史作用,這種處理是十分恰當的。

缺點

《宋史》是在原宋《國史》的基礎上删削而成的。兩宋時期,史官組織完備,雕版印刷術廣泛應用,書籍流傳和保存都較為便利,積累了大量史料。這就為元修《宋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是由于《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實的考訂、文字的修飾、全書體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點,如一人兩傳,無傳而說有傳,一事數見,有目無文,紀與傳,傳與傳,表與傳,傳文與傳論之間互相抵牾等,這使它在二十五史中有繁蕪雜亂之稱。

《宋史》的最大缺點是比較粗糙。由于成書時間短,隻用了兩年零七個月,而且時值元朝瀕臨崩潰的前夕,因此編纂得比較草率。編寫中對史料缺乏認真鑒别考訂,資料也沒有精心裁剪;書的結構比較混亂,編排失當,從整體來看,北宋詳而南宋略,如《文苑傳》裡,北宋文人達八十一名,而南宋僅有十一名;《循吏傳》裡,南宋竟無一人。此外,甯宗以後的史實多缺而不載。列傳雖然占的篇幅很大,入傳的人物有兩千八百多人,但缺漏的人物仍然不少。如南宋後期抵抗蒙古軍守合州有功的王堅,其英勇程度,不減唐朝的張巡守睢陽,但在《宋史》中卻無專傳,其事迹隻散見于《宋史》、《元史》的本紀和列傳中。又如生祭文天祥的王炎午,終身面不向北的鄭思肖,愛國詩人劉克莊等,也都沒有列傳。有的還出現一人兩傳的現象,如《宋史》列傳一百一十六有《李熙靖傳》,二百十二又有《李熙靖傳》。還有列傳的編排不以時間為序,造成了前後順序的混亂。

《宋史》的缺點很明顯:①由于成書十分倉促,元朝史官對極為豐富的宋史資料,并未認真加工、整理與修訂,而是采用省力的辦法,徑自将比較簡略的宋朝各代紀傳體國史、《文獻通考》等,拼湊成書。《宋史》蕪雜粗糙,錯訛與疏略極多,其本紀、志、列傳之間,各列傳之間往往互相抵牾。《宋史》的很多錯誤與混亂,其實是對宋朝官史沿訛襲謬的結果。②元人掌握的南宋各種官史資料,其實比北宋更加豐富。但因宋甯宗趙擴以前的中興四朝國史較略,而自宋理宗以後,宋人來不及編纂國史,元朝史官又未對南宋的日曆、實錄之類認真搜采與整理,故《宋史》的記述反而詳于北宋,略于南宋。③元人修史時,對宋朝官史中有關宋元戰争的記錄,也多所删削,隐諱不少蒙古軍失利的史實。如《杜杲傳》中删削了蒙古軍在安豐軍與廬州戰敗的記錄。抗元名将王堅在《宋史》中無傳。④《宋史》否定王安石變法、尊崇道學,将變法派呂惠卿、曾布、章惇等人列入奸臣傳,南宋權臣韓侂胄也列入奸臣傳,而權奸史彌遠禍國殃民,卻未列入奸臣傳。這也反映了元朝史官的史識低下。

優點

《宋史》尊奉道學(理學)的思想傾向很明顯。在《儒林傳》之前,首創《道學傳》,記載了兩宋的道學家,如周敦頤、程颢、程頤、張載、邵雍、朱熹等,突出了道學的地位。再有忠義、孝義、列女三傳也都是宣揚道學思想的。其中《忠義傳》裡的人物竟有二百七十八人之多。這些内容雖旨在宣揚封建的倫理道德,但為後世研究理學,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宋史》盡管疏漏較多,但仍保存了不少已失散的原始資料,是了解和研究兩宋曆史的重要史書。明清以來,不少人對《宋史》加以糾正或補充。成書的有明朝柯維骐的《宋史新編》二百卷,合宋、遼、金史為一編,以宋為正統。《宋史新編》訂正了《宋史》的一些錯誤,但史料的豐富遠不及《宋史》。清末陸心源的《宋史翼》四十卷,增補《宋史》列傳七百八十餘人,附傳六十四人。

盡管《宋史》存在不少缺點,但是它卷帙浩繁,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叙事詳盡,就史料的學術價值而言詳勝于略。同時《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國史、實錄、日曆等書,這些史籍現在幾乎全部佚失了,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統的一部書。

主要版本

宋史的版本,主要有下列幾種:公元1346年(元至正六年)杭州路刻印的至正本;公元1480年(明成化十六年)的成化本(朱英在廣州按元刻本的抄本刻印,後來的版本大都以此為底本):明嘉靖南京國子監本(南監本):明萬曆北京國子監本(北監本);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殿本);清光緒元年浙江書局本(局本);1934年上海商務印書館百衲本(1958年縮印本個别卷帙有抽換)。由于百衲本是用至正本和明成化本配補影印而成,又同殿本作了對校,修補和改正了某些錯字,是一個較好的版本。1977年中華書局出版《宋史》标點校勘本,是以百衲本為工作本,同時吸收葉渭清《元椠宋史校記》和張元濟《宋史校勘記》稿本的成果,參校了殿本和局本,是目前較好的版本。但中華書局校點本中亦有不少錯誤,故百衲本仍不可廢。

史學價值

《宋史》的主要史料來源是宋代的國史、實錄、日曆等宋朝史官的原始記述,而這些史籍如今幾乎全部佚失了,在其他書中雖然也有引用,但取舍、詳略各不相同,加上在記載宋朝曆史的各種文獻中,隻有《宋史》比較全面、系統地反映了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狀況,内容廣泛而豐富,史料價值相當高。

史家普遍認為,《宋史》是保存宋朝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最系統全面的一部史書,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要想了解宋朝曆史便不可能脫離《宋史》,後世衆多的修訂之作,雖然确實各有其長處,但卻不能取而代之或者與之并行于世。

宋代文治、武功略遜漢唐,然經濟的發達、文化的昌明、思想的繁榮則遠超漢唐,近代大史學家陳寅恪認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經數千年之演變,造極于天水一朝。而要了解這一光輝燦爛的時代,《宋史》将是一部很好的入門參考書。

文學比較

《宋史》和《金史》都是由元朝史官編寫的,都是官修正史。然而,《宋史》和《金史》兩書中的一些記述,尤其是關于宋金之間戰事的記載,卻有不少差異。

《宋史》的編者以南宋遺民為主,《金史》的編撰者則以金國遺民為主,但是遼、金、宋三史的審核權及最終決定權則掌握在蒙古史官手中。

《宋史》便是元朝史官在宋代官修史書的基礎上稍加排次整理修訂而成,《金史》則基本來源于原金朝史官所撰寫的金國的國史、實錄、日曆。

在對待宋金兩國以及《宋史》、《金史》中與宋金戰事相關的描述上,元朝史官的态度是中立的,基本上不存在厚此薄彼的問題,而且在保留宋朝史官記載和金國史官記述的同時,在人物傳記的結尾加入了作為局外人的元朝史官的客觀評判。所以,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同樣是元朝中央政府組織史官編撰的官修正史,關于宋金戰事的某些記載,《宋史》和《金史》卻存在一些差異。

《宋史》缺少前期整理,而後期修撰時間又相當倉促。故《宋史》修撰者面對數量龐大、毫無整理的原始史料,匆匆急就,緻使《宋史》在史料的裁剪、編次、修飾、檢校,以及文字的修飾、全書體例等方面相當粗糙。盡管存在一些問題,但《宋史》卻是保存宋代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最系統全面的一部史書,因而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關于這些,以往的史家早已指出。

《金史》不提蒙古對金國的威脅,也不提劉豫的僞齊政權,而關于宋金兩國在1140年前後發生的諸多戰役的記載,更是漏洞百出、自相矛盾。

《金史》記事經常避重就輕、為尊者諱,甚至刻意地隐瞞金國軍隊的敗績,片面地誇大金将的戰績,這些在《金史》卷七七《宗弼傳》關于1140年宋金戰事的描述中有很明顯的體現。

影響

曆代屢有重修宋史之議。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王洙完成《宋史質》100卷,嘉靖三十四年柯維祺編有《宋史新編》200卷,王惟儉有《宋史記》250卷。清代陳黃中編《宋史稿》219卷、陸心源編《宋史翼》40卷,朝鮮的李算也編了一部148卷的《宋史筌》。這些改訂之作,雖然改進了《宋史》的某些缺點,但沒有一部能夠取代《宋史》。

乾隆末年,邵晉涵發憤重修《宋史》,錢大昕、章學誠曾參與制定體例,邵先撰《南都事略》,然後再修《宋史》,惜書未竟而卒。

相關圖書

王立群讀宋史之宋太祖

簡介:《宋太祖》:宋朝一直是被我們誤解與低估的朝代。事實上,有宋一代,創造了絕不輸于漢唐的文明。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将唐宗宋祖并稱,但與唐太宗相比,長期以來,宋太祖并沒有受到世人足夠的重視與關注,他所開創的大宋王朝也一直被誤解與低估。《王立群讀之宋太祖(上下)》一書作者在全面掌握和充分吃透史料的基礎上,以人物、事件為中心,用富有文采而感性的文字,幽默而睿智的語言,細緻描繪大宋開國前後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舉凡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斧聲燭影、金匮之盟、太祖誓碑等宋初曆史事件的始末和真相,宋太祖趙匡胤、南唐後主李煜、後蜀皇帝孟昶、大小周後、花蕊夫人等著名曆史人物跌宕多姿的人生曆程和精彩故事皆娓娓道來。對宋太祖一生功過及大宋王朝的曆史地位也做了合乎學理、執論允當的辨析和總結。

提到宋朝,除了宋詞,恐怕大家最先想到的便是“内憂外患”、“積貧積弱”、“異族并起”以及民間戲文裡流傳甚廣的楊家将演義、水浒一百單八将諸如此類。長久以來,宋朝一直是被我們誤解與低估的朝代。事實上,有宋一代,創造了絕不輸于漢唐的文明。無論是經濟水平還是藝術水準,在中國古代史上都達到了一個高峰,陳寅恪認為:“華夏民族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此外,尤其為人稱道的是宋朝是中國曆史上真正實現文職政府的時代,号稱“與士大夫治天下”,宋代皇帝的仁慈和開明在曆朝曆代中是絕無僅有的。到底是什麼造就了宋代的繁榮與文明呢?為什麼宋朝的政府組織架構跟曆朝曆代迥然不同呢?長期以來,宋太宗趙光義并沒有受到世人足夠的重視與關注,他本人更因為“燭影斧聲”和“金匮之盟”等長期遭人诋毀和非議。然而,真正的曆史并不會因為後人的漠視與誤解而消退她本來的繁華。趙光義作為大宋的第二位皇帝,繼承長兄大業,勵精圖治,為宋代的穩定、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中國曆史上最具改革精神的皇帝。他的一生,是奮鬥與變革的一生,也是毀譽參半的一生。《宋太宗》将為大家揭示這位自诩與周公相提并論的一代帝王奮鬥的心路曆程、統一曆程、改革曆程。《宋太宗》采取傳記特點和曆史評論相結合的寫作方式,講解趙光義“大興科舉”和“提倡文治”等一系列曆史事件,以大衆視角關照和解讀曆史,寄托了知名學者王立群先生的個人生活體驗和強烈的愛憎情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