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佛寺

廣州大佛寺

廣東廣州市大佛寺
廣州大佛寺始建于南漢(公元917-971年),名新藏寺,為南漢王劉龑上應天上二十八宿而建。明代擴建為龍藏寺,後改為巡按公署。[1]清順治元年(1649年)公署毀于火。平南王尚可喜于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仿京師官廟制式,兼具嶺南地方風格重建殿宇,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觀賞價值。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廣東省廣州市
  • 氣候條件:
  • 開放時間:
  • 門票價格:
  • 占地面積:
  • 著名景點:
  • 中文名稱:廣州大佛寺
  • 建築面積:達1200平方米
  • 地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始建時期:南漢
  • 現任方丈:上耀下智大和尚

簡介

地址

廣州大佛寺坐落于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惠福東路惠新中街21号(北京路西側、廣州百貨大樓正南方。)

曆史變遷

廣州大佛寺始建于南漢(公元917-971),名新藏寺,為南漢王劉龑上應天上二十八宿而建。明代擴建為龍藏寺,後改為巡按公署。清順治元年(1649)公署毀于火。平南王尚可喜于康熙二年

春,自捐王俸,仿京師官廟制式,兼具嶺南地方風格重建殿宇,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觀賞價值。

大雄寶殿座北向南,建築面積達1200平方米,至今仍為嶺南之冠,雖曆三百多年風雨侵蝕,但風貌尚存。安南(今越南)王捐贈的優質木材作梁柱框架,至今亦基本完好。雍正十一年(1733),廣州知府劉庶選大佛寺作宣谕之所,于殿前建宣谕亭。同時在大殿兩側建韋馱殿,伽藍殿以及“佛境”、“禅林“東西兩門。此時寺院範圍擴大,佛事興旺,名聲遠播,成為廣府五大叢林之一。

文革後,廣州市委市政府批準大佛寺重新開放。1981年廣州佛協副會長廣明老法師出任住持,并着手重建。經努力,大雄寶殿按原貌修複,三尊大銅佛像亦重鑄,各高6米重10噸,海内外遊人香客前來參訪禮佛與日俱增。1993年8月9日,廣州市政府公布大佛寺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自然氣候

廣州地處亞熱帶,橫跨北回歸線,年平均溫度20-22℃,最低溫度0℃左右,最高溫度38℃,氣候宜人,是全國年平均溫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廣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由于背山面海,具有溫暖多雨、光熱充足、夏季長、霜期短等特征。全年水熱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長,為四季常綠、花團錦簇的“花城”廣州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年均降雨量為1982.7毫米,平均相對濕度為77%。全年中,4至6月為雨季,8至9月天氣炎熱,多台風,10至12月氣溫适中,是旅遊的最佳季節。

大佛寺圖書館

簡介

廣州五大叢林之一的大佛古寺,始建于南漢時期,至今已有千餘年曆史,在清朝順治至乾隆年間曾興盛一時,是嶺南有名的佛教名勝古刹。

2000年9月,廣東第一家面向社會開放的現代化佛教圖書館在大佛寺正式成立。2003年省立中山圖書館将此館列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佛教分館”,2005年廣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大佛寺“文明宗教活動場所”稱号。已故雲峰長老曾為圖書館題詞“閱經書念法典常使本性安詳,觀佛圖想慈容深感身心自在。”

大佛寺圖書館已經成為了廣州這個繁華都市裡的一方淨土,成為工作生活日趨緊張的現代人心靈休憩的綠地家園。

圖書館位于寺院東側,占地664平方米。館内不僅典藏豐富,還配置了一流的現代化電子設施,網上網下,均可暢遊書山法海。此外,還定期開展一系列弘法利生活動,如迎請高僧大德講經開示,舉辦各類佛學班,開辟網上佛學論壇,設置佛學疑難解答留言薄等,真正做到了集閱覽、視聽、刻錄、流通、傳講、檢索等多項功能于一體,極大地方便了信衆。

圖書館自成立以來,讀者絡繹不絕,每逢周六、周日、初一、十五或菩薩誕辰等,館内更是座無虛席。據不完全統計,六年多時間裡,來此讀書聽經的人數已超過50萬人次;其中辦了長期借書證的固定讀者就有一萬人,他們中既有政府官員,也有文化名流,還有大學教授、在讀學生以及白領人士、打工仔等,幾乎包括了社會的各個層面。

曆史發展

緻力于弘揚佛法是大佛寺的最大特點。早在1921年,大佛寺就成立了“廣州佛教閱經社”,深得孫中山先生的贊許,并親筆贈書“闡揚三密”四字匾額以示鼓勵,至今匾額尚挂存在大佛寺大殿門前。

“文革”期間,大佛寺終止宗教活動,至1986年才恢複開放。1996年,年輕僧人耀智法師繼任大佛寺住持,為承前啟後,續佛慧命,曾發三大願,成立“現代化佛教圖書館”、興建“祖師塔園”、收回曆史占用地——惠福西小學,建設弘法大樓,欲将大佛寺建成廣州地區的佛教宏法中心。經幾年的努力,法師的大願逐步得以實現。

2000年9月,大佛寺成立了省内第一家面向社會開放的現代化佛教圖書館。圖書館占地664平方米,室内全面安裝空調,采用現代化電腦管理。目前藏書已達8000餘種,四萬餘冊。同時,還有大量的佛教音像供讀者視聽、借閱,是一所佛學專業的圖書館,同時還長期舉辦青年佛教修學班、佛法交流讨論班、禅坐班、老人共修法會和中國傳統文化兒童誦讀班等活動。

2001年,大佛寺收回了位于白雲山東麓約一萬平方米的祖師塔園曆史用地,重建“大佛寺佛世山莊”。經過近三年的努力,目前已全部竣工并正式對外開放。

大佛寺佛世山莊

2004年7月,惠福西小學已按照大佛寺與越秀區教育局簽署的協議搬遷,其房屋、土地使用權已正式歸還大佛寺。越秀區政府也已把恢複千年古刹原貌一事列入市政規劃,有關部門正在着手進行具體設計,以重現大佛寺的曆史風采。

舊圖書館門口

藏書

大佛寺圖書館是廣東省第一家面向社會開放的現代化佛教圖書館,占地

664平方米,室内全面采用空氣調節設備,電腦化管理。館内分設閱覽室、電子閱覽室、資料室、藏經室、視聽室、流通處六個部分。

閱覽室收藏了各種佛教經、律、論及其注解、講記,佛教教理、史地、哲學、文學、美術、兒童讀物、以及各種研究佛教的着作、叢書、期刊和畫冊。共有佛教各類書籍及世間進步書刊四千餘種、三萬餘冊。供讀者閱覽及借閱。目前我館還在不斷搜集各種與佛教有關的書籍,以擴大圖書館藏書範圍,滿足廣大讀者的需要。

設施

電子閱覽室有六台上網電腦,能令廣大讀者查詢網上信息、下載資料,暢遊網上多個佛教網站及各大圖書館,飽覽世出世間各種

書刊。

藏經室藏有乾隆大藏經、頻伽大藏經、大正藏大藏經、洪武大藏經等不同版本的大藏經數部。

視聽室是一個多功能的修學場所,具備了視聽、念佛、坐禅三種功能,内有各種佛教CD、VCD、錄相帶、磁帶等,可供長期播放,方便廣大佛法愛好者聽聞、修習佛法。平時也可讓居士們在裡面念佛,坐禅,為居士們提供一個聞法修持的清淨修學場地。

大佛寺方丈

大佛寺現任方丈上耀下智大和尚,1965年生,廣東陸豐人,中國佛學院畢業,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廣州市佛協副會長,廣東省佛協副會長,廣州市政協常委、

廣州市政協社會法制民族宗教委員會副主任、汕尾市佛教協會會長、汕尾市政協委員會常委。

周邊交通

路經公交車:(中山五路站)12 182 191 233 24 42 7 833 高峰快線9 高峰期專線7 夜12 夜27 夜2 夜40 夜8 102 107 108 215 22 243 264 夜21

曆史文化

大佛寺始建于南漢年間。當時的南漢開國高祖劉䶮信奉佛教而又喜好建築宮殿,因此在廣州城區的東南西北四角各興建了七座佛寺,以對應天上二十八宿之數。這二十八座佛寺被稱為“南漢二十八寺”。現今的大佛寺的前身就是當時的二十八寺裡的新藏寺,當時位于廣州城的西南角。宋代時,新藏寺同二十八寺中的其它寺廟一道逐漸荒廢。元朝時擴建為福田庵。

明代初期朱元璋在位時,福田庵得以擴建。擴建時更名為龍藏寺。龍藏寺的規模很大,往南直到現今北京路麗都酒家附近(當時的南城腳),往北達到現在北京路與西湖路的交界(當時的枕拱北樓)。明朝末期,佛教式微,大佛寺也香火不濟,後來改建為巡按禦史公署。

清朝順治七年,平南王尚可喜攻陷廣州,大肆屠城。作為巡按禦史公署的大佛寺也毀于火災。然而據說尚可喜晚年常常感到“不祥之兆”,遂采用手下謀士的建議,皈依佛教,興建佛寺,以還屠城罪孽。後來安南王莫敬耀偕同其子莫元清都統使上京朝觐,路經廣州時,尚可喜設宴招待。席間真修和尚請求安南王資助木材。安南王一口承諾,捐助了大量優質的楠木。同時平南王尚可喜自捐王俸,重修寺廟。重修工程于康熙二年(1663年)動工,新寺廟在次年落成。大殿高、深、寬各30米,供奉三尊銅鑄佛像,分别為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彌勒佛,各尊佛像高約6米、重10噸,故名大佛寺。

康熙六年(1667年),尚可喜之子成為驸馬,同固倫公主一起回廣州省親。當時尚可喜迎請了第五世班禅喇嘛及四十多位藏傳佛教高僧來到廣州,舉辦“無遮大會”,持續四十九天。

雍正十一年(1733年)朝廷向全國佛門降谕旨,整頓沙門。而廣州知府選擇在大佛寺宣讀谕旨,并在大佛寺建了“宣谕亭”。這時的大佛寺達到其曆史上最鼎盛的時期,占地超過三萬平方米。住寺僧人衆多,香火旺盛。乾隆年間擴建,成為廣州五大叢林之一。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到廣州查禁鴉片時,在大佛寺内設立“收繳煙土煙槍總局”。

民國十年(1921年),六榕寺、海幢寺、大佛寺和光孝寺的住持與陳隸簡、梁季寬、湯瑛等鑒于當時社會“世風日下,物欲橫流”,功利主義盛行而社會道德水準降低,于是聯合三十多人在大佛寺内成立“廣州佛教閱經社”,借弘揚佛法來影響社會。孫中山為此贈閱經社以“闡揚三密”匾。1922年,時任廣州市長的孫科将大佛寺大殿附近空地沒收充公并拍賣,以籌措北伐所需的軍饷。1924年,又計劃将全寺充公拍賣。

當時的大佛寺住持敬勝和尚連同閱經社的名人出面向廣東省政府請願。陳濟棠到寺院調查後,認為大佛寺曆史悠久,有文物價值,遂努力将大佛寺基本架構(大殿、毗盧殿、禅堂、庫房、方丈堂、僧舍、齋堂等等)保留下來。1926年周恩來在此舉辦高級培訓班,為北伐培養軍政人才。

抗日戰争期間,寺中的僧人大都離開,隻留下三個人看守。廣州淪陷後,日僞政府的郵電部門占用了大佛寺部分地方,以堆放電信器材。抗戰結束後,原來寺中的僧人陸續回到大佛寺。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佛寺也被借用舉辦郵電員工訓練班和郵電工人子弟學校。這時的大佛寺僧衆稀少,香火零落。1956年,郵電工人子弟學校遷出,越秀區教育局占用大佛寺大堂作為惠新西街小學的課堂。

在文化大革命中,因紅衛兵按當局的意思“破四舊”而将三尊佛像及觀音菩薩像“清出”大佛寺,肢解後送到西村南岸五金廠倉庫,準備冶煉。後來因周恩來批示得到保留。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因外交需要,六榕寺是其中一個景點,廣州市革命委員會便将被肢解的銅像找出來,焊接複原後移供到了六榕寺。

1982年再由政府出資修複原狀,到1984年大雄寶殿落成後遷移進去,并由信徒捐資貼金。今天供奉在大佛寺的三尊大像,是仿照原型重新鑄造。1986年對外開放,1993年8月9日被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9月成立廣東省第一家開放的佛教圖書館,目前正對大佛寺進行擴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