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矛盾運動規律

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矛盾運動規律

經濟學專業術語
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矛盾運動規律:生産關系的價值率Pg圍繞生産力的平均價值率Plo上下波動,即Pg~Plo?當Pg>Plo時,生産關系就會促進生産力的發展,并不斷擴展其存在規模;當Pg<Plo時,生産關系就會阻礙生産力的發展,同時不斷縮小其存在規模,直至完全消亡。總之,生産關系相對于生産力的價值率決定着生産力對于它的選擇傾向性,決定它的存在與滅亡。
  • 中文名: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矛盾運動規律
  • 外文名:
  • 别名:
  • 矛盾運動: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相互作用
  • 辯證統一:生産力最終決定生産方式的存在

經濟配置

在具體曆史唯物主義看來,勞動生産是人們以制造工具為基礎使用工具選取或創造物質資料,以滿足人們需要消費的活動。生産力就是人類以制造工具為基礎,使用工具選取或創造物質資料,以滿足人們需要消費的能力。

從人類曆史上看,物質資料生産的主要内容經曆了三次巨大變化:最初,勞動生産的主要内容是以采集為手段選取食物,這就是采集生産。第一次巨變後,勞動生産的主要内容變成了以種植、養殖和培育為手段選取或創造生活資料.這就是農業生産。第二次巨變後,勞動生産的主要内容變成了以促成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為手段選取或創造生活資料和生産資料,這就是工業生産。第三次巨變後,勞動生産的主要内容變成了以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為手段選取或創造滿足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各種資料,這就是知識生産。

根據曆史上不同的生産内容,我們可以把物質資料生産劃分成四種基本類型:采集生産、農業生産、工業生産和知識生産。生産力是人們從事物質資料生産時展現的能力。所以,生産力也有四種曆史類型,即采集生産力、農業生産力、工業生産力和知識生産力。

生産力就是人類以制造工具為墓礎、使用工具選取或創造物質資料、以滿足人們需要消費的能力。通過這一定義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生産力的完成過程就是勞動過程(勞動者使用工具制造勞動産品的過程)。其實不然,因為勞動過程的形成需要一個組織過程,即把勞動資源組織成勞動要素的過程,再者,還有一個把勞動成果轉化成消費内容的過程。

基本内涵

該規律的基本内涵是,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相互作用構成生産方式的矛盾運動。這種矛盾運動是一個循環往複的前進運動過程,概言之,主要表現為生産關系和生産力由适合到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礎上的适合。

具體而言,就是在新的生産關系建立起來以後的一定時期内,生産關系的性質同生産力的發展要求基本上是相适合的,這時,生産關系對生産力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因而保持生産關系的相對穩定,是生産力發展的客觀要求。

這時,生産關系和生産力之間雖然也有矛盾,但不具有對抗性質,因此,不會、也不需要對生産關系進行根本變革。當發展到一定程度,原來适合于生産力發展要求的生産關系,就逐漸變成不适合新的生産力發展的要求了,矛盾就日益激化起來,其性質也由非對抗轉化為對抗,這時就必然要提出根本變革舊的生産關系的要求,于是就進入到根本改變生産關系性質的階段。

在生産關系的根本變革實現以後,生産關系同生産力的不适合又轉化為适合,從而又在新的基礎上開始了生産力和生産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