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舒适度

環境舒适度

感覺舒适的程度
環境舒适度就是指在不特意采取任何防寒保暖或防暑降溫措施的前提下,人們在自然環境中是否感覺舒适及其達到怎樣一種程度的具體描述。為了人們在生活或外出活動時能提前有所準備,氣象部門把空氣舒适度的預報分為極冷、寒冷、偏涼、舒适、偏熱、悶熱、極熱7個等級,分别表示人體在環境中的應激的反應。[1]
  • 中文名:環境舒适度
  • 外文名:Environmental comfort
  • 别名:優化環境
  • 領 域:環境科學
  • 學 科:生态工程
  • 釋 義:人們工作和生活的環境達到十分舒适的程度

定義

環境舒适度又稱優化環境。指人們工作和生活的環境達到十分舒适的程度。常作為環境規劃中的一項指标。理論上要求通過系統分析與綜合,規劃設計出高效的人類環境系統并随時将它調控到最優化的運行狀态。

簡介

城市是以非農業活動和非農業人口為主的人類聚集地,具有占地規模大、人口數量和密度大、建築物密集等特點。由于城市環境不同于周邊其它地區的自然環境,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也因時間、地點的差異而處在不同的環境之中,這些環境對人們的生活舒适狀況和身體健康時刻産生着影響。國外提出舒适環境的标準,不僅是在居住條件上感到安全、衛生、方便,同時使人感到心情舒暢,能賞心悅目地享受到青山綠水與具有曆史傳統和近代化城市完美結合的環境美為此,要求有一個高效率的全面的環境管理機構,從環境保護的觀點,有計劃合理地利用土地、水、生物資源,創造出一個人類生存的最佳環境。城市人居環境是人類與其環境進行着最激烈的相互作用的時空存在形式。它既是一種狀态,又是一種過程,是人類在特定的城市地理系統背景下,在進行居住、工作、文化、教育、衛生、娛樂、休息等活動的過程中,在城市推進的過程中所創造的人居環境。城市人居環境舒适度及其評價指标體系的建立的意義在于把握城市人居環境變化發展的機遇,為城市建設、改造和綜合發展提供依據。

城市人居環境質量評價指标體系建立的原則

1.全面性原則,所選擇的指标盡可能反映不同層次的人居環境質量;

2.針對性原則,所選擇的指标要針對人居環境的特征,真實反映居民心理,使得評價結果具有真實性、可靠性;

3.層次性原則,所選擇的指标盡可能反映不同層次上的人居環境質量;

4.可比性原則,盡量選擇具有相對意義的指标,即判斷優良、中、差、劣。

人居環境舒适度評價

那些隻有定性判斷的評價因素根據社會調查取其平均值,例如,“日照通風”這一環境因素的普遍認識及其對自己所居住地方這一環境因素的感受,“0”表示最差,“10”表示最好,來評價這一指标。因此采取了從主觀中抽取客觀并加以計算,取其平均值,得到p值。那些需要定量計算的環境因素,根據專家評定,有關權威書籍及有關部門制定的要求,對這些環境因素進行定量計算。

優化措施

配套化建設:

1.提高和加強住區供電、供水、供氣、交通、電信、學校、文化娛樂和防災能力等建設。

2.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組織管理和服務機構。

3.網絡化建設,突出強調住區生活網絡的建設。從多個層次、多個側面,根據住區的地域特點,曆史演化特征和居民結構,設計并建設出自身的特色,增加居民交往的機遇,豐富生活的内涵。

政府部門作為城市管理者和決策者,也需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1.進行社會調查,掌握人居環境的發展動态。加大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投資,提高個人居住條件,加強環保意識。

2.在采取上述措施時,針對城市自然資源極度緊張的現狀,住區人居環境的設計必須走總體規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使整體人居環境質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住區人居環境不僅要滿足本地區居民的基本生存條件,同時這種環境的維持是可持續的,是不可危及他人和後代的生存和健康的。

3.依靠有關部門管理監督,嚴格把握城市人居環境質量。加強住區綠化,建立多層次、内容豐富的住區服務網絡,加強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創建一個真正的和諧、統一、榮辱與共的家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