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七中學

成都市第七中學

成都市公辦完全中學
成都七中(成都中學)是一所全國著名并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全日制完全中學,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面先鋒旗幟。[1]1905年4月12日正式成立。2013年12月23日,四川省教育廳正式批準成都七中成為“四川省一級示範性普通高中”。成都七中是國内著名、國際知名的百年名校,是著名高校在西南的重要生源基地。成都七中優秀的業績來自于優良的辦學傳統、先進的辦學思想、和諧大氣的教育追求以及不斷建設追求卓越的教師隊伍。成都七中一貫緻力于素質教育,努力打造最适宜學生發展的教育。
    中文名:成都市第七中學 外文名: 簡稱: 創辦人: 辦學性質: 學校類别: 學校特色: 主管部門:成都市教育局 所屬企業: 現任領導: 專職院士數: 高職專業: 本科專業: 碩士點: 博士點: 博士後: 國家重點學科: 院系設置: 校訓:審是遷善、模範群倫 校歌: 院訓: 院歌: 地址: 院校代碼: 主要獎項:全國課外科技活動先進單位 知名校友:田家英、孫震、蒲富恪、唐明述、彭堃墀等 知名教師: 英文名:Chengdu NO.7 High School 别名:成都七中 類别:公立中學 學校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林蔭中街1号

辦學情況

成都七中着眼整體發展,立足個體成才,充分發揮“三體”教育思想,辦學成果十分顯著,現已成為全國計算機教育先進集體、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課外科技活動先進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四川省校風示範學校、四川省文明單位、四川省實驗教學示範學校、四川省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四川省體育傳統項目示範學校、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排球分會會員學校。此外,成都七中享有北京大學優質生源基地、清華大學優質生源基地美譽,每年進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深造學生人數占據兩校在川招生1/4人數(在蓉招生1/2人數)。

成都七中擁有林蔭校區和高新校區兩個教學區域。林蔭校區和高新校區同屬一所學校,一個校長,一個法人代表,兩校區治學理念、辦學模式、培養目标、學生管理和課程設置完全統一,兩校區教師的具體工作安排由學校全面統籌協調。“兩區”即林蔭校區、高新校區,在遵循學校統一管理的前提下,兩校區分别制訂适應各校區的管理措施和辦法,做到“統一協調,分區管理,因地制宜”。林蔭校區隻設置有高中,沒有初中,高新校區既設置有高中,又設置有初中。成都七中(高新校區)采用全寄宿制管理,其簡約古樸的建築風格、現代化的設施設備、優雅幽靜的校園環境是莘莘學子學習成長的神聖殿堂。

素質教育

成都七中一貫緻力于素質教育,辦學理念是教師學生得到發展。育人目标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打好素質基礎,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優秀的高中生。百年的積澱,形成了“啟迪有方、治學嚴謹、愛生育人”的辦學傳統和着眼整體發展,立足個體成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三體”教育思想。新時代的七中人繼承傳統,銳意創新,進一步提出“三體”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重在發展”;人文追求是:主體更加積極,集體更為和諧,個體顯現特長。

提出實踐“三體”教育思想的重點是實施“兩課一育”(即課程改革、課堂教學改革、德育實效性研究);确立了“以必修課為主,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以學科課堂教學為主,學科課堂教學與活動課程相結合,分層分類推進的教學體制;形成了以學科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教學、校内課外活動實踐教學為主的實踐教學體系”

群星璀璨

2008年,成都七中有20人光榮的加入中國共産黨,有9個班級體評為優秀班級體,有兩百多名同學被評為四川省、成都市、成都七中“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2008高考,學校再創佳績。學校學科競賽和創新大賽成績突出,高2008級,93人次獲得保送資格,50餘人保送進入中國名牌大學。學校有79人獲學科奧賽全國一等獎。高2009級,有74人次因獲學科奧賽一等獎而具備保送資格,有55人被保送進名牌大學,有4人進入國家集訓隊。另外,還有部分學生拿到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曆史沿革

1905年4月合并墨池書院、芙蓉書院,創辦成都高等小學堂;

1906年改名為成都縣立中學(舊制4年初級中學);

1924年改制成都縣立中學校(新制三年);

1930年2月在署前街創辦成都縣立女子中學(初中);

1931年春創辦高中、招理一班;

1932年春招高中、理二班;

1932年秋招高中、普一班;

1940年抗日戰争時期遷外西茶店子;

1940年增設高中 招高一班;

1940年抗日戰争時期遷外西雍家渡葉家大院;

1942年遷太平坊銀桂橋;

1946年2月抗戰勝利後遷回茶店子;

1946年抗戰結束遷青龍街;

1950年2月兩校合并(地址:青龍街)成都縣立中學校;

1952年11月成都縣立中學校改名為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學校;

1954年遷校至外南磨子橋(2002年市政建設改稱林蔭中街1号);

1997年9月1日,領辦成都三十五中,成都三十五中改稱成都七中育才學校;

2000年與嘉祥集團合辦(外東東光小區)成都七中育才學校東區(磨子橋校本部);

2000年創辦留英預備班(磨子橋校本部);

2001年與東方聞道有限發展公司合辦成都七中聞道網校(磨子橋校本部);

2002年創辦留澳預備班(磨子橋校本部);

2003年7月在溫江湧泉鎮創辦由高達投資公司獨家出資成都七中獨家辦校(成都七中實驗學校);

2008年成都七中與高新區社會事業局聯辦的成都七中初中學校成立;

2009年9月由成都七中領辦的(與七中高中教育無縫銜接)成都七中初中學校在高新區成立;

2010年成都七中高新校區在高新區建校(由七中自己辦的初高中一體的公辦學校,七中形成一校兩區格局);

2011年七中育才修建新校區;

2011年與金牛區和大連萬達集團聯合創辦成都七中萬達學校成立。

碩果累累

成都七中在學科競賽、網校發展、特色學校建設等方面尤其引人注目。學校五大學科競賽每年獲獎總數約占四川省獲獎人數的1/3,約占成都市獲獎人數的1/2;有10人獲國際金獎,239人獲全國一等獎,223人獲全國二等獎。成都七中男子排球隊曾代表中國參加世界青少年排球錦标賽亞洲預選賽;學校管樂團曾榮獲西安國際中學生管樂節金獎。

辦學規劃

成都七中明确提出新時期的教育理想與追求是:讓更多的學生能在學校得到最适宜、最充分的發展一一學生成才;讓更多的教師能在學校愉快的工作、成功的發展、體面的生活--教師成功;讓學校在不斷的探索和努力中,繼續發展,作教育發展的領跑者--學校領先。學校的辦學目标是:把成都七中辦成現代化、高質量、有特色的,國内著名、國際知名的一流學校,成為教育改革的實驗校和素質教育的示範校。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标是:為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打下堅實而深厚的素質基礎;為高等學校輸送大批全面發展并具有良好個性特艮的優秀學生和部分特别優秀的尖子學生。

辦學業績

一百年來,成都七中人用智慧和汗水鑄就了一個又一個輝煌。1986年被四川省教育廳确定為第一批省級重點中學;1986年被确定為教育部在四川省的定點聯系學校;2000年首批被四川省教育廳評定為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并被教育部确定為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樣闆學校。

成都七中以突出的成績和良好的聲譽,先後獲得全國計算機教育先進集體、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課外科技活動先進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四川省首批校風示範校、四川省文明單位、四川省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四川省體育傳統項目示範學校、中國中學生體育學會排球分會會員校等榮譽稱号。随着社會發展,素質教育的推進,“七中質量”在不斷的提高,尤其在學生的高分多能,特長發展,學科競賽突出,素質培養全面等方面,深得廣泛稱贊。品牌的創新推動了七中品牌發展,合作一個成功一個的“七中現象”再為“七中品牌”的揚名,推波助瀾。在品牌的打造中,逐漸升華為獨具特色的七中文化。

教育風格

厚重的曆史,蘊育了成都七中“啟迪有方,治學嚴謹,愛生育人”的辦學傳統。無論時代變遷,潮起潮落,成都七中始終以良好的質量和聲譽赢得社會的稱贊。學校高考上線率、重點大學上線率、名牌大學上線率、學科競賽獲獎人數等均居同類學校前列。

回首成都七中百年,人才輩出,成就輝煌。百年來,成都七中以“啟迪有方、治學嚴謹”和“優生、名師、好學校”赢得贊譽。再以“愛人育人”和先進的“個性化教育、主體性教育和學生素質培養目标”等教育理念,先進的“三體”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富有特色的“适應學生差異性發展的課程體系”和“以做人教育為基礎,以立志成才為主線的教育思路以及“培養自主學習,創設多樣課程,發展豐富活動,學生充分發展”的教育風格,形成了盛譽巴蜀的“七中品牌”。

知名校友

一百年來,成都七中為國家和社會輸送了數以萬計的優秀中學畢業生。一大批校友在教育科研部門、重點企業、國防單位和政府機構擔任了重要工作,成為學術大師、興業英才和治國棟梁,為國家和社會做出了貢獻,為成都七中争得了榮譽。知名人士孫震、田家英曾就讀于成都七中,陳家镛、李蔭遠、蒲富恪、唐明述、沙國河、葉尚福、彭堃墀、王昂生、張興棟、王大成等也先後畢業于成都七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