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花刀

折花刀

保安族腰刀
折花刀是保安腰刀中的一種。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名刀之一,與維吾爾族英吉沙刀、阿昌族戶撒刀并稱我國少數民族三大名刀。
    中文名:折花刀 外文名: 别名: 用途: 分類: 優點:硬度高韌性好實用價值高攜帶方便 民族:保安族 所屬:刀具

簡介

保安腰刀和藏刀、蒙古刀齊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名刀"折花刀”,此刀刀體剛柔相濟,不易折斷,周身布滿奇特的紋理,刀刃鋒利,而其繁複的制作工藝則堪比西亞"米昔刀”。

制刀打劍,砌爐為先。制做地爐備料是制作保安腰刀的第一個步驟:以燒制的沙棘木的木炭為生火材料,挖保溫地爐,倒扣風箱。

接着是"炒鐵”:把生鐵碎塊放在用耐火材料制成的沙泥鍋中,在保溫地爐上用木炭火燒煉,因形似炒制食物而被形象地稱為"炒鐵”。當爐溫升高到1300℃左右,生鐵闆開始熔化,鑄鐵成液态時雜質浮出,提高了鐵的純度。

俗話說"好用在刀刃上”,一般來說,刃口主要起切割作用,有較高的硬度才能保證刀的鋒利,所以加鋼背鐵就成了保安腰刀能否削鐵如泥而又不易折斷的重要步驟:選擇含碳量較高、硬度較大的鋼來夾在刀體上。

名為折花刀,其周身奇特花紋自然是不能少的:工匠們在刀體上制出奇特的圖案。把毛坯再置入爐中鍛燒,鋼花四濺時拿出,兩頭用火鉗夾牢,像擰麻花一樣先右擰後左擰,這樣燒化一次擰一次,最終達到右擰8轉,左擰7轉,目的是在刀體上最終呈現出各種紋理。怎樣擰出現什麼花紋,全憑匠人的經驗和技巧

經過幾個師傅打磨和反複的折花,刀體會呈現出所用材質各自的顔色,白色的鐵和青色的鋼形成青白相間的流線形花紋,異常奪目。折花刀曆來就有"千錘百煉成一刀”的說法

相關傳說

傳說一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人民所特有的一種民族工藝品,習慣挂在腰間,就稱其保安腰刀了。

據說在成吉思汗占領各國的時候,曾在兵器上大大的占了上風。當時各個部落在打拼的時候,有的刀因硬度高,和敵方大刀碰撞後折斷;有的因硬度低,經不起敵方大刀的猛砍。

據說目前聚居在甘肅省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中保安三莊的保安族,是從前成吉思汗部下打制兵器鐵匠的後代,專為成吉思汗打制兵器,他們接到成吉思汗的令後,開始制刀。

因特殊的制作工藝,打出來的刀剛柔相濟,在戰場上大派用場。成吉思汗又令他們打制更為上乘的刀,要千錘百煉的。他們在以前精湛的制刀技藝上研究出折花刀。

因為此刀将刀的硬度與韌性,結合到極點,與敵軍戰刀碰撞時,對方的不是被砍折,就是被砍的卷刃,而此刀既不折,又不卷刃,成為了當時成吉思汗部下将士的至愛,因為此刀制作過程複雜,工期漫長,所産數量少之又少,所以隻有軍官級的才有資格佩戴。

成吉思汗統一當時的中國後,這些刀匠與蒙古族、藏族等居住在一起,因保安族信仰伊斯蘭教,為穆斯林,與藏族的習俗有諸多的差異,當時那裡是藏民的天下,便将保安族人等追殺,逃至積石峽上方,居住地與附近大山隻有兩裡地,就是為了防止藏民追殺到這裡便容易脫身。

傳說二

很早以前,保安族中出了一位技藝十分高超的腰刀匠人,他制作的腰刀聞名于世,人見人愛。可他一身正氣,鐵骨铮铮,隻給好人打鐵,不給壞人做刀。

一年,他家鄉的縣官為了巴結上司,限這位鐵匠在三十天之内做出一百把刀來,否則就要砍去他的手。結果三十天過去了,鐵匠沒有給縣官做出一把刀。

縣官再次以刀砍手相逼鐵匠,又被鐵匠拒絕,縣官惱羞成怒,下令砍掉了鐵匠的手……這位鐵匠後來再也沒有辦法制作腰刀了,但後輩保安族鐵匠為了紀念這位英雄前輩,就在自己制作的最精美最珍貴的腰刀刀面上刻下了一個五指并攏的右手的圖案。這個圖案,叫做"一把手”,一把手,就是保安族的刀神。

鍛造過程

加鋼

對于正宗的保安腰刀來說,都要求必須加鋼,這是為了使硬度和韌性合理平衡。普通的民用刀具,基本上隻加一層鋼,加鋼的關鍵在于火候。

如果鋼加得不好,鋼線太靠近刀背,則刀刃即使磨得鋒利,也非常容易崩口,而如果鋼線太靠近刀刃,則磨過兩三次之後,刀子就不能用了。所以,對于保安腰刀來說,實用是最大的考驗。

溫度

保證實用的,則是加鋼的經驗和手法。這個就是溫度要相當高的,溫度不高的話鐵和鋼就融合不起來。打制刀刃:加完鋼以後,刀刃的打制成形也很考功力,如何能夠将鐵塊鍛打成有模有樣的刀刃,全靠手上的功夫。而這道工序,更多的是考配合。

工序衆多

每一柄保安腰刀在刀刃打好後,都要經過打磨、鑽孔等工序,做好一把保安腰刀,一般都有幾十道工序,多的甚至達到上百道,這些工序磨的就是時間和耐性,可正是這數百年的積澱,才成就了保安腰刀的名氣。

淬火

刻花完成後,再經過淬火一道工序,保安腰刀,就可以初露鋒芒了。淬火就像畫龍時,點睛的那一筆一樣重要,淬火的手法和時機,以及淬火的液體溫度和性質,對于最後出品的保安腰刀的品質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

在保安三莊裡,最好的淬火介質,莫過于濤濤不絕的黃河水,隻有經過黃河水的激蕩,保安民族血液裡的火焰,才能升華成曆久彌新的信念。

現狀

折花刀鍛打技藝至文革時期已經開始淡化了,

不是刀匠不會做,而是在制作一把折花刀,需要很長的工期,制作出來後代價很高,當時人們都無能力買折花刀,緻使這保安族人民的精華工藝在文革後幾年失傳。現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