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

城市信息化形态
智慧城市(smart city )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知識社會創新2.0環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充分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對城市管理與發展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并實現以用戶創新、大衆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點的以人為本可持續創新。[1]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術充分運用在城市中各行各業基于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的城市信息化高級形态,實現信息化、工業化與城鎮化深度融合。
    中文名:智慧城市 英文名:smart city 技術:運用信息和通訊技術手段 目的: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質量 專業人才:智能建造師

發展

為規範和引領智慧城市的健康發展,構築創新2.0時代的城市新形态,2013年1月29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共90個,其中地級市37個,區(縣)50個,鎮3個。國家開發銀行表示,在“十二五”後三年,與住建部合作投資智慧城市的資金規模将達800億元。

根據《全球智慧城市建設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前瞻》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已有311個地級市開展數字城市建設,其中158個數字城市已經建成并在60多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同時最新啟動了100多個數字縣域建設和3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2013年,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将在全國範圍内組織開展智慧城市時空信息雲平台建設試點工作,每年将選擇10個左右城市進行試點,每個試點項目建設周期為2至3年,經費總投入不少于3600萬元。在不久的将來,人們将盡享智能家居、路網監控、智能醫院、食品藥品管理、數字生活等所帶來的便捷服務,“智慧城市”時代即将到來。

定義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創新2.0)環境下的城市形态,強調智慧城市不僅僅是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更重要的是通過面向知識社會的創新2.0的方法論應用,構建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衆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征的城市可持續創新生态。北京工商大學季鑄教授認為,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基本坐标,以物理設備、電腦網絡、人腦智慧為基本框架,以智能政府、智能經濟、智能社會為基本内容的經濟結構、增長方式和城市形态。智慧城市通過在人力和社會資本,以及在交通和信息通訊基礎設置上的投資來推動可持續經濟增長和高生活質量,并且通過參與式的管理對上面的資源及自然資源進行科學的管理。一些智慧城市建設的先行城市也越來越突出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比如歐盟啟動了面向知識社會創新2.0的Living Lab計劃,緻力于圍繞市民需求将城市建設為各方共同參與的開放創新空間,比如維也納大學對城市體系評價的六個指标,即智慧的經濟、智慧的運輸業、智慧的環境、智慧的居民、智慧的生活和智慧的管理等六個方面。

理念起源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這一理念,此前類似的概念還有數字城市等。2008年11月,恰逢2007年-2012年環球金融危機伊始,IBM在美國紐約發布的《智慧地球:下一代領導人議程》主題報告所提出的“智慧地球”,即把新一代信息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

具體地說,“智慧”的理念就是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使人類能以更加精細和動态的方式管理生産和生活的狀态,通過把傳感器嵌入和裝備到全球每個角落的供電系統、供水系統、交通系統、建築物和油氣管道等生産生活系統的各種物體中,使其形成的物聯網與互聯網相聯,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整合,而後通過超級計算機和雲計算将物聯網整合起來,即可實現。此後這一理念被世界各國所接納,并作為應對金融海嘯的經濟增長點。同時,發展智慧城市被認為有助于促進城市經濟、社會與環境、資源協調可持續發展,緩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鎮化質量。

基于國際上的智慧城市研究和實踐,“智慧”的理念被解讀為不僅僅是智能,即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更在于人體智慧的充分參與。推動智慧城市形成的兩股力量,一是以物聯網、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二是知識社會環境下逐步形成的開放城市創新生态。一個是技術創新層面的技術因素,另一個則是社會創新層面的社會經濟因素。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孟慶國教授提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創新2.0是智慧城市的兩大基因,缺一不可。

特征

在IBM的《智慧的城市在中國》白皮書中,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對智慧城市基本特征的界定是:全面物聯、充分整合、激勵創新、協同運作等四方面。即智能傳感設備将城市公共設施物聯成網,物聯網與互聯網系統完全對接融合,政府、企業在智慧基礎設施之上進行科技和業務的創新應用,城市的各個關鍵系統和參與者進行和諧高效地協作。

《創新2.0視野下的智慧城市》強調智慧城市不僅強調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更強調以人為本、協同、開放、用戶參與的創新2.0,将智慧城市定義為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創新2.0)環境下的城市形态。

智慧城市基于全面透徹的感知、寬帶泛在的互聯以及智能融合的應用,構建有利于創新湧現的制度環境與生态,實現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衆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征的以人為本可持續創新,塑造城市公共價值并為生活其間的每一位市民創造獨特價值,實現城市與區域可持續發展。因此,智慧城市的四大特征被總結為:全面透徹的感知、寬帶泛在的互聯、智能融合的應用以及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

亦有學者認為智慧城市應該體現在維也納大學評價歐洲大中城市的六個指标,即智慧的經濟、智慧的運輸業、智慧的環境、智慧的居民、智慧的生活和智慧的管理等六個方面。

建設

戰略思考

國務院參事、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牛文元表示,智慧城市建設的戰略思考要實現兩大最基本的革命:一是生産方式、生活方式、流動方式和公共服務的巨大變革;二是政府決策,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社會民生的革命性進展。

戰略要點

建設智慧城市的戰略要點主要在于五個方面:

一是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與總體規劃;

二是基礎框架的布設、融合、标準;

三是數字生産、數字流通、數字分配、數字消費建設;

四是全方位物聯網、監測網、計量網建設;

五是市政管理與家庭智能生活建設。

經濟展望

據世界銀行測算,一個百萬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設,達到實際應用程度85%的時候,在城市GDP投入不變的情況下,财富能夠增長2-2.5倍。

發展

2008年,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後,便對IBM的“智慧地球”概念做出積極回應,将納入國家戰略和應對金融危機的經濟新的增長點。随後出于商業目的,IBM提出“智慧的城市在中國突破”的戰略,并相繼與中國大陸的多個省市簽署了“智慧城市”共建協議,使得“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新概念引起各界廣泛關注。為應對智慧城市建設的趨勢,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暫行管理辦法》,工業和信息化部也在醞釀相關标準。

為規範和引領智慧城市的健康發展,構築創新2.0時代的城市新形态,切實落實創新驅動戰略,科技部和國家标準委于2013年10月聯合下發了《科技部辦公廳、國家标準委辦公室關于開展智慧城市試點示範工作的通知》,啟動全國首批“智慧城市”試點示範城市。大連等城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全面推進智慧城市試點示範,超前部署創新2.0時代的城市發展新格局 。截止到2012年,施耐德電氣已在全球包括中國、印度、歐洲、美國、南美等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個城市完進行了智慧城市的建設。

國際實踐

2008年11月,在紐約召開的外國關系理事會上,IBM提出了“智慧地球” 這一理念,進而引發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熱潮。

歐盟于2006年發起了歐洲Living Lab組織,它采用新的工具和方法、先進的信息和通訊技術來調動方方面面的“集體的智慧和創造力”,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機會。該組織還發起了歐洲智慧城市網絡。Living Lab完全是以用戶為中心,借助開放創新空間的打造幫助居民利用信息技術和移動應用服務提升生活質量,使人的需求在其間得到最大的尊重和滿足。

2009年,迪比克市與IBM合作,建立美國第一個智慧城市。利用物聯網技術,在一個有六萬居民的社區裡将各種城市公用資源(水、電、油、氣、交通、公共服務等等)連接起來,監測、分析和整合各種數據以做出智能化的響應,更好的服務市民。迪比克市的第一步是向所有住戶和商鋪安裝數控水電計量器,其中包含低流量傳感器技術,防止水電洩漏造成的浪費。同時搭建綜合監測平台,及時對數據進行分析、整合和展示,使整個城市對資源的使用情況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迪比克市向個人和企業公布這些信息,使他們對自己的耗能有更清晰認識,對可持續發展有更多的責任感。 [6] 

韓國以網絡為基礎,打造綠色、數字化、無縫移動連接的生态、智慧型城市。通過整合公共通訊平台,以及無處不在的網絡接入,消費者可以方便的開展遠程教育、醫療、辦理稅務,還能實現家庭建築能耗的智能化監控等。

新加坡2006年啟動“智慧國2015”計劃,通過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積極應用,将新加坡建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國際化城市。在電子政務、服務民生及泛在互聯方面,新加坡成績引人注目。其中智能交通系統通過各種傳感數據、運營信息及豐富的用戶交互體驗,為市民出行提供實時、适當的交通信息。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發起的Fab Lab(微觀裝配實驗室)基于從個人通訊到個人計算再到個人制造的社會技術發展脈絡,試圖構建以用戶為中心、面向應用的用戶創新制造環境,使人們即使在自己的家中也可随心所欲的設計和制造他們想象中的産品,巴塞羅那等城市從Fab Lab到Fab City的實踐則從另外一個視角解讀了智慧城市以人為本可持續創新的内涵。

歐洲的智慧城市更多關注信息通信技術在城市生态環境、交通、醫療、智能建築等民生領域的作用,希望借助知識共享和低碳戰略來實現減排目标,推動城市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投資建設智慧城市,發展低碳住宅、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提升能源效率,應對氣候變化,建設綠色智慧城市。

丹麥建造智慧城市哥本哈根(Copenhagen)有志在2025年前成為第一個實現碳中和的城市。要實現該目标,主要依靠市政的氣候行動計劃——啟動50項舉措,以實現其2015年減碳20%的中期目标。在力争取得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時,許多城市的挑戰在于維持環保與經濟之間的平衡。采用可持續發展城市解決方案,哥本哈根正逐漸接近目标。哥本哈根的研究顯示,其首都地區綠色産業5年内的營收增長了55%。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2010年被歐盟委員會評定為“歐洲綠色首都”;在普華永道2012年智慧城市報告中,斯德哥爾摩名列第五,分項排名中智能資本與創新、安全健康與安保均為第一,人口宜居程度、可持續能力也是名列前茅。

2013年全球7大智慧城市

全球超過400個城市競逐最有智慧城市頭銜,最後選出這7個城市,分别是:

1、美國俄亥俄州的哥倫布市;

2、芬蘭的奧盧;

3、加拿大的斯特拉特福;

4、中國台灣地區的台中市;

5、愛沙尼亞的塔林;

6、中國台灣地區的桃園縣;

7、加拿大的多倫多。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目标,并強調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前不久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城鎮化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曆史任務,也是擴大内需的最大潛力。城市是經濟、政治、文化最活躍的區域,也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重點區域。城市的發展方式、管理能力、服務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水平。

信息化革命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發展的最重要特征,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經濟、社會、政治、軍事等各方面的發展進程,創新了發展模式,提高了發展質量。新一代互聯網、雲計算、智能傳感、通信、遙感、衛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的結合,将可以實現對一切物品的智能化識别、定位、跟蹤、監控與管理,從而使地球達到“智慧”的狀态,使建設智慧地球從技術上成為可能。

建設智慧城市,也是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提升城市發展質量的客觀要求。通過建設智慧城市,及時傳遞、整合、交流、使用城市經濟、文化、公共資源、管理服務、市民生活、生态環境等各類信息,提高物與物、物與人、人與人的互聯互通、全面感知和利用信息能力,從而能夠極大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務的能力,極大提升人民群衆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建設智慧城市,會讓城市發展更全面、更協調、更可持續,會讓城市生活變得更健康、更和諧、更美好。

1993年以來,智慧城市理念即在世界範圍内悄然興起,許多發達國家積極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将城市中的水、電、油、氣、交通等公共服務資源信息通過互聯網有機連接起來,智能化作出響應,更好地服務于市民學習、生活、工作、醫療等方面的需求,以及改善政府對交通的管理、環境的控制等等。在中國,一些地區在數字城市建設基礎上,開始探索智慧城市的建設。可以說,建設智慧城市已經成為曆史的必然趨勢,成為信息領域的戰略制高點。

數字城市

數字城市是數字地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城市的數字化形态。數字城市是應用計算機、互聯網、3S、多媒體等技術将城市地理信息和城市其他信息相結合,數字化并存儲于計算機網絡上所形成的城市虛拟空間。數字城市建設通過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的标準化、各類城市信息的數字化整合多方資源,從技術和體制兩方面為實現數據共享和互操作提供了基礎,實現了城市3S技術的一體化集成和各行業、各領域信息化的深入應用。數字城市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基礎和運行數據,也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城市級大量信息的采集、分析、存儲、利用等處理問題,多系統融合中的各種複雜問題,以及技術發展帶來的城市發展異化問題。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城市形态在數字化基礎上進一步實現智能化成為現實。依托物聯網可實現智能化感知、識别、定位、跟蹤和監管;借助雲計算及智能分析技術可實現大量信息的處理和決策支持。同時,伴随知識社會環境下創新2.0形态的逐步展現,現代信息技術在對工業時代各類産業完成面向效率提升的數字化改造之後,逐步衍生出一些新的産業業态、組織形态,使人們對信息技術創新形态演變、社會變革有了更真切的體會,對科技創新以人為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對現代科技發展下的城市形态演化也有了新的認識。

研究機構對智慧城市的定義為:通過智能計算技術的應用,使得城市管理、教育、醫療、房地産、交通運輸、公用事業和公衆安全等城市組成的關鍵基礎設施組件和服務更互聯、高效和智能。從技術發展的視角,李德仁院士認為智慧城市是數字城市與物聯網相結合的産物。胡小明則從城市資源觀念演變的視角論述了數字城市相對應的信息資源、智能城市相對應的軟件資源、網絡城市相對應的組織資源之間的關系。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城市信息化建設的先行城市也越來越多的開始從以人為本的視角開展智慧城市的建設,如歐盟啟動了面向知識社會創新2.0的Living Lab計劃,緻力于将城市打造成為開放創新空間,營造有利于創新湧現的城市生态。

對比數字城市和智慧城市,我們可以發現以下六方面的差異。

其一,當數字城市通過城市地理空間信息與城市各方面信息的數字化在虛拟空間再現傳統城市,智慧城市則注重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利用傳感技術、智能技術實現對城市運行狀态的自動、實時、全面透徹的感知。

其二,當數字城市通過城市各行業的信息化提高了各行業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智慧城市則更強調從行業分割、相對封閉的信息化架構邁向作為複雜巨系統的開放、整合、協同的城市信息化架構,發揮城市信息化的整體效能。

其三,當數字城市基于互聯網形成初步的業務協同,智慧城市則更注重通過泛在網絡、移動技術實現無所不在的互聯和随時随地随身的智能融合服務。

其四,當數字城市關注數據資源的生産、積累和應用,智慧城市更關注用戶視角的服務設計和提供。

其五,當數字城市更多注重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城市各領域的信息化以提升社會生産效率,智慧城市則更強調人的主體地位,更強調開放創新空間的塑造及其間的市民參與、用戶體驗,及以人為本實現可持續創新。

其六,當數字城市緻力于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城市運行與發展各方面功能,提高城市運行效率,服務城市管理和發展,智慧城市則更強調通過政府、市場、社會各方力量的參與和協同實現城市公共價值塑造和獨特價值創造。

智慧城市不但廣泛采用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數據挖掘、知識管理、社交網絡等技術工具,也注重用戶參與、以人為本的創新2.0理念及其方法的應用,構建有利于創新湧現的制度環境,以實現智慧技術高度集成、智慧産業高端發展、智慧服務高效便民、以人為本持續創新,完成從數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躍升。智慧城市将是創新2.0時代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城市。

中國現狀

截至2011年底,中國有154個城市提出要建設智慧城市,規劃投入建設資金超過1.5萬億人民币。但是,真正能夠體現智慧城市内涵,以及智慧城市建設最基礎内容的,一個也沒有看到。

2012年12月,中國工程院組織起草并發布的《中國工程科技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将智能城市列為中國面向2030年的30個重大工程科技專項之一。

我國智慧城市規模

據産業洞察網了解2012年,我國物聯網産業市場規模達到3650億元,比上年增長38.6%。從智能安防到智能電網,從二維碼普及到“智慧城市”落地,作為被寄予厚望的新興産業,物聯網正四處開花,悄然影響着人們的生活。專家指出,伴随着技術的進步和相關配套的完善,在未來幾年,技術與标準國産化、運營與管理體系化、産業草根化将成為我國物聯網發展的三大趨勢。

2013年4月10日,由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築節能與科技司組織的智慧城市創建任務書編織培訓會在京舉行。來自會上提供的信息顯示:繼國開行提供不低于800億元的投融資額度後,又有兩家商業銀行作出承諾,表示将提供不低于國開行的授信額度,支持智慧城市建設。另有其他投資機構也在4月初簽訂了2000億元的投資額度。粗略估計,相關投資或将超過4400億元。

“智慧城市”建設進入高峰期。快速的城市化進程推動着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但也使得城市面臨着可持續發展問題。下一個階段的“城鎮化”建設需要走“精細化管理”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因此“智慧城市”由此應運而生。“智慧城市”是指利用領先的信息技術,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服務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運轉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是信息時代城市發展的新模式。據産業洞察網分析師預測,到2014年,中國智慧城市的IT投入預計可達到1700多億元的規模。

技術發展

2013年初,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出台《智慧城市時空信息雲平台建設技術指南》,正式開展智慧城市時空信息雲平台的建設及試點工作。目前,各城市進行了市域範圍高質量、高分辨率的航空攝影,獲取了高分辨率的航天影像,處理了城市多尺度、多類型、多時相的海量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建立了一大批規範、完善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搭建了面向政府和公衆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實現了地理信息與城市其他經濟社會、自然資源和人文信息的互聯互通與整合集成,促進了信息資源的共享與開發利用,避免了各部門的重複建設,解決了城市建設中的重複投入等問題。同時,還研制了30餘項國家标準和10餘項行業标準,形成了數字城市建設完整的标準體系,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形成了以MapGIS、SuperMap等為代表的一批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産權的軟件産品,部分功能和性能指标優于國外同類産品。

中國建設

新冠疫情暴露出的問題

新冠疫情暴露當前智慧城市建設的短闆和不足。

1、“口罩預約”成為短期超高頻的政務服務事項,一些地方面臨“上線即崩潰”的尴尬,面對大量用戶的極限需求,一些還未做好壓力測試的網上政務系統一度出現癱瘓停擺的局面。

2、在疫情監測方面,為了确保全覆蓋,各地普遍采用“線上+線下”網格化排查的模式。由于智能化手段還未能全面普及,一些地方隻能采取人工采集的方式進行地毯式排查,難以保證數據的真實性,效率不高又層層加碼,給基層工作人員增加負擔。

3、在疫情追蹤方面,并非所有公共交通工具都采用實名制,一些城市公共視頻監控依然存在盲區且視頻分析算力不足,跨地區、跨層級、跨部門之間的數據還不能完全無縫對接,疫情信息共享機制尚未形成,信息在時空上難以快速疊加,從而無法實現主動式的精準追蹤。

原因

1、規劃缺乏頂層設計

城市是一個“複雜巨系統”,城市治理面臨多層次、多維度的複雜“城市病”問題。由于初期缺乏頂層設計,很多城市不能從全局和長遠的角度統籌規劃,數據“聚而不通、通而不用”。智慧城市建設在總體規劃中往往不能達成跨領域、跨系統之間接口和标準的統一,在維持城市常規運行時尚可,一旦遇到重大突發事件就難免出現混亂。

2、建設盲目追求規模速度

“重硬件、輕應用”的觀念和跟風建設的現象仍然存在。一些地方盲目追求規模和速度,把智慧城市建設作為“形象工程”,将大量資金投入到硬件設備的采購和基礎設施的搭建,忽視了城市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和社會生态結構的合理布局,沒有充分考慮“技術為人所用”的人本價值。

3、管理運營能力不足

一是數據治理能力不足,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數據,數據的核心是互聯互通,數據治理體系不健全,數據就無法高效流轉與整合,也就無法快速匹配高精度要求的疫情追蹤場景;二是應急保障能力不足,一些城市的監督監管體系不夠完備,導緻疫情期間系統故障、個人隐私洩露等問題時有發生;三是運行反饋機制不健全,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叠代演進的過程,既要有自上而下的設計,也要有自下而上的反饋。 

應對策略

1、具備全域全量全時的綜合感知能力。

一方面,要統一規劃和集成利用,構建一體化的城市空間新型基礎設施。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社會感知,構建多維融合的泛在感知體系。要在保護個人隐私和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把城市感知的觸角延伸到社交媒體、電商平台、交通出行等應用場景中,從感知市民訴求、診斷城市問題、監測社會風險等維度構建立體化的泛在感知體系。

2、打造城市“智腦”的三個着力

一是着力于“高質量”,要分級分類完善标準規範體系,以數據質量和數據流動邏輯為抓手,構建高質量數據治理體系,推進資源整合共享。二是着力于“優協同”,要堅持市級統籌原則,強化平台協作能力,聚焦打造公共服務超級應用。三是着力于“可使用”,要在推動政府數據共享和開放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從相關主體(如公共事業單位、科研機構以及互聯網企業等)掌控的數據資源中識别公共數據并納入城市公共數據體系中,着眼并落腳于讓公共數據處于“可使用”的狀态。

3、深耕細作,把“智慧城市”運營好

一是建立上下聯動高效組織體系,既要有智慧城市建設領導機構,又要着力培養一支專業化的運營隊伍,形成縱橫協作模式。二是強化“全周期管理”模式,把“數字政府”的政務服務應用向“共治共理”模式延伸,利用“新基建”拓寬多元主體表達意見、提供決策支持的渠道。三是打造持續創新的應用生态,圍繞“政府主導分清角色、市場主體打造生态”的主要原則優化市場參與機制,以智能化場景的供給來培育解決“城市病”的新業态新産品,推廣以人為本的智慧化應用,建立動态、人本、全周期的智慧城市運營機制,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創新生态。

應用體系

智慧物流體系、智慧制造體系、智慧貿易體系、智慧能源應用體系、智慧公共服務、智慧社會管理體系、智慧交通體系、智慧健康保障體系、智慧安居服務體系、智慧文化服務體系。

應用項目

1、智慧公共服務:建設智慧公共服務和城市管理系統。通過加強就業、醫療、文化、安居等專業性應用系統建設,通過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的規範化、精準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進城市公共資源在全市範圍共享,積極推動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協調高效運行,在提升城市運行效率和公共服務水平的同時,推動城市發展轉型升級。

2、智慧城市綜合體:采用視覺采集和識别、各類傳感器、無線定位系統、RFID、條碼識别、視覺标簽等頂尖技術,構建智能視覺物聯網,對城市綜合體的要素進行智能感知、自動數據采集,涵蓋城市綜合體當中的商業、辦公、居住、旅店、展覽、餐飲、會議、文娛和交通、燈光照明、信息通信和顯示等方方面面,将采集的數據可視化和規範化,讓管理者能進行可視化城市綜合體管理。

3、智慧政務城市綜合管理運營平台:此類項目已有實際落地案例,天津市和平區的“智慧和平城市綜合管理運營平台”包括指揮中心、計算機網絡機房、智能監控系統、和平區街道圖書館和數字化公共服務網絡系統四個部分内容,其中指揮中心系統囊括政府智慧大腦六大中樞系統,分别為公安應急系統,公共服務系統,社會管理系統,城市管理系統,經濟分析系統,輿情分析系統,該項目為滿足政府應急指揮和決策辦公的需要,對區内現有監控系統進行升級換代,增加智能視覺分析設備,提升快速反應速度,做到事前預警,事中處理及時迅速,并統一數據、統一網絡,建設數據中心、共享平台,從根本上有效的将政府各個部門的數據信息互聯互通,并對整個和平區的車流、人流、物流實現全面的感知,該平台在和平區經濟建設中将為領導的科學指揮決策提供技術支撐作用。

4、智慧安居服務。開展智慧社區安居的調研試點工作,在部分居民小區為先行試點區域,充分考慮公共區、商務區、居住區的不同需求,融合應用物聯網、互聯網、移動通信等各種信息技術,發展社區政務、智慧家居系統、智慧樓宇管理、智慧社區服務、社區遠程監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務辦公等智慧應用系統,使居民生活“智能化發展”。加快智慧社區安居标準方面的探索推進工作,為今後全市新建樓宇和社區實行智能化管理打好基礎。

5、智慧教育文化服務:積極推進智慧教育文化體系建設。建設完善我市教育城域網和校園網工程,推動智慧教育事業發展,重點建設教育綜合信息網、網絡學校、數字化課件、教學資源庫、虛拟圖書館、教學綜合管理系統、遠程教育系統等資源共享數據庫及共享應用平台系統。繼續推進再教育工程,提供多渠道的教育培訓就業服務,建設學習型社會。繼續深化“文化共享”工程建設,積極推進先進網絡文化的發展,加快新聞出版、廣播影視、電子娛樂等行業信息化步伐,加強信息資源整合,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務體系。構建旅遊公共信息服務平台,提供更加便捷的旅遊服務,提升旅遊文化品牌。

6、智慧服務應用。組織實施部分智慧服務業試點項目,通過示範帶動,推進傳統服務企業經營、管理和服務模式創新,加快向現代智慧服務産業轉型。①智慧物流:配合綜合物流園區信息化建設,推廣射頻識别(RFID)、多維條碼、衛星定位、貨物跟蹤、電子商務等信息技術在物流行業中的應用,加快基于物聯網的物流信息平台及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建設,整合物流資源,實現物流政務服務和物流商務服務的一體化,推動信息化、标準化、智能化的物流企業和物流産業發展。②智慧貿易:支持企業通過自建網站或第三方電子商務平台,開展網上詢價、網上采購、網上營銷,網上支付等電子商務活動。積極推動商貿服務業、旅遊會展業、中介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領域運用電子商務手段,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層次。結合實體市場的建立,積極推進網上電子商務平台建設,鼓勵發展以電子商務平台為聚合點的行業性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培育發展電子商務企業,重點發展集産品展示、信息發布、交易、支付于一體的綜合電子商務企業或行業電子商務網站。③建設智慧服務業示範推廣基地。積極通過信息化深入應用,改造傳統服務業經營、管理和服務模式,加快向智能化現代服務業轉型。結合我市服務業發展現狀,加快推進現代金融、服務外包、高端商務、現代商貿等現代服務業發展。

7、智慧健康保障體系建設。重點推進“數字衛生”系統建設。建立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構建全市區域化衛生信息管理為核心的信息平台,促進各醫療衛生單位信息系統之間的溝通和交互。以醫院管理和電子病曆為重點,建立全市居民電子健康檔案;以實現醫院服務網絡化為重點,推進遠程挂号、電子收費、數字遠程醫療服務、圖文體檢診斷系統等智慧醫療系統建設,提升醫療和健康服務水平。

8、智慧交通。建設“數字交通”工程,通過監控、監測、交通流量分布優化等技術,完善公安、城管、公路等監控體系和信息網絡系統,建立以交通誘導、應急指揮、智能出行、出租車和公交車管理等系統為重點的、統一的智能化城市交通綜合管理和服務系統建設,實現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公路交通狀況的實時監控及動态管理,全面提升監控力度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确保交通運輸安全、暢通。

體驗館

東部沿海城市或一線城市都在摸索智慧城市的建設,大衆還是處在一個純概念的理解中,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和大型企業單位去簡述和演繹這一個新興概念,智慧城市還沒有實地開展,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去開發智慧城市體驗館,讓大衆去體驗去了解這一概念,體驗智慧城市和大衆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支持政府的高科技建設,讓百姓明白智慧城市的建設是服務大衆,服務社會,百姓獲利的政府投資行為。

智慧城市體驗館建設需要針對智慧城市這個概念的深體會和深研究,去解讀智慧城市的科技概念,智慧城市所帶來的社會價值,智慧城市與社會各行各業的貫穿;同時也需要将智慧城市的概念、功能、受衆群體和行業、特殊性、未來價值等知識以另外的一種展示文字表述出來,将智慧城市的内涵通過一條邏輯思維線貫穿。同時還需要和展示設計的空間要結合。在展示策劃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展示内容的互動性和知識性、趣味性。讓受衆在體驗中去閱讀最前沿的科技知識。比方說在策劃内容上,設置智能電網體驗區,讓電的是怎麼産生,怎麼傳輸、怎麼升壓和降壓,能量怎麼損耗,怎麼轉換。還可以讓電在功能上去體驗。

“智慧深圳”、“低碳工業城市”。在2010年2月4日的全市科技工貿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暨工礦商貿企業安全生産工作會議上,出爐了上述兩個關于深圳未來走向的最新名詞。代市長王榮指出,深圳要抓住城市競争能力要害,“不能工業上比不過内地、服務業又不如香港,那麼城市将變得不倫不類,沒有特點”。市委常委、副市長陳應春主持會議。

北京

自2008年舉辦奧運會以後,北京市的經濟發展取得巨大進步,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發展站在了新的曆史起點上。

據了解,北京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經濟發展達到世界中等收入水平。首都機場吞吐量達到6000萬,亞洲第一,世界第三。165家大使館,23家國際組織駐華機構,337家外國新聞機構等,北京有豐富的經濟、政治、文化影響力,具備向世界城市邁進的基礎。

國務院參事牛文元認為,北京有條件率先實現由傳統城市向智慧城市的戰略轉型和提升。

依托感知、分析、服務、指揮、監察“五位一體”的城管物聯網平台建設,北京正在推進基于創新2.0的公共服務模式、感知數據驅動的高峰勤務模式和“巡查即監察、巡查即錄入”的工作模式,強化服務能力建設,強化與市民的互動、與社會的協同,提升快速回應群衆訴求的能力和應急管理的能力,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細化、智能化、社會化水平,實現從數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跨越。北京智慧城管建設從管理到服務的轉型實踐也是北京智慧城市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的一個重要案例。

4G助力

智慧城市

家長打開手機就能看到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情況,病人能通過手機在家“看”醫生……中國移動上海公司日前披露了建設“無線城市”、助力上海打造“智慧城市”的十二五規劃。中國移動上海公司透露,十二五初期,TD-LTE将在上海實現密集城區、普通城區、城鎮中心連續覆蓋及其他區域熱點覆蓋,為上海帶來全新“無線寬帶速度”,上海的移動通信服務将站上新高點。

由中國主導的TD-LTE技術,其理論傳輸速率可以達下行100Mbps、上行50Mbps,是3G網絡速度的數十倍。世博期間,TD-LTE技術及其應用已在中國國家館日、國際電信聯盟榮譽日等重大慶典活動直播中大放異彩。

在2010年12月27日召開的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總結表彰大會上,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中國移動上海公司、上海公司世博指揮中心、上海公司網絡優化中心、世博TD-LTE研發與應用示範項目組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先進集體榮譽稱号。

上海電信為此在構築适應“智慧城市”的新型信息網絡、推進社會信息化、服務上海經濟發展方面精心準備着。上海電信積極響應國家“兩化融合”的要求,在企業自身全面轉型的同時,通過提供專業的信息通信服務來大力支撐企業和社會的發展,來構築上海的“智慧城市”。部署有線和無線無縫鍊接、全面覆蓋的通信網絡 投入巨資,精心為構築“智慧城市”部署有線和無線無縫鍊接、全面覆蓋的通信網絡。

信息技術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應用

智慧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各種新技術和新模式的應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以及大數據在智慧城市領域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周民認為,移動互聯網是智慧城市的“神經”,為智慧城市提供無處不在的網絡;物聯網是智慧城市的“血管”,使得智慧城市實現互聯互通;雲計算是智慧城市的“心髒”,所有數據、所有服務都由它來提供,所以它是一個“心髒”,為城市各領域的智能化應用提供統一的數據平台;而大數據則好比智慧城市的“大腦”,是智慧城市建設發展的智慧引擎,在這些新技術與新應用的支撐下,智慧城市得以快速推進和發展。

社會影響

“智慧城市”是IBM“智慧的地球”策略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智慧的地球”提出以更智慧的方法,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改變人們交互的方式,提高實時信息處理能力及感應與響應速度,增強業務彈性和連續性,促進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和諧發展。而“智慧城市”的行動正成為“智慧的地球”從理念到實際、落地中國的現實舉措。在中國經濟和城市化發展的加速進程中,“智慧城市”旨在打造符合中國特色的息化樣本,探索未來中國城市發展方向。此次昆山-昆山中創軟件-IBM的合作項目,也體現了IBM與包括軟件開發商及其他社會力量的合作。IBM“智慧城市”的創新理念、先進技術手段和系統的解決方案,與昆山市政府城市信息化的總體規劃的高度契合,讓本次的三方合作成為可能。

牛文元說,世界銀行測算,一個百萬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的建成,在投入不變的條件下,實施全方位的信息管理将能增加城市的發展紅利2.5到3倍,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進實現4倍左右的可持續發展目标,并且引 領未來世界城市發展的方向。

國務院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國務院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意見闡述了發展物聯網的重要性,提出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标”,明确了九項“基本任務”和六大“保障措施”。該指導意見的發布,為中國物聯網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從2011年“十二五”規劃的公布之後,相關的一些涉及到民生領域的物聯網的産業确實出現了比較快速的發展,像一些智能安防以及智能交通企業的成長速度非常快。對于整個物聯網來講,未來圍繞着整個智慧城市的建設,這些細分子闆塊依舊面臨比較好的推動力。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楊學山認為,當前中國“智慧城市”建設面臨四大挑戰:首先是信息技術挑戰。其次是能力亟待提升的挑戰。第三,認識、習慣、制度需要适應智慧城市的應用。第四,法律環境需要調整。

城市與農業

有人把智慧城市簡單解釋為智能化的城市或者數字城市,其實是不準确的,智慧城市要實現智慧技術的高度集成、智慧産業的高端發展、以人為本的高度創新、市民智慧高效的生活狀态。然而,不管城市怎麼“智能化”,最後智慧城市的工作難點還會落在農業上,城市居民的吃喝用,絕大多數産品或者說原材料是來自農業,而中國的農業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較低,實現智慧城市關鍵在智慧農業的普及應用。

據有關資料顯示,“智慧農業”就是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集成應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物聯網技術、音視頻技術、傳感器技術、無線通信技術及專家智慧與知識平台,實現農業可視化遠程診斷、遠程控制、災變預警等智能管理、遠程診斷交流、遠程咨詢、遠程會診,逐步建立農業信息服務的可視化傳播與應用模式;實現對農業生産環境的遠程精準監測和控制,提高設施農業建設管理水平,依靠存儲在知識庫中的農業專家的知識,運用推理、分析等機制,指導農牧業進行生産和流通作業。

可見,智慧農業的核心技術與目标與智慧城市是不謀而合的,智慧城市的實現需要智慧農業的普及,智慧農業的成功應用是智慧城市的有力支撐。

發展預測

作為重大的創新和投資的驅動力,“智慧城市”運動在各級政府不斷湧現和發展,IDC Government Insights的全球智慧城市分析團隊提出了 2013 年該市場的10大預測,認為其将對技術投資、管理和評估的方向及幅度産生最為重大的影響。

10大預測如下:

在 2013 年,智慧城市項目的全球支出中有 70% 将集中在能源、交通和公共安全領域,其中90%的項目将至少由國家或國際政府提供一部分資助。

至少 50% 的智慧城市計劃将在業務線或城市職能層面發起。

智能水資源解決方案的全球支出在 2013 年達到 18 億美元。

智慧城市面臨的信息挑戰将開始被視為一個大數據問題。

地方政府在機器對機器(M2M)的通信技術方面将仍然停留在研究和評估階段,而針對非常具體的城市功能的增長将主要出現 在大中型城市。

使用開放數據措施的城市所推動的專屬型、大衆型和衆包型移動應用程序将比其它城市多出50%。

在2013年,地方政府将通過移動終端設備和社交媒體實現與市民的交流,從而加快一種新型市民/政府關系的誕生。

智慧城市計劃将嘗試一種新的、風險回報共享的公私合作夥伴模式,使資金保持可持續狀态。

至少又将有三家一線全球ICT(信息和通信技術)供應商帶着自主品牌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進入這個市場,導緻現有供應商面臨更激烈的競争。

在2013年至2015年期間獲得成功的智慧城市計劃中至少有70%将由市領導作為關鍵管理代表的合資企業完成。

随着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的推進和指标體系的逐步完善,也将規範和推動國内智慧城市的健康發展。一些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設當做數字城市的新包裝,一些城市被企業營銷牽着鼻子走,國内智慧城市虛火過旺和盲目貼标簽的行為也廣為诟病。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将在試點探索和指标體系的實施過程中,對國内智慧城市建設存在的諸多誤區和認識進行矯正和澄清。必須認識到,智慧城市引 領的新型城市化是對傳統城市發展的揚棄,它是低碳、智慧、幸福及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化,是以人為本、質量提升和智慧發展的城市化。智慧城市建設不可偏廢或僅僅是強調技術應用而忽視社會經濟層面的創新,智慧城市的試點也必将規範和推動智慧城市的健康發展,構築創新2.0時代的城市新形态,引 領中國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

智慧城市是一個在不斷發展中的概念,是城市信息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随着技術、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斷持續完善。借助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地理信息、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強大驅動力,發展智慧應用,建立一套新型的、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模式,從而勾勒出一幅未來“智能城市”的藍圖。

2013年,中國已有上百個城市宣布建設智慧城市,覆蓋了東中西部地區。除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超級大城市外,杭州、廈門、珠海等一些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城市也開始智慧城市建設。湖北、湖南、山東、遼甯、四川、河南、安徽等省則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群”。其中,湖北省和廣東省的“智慧城市群”分别涉及17個和21個省内城市。

截止2012年年底,全國智慧城市建設中信息技術投資将超過1萬億元,到2015年将超過2萬億元。随着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應用,智慧城市建設掀起一輪新的熱潮,正逐漸改變着中國新一輪城市競争格局。

評價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産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 

中國智慧城市發展仍存在以下幾大核心問題:缺乏對智慧城市理念及内涵的科學統一認識;缺乏有效的頂層設計理論和方法;缺乏可持續的動力機制和長效的運營發展模式。

推進新型智慧城市要具有清晰的戰略定位和政策取向,要制定與發展方向相匹配的規劃與實施路徑,建議如下:

一是要挖掘真需求、真問題、真痛點,構建适應智慧轉型的需求分析與能力供給;

二是開展面向複雜巨系統的頂層設計,包括完善管理制度、完善投融資機制、技術實施層面等,大城市宜做‘小智慧’,小城市宜做‘大智慧’”;

三是挖掘潛在的應用需求,培育有效的應用載體,構建合理可行的商業盈利模式,增強使用者的用戶粘性;

四是要推行智慧城市重點工程項目風險和效益評估機制,健全智慧城市建設重點項目監督聽證制度和問責機制等。

劉韻潔

針對當下城市交通擁堵、看病難、安全系數低、突發災難多等“病症”,以物聯網和雲計算等為支撐的智慧城市技術或許是解決問題的出路。“按照發展規律,城市必定要向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智能城市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可從當前城市建設當中最緊迫的、關切到老百姓安全的一些問題着手。智能城市建設要有遠景、總體規劃和實施步驟,而且要結合當地的環境和條件來實施。智慧城市技術在世界各地已有較多的應用,在國内也已有100多個城市宣布了智慧城市發展規劃。

李伯虎

在具體建設智慧城市過程中要注意如下5個原則:

第一,要注重系統工程,科學構建智慧城市,使智慧城市能夠統籌規劃、綜合集成資源,總體效果能夠最好,并且使智慧城市的産業經濟、市政管理、社會民生、資源環境和技術能夠得到高度智慧管理。

第二,要在開展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上,來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實現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型過渡,實現創新型國家的目标。

第三,要強調優化配置,構建兩型性社會,就是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努力統一實現人、物、環境的協同共享、優化配置,以此來發展我們城市的産業經濟、市政管理、社會民生。

第四,以人為本,科學化管理,從而以更加精細和動态的方式來提升政府的行政服務效能和管理模式,增強城市的綜合競争力和品牌影響力,實現創新社會管理。

第五,整合和共享提升城市基礎支撐的建設,以最大限度的開發整合和利用城市各類信息資源為核心,推進實體技術設施和信息設施的整合共享,從而提升城市各個領域智慧環境的充分應用。

國務院參事、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牛文元介紹,截至2011年底,中國有154個城市規劃投入1.5萬億資金建設智慧城市,但真正體現其内涵的,一個也未實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