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物

信物

被作為憑證的物品
被作為憑證的物品被稱為信物。在古代,會以情書、詩歌、器具、香囊、同心結等作為信物;在現代,信物的種類則變得五花八門,例如玫瑰、戒指項鍊飾品,再或者是香車、别墅等奢華大件。在人們心裡,信物與愛情也是密不可分的。
    中文名:信物 外文名:authenticating object 拼音: 近義詞: 反義詞: 釋義:被作為憑證的物品 相關文獻:《水浒傳》第八五回

詞典

翻譯

token;keepsake;authenticating object

解釋

作為憑證的物件。

相關文獻

《水浒傳》第八五回:“封宋江為鎮國大将軍,總領遼兵大元帥;賜與金一提,銀一秤,權當信物。”

《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這件小意思權為信物,追出贓來,莫說有馀,就是止剩得二十兩,也都與你。”

意義

估計信物的曆史早于情書,如果終止的話,也比情書晚。一個眼下的證據是,當人們已經厭倦于情書的形式主義公式後,信物一直在顯示不可替代的形式兼物質作用。很多人分手時,不也是要退還信物的嗎?

一件普通的物器,交到異性手裡,附載其中的精神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它構成了一種契約,猶如金箍棒在地上畫出的圓圈,使小小的領地變成祭壇,一方面阻止愛欲的入侵,一方面在于自我約束,在空白的時光裡獨處時,可供懷念以及對兩人的明天展開虛構幻想。

戀愛中的男女比較看重對方贈予的信物,大體一緻的看法是,信物本身的經濟價值跟感情濃度成正比。當某個男人在月光下的樹林裡,為女友戴上項鍊時,女人眼中閃耀的光比項鍊更為明媚。女人回贈的信物往往在于申明其精神價值的神聖,如筆、打火機、領帶等等。有人不小心把戒指弄丢了,悄悄買一個一模一樣的,但戴在手上總覺得不真實,内心忐忑不安,他(她)疑神疑鬼地相信,這多半是一個不祥之兆。人們往往越在得到時,越是有好的意義上的聯想,越在失去時,越會有不好的注解。

企圖用項鍊拴住對方,或者用戒指套牢對方,動機無可指責,至于效果就不好确定了。在比較動亂的婚後幾年,很多人往往就是在好奇心喪失後開始出牆的,别說什麼信物,動刀子也要私奔!信物作為一種倫理的工具,作用是越來越式微了。

如果一個男人在分手的時候,要把信物要回去,是非常沒有度量的。男朋友如果沒有要走他送給你的信物,如果你覺得ok就保留下來好了,如果覺得不安的話,也可以“捐”出去……

定情信物

古代定情信物

我出東門遊,邂逅承清塵。思君即幽房,侍寝執衣巾。時無桑

中契,

迫此路側人。我既媚君姿,君亦悅我顔。何以緻拳拳?绾臂雙金環。

魏晉南北朝以前的情詩,處處都可見到不加掩飾的真摯與熾烈,這首三國詩人繁欽的《定情詩》也是如此,詩裡一對戀人用各種信物來見證他們的愛情,每一信物都被賦予了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信念。如果說在古代,男子還有接觸外界世界的自由,那麼,對那些大多數禁锢在家的女性來說,信物幾乎代表了她們的身心伴着所愛的人神遊外界,讓所愛之人随身攜帶的信物就起到了使情人睹物思人的作用。《定情詩》中提到的信物有一些已經遠離了我們今天的生活,有一些直到現在還在相愛的人之間傳遞。

纏臂金

“何以緻拳拳?绾臂雙金環”

“绾臂雙金環”指臂钏,又稱纏臂金,這是一種我國古代女性的纏繞于臂的裝飾,是用金銀帶條盤繞成螺旋圈狀,所盤圈數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纏臂金的奧妙在于戴上之後無論從什麼角度看,所見都為數道圓環,而相互不關聯,宛如佩戴着幾個手镯般美麗。蘇東坡《寒具》詩雖然是寫一種叫馓子的食物,但詩中“夜來春睡濃于酒,壓褊佳人纏臂金。”的句子更讓人聯想到一個戴着纏臂金的女子于濃睡未醒中,帶出幾許醉意的妩媚,由此也可見臂钏為古代女性容色增輝的效果。

南宋女詞人朱淑真在她的《恨别》中寫道:

調朱弄粉總無心,瘦覺寒馀纏臂金。

别後大拼憔悴損,思情未抵此情深。

理學禁锢日深的南宋,朱淑真是一位敢于沖破藩籬,熱烈追求個人幸福的女子,這首詩表達了她與戀人分别後肝腸欲斷的思念,思念使她日漸消瘦,憔悴,以至于纏臂金都松脫了。可惜她到底沒有見到她思念的人,因為她愛的人最終選擇了逃避,朱淑真隻好寫下“待封一傷心淚、寄與南樓薄幸人。”後抑郁而終。

戒指

“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

用戒指定情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南朝劉敬叔《異苑》中記載沛郡人秦樹

在冢墓中與一女子婚合,臨别時,“女泣曰:與君一睹,後面無期,以指環一雙贈之,結置衣帶,相送出門”,會面安可期,見指環如見其人,指環之重躍然詩裡。《全唐詩.與李章武贈答詩》的題解中注釋說,唐時,書生李章武與華州王氏子婦相愛,臨别時王氏子婦贈李章武白玉指環,并贈詩道:

“撚指環,相思見環重相憶。願君永持玩,循環無終極”。

後來李章武再去華州,王氏子婦早已憂思而死,指環隻是空留怅惘。宋李昉《太平廣記》裡說後來李章武與王氏子婦的靈魂神會于王氏宅中,這應該是人們對這場愛情結局的美好願望。

到了晚唐時,戒指漸漸由男女互贈變為隻由男子贈與女子,這和今天中西戒指的贈饋方式是類似的。範摅《雲溪友議》中寫書生韋臯少時遊江夏期間,與少女玉箫從相識到相戀的故事。韋臯臨回家鄉前送給玉箫一枚玉指環,發誓少則五年,多則七年後會來娶玉箫。然而七年光陰過去了,薄幸的韋臯卻不複再來,癡情的玉箫絕望地滄呼:“韋家郎君,一别七年,是不來矣!”竟絕食而死。人們憐憫玉箫這一場悲劇,就把韋臯送給她的戒指戴在她的中指上入葬。很多年以後,韋臯官運亨通,做到西川節度使,才輾轉得知玉箫的死訊,他悔恨不已,于是廣修經像,以忏悔過去的負心。後來有人送給韋臯一名歌姬,名字容貌竟與玉箫一模一樣,而且中指上有形似指環的肉環隐現,韋臯知道是玉箫托生又回到了他的身旁,二人終于以再生緣的形式實現了隔世的結合。是耶非耶?為了人間有情人終局的美滿,隻好姑妄信之了。

這個故事裡還有一段寫韋臯憑借少翁招魂之術與玉箫的魂魄相會的

情節,讓現代的人們體會了一個古代癡心女子對薄情人負約的責備。相會以後,臨去時玉箫對韋臯說:“丈夫薄情,令人生死隔矣!” 生死隔矣,隻緣丈夫對感情承諾的薄情!而怨言竟然是面帶着微笑說出來的,這樣的微笑卻帶着何等的沉痛。千載之後,這段文字還讓我們讀來感慨萬千,而古代女子依人為活的命運注定玉箫隻能如此。當相思空擲了,還是如此難舍難棄的眷戀,望穿秋水地想念,一枚戒指誤了她這一世,她又一往無悔地戴着它到了來世。

戒指既然是定親之物,所以古代未字女子都不戴戒指。隋代丁六娘《十索詩》所寫“欲呈纖纖手,從郎索指環。”或許可以說明古代,甚至是現代女子對戒指的那一份難言的情懷,這個信物最小,在女子心中的份量卻最重。滿懷着希望,伸出手來讓心愛的人為自己戴上,而後,或許幸福地戴上一輩子,或許有一天對着它哭到心碎。

耳環

“何以緻區區?耳中雙明珠”

我國女性用耳飾打扮自己的最早記錄見于《山海經》“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齒,穿耳以鎼”,《三國志》中諸葛恪說:“穿耳貫珠,蓋古尚也。”可知穿耳從三代時起至今不衰的時尚。耳飾又分為耳丁、耳珰、耳環、耳墜等樣式。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閑情偶記.生容》裡将耳飾裡小巧簡潔的耳環稱為“丁香”,将繁複華麗的耳墜稱為“絡索”。他說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見耳環在古人審美觀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唐代張籍《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中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環。是否也因為這首詩讓人覺得以耳環為信物透着悲情?元末張惠蓮悼念亡夫的《枝詞》想必也是睹物思人所作:

憶把明珠買妾時,妾起梳頭朗畫眉。

郎今何處妾獨在,怕見花間雙蝶飛。

七夕在望,祝姐妹們孤單的找到有情人——有情人終成眷屬——眷屬要一起攜手白頭!

圖片:北宋天鵝型金耳環 出土于江西彭澤易氏墓

唐代張籍《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意思是:歸還你的明珠我兩眼淚漣漣,遺憾沒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作品原文節婦吟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作品鑒賞

據此詩另一版本,标題下有“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李師道是當時藩鎮之一的平盧淄青節度使,又冠以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其勢炙手可熱。中唐以還,藩鎮割據,用各種手段,勾結、拉攏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們,韓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轉地加以勸阻。張籍是韓門大弟子,他的主張統一、反對藩鎮分裂的立場一如其師。這首詩便是一首為拒絕李師道的勾引而寫的名作。通篇運用比興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單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發男女情事之詩,骨子裡卻是一首政治詩,題為《節婦吟》,即用以明志。

此詩似從漢樂府《陌上桑》、《羽林郎》脫胎而來,但較之前者更委婉含蓄。

首二句說:這位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婦,還要對我用情,此君非守禮法之士甚明,語氣中帶微辭,含有譴責之意。這裡的“君”,喻指藩鎮李師道,“妾”是自比,十字突然而來,直接指出師道的别有用心。

接下去詩句一轉,說道:我雖知君不守禮法,然而又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親自把君所贈之明珠系在紅羅襦上。表面看,是感師道的知己;如果深一層看,話中有文章。

繼而又一轉,說自己家的富貴氣象,良人是執戟明光殿的衛士,身屬中央。古典詩詞,傳統的以夫婦比喻君臣,這兩句意謂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

緊接兩句作波瀾開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鬥争激烈:前一句感謝對方,安慰對方;後一句斬釘截鐵地申明己志,“我與丈夫誓同生死”。

最後以深情語作結,一邊流淚,一邊還珠,言詞委婉,而意志堅決。

詩中所說“雙明珠”是李師道用來拉攏、引誘作者為其助勢的代價,也就是常人求之不得的聲名地位、富貴榮華一類的東西。作者慎重考慮後委婉的拒絕了對方的要求,做到了“富貴不能淫”,像一個節婦守住了貞操一樣的守住了自己的嚴正立場。但當時李師道是個炙手可熱的藩鎮高官,作者并不想得罪他、讓他難堪,因此寫了這首非常巧妙的雙層面的詩去回拒他。

“你雖有一番‘好意’,我不得不拒絕。”這就是張籍所要表達的,可是它表達得這樣委婉,李師道讀了,也就無可奈何了。

此詩富有民歌風味,它的一些描寫,在心理刻畫中顯示,寫得如此細膩,熨貼,入情入理,短幅中有無限曲折,真所謂“一波三折”。

此詩情理真摯,心理描寫細緻入微,全詩委婉曲折而動人。除了它所表現的是君子坦蕩胸懷這一因素外,其在藝術上的高妙也是促使它成為名作的重要原因。

發展

人類最早的愛情信物是一隻蘋果,那是在伊甸園裡,亞當獻給夏娃的。這隻蘋果貢獻巨大,沒有它,說不定根本就不會有人類的繁衍生息。

人類早期的愛情信物,具備實用性,比如蘋果,是馬上就可以吃的。照此看來,在原始社會,一群人打獵采集,如果小夥把剛捕到的魚或兔子獻給心愛的姑娘,說不定就好事将成。但如果一個小夥子獻上的是采來的一朵花呢?那就有些不一樣了。花有百分之百的“含情量”,也更浪漫,卻不能吃穿。所以,第一個獻花的小夥子實在是非常偉大的。

唐朝有位詩人在禦河旁拾到一片從宮牆内漂出的紅葉,上面竟有詩一首:“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于是他如獲至寶,也撿起一片落葉,回了兩句詩:“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紅葉定情,傳為千古佳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