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耳

金耳

銀耳科銀耳屬菌種
金耳是一種食、藥、美容兼用菌。[1]其商品價值無論食用、藥用、美容都高于現有人工能培育品種,正因如此,國内專家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着手探讨、摸索和研究。經過十五年馴化栽培,雖在實驗室制種及段木栽培上有一定進展,至于木宵袋栽還未有切實可行實際生産經驗,故此,至今不但市場見不到袋栽産品,甚至連較高層次的科研單位其種源都不保留,顯而易見,木宵袋栽的難度可想而知。無毒性又無副作用的金耳産品,發展前景一路看好。但怎樣能生産出産品滿足需求,一直是人們期望的目标。為了達到造福人類的這個遠大理想,經三年多方式、多層次、多模式的拼搏,初步認識和掌握袋栽的成功栽培技藝。
    中文名:金耳 拉丁學名:Tremella aurantialba Bandoni et Zang 别名:黃木耳、茂若色爾布(藏語)、金黃銀耳、黃耳、腦耳 界:真菌界 亞界: 總門: 門:真菌門 亞門:擔子菌亞門 綱:層菌綱 亞綱:異擔子菌亞綱 超目: 目:銀耳目 亞目: 科:銀耳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銀耳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金耳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拼音:Jin Er

概況

金耳是一種食、藥、美容兼用菌。其商品價值無論食用、藥用、美容都高于現有人工能培育品種,正因如此,國内專家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着手探讨、摸索和研究。經過十五年馴化栽培,雖在實驗室制種及段木栽培上有一定進展,至于木宵袋栽還未有切實可行實際生産經驗,故此,至今不但市場見不到袋栽産品,甚至連較高層次的科研單位其種源都不保留,顯而易見,木宵袋栽的難度可想而知。

無毒性又無副作用的金耳産品,發展前景一路看好。但怎樣能生産出産品滿足需求,一直是人們期望的目标。為了達到造福人類的這個遠大理想,經三年多方式、多層次、多模式的拼搏,初步認識和掌握袋栽的成功栽培技藝。

形态特征

子實體散生或聚生,表面較平滑;漸漸長大至成熟初期,耳基部楔形,上部凹凸不平、扭曲、肥厚,形如腦狀或不規則的裂瓣狀、内部組織充實。成熟中期後期,裂瓣有深有淺。

中期,部分裂瓣充實,部分組織松軟;後期,組織呈纖維狀,甚至變成空殼。子實體的顔色成鮮豔的橙色、金黃色、甚至橘紅色;藥用和美容的産品呈近白色。

生态習性

多見于高山栎林帶、生于高山栎或高山剌栎等樹幹上。并與下列韌革菌有寄生或部分共生關系,如毛韌革菌、細絨韌革菌(S.pubescensBurt)和扁韌革菌(S.fasciatumSchw)等。

藥理作用

金耳俗稱黃木耳;子實體半球形,鮮時表面橙黃至橘紅色,幹後橙黃色至金黃色;幹後收縮,堅硬,基本保持原狀。金耳菌絲體多糖由鼠李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岩藻糖組成;子實體多糖由葡萄糖、葡萄糖醛酸、甘露糖、木糖、鼠李糖組成。藥用功能:

①提高機體代謝機能,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

②調節機體代謝機能,改善機體營養狀況,提高機體血紅蛋白和血漿的含量。

③提高機體抗衰老、抗缺氧能力,降血脂、降膽固醇。

④促進肝髒脂代謝,防止脂肪在肝髒積累,提高肝髒解毒功能。經常食用可有效地防病健身,延緩衰老。

栽培技術

環境條件

生物因子

金耳的自然生長和發生,都離不開其耳友菌粗毛硬革菌,這種菌不但一直伴随着金耳菌絲的生長,而且還與金耳的菌絲共同組織化發育為金耳子實體。沒有粗毛硬菌,金耳就不能正常生長和發育。因此,通過子實體組織分離得到的菌種也不是金耳一種菌絲,而是金耳和粗毛硬革菌兩種菌體的混合體。

營養

金耳分解木質纖維素類的能力極弱,隻能利用單糖或較簡單糖類碳源,而對木質纖維素的利用則依靠粗毛硬革菌菌絲的分解。殼鬥科的樹種、桐、楮、栲都是金耳栽培的很好樹種,代料栽培中闊葉木屑中加入一定量的麥麸、米糠、玉米粉和石膏等,可獲較高的産量。

溫度

菌絲體生長适溫23~25℃,子實體為15~20℃。

濕度段木栽培的适宜含水量50%左右為宜,代料栽培的基質含水量以55%~65%為宜。子實體生長發育以大氣相對濕度85%~95%最适。子實體的抗旱能力較強,給予幹幹濕濕的濕差,可使子實體生長健壯,出幹率高。

光照和通風

菌絲生長不需要光,子實體形成必須有光誘導。子實體發育需要足夠的通風,通風不良子實體色澤暗淡,适當的通風,充足的氧氣才能使金耳形成自然的橙黃和橙紅色素。

酸堿度(pH值)

以pH值5.8~6.2生長最好。

栽培方式

金耳有段木栽培和代料栽培兩大生産方式。

栽培季節

金耳現有多采用熟料袋栽和塑料營養罐栽培,在室内多層架床培育,具體如下。

(1)菇房條件金耳與其他菌類不同,子實體必須是金黃色,白色的不成金耳,也就沒有商品價值。所以,長耳房要有充足的光線,方便人為調控适合子實體生長的溫度、濕度、空氣等條件。栽培房内設置5-6層培養架,房間四周要有通風孔和窗戶,以利于吸收新鮮空氣,排出廢氣。門窗要用細孔紗窗封閉。窗戶宜多,以便引進更多的光線,有利于子實體色素的形成。

(2)栽培季節栽培季節為春、秋兩季,通常從10月開始至翌年4月份止,每年安排2-3個生産周期,每個生産周期50-70天。海拔500米以上的地區,第一季安排在9月中旬至12月中旬,第二季安排12月下旬至翌年3月中旬。海拔500米以下地區,第一季在安排10月上旬至翌年1月中旬,第二季安排在1月下旬至3月下旬。

管理措施

金耳菌絲滿袋後表面開始形成白色菌絲扭結狀,子實體原基出現時,就可進人長菇管理,具體分為不同的三個階段進行。

原基形成期

接種後24-26天進人子實體形成和分化期,對氧氣的需求急劇增加。長袋的應及時撕開穴口膠布,并在菌袋上面鋪蓋整張紙,噴水紙上保濕并遮光;短袋的解開袋口,讓新鮮空氣充分進人。塑料罐的揭開罐蓋,換上罩罐,并旋緊螺紋。長耳階段菌袋的排放方式:長袋卧式橫擺于培養架上,短袋和罐栽的采取立放。無論直立或卧放,袋間距2-3厘米。

擺好後均須在表面複蓋一層紙,并噴水至濕。這階段白天溫度控制在20℃~22℃,要有一定的溫差刺激,晝夜溫差應大于10℃。空氣相對濕度85%以上,要經常往牆壁和地上噴霧狀水。菌袋内出現積水,及時排除,以免引起感染而損害子實體原基。每次噴水時,要打開門窗,讓水的壓力推動室内空氣對流,使室内空氣新鮮。每次往紙上噴水時,要掀動幾下紙,讓空氣進入袋内,此工序選擇早、晚進行,中午風大不宜通氣。

幼耳生長期

接種後27-28天,一般幼耳長2厘米左右時,長袋的可用消毒過的刀片,在長耳穴周圍環割去1厘米的袋膜,使穴口直徑擴大4厘米,讓空氣透進穴口。短袋的把袋口薄膜拉直,增加袋内空間,加速菌絲新陳代謝,促進幼耳加快長大。一般在22℃-23℃适溫和空氣相對濕度85%-90%的條件下,子實體迅速長至直徑6厘米,正常呈自色或淺黃色。

子實體轉色期

金耳隻有是金黃色或橙黃色,商品價值才高,顔色轉變與光照有很大關系,一般接種後50天左石耳瓣伸展,每天上午噴水時,可将複蓋袋面和袋口的紙揭2-3小時,讓菌袋接受一定的光照。散射光線越強越好,但不得讓陽光直接照射。耳片大量伸展時,室溫22℃-24℃為宜,每天噴霧2-3次,忌噴大水,空氣相對濕度90%-95%。經過增光、加氧、增濕管理後,3-5天子實體即轉為鮮豔的橙黃色。

營養罐栽培的靠罐内空間自然生長,中間不噴水,不打藥,屬于綠色、有機栽培,管理上隻要控制好室内溫度和光照即可。

出耳程控為便于菇農對照,特将金耳子實體生長與特色管理列于表21-2。

子實體成熟期

金耳從接種至采收一般53-60天。當耳瓣充分展開,形似腦狀,顔色呈金黃,具有彈性,表面開始産生霜狀擔孢子。此時就要采收,若逾期采收耳瓣将變薄,失去彈性,曬幹後無光澤,影響品質。适時采收的鮮耳,每6千克左右可曬成1千克幹耳,過熟的金耳需要10千克鮮耳,才可曬成1千克幹耳。采後留耳基,再蓋紙,停止噴水2-3天,耳基傷口愈合恢複生長後,再行噴水管理,一般15天左右可再收一茬金耳。

要求勤觀察、勤記錄,有問題早處理,對污染袋要選擇蔭涼幹燥、避光、通風、清潔處隔離培養。對栽培袋一般15天左右倒垛一次,要求上下、内外、前後大交換,不能倒垛過勤。整個養菌過程要求避光、通風,濕度60-65%左右。

菌種制作

金耳菌種是由金耳菌絲和毛韌革菌絲兩種組合構成,它與銀耳菌種相似都是二型菌絲結合體,因此金耳菌種制作技術要求有其特殊操作技術。

母種分離金耳作為母種分離的種耳,以幼耳子實體為佳,其組織充實,生活力強。金耳子實體的外表層黃色部分為金耳菌絲,内層淺黃白色部分為毛韌革菌絲,其交接處為兩種菌絲穿插共生部位。分離時将種耳清洗、晾幹後,撕開或切開,在子實體内外層交接處,鈎取黃豆粒大小的組織塊,接人斜面培養基的中央,置于180℃-25℃下,培養10天後菌絲長滿試管斜面即為母種。

原種制作金耳原種培養基配方為:雜木屑78%、麥麸20%、石膏粉1%、蔗糖1%、含水量60%,PH6。裝瓶、滅菌、冷卻按常規。原種接種時,其母種最好選擇含有已形成膠質化的金耳原基,在無菌操作條件下,接種在原種培養基上;然後置于200℃-250℃下培養,20天後長滿菌絲。當培養基表面出現白色顆粒菌絲團,分化膠質物時,應将培養溫度降至20℃-15℃,經35-45天培養,膠質顆粒增大,形成腦狀膠質子實體時,即為原種。

栽培種制作栽培種培養基與原種同。接種時将原種培養基長出的幼耳子實體,切成1-1.5厘米的組織塊,接種在瓶裝的栽培種培養基上,置于15℃~20℃下培養,當長成幼耳時,即可用于栽培生産金耳。

保存菌種

菌種是重要的食用菌生産資料。必須很好保藏。做到不死亡,不衰退,不被雜菌污染,保存菌種的基本原理是使菌絲的生理代謝活動盡量降低。通常采用的手段是:低溫、幹燥和減少氧氣供應。

母種的低溫保存:這是一種常用的而且是最簡單的保存方法。首先是将要保存的菌種移接到适宜的斜面培養基上。為減少培養基水分蒸發,延長保存時間.可将瓊脂用量加到2.5%,再加入0.2%磷酸二氫鉀、磷酸氫二鉀、碳酸鈣等緩沖劑。将要保存的菌種放人4℃的冰箱内保存,每隔3~4個月轉管一次。

原種和栽培種的短期保存:原種和栽培種一般應按計劃生産,長好後及時使用,不宜長期保存,隻能作短期保存。栽培種體積大。數量多不可能在冰箱内大量保存。要保存的原種必須菌絲粗壯,活力強,封口嚴密.無雜菌感染,要保存的栽培種必須菌絲粗壯,沒有污染或出黃水現象。把挑出的符合保存标準的原種和栽培種,放人保存室内,保存室應該幹淨、涼爽、幹燥、黑暗,以降低其生命活動,減少變異退化,溫度以5~10℃為宜,不要超過15℃,這樣的條件下栽培種可保存l~2個月。

市場狀況

現有市場除少有野生和段木産品外,因木宵袋栽還未突破,所以暫時貨源緊缺,特别見不到鮮品。目前低檔細小幹品每千克市場售價一直保持在80-340元之間,若用于藥用、美容白色腦耳價格相應偏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