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廓

王君廓

唐初名将
王君廓(?-公元627年),并州石艾(今山西平定)人,唐初名将。王君廓早年聚衆為盜,四處劫掠,占據井陉,後投靠瓦崗,不久又率衆歸附唐朝,授為上柱國、右武衛将軍,進爵彭國公。随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劉黑闼,鎮守幽州。他在玄武門之變後,挑撥廬江王李瑗謀反,然後再将其誅殺,以平叛英雄自居,被任命為左領軍大将軍,兼幽州都督,左光祿大夫。貞觀元年(627年),王君廓入朝,因在職驕縱越法,心中不安,便在渭南殺死驿吏,準備叛逃突厥,途中被野人所殺,封邑也被削除。[1]
    中文名:王君廓n 本名:王君廓 所處時代:唐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并州石艾 去世時間:公元627年 主要成就:随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劉黑闼 官職:左領軍大将軍,兼幽州都督 爵位:常山郡公,上谷郡公,彭國公

人物生平

王君廓,并州石艾人。少孤貧,為驵儈,無行,善盜。嘗負笱如魚具,内置逆刺,見鬻缯者,以笱囊其頭,不可脫,乃奪缯去,而主不辨也,鄉裡患之。

大業末,欲聚兵為盜,請與叔俱,不從,乃誣鄰人通叔母者,與叔共殺之,遂皆亡命。衆稍集,掠夏、長平。河東丞丁榮拒之,且遣使慰召。君廓見使,謬為欲歸首者。榮輕之,因陳兵登山,君廓悉伏甲山谷中。榮軍還,掩擊,破之。又與賊韋寶、鄧豹等掠虞鄉,宋老生與戰,君廓不利,保方山,老生列營迫之。君郭糧盡,詐請降,與老生隔澗語,祈請哀到。老生為感動,稍緩之,君廓一昔遁去。

高祖兵起,召之,不從。歸李密,密不甚禮,乃歸國。授上柱國、假河内太守、常山郡公,遷遼州刺史,徙封上谷,從戰東都有功,為右武衛将軍。诏勞之曰:“爾以十三人破賊萬,自古以少制衆,無有也!”賜雜彩百段。别下軒轅、羅川二縣,破世充将魏隐,擊糧道缑氏,沈米艘三十柁。

進爵彭國公,鎮幽州。擊突厥,俘斬二千,獲馬五千匹。入朝,帝賜所乘馬,令自廷中乘以出,謂侍臣曰:“昔蔺相如叱秦王,目眦皆烈。君廓往擊建德,李勣遏之,至發憤大呼,鼻耳皆流血,其勇何特古人哉!朕當不以例賞。”乃賜錦袍金帶,還幽州。

會大都督廬江王瑗反,欲奪君廓兵以委王诜。君廓本绐瑗使亂為己功,乃從數騎候诜,留騎于外,曰:“聞呼聲則入。”乃獨款诜,詐曰:“有急變,當白!”诜方沐,握發出,即斬之,因執瑗。以功授幽州都督,瑗家口悉賜之,進左光祿大夫,賜帛千段。

居職不守法度,長史李玄道數以法繩督,猜惑不自安。會被召,至渭南,殺驿史,亡奔突厥,野人斬之。太宗顧前功,為收葬,待其家如初。禦史大夫溫彥博奏:“君廓叛臣,不宜食封邑,有司失所宜言。”乃貶為庶人。

具體點說:

王君廓自幼孤貧,以販馬為生,善于偷盜,而且“勇力絕人”(《舊唐書·李瑷列傳》)。一次背着一個安放了倒刺的竹笱(安放在堰口的竹制捕魚器,大腹、大口小頸,頸部裝有倒須,魚入而不能出)出門,在路上看到了一個賣絲綢的商人,便用竹笱套住商人的頭,然後趁機将絲綢搶走。待商人取掉竹笱後,卻不知是誰搶的。由于王君廓品行不端,鄉裡都引以為患。

隋朝末年,隋炀帝楊廣統治殘暴,驕奢荒淫,連年大興土木,不斷對外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蕪,民不聊生,從大業六年(610年)起,在全國各地相繼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王君廓也想乘機建功立業,于是便找到他的叔叔,将自己的想法以實相告,但他叔叔卻不同意。于是王君廓就欺騙他叔叔,說他家鄰居與嬸嬸有奸情,他叔叔一怒之下便和王君廓将鄰居給殺了,從此亡命江湖

此後,王君廓聚集了千餘人,組成了一支義軍,四處掠地。一次掠地至長平(今山西),進逼夏縣(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河東丞丁榮率軍拒禦,并派人慰召。君廓見到來人後,誤以為丁榮欲歸降。丁榮遂輕視王君廓,布置軍隊登山。此時的王君廓已将軍隊埋伏在山谷中,并乘丁榮撤軍時突然發起進攻,大破其衆。此後又與韋寶、鄧豹等部攻掠虞鄉(今山西),與隋将宋老生相遇,王君廓初戰不利,退保方山,宋老生乘勝列營緊逼。此時王君廓軍糧已盡,于是便向宋老生詐降。王君郭與宋老生隔澗相談,“祈請哀到”,宋老生聞後,為之感動,遂放松了戒備,王君廓趁機逃走。

不久,王君廓率義軍掠地至邯鄲,邯鄲人王君愕前來面見王君廓,并勸谏道:“方今萬乘失禦,英雄競起,誠宜撫納遺氓,保全形勝,按甲以觀時變,擁衆而歸真主,此富貴可圖也。今足下居無尺土之地,守無兼旬之糧,恣行殘忍,所過攘敚,竊為足下寒心矣。”(《舊唐書·王及善列傳》)王君廓聞聽此言,覺得言之有理,于是又問該如何去做,王君愕說:“井陉之險可先取。”王君廓采納了這個建議,率衆屯兵井陉山(今河北獲鹿西南)。

一年後,即義甯元年(617年)五月,隋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起兵反隋,派人前來招降。此時王君廓與韋寶、鄧豹隊伍駐紮在一起,二人想歸附李淵,但王君廓卻無此意,于是假意贊同,然後乘二人不備,突然攻打二人,并搶了二人的辎重,投奔到李密率領的瓦崗軍。但事與願為,王君廓在李密這裡并沒受到重用,遂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二十七日歸唐,李淵授王君廓上柱國、假河内(郡治野王,今河南沁陽)太守、常山郡公,遷遼州刺史,徙封上谷公。後因戰功,封右武衛将軍。

唐高祖李淵為統一天下,于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命秦王李世民率軍東征王世充洛陽、虎牢(今河南荥陽西北汜水鎮西)之戰。鑒于洛陽城堅,重兵守備,短時難以攻下,李世民決定先掃清外圍,然後攻城。于是令諸将攻打洛陽外圍,王君廓奉命至洛口(今鞏縣東北)斷王世充糧道,王君廓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九月十七日,王君廓又奉李世民之命,率部攻克轘轅(今河南偃師東南)。王世充派部将魏隐等進行反擊,王君廓佯為膽怯而逃,在途中設下埋伏,大敗魏隐等,然後東進,至管城(今河南鄭州)而還。在此之前,王世充部将郭士衡、許羅漢進入唐境攻掠,王君廓設計将其擊退。事後,唐高祖還下诏書對王君廓進行了褒獎,稱其:“爾以十三人破賊萬,自古以少制衆,無有也!”并賜雜彩百段。

武德四年(621年)二月,王君廓與王世充部将單雄信、裴孝達相持于洛口。王君廓兵少,向李世民求援,李世民遂率步騎5000前來增援,援軍行至轅轅時,單雄信等聞,于二十二日逃走。王君廓趁機率軍追擊,敗之。至此,經7個月外圍作戰,唐軍先後攻占龍門、回洛城、洛口等要地,截斷其虎牢至洛陽糧道,切斷了洛陽的外向聯系。三十日,駐守虎牢的王世充鄭州(治管城,今河南鄭州市)司兵沈悅派人到左武侯大将軍李世績處請降。王君廓奉李世績之命夜襲虎牢,沈悅作内應,王君廓一舉奪取軍事重鎮虎牢,俘荊王王行本及其長史戴胄。虎牢的占領,對唐軍最後滅掉王世充和窦建德,以及統一戰争的順利進行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軍圍困洛陽後,城中糧盡。王世充遣使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恐唐滅鄭後危及自己,決定實行聯鄭抗唐,于三月率軍10餘萬西援洛陽,連克管州(治管城,今鄭州)、荥陽(治今荥陽)等地,進屯成臯(今荥陽汜水鎮)之東。李世民中分麾下,親率精兵步騎3500人于二十五日進駐虎牢。窦建德軍被阻于虎牢東月餘(一說20餘日)不得西進,幾次小戰都失利。四月三十日,王君廓奉李世民之命率輕騎千餘截擊窦建德運糧隊,俘其大将軍張青特,此戰的勝利,使窦建德軍更陷于不利境地,将士開始思歸。

五月初一,李世民率兵一部過河,從南面逼進廣武,觀察窦軍形勢,留馬千餘匹在河中沙洲放牧,以誘窦建德出擊。次日,窦軍果然傾巢而出,在汜水東岸布陣,北依大河,南連鵲山(今河南荥陽西南),正面寬達20裡,擂鼓挑戰。李世民率軍在汜水西岸列陣相持,登高嘹望敵陣,決定按兵不動,待窦軍氣衰,再一舉将其擊破。窦建德見唐軍不戰,遂輕視唐軍,便派300騎兵涉過汜水,在離唐營一裡地方停下來,派人通報李世民說:“請選銳士數百與之劇。”(《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九》)李世民不甘示弱,便派王君廓率200名長槊兵應戰,雙方交戰,乍進乍退,未分勝負,各自回軍。時至中午,窦軍士卒饑疲思歸,皆坐列,又争搶喝水,秩序紊亂。唐軍乘機發起進攻俘窦建德及其以下5萬人。李世民回師洛陽,王世充被迫于初九率部2000餘人出降。此戰,一舉擊滅王、窦兩大集團,使唐統一戰争取得了基本勝利。王君廓因屢立戰功,進爵彭國公。

窦建德虎牢兵敗被俘殺後,餘部推劉黑闼為主,于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東北)起兵反唐,徐圓朗、高開道亦舉兵響應。他們北聯突厥,不到半年盡複窦建德舊地,唐在河北的統治受到嚴重威脅。十二月十五日,唐高祖李淵命李世民和齊王李元吉率兵讨伐劉黑闼洺水之戰,命從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南下,兩面夾擊。

武德五年(622年)正月,洺水(今河北曲周東南)縣人李去惑占據城池降唐。王君廓奉李世民之命率1500名騎兵入城,與其共同守城。二月二十四日,李世民與李藝會合于洺州(治永年,今河北永年東南)。劉黑闼為了打開通向貝州的東面道路,率兵急攻洺水城,該城四面環水,水寬50餘步,深三、四丈,劉黑闼在城東北修建兩甬道準備攻城。李世民三次引兵增援,都被劉黑闼軍頑強阻擊而未能前進。眼看甬道即将修成,洺水城即将攻下,李世民擔心王君廓守不住洺水城,遂登上城南高墳,用旗語令王君廓突圍,同時命勇将行軍總管羅士信率200士卒進城,代其堅守城池。劉黑闼在甬道修成後,率軍連續8晝夜猛攻洺水城,恰逢大雪,唐軍無法增援,洺水城于二十五日攻克,并俘殺羅士信。二十九日,李世民率軍又奪回洺水城。三月二十六日,唐軍擊敗劉黑闼,劉黑闼率殘部逃入突厥。王君廓奉命鎮守幽州。

武德八年(625年),突厥軍多次南下攻擾唐邊,九月十五日,王君廓率軍在幽州大敗突厥軍,斬俘2000餘人,獲馬5000匹。唐高祖見到捷報後,非常高興,征王君廓入朝,将所乘禦馬賜于王君廓,還讓他在宮殿上騎馬而出,可謂榮耀之極。唐高祖還對大臣說:“昔蔺相如叱秦王,目眦皆烈。君廓往擊建德,李績遏之,至發憤大呼,鼻耳皆流血,其勇何特古人哉!朕當不以例賞。”又賜給他錦袍金帶,然後讓他還鎮幽州。

時任幽州大都督李瑗是唐高祖堂兄之子,武德元年封廬江王,武德九年(626年)任幽州大都督。唐高祖以其懦弱無能,非将帥之才,便命王君廓輔佐他。王君廓是強盜出身,骁勇強悍,而且多計謀,所以李瑗很倚賴他,與其推心置腹,還答應與他通婚。太子李建成謀害秦王李世民時,暗中與李瑗相互勾結。玄武門事變中,李建成被殺,唐高祖诏命通事舍人崔敦禮召其入朝。李瑷心存恐懼,向王君廓問計。王君廓欲捉取李瑷,攫取功名,遂鼓動李瑗說:“京都有變,事未可知。大王國之懿親,受委作鎮,甯得擁兵數萬而從一使召耶!且聞趙郡王先以被拘,太子、齊王又言若此,大王今去,能自保乎?”(《舊唐書·李瑷列傳》)說罷與李瑗一起哭泣起來。李瑗說:“我今以命托公,舉事決矣。”(《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一》)于是李瑗劫持了崔敦禮,發動叛亂。李瑗通過驿站調集兵力,并召其親信、燕州(即幽州)刺史王诜前往薊州(治漁陽,今河北薊縣)商議對策。兵曹參軍王利涉建議:“王君廓反複,不可委以機柄,宜早除去,以王诜代之。”(《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一》)李瑗猶豫不決。王君廓風聞後,于六月二十五日率數騎去見王诜,王君廓先讓部下在外面等候“聞呼聲則入”。獨自一人先去見王诜,王君廓詐道:“有急變,當白!”王诜正在洗頭,握着頭發便出來了,王君廓趁機将王诜殺死,然後對王诜的部下說:“李瑗與王诜共反,禁锢敕使,擅追兵集。今王诜已斬,獨李瑗在,無能為也。汝若從之,終亦族滅;從我取之,立得富貴。禍福如是,意欲何從?”衆人道:“皆願讨賊。”(《舊唐書·李瑷列傳》)王君廓率衆人翻越西城,進入城内,李瑗此時還沒有發覺。王君廓自領千餘人先從獄中放出崔敦禮,直到這時李瑷才知道王君廓有變,連忙率數百名親兵披甲而出,在門外遇到了王君廓。

王君廓對李瑷的親兵說:“李瑗作逆誤人,何忽從之,自取塗炭。”(《舊唐書·李瑷列傳》)李瑷部下遂棄戈潰散,隻有李瑗獨自留在那裡,大罵王君廓:“自媚,汝行當自及矣。”(《舊唐書·李瑷列傳》)王君廓捉住李瑷,将其勒死,平息了叛亂。二十六日,朝廷任命王君廓為左領軍大将軍兼幽州都督,将李瑗家中的人口賞賜于他。

八月初八,唐高祖李淵退位;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十月,唐太宗大封功臣,王君廓加左光祿大夫,賜物千段,食實封一千三百戶,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相同,僅次于裴寂的一千五百戶,由此可見王君廓在唐太宗心中是有很高地位的。

王君廓在幽州任職後,驕橫自恣,無法無天。朝廷認為武将不知時事,所以以李玄道為幽州長史,以維持府中之事。李玄道見王君廓不守法紀,多次要上告朝廷彈劾他,這使王君廓猜惑不已,非常不安。一次,李玄道将王君廓所掠的良家女子放走,使王君廓很不高興。

貞觀元年,王君廓奉诏入朝,李玄道因是房玄齡的外甥,所以便借此機會讓王君廓給房玄齡捎封信。王君廓暗中将信折開,想看個究竟,但書信是用草書寫的,王君廓不認識,所以便懷疑李玄道是在告發自己。王君廓心中害怕,行至渭南(今陝西時,殺死驿站吏卒,準備逃往突厥,二十二日(即公元627年11月5日)在途中被野人殺死。唐太宗念王君廓以前的戰功,将他收葬,并待其家如初。時禦史大夫溫彥博上奏說:“君廓叛臣,不宜食封邑,有司失所宜言。”于是追削其封邑,貶為庶人。

點評:王君廓是唐朝開國功臣之一,有勇有謀,以他當時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而言,是完全能被列入淩煙閣的。但由于王君廓為人卻狡桀多變,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史料索引

《舊唐書·卷六十·列傳第十》

《新唐書·卷九十二·列傳第十七》

《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三·隋紀七》

《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五·唐紀一》

《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八·唐紀四》

《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九·唐紀五》

《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唐紀六》

《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一·唐紀七》

《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二·唐紀八》

文藝形象

民間形象

《興唐傳》等隋唐評書中大刀王君可的曆史原型就是王君廓。

王君可名叫王宣,字君可,面如重,美髯垂胸,穿鹦哥綠戰袍,使三停刀,騎棗紅馬,宛若關羽再世,人稱“綠袍帥、美髯公、大刀王君可”,家住河北任邱縣五柳莊,是綠林北路瓢把子。

賈柳樓四十六友結拜時,王君廓排名第六,後為瓦崗寨五虎上将第二名,曾用“釣魚刀”斬殺“隋唐四猛”中的鐵槍将來護兒。瓦崗散将後,王君可心灰意冷,回到五柳莊,置辦産業,教育兒子王永安。

羅通掃北時,程咬金偶遇王君可,帶走了王永安。王君可為找兒子,前往唐營,被羅通與程咬金留在軍中,後封掌國公。唐太宗東征時,王君可留在獅子口看守戰船,因感染風寒在軍中病逝。

影視形象

2012年《隋唐英雄》,時晨飾演王君廓。

相關内容

景曜門位于芳林門和光化門中間,是唐長安城郭城北門,也是禁苑南門。今天,景曜門遺址已無處可尋。唐代時,滋潤了長安城西的永安渠從景曜門東流入禁苑。景曜門裡的安定坊内曾居住過章懷太子李賢。高僧玄奘取經歸來後,曾在門内宏福寺翻譯經文。

景曜門也寫作景耀門。是唐長安城郭城北門中間門,唐代在隋大興城光化、華林門(唐代芳林門)基礎上,新開此門。“曜”字讀耀音,意為日光、光芒、明亮的意思,而景也有陽光太陽的意思,所以景曜門因意為光明之門。

今日古門遺址無處可尋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先後兩次對唐長安城進行了較為細緻的勘探,然而,兩次勘探都沒有探明長安北郭城三門的位置和形制。1958年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中就寫到,北郭城因多年以來的修建,基址破壞嚴重,除了丹鳳門遺址還能探明外,其他各門都未找出位置和形狀。

西北大學教授張永祿推測,景曜門遺址大緻在今西安北郊火燒碑村。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付勝剛博士《隋唐長安城外郭城北段城牆遺址保護研究初探》的博士論文則認為,景曜門大緻位于今西郊豐禾路東部,豐禾小區西側,其遺址現可能被大豐路路面所疊壓。

記者來到豐禾路中段路北的大豐路看到,大豐路其實是可以算作是一條巷子,南連豐禾路,北邊不通。路東是一個大型居民小區,路西是火燒碑村。住在大豐路西南郵政局家屬院的史老先生說:“我上世紀80年代起住到這裡來的,而我們這個小區六七十年代就有了。過去這裡一直是火燒碑村的住宅地和田地,後來,一些單位逐漸在此建起了家屬院。有關唐代的城牆和城門遺址,我從來沒聽附近的居民說起過,如果有,也早就埋在各種建築下了。”

記者詢問了幾位火燒碑村的村民,他們也表示,并不記得大豐路這裡有過古遺址或是夯土堆、土坡等,倒是在豐禾路北,也就是過去的大白楊村,現在的大興路所在地,曾有一個3層樓高的高坡,後來修路建樓也逐漸被平。不過,村民們所說的這座土坡,根據《西安曆史地圖集》中今夕地圖的比對,應該已在禁苑的位置,離學者推測的景曜門的位置,就有些遠了。

門内有章懷太子李賢舊宅

今天,景曜門遺址已無處尋找,那麼,在唐代的景曜門都發生過哪些曆史事件呢?西北大學教授張永祿說,長安外郭城共12座城門,每面開3門,北面中部因被宮城所占,而把北面三門開在宮城以西的位置上。長安城郭城北三門光化門、景曜門、芳林門,既可以看做是長安外郭城門,同時也是長安城北面禁苑的南三門,這裡平時有衛兵把守,普通百姓不能出入。

唐代的禁苑,隋代稱大興苑,位于都城北。禁苑地域遼闊,東到浐河,北枕渭河,西包漢長安城,南接都城,東西二十七裡,南北二十三裡,周長一百二十裡。禁苑西邊将漢長安古城包括在内,這不僅擴大了禁苑的範圍,而且還利用了漢代故都城市、殿堂的遺址,使隋唐的皇帝能在其中遊覽。

作為禁苑南邊的中門,景曜門和芳林門北,曾有過一段夾城。這段夾城修築于唐憲宗永和十二年(817年),當時憲宗下令神策軍召集二千人修建了夾城,史書記載其從景曜門過芳林門到大明宮的雲韶門,為了方便憲宗到景耀門和芳林門内修德坊的興福佛寺拜佛。

景曜門北有禁苑和夾城,門南則有安定坊和修德坊。安定坊在西,坊内有五通觀、福林寺,以及有神策軍護軍中尉第五守進的宅院。

安定坊内最著名的要數東南隅的章懷太子李賢宅院。李賢在二十歲之前,曾住在這裡。章懷太子李賢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次子,他雖然年輕早逝,但卻也在李唐王朝的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是一個頗有争議的悲劇人物。李賢出生于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生于武則天去拜谒昭陵的途中。史載,李賢七歲已能讀《尚書》《禮記》《論語》等書,還能背誦古詩賦十餘篇,頗受唐高宗鐘愛。十八歲時,身為沛王的李賢,已經在高宗的要求下,參加一些朝政的處理。唐高宗鹹亨三年(672年),李賢十九歲徙為雍王,授涼州大都督,同年,納十四歲的張氏為妻。次年,也就是鹹亨四年(673年),二十歲的李賢,舍宅為寺,後寺名為千福寺。由此可見,李賢應該是在景耀門内的安定坊宅院内成婚的。

李賢的命運是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時改變的,當年四月,太子李弘病死,二十二歲的李賢被冊立為新皇太子,不久開始監國。李賢監國之初,就被各方認為是“處事明審”,并召集當時衆多學者注釋《後漢書》,得到了良好的口碑。永隆元年(680年)八月,李賢太子因私藏皂甲謀反罪名被廢為庶人,開耀元年(681),李賢被流放到四川巴州。唐中宗文明元年(684年),武則天令丘神彭往巴州監視李賢,不久李賢自殺,時年三十一歲。唐睿宗李旦景雲二年,追谥李賢為“章懷太子”,其廟号也随之改為“章懷太子廟”,後世便以章懷太子稱呼這位曾作過5年太子的李賢。

章懷太子聞名于世不僅因為他戲劇化的悲劇人生,也因為著名的“章懷太子墓”。李賢死後初葬巴州,後來遷回關中陪葬幹陵,其墓位于幹陵東南3公裡的幹陵鄉楊家窪村北面的高地上,為幹陵陪葬墓之一。1971年7月至1972年2月,考古工作者對章懷太子墓進行了發掘,盡管曾被盜掘,章懷太子墓還是出圖了各類随葬品共600餘件。章懷太子墓中壁畫五十多幅,保存基本完好,其中“打馬球圖”、“狩獵出行圖”、“迎賓圖”、“觀鳥捕蟬圖”等都很精彩,顯示了唐代高超的繪畫水平。這些出土文物對于研究章懷太子以及當時唐代藝術、手工藝和社會生活史都有着重要的史料價值。

唐代永安渠從門東流入禁苑

章懷太子的位于景曜門南的舊宅,後來成了千福寺。千福寺中的文人墨寶很多。千福寺的匾額,是上官昭容所書。寺中東塔院中的匾額,是高力士所寫。西塔院中有王維畫的掩障。寺中還有著名書法家楊惠之、僧懷素的書法,還有畫家楊廷光等的畫作。寺中有一座高聳的多寶塔,唐代詩人岑參有詩《登千福寺楚金禅師法華院多寶塔》中寫道“寶塔淩太空,忽如湧出時”。

安定坊東,是修德坊。此坊本名貞安坊,武後時改名。坊内有右領軍大将軍彭國公王君廓宅,以及河西隴右副元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抱玉宅,以及有神策軍營。張永祿教授說,在修德坊西北隅,靠近景曜門處,有一座著名的佛寺,名叫宏福寺。宏福寺是貞觀八年(634年),唐太宗李世民為其母親太穆皇後追福而立。寺中有十光佛院,院中寺宇極為壯麗。據史料記載,宏福寺中北有果園,并有花池兩所。唐太宗曾廣召天下名僧居住在此。著名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後,從貞觀十九年到二十二年(645~648年),就居住在此寺西北禅院翻譯佛經。當時除了玄奘主筆翻譯之外,朝廷還廣召碩學沙門五十多人,分别擔任正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協助翻譯經文。著名的《菩薩經》等佛經,就是由玄奘口述的。僧人辯機記述的《大唐西域記》,就是這個時期在宏福寺翻譯和完成的。寺内有石碑,上刻賀蘭敏之所寫的《金剛經》,還刻着寺中僧人懷仁集王羲之的字,寫唐太宗《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唐高宗《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當事人非常看重。

景曜門東,唐長安城的渠水之一,永安渠從此北流,流入向禁苑。永安渠是隋唐長安城在城南的主要引水工程之一,築于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因渠水引自交水,亦名交渠。此渠自南郊香積寺西南築香積堰引交水北流,經石欄橋、第五橋至外郭城南安化門西的大安坊西街(今北山門口村以西)入城,北流穿城而過,經大通、敦義、永安、延福、崇賢、延康6坊之西,過西市以東,與漕渠彙合成池,又北流經布政、頒政、輔興、修德4坊之西,北出景曜門,流經禁苑後注入渭河。永安渠從城西南入城,自南而北貫穿全城,為唐長安城西部的供水渠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