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

思覺失調

心理精神狀态
“思覺失調”是指一種可能發生于一些人士身上的早期不正常精神狀态。當一個人經曆“思覺失調”時,他們的思維、情感、感覺會與現實脫離。[1]香港大學醫學院專家李旭新認為,此個案因病發太久,病人亦不肯承認、面對問題,故無法根治。“思覺失調”是指一種可能發生于一些人士身上的早期不正常精神狀态。當一個人經曆“思覺失調”時,他們的思維、情感、感覺會與現實脫離。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别稱:思覺失調 多發群體:15-25歲左右的 青少年 常見症狀:思維、情感、感覺會與現實脫離 傳染性:不傳染

思覺失調征狀

若正在經曆“思覺失調”的人可能會出現下列三種征狀:

1.思想及言語紊亂

談話内容貧乏、說話急迫、缺乏主題、語無倫次。

2.妄想

一種脫離現實或令人難以置信的思想,但經曆“思覺失調”的人則深信不疑。例如他們普遍會有被監視及被迫害的想法。

3.幻覺

看到、聽到、感覺到一些不存在的聲音或事物,但存在非常真實的感覺。例如他們會聽到有聲音對他們說話而其他人不能聽到、又或是看到一些并不存在的事物。

醫學定義

思覺失調是指一些患有精神問題的人,所表現的征狀的統稱。思覺失調這名詞是近年來,在香港逐漸流行應用。它是指一些患有精神問題的人,所表現的征狀。

名詞的由來在2001年,香港醫院管理局開始籌辦一個醫療服務,為要針對及早治療嚴重精神病患者。于是一班精神科醫生計劃有策略地向大衆宣傳及教育有關精神分裂症、妄想症、躁狂抑郁症。但考慮到以下的因素,于是将『psychosis』的譯法由字典上的『精神病』改稱為『思覺失調』:

『精神病』是社會根深蒂固的污名(stigma)和諱忌。早期精神病(psychosis)病征未穩定,所以難以估計會發展至什麼不同類型的精神病。思覺失調給人容易理解到病征是什麼,『失調』還可以帶來多點複原的希望。

名詞的定義思覺失調就是英文的『earlypsychosis』,它泛指所有影響到思想、感官出現的早期精神問題,而情況嚴重到與現實處境脫節。

最常見的是病者與現實偏離。譬如:對外界事物産生幻覺,被侵害的妄想,思想紊亂,有時候過度興奮,又時候則過度低落。患者大部分是15至25歲青少年。

名稱定名

名稱的流行程度今時今日,思覺失調經過數年來,在傳媒的推廣,已經變成香港市民的日常用語去形容一些有行為和思想出現毛病的病患者。但是,比已往的形容詞如『黐線』、『癡呆』語氣來得正面。思覺失調這名字甚至乎用作流行曲的歌名和電視問答遊戲的常識問題。人們亦使用『思覺失調』去罵人神經病、二百五。

病征病因

綜述

幻覺一般被定義為在缺乏外界刺激下所得到的感官認知。它們與認知扭曲不同,認知扭曲是指對外界刺激的錯誤理解。幻覺可能牽涉五官中任何一個感官,以不同形式出現,簡單的譬如光、顔色、味覺、嗅覺等。複雜的可以是一些有意義的體驗,像看見某些完整的動物及人物,與他們互動甚至聽見一些聲音。

幻聽在思覺失調中是十分常見。幻聽所聽到的聲音可能談及某些人,甚至是好幾個假想的角色中的對話。當幻聽占滿了腦海,會使患者特别痛苦。可是,聽見聲音的體驗不一定是負面。有研究指出大部分聽見聲音的不一定需要精神病學的協助。

思覺失調的病因大緻可分為生理性及功能性。生理性的原因可以利用病理生理學方法來尋找。功能性的則泛指其它,譬如心理原因-焦慮、抑郁等。

功能性病因

功能性病因包括了:

精神分裂症

失眠

憂郁症

躁郁症

社會心理原因

生理性病因

生理性病因包括了:

神經紊亂

腦癌

路易體型癡呆症,即是退化性的癡呆症。

多發性硬化症

肉狀瘤病

老人癡呆症

柏金遜症

電解物質紊亂

低鈣血症

高鈣血症

高鈉血症

低血鈉症

低血鉀症

低血鎂症

高血鎂症

毀容,增加了精神壓力帶來的負荷,引緻思覺失調。

天生容貌過醜,在社會壓力下構成的效果,與上一項相同。

發線後退

心靈受創

兒時心靈受創

擔心染上非典型肺炎而擔心過度,本案例出現在香港,患者在中央圖書館因非典而臨時閉館前走出來。

不舉,招緻心理壓力,被同學或朋輩取笑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