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腫塊

頸部腫塊

頸側或頸前喉結兩旁出現腫塊的症狀
對于頸部原發的腫瘤,局部根治療效可靠。而對于頸部的轉移癌,必須首先找出原發部位,在原發部位病竈控制的條件下,可同時行頸部淋巴清掃術,同樣可獲得較好療效。而對于原發部位不明的頸部轉移癌,可針對轉移癌作頸部淋巴清掃術或放射治療及綜合治療,并繼續尋找原發病竈,此類患者療效不佳,預後不良。
  • 中醫病名:
  • 外文名:
  • 别名:
  • 就診科室:内分泌科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紅腫熱痛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中文名:頸部腫塊
  • 英文名:Neck mass
  • 發病部位:頸部

疾病描述

頸部腫塊為一臨床體征,其原因較複雜,涉及内、外、口腔、耳鼻咽喉等科,應注意鑒别,以免誤診。應用解剖頸部連接頭部及胸間,上起顱底,下連胸腔入口,後有第1—7頸椎。頸部範圍不大,但含咽、喉、氣管、食堂、甲狀腺、頸動脈、迷走神經等重要器官,有關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1.頸部肌肉頸部主要有以下諸肌:胸鎖乳突肌位于頸部外側,左右各一。起點有二端,分别始于胸骨柄及鎖骨内側之表面,斜行向上,止于乳突表面及枕骨上項線之外側,主要受副神經支配。胸鎖乳突肌肌肉發達,是頸部手術時的重要肌性标志。頸動脈、頸内靜脈、迷走神經位于其深面。

舌骨下肌包括胸骨舌骨肌、甲狀舌骨機、甲狀胸骨機、肩胛舌骨機,兩側共4對,其中胸骨舌骨肌上端位于舌骨下緣,下端附于胸骨柄,為舌骨下肌中位置最淺者,肌肉呈扁平帶狀。舌骨下諸肌位于喉、氣管、甲狀腺前面,與喉、甲狀腺、氣管切開等手術關系密切。頸部尚有二腹肌、斜方肌等肌肉。以胸鎖乳突肌為界,頸部分為頸前及頸後2個三角區;前者又分為颏下三角、下颌下三角、頸動脈三角及肌三角,後者則含枕三角及鎖骨上三角。

2.頸部血管及神經

(1)動脈:頸總動脈位于胞鎖乳突肌深部,在相當于舌骨大角水平分為頸外、頸内動脈2支。頸外動脈有甲狀腺上動脈舌動脈、面動脈、上颌動脈及颞淺動脈等分支,是頭頸部結構的重要血供來源。頸内動脈經破裂孔進入顱内,在頸部無分支,頸部手術時必須辨清頸外動脈和頸内動脈。

(2)靜脈:頸外靜脈位于胸鎖乳突肌表面。頸内靜脈是顱内乙狀窦之延續,位于肩胛舌骨之深面,是頭面部靜脈回流之主要徑路。

(3)神經:迷走神經在頸動脈鞘内沿頸總動脈、頸内靜脈間行走。喉返神經是迷走神經分支之一,在頸總動脈後内側沿氣管食管溝上行,主管環甲肌以外喉内肌的運動,頸部手術尤其是甲狀腺手術時,應避免損傷。副神經支配胸鎖乳突肌及斜方肌。在乳突尖下3—4cm處進入胸鎖乳突肌,經該肌中段後緣,穿越頸後三角至斜方肌。副神經周圍淋巴組織豐富,根治性頸淋巴廓清術時,切斷副神經後緻斜方肌癱瘓,影響聳肩、上肢擡舉功能。舌下神經橫跨于頸動脈分叉上方,并有降支與頸總動脈伴行。舌下神經損傷後緻舌肌萎縮。

3.頸部淋巴頸部淋巴組織豐富,可分為颏下、下颌下、頸前、頸外側淺及頸外側深等組淋巴結。下颌下淋巴結接受鼻、鼻窦、口腔、面頰等處之淋巴回流,上述部位之炎症或惡性腫瘤,常侵及下颌下淋巴結。頸外側深淋巴結與頸内靜脈關系密切,以頸動脈分叉為界,分頸外側上深淋巴結和頸外側下深淋巴結。鼻咽癌等頭頸部惡性腫瘤的淋巴結轉移,多發生于頸外側上深淋巴結;頸外側下深淋巴結除接受來自頸外側上深淋巴結外,有時食管癌等胸部癌腫也可轉移至頸外側深下淋巴結。颏下淋巴結位地颏下三角内,接受口底等處淋巴回流。頸前、頸外側淺淋巴結,分别位于頸前靜脈和頸外靜脈附近。

4.咽周間隙頸深筋膜除覆蓋于頸部肌肉、血管、神經及咽、喉、甲狀腺等器官表面外,并形成咽周間隙,如咽後隙、咽旁隙。咽後隙位于咽後筋膜與椎前筋膜間,上起顱底,下經喉咽、食管之後面延及後縱隔。咽旁隙之内側為咽側壁,外側有腮腺,上起顱底,下至舌骨,後方則為頸椎橫突。以莖突為界,咽旁隙分為前、後2部分,前部有翼肌等,後部則含頸動脈鞘等;咽旁隙有占位性病變時,可使頸部大血管移位。

症狀體征

    在胚胎發育過程,如甲狀舌管退化不全,在盲孔與甲狀腺峽部間,可形成甲狀舌管囊腫。腫塊位于頸部中線、甲狀軟骨與舌骨間,常随吞咽動作上下移動。感染後可形成瘘管,并有粘液性或粘膿性分泌物溢出。瘘管不易愈合,或經常反複感染。鰓裂囊腫為先天性發育異常。胚胎期時,頸部發育與鰓弓、鰓裂的衍變關系密切。鰓弓是中胚層增殖而成的弓形隆起,平行排列,左右共5對。各鰓弓間則為4對由外胚層上皮組成的鰓裂。正常情況下,鰓弓、鰓裂最終衍變成頸部肌肉、血管等結構。若發育異常,則形成鰓裂囊腫或瘘管。囊腫多位于頸部外側,胸鎖乳突肌之深部。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定。感染潰破後可在頸部形成瘘口,為鰓裂囊腫、瘘管之外口,常有粘膿性分泌物流出。有時囊腫或瘘管有内口與外耳道、扁桃體或狀窩相通。急、慢性頸淋巴結炎鼻、咽、喉、口腔等處有炎症時,可緻頸部淋巴結腫大。急性淋巴結炎時,有紅、腫、痛、熱等急性炎症特點,起病快,常伴發熱、局部壓痛,抗炎治療後腫塊消退。頸淋巴結慢性炎症時,病程長,症狀輕,常位于下颌下區,淋巴結較小,可活動,壓痛不明顯。頸淋巴結核病變為原發性,或繼發于肺、腹腔等處的結核病竈。病程較長。病情輕者,局部症狀少,單側或雙側頸淋巴結腫大,常呈串狀,質中等,可活動,無壓痛。病情較重時,數個淋巴結可互相粘連成團。若淋巴結幹酷樣壞死,潰破後形成瘘管,經久不愈。艾滋病性頸淋巴結腫大為艾滋病前期臨床表現之一。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侵犯頸淋巴結所緻。病程較長,淋巴結逐漸增大,常伴有腹肌溝等多處淋巴結腫大、發熱、消瘦、乏力、白細胞減少等症。細針穿刺活檢可協助診斷。甲狀腺腺瘤女性多見。位于頸前部,生長緩慢,症狀不明顯,常在無意中發現。腫塊質中等,随吞咽動作上下移動。巨大甲狀腺腺瘤,可因氣管移位或壓迫氣管而影響呼吸。如腫塊增大迅速,呈結節狀,質硬,累及喉返神經或向氣管内浸潤,引起呼吸困難、聲帶運動障礙、聲音嘶啞等症時,應考慮甲狀腺癌可能。涎腺混合瘤多見于腮腺。表現為耳垂下出現腫塊,生長緩慢,無明顯症狀,常偶爾發現。腫塊位置多較深,表面光滑,質中等,推之可動。腫塊向内發展,侵及咽旁間隙時,可使鼻咽、口咽側壁内移,或軟腭膨隆。如腫塊固定,質硬,局部疼痛,或累及面神經,有混合瘤惡變可能。神經源性腫瘤多為神經鞘膜瘤,起源于神經鞘膜上的雪旺細胞,常發生于頸部皮神經、交感神經、迷走神經等處。腫瘤位于頸部外側上段,胸鎖乳突肌深處。随圓形或圓形,表面光滑。生長緩慢,病變範圍較小時,常無明顯症狀。腫瘤較大時,可突向咽部,使咽側壁内移、飽滿,嚴重時可影響呼吸。偶可惡變,表現為短期内腫瘤迅速增大,或伴迷走、舌下神經麻痹等征。頸動脈體瘤起源于頸動脈體。位于頸動脈分叉處。腫瘤較小時,症狀不明顯。如侵犯迷走、舌下等神經,可引起聲帶運動障礙、伸舌偏斜等征。檢查時腫瘤可随動脈移動,扪診有搏動感,CT增強掃描、動脈造影等檢查有助診斷。惡性淋巴瘤是一種發生于淋巴網狀組織的惡性腫瘤。主要表現為淋巴結腫大,或先在淋巴結外組織内形成腫塊,然後再累及鄰近的淋巴結。根據細胞形态和分化程度,可分為何傑金和非何傑金淋巴瘤兩大類。頸部淋巴結腫大是非何傑金淋巴瘤的常見症狀,腫塊為無痛性,進行性增大,質硬,早期可活動,後期各淋巴結相互粘連成團,不易推動。若扁桃體、鼻咽、舌根等處有病竈時,則可相應産生鼻塞、鼻涕帶血、咽部不适、聽力減退等症狀。因何傑金淋巴瘤所緻的頸淋巴結腫大,多為雙側性,并有發熱、肝脾腫大、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狀。轉移性惡性腫瘤頸部轉移惡性腫瘤是頸部腫塊的原因之一,其原發病竈多位于頭頸部。鼻咽癌較早發生頸淋巴結轉移,有時或為鼻咽癌的首發症狀。多侵犯頸外側上深淋巴結組,腫大的淋巴結位于下颌角後方,逐漸增大,有時融合成團。質硬,活動差,無壓痛。常為單側性,也可雙側頸淋巴結同時受累。扁桃體癌之頸淋巴結轉移部位與鼻咽癌相仿。喉癌也常有頸淋巴結轉移,聲門上型者尤易發生,早期多為頸外側上深組,頸動脈分叉處淋巴結腫大,晚期時轉移性淋巴結癌可向下凳角或鎖骨上區擴展。鼻腔、鼻窦癌的淋巴結轉移,常發生于病變後期,腫大之淋巴結多位于下颌下區。肺癌、食管癌等病變,有時可發生鎖骨上區轉移性淋巴結癌。

診斷檢查

為明确頸部腫塊的原因及其性質,診斷時應注意以下各點:

    詳細詢問病史包括年齡、性别、病程長短、症狀輕重、治療效果,以及有無鼻、咽、喉、口腔等器官受累的臨床表現,或發熱,消瘦等全身症狀。臨床檢查首先注意觀察兩側頸部是否對稱,有無局部腫脹,瘘管形成等現象。然後進行頸部扪診。檢查時受檢者頭略低,并傾向病側,使頸部肌肉松弛,便于腫塊之扪摸。檢查時注意腫塊之部位、大小、質地、活動度、有無壓痛或搏動,并應兩側對照比較。如前所述,成人頸部腫塊應考慮轉移性惡性腫瘤可能,因此,應常規檢查耳鼻咽喉、口腔等處,以便了解鼻咽、喉等處有無原發病竈。必要時可作鼻内窺鏡或纖維鼻咽喉鏡檢查。影像學檢查頸部CT掃描除可了解腫瘤部位、範圍外,并有助于明确腫塊與頸動脈、頸内靜脈等重要結構的關系,為手術治療提供重要參考依據,但較小之腫塊,常不能顯影。為查找原發病竈,可酌情作鼻窦、鼻咽和喉側位等X線拍片檢查。對于頸部鰓裂瘘管或甲狀舌管瘘管,可行碘油造影X線拍片檢查,以了解瘘管走向和範圍。

治療方案

根據不同病因,給予相應治療:

    頸部鰓裂囊腫、甲狀舌管囊腫或瘘管,應手術治療。甲狀舌管囊腫與舌骨關系密切時,可切除部分舌骨。甲狀腺腺瘤應手術切除,術時應避免操作喉返神經,防止聲帶麻痹,聲音嘶啞。甲狀腺癌手術時,應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涎腺來源及神經源性良性腫瘤宜經頸側途徑摘除腫瘤,以便明确頸動脈、頸内靜脈、迷走神經、舌下神經之位置,避免剝離腫瘤時誤傷。鼻咽癌、扁桃體癌引起的頸淋巴結轉移,采用放射治療,效果較好。喉癌引起的頸淋巴結轉移,放療效果欠佳,應及時行頸淋巴結廓清術。惡性淋巴瘤多采用放療化和化療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對于頸淋巴結核,應注意查找肺、腸等處有無結核病竈,并以抗痨藥物進行治療。急性頸淋巴結炎應積極使用消炎藥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