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土桃山時代

安土桃山時代

日本年代名稱
安土桃山時代又叫織豐時代,是1573年至1603年之間,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稱霸日本的時代。[1]起于織田信長驅逐最後一個室町幕府将軍足利義昭,終于德川家康建立江戶幕府。以織田信長的安土城和豐臣秀吉的桃山城(又稱“伏見城”)為名。他們作為強大的軍人,擊敗了其他大名,統一了日本,成為統一日本的實際政權領導人。
  • 中文名:安土桃山時代
  • 外文名:あづちももやまじだい
  • 别名:織豐時代
  • 時間範圍:
  • 時間:1573年至1603年之間
  • 地點:日本

時代特性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枭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おだのぶなが)。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二萬五千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并準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确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并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安土桃山時代日本出現了強大的軍事領導者。他們擊敗了相互作戰的諸大名,并且統一了日本。三個主要人物持續統治了這個時期,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他們作為主要領主出現,并統率着大量的軍隊。随着他們實力的增長,他們都向京都的宮廷尋求支持。織田信長在1571年憑借裝備精良的正規軍擊敗了天台宗的僧兵,并且将佛教聖山、天台宗的大本營比睿山以縱火的方式毀于一旦,還殺死了數千的僧侶。1573年,放逐了室町幕府末代将軍足利義昭,開創了曆史上的安土桃山時期。

政策立權

大名聯盟

1560年,另一個大名今川義元試圖進攻京都,但1560年5月在桶狹間之戰被信長擊敗戰死。信長得到了天皇的支持,并在将軍的繼位鬥争中安置了他自己的候選人。軍隊撤退後,信長已然控制了幕府。在京都地區,最初的抵抗來自于佛教徒、敵對的大名和敵對的商人。為了擺脫敵人的包圍,信長在1571年首先以世俗的力量擊敗了富有戰鬥性的天台宗僧人,并且破壞了他們在京都附近的的修道中心比睿山,還殺死了數千的僧侶。1573年,他戰勝了當地的大名,放逐了最後一個足利将軍,開創了曆史上的安土桃山時期。這個時期以信長和秀吉的城堡命名。

在這些主要步驟之後,信長在琵琶湖畔的安土建造了七層的,用石頭牆壁圍着的城堡。城堡可以承受火槍的打擊,成為戰國時期的标志。信長授予被征服大名封地,清除免稅商業的障礙,把受貶抑的宗教團體和商人拉攏到他自己的軍事體系中,因此增長了自己的實力。他通過大規模的戰争控制了大約三分之一的省,還設立并實施了一系列的行政管理制度,例如系統的村莊組織,稅收和标準化的量度。

同時,其他的大名包括已經被信長征服的和他控制之外的,也建造了他們自己的極其堅固的城堡并使他們的駐軍現代化。1577年,信長派他的主要戰将,秀吉去攻占西本州的十二個省。這場戰争拖延了。1582年,當信長帶領軍隊支援秀吉的時候,被手下武将明智光秀謀反殺害。

在消滅了明智光秀之後,秀吉成為信長未成年後嗣(織田秀信,幼名三法師)的保護者之一。1584年,秀吉消滅了柴田勝家,逼迫織田信孝自殺,并迫使織田信雄投降,完全控制了京都,成為信長無可争議的繼承人。秀吉生來就是沒有姓氏的普通人,他被藤原家收為養子,被賜姓豐臣,并得到了關白的職位。

這意味着全日本的内政和軍事都為他所控制。之後的一年中,他維持了與九個主要大名中三個的同盟,并繼續在四國和北九州的戰争。1590年,秀吉動用20萬軍隊,戰勝了控制東本州關東地區的最後一個敵手。剩下的大名都投降了,日本戰國時代的戰争就結束了。秀吉獨裁控制全日本,通過直接的手段或是盟誓的陪臣。新的中央政府體系開始運作。國家被一個大名聯盟統一了,但是還是分散化的。

豐臣秀吉是日本戰國時期最出類拔萃的曆史人物。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在進行統一日本偉大事業過程中所開辟的安土桃山時代成為日本曆史中最輝煌燦爛的時代。

大亂求治

十五世紀,日本在室町幕府統治時期發生了應仁之亂。各地方的守護大名為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進行着戰争,室町幕府的中央統治名存實亡。在全國性的割據戰争中,許多守護大名滅亡了,同時,又有許多武士崛起成為戰國大名。到了十六世紀,這種情形愈演愈烈,成為燎原之勢。

在這些新崛起的戰國大名中,又以毛利元就和齋藤道三為突出。毛利元就原來是依附于統治日本中國地方的大諸侯大内氏的武士,社會地位低,但是機謀超群,又極具野心。當大内義隆受到家臣陶晴賢的反叛而被謀害時,毛利元就抓住時機出兵攻擊遠比自己強大的陶晴賢。在消滅陶晴賢的過程中,大大的擴展了自己的勢力範圍,進而控制了幾乎整個中國地方,成為威震日本諸島的霸主。

齋藤道三原名長井規秀,是一個賣油郎。此人智謀過人,具有雄才大略。他侍奉美侬國(今歧阜縣)守護大名土歧氏。1542年春。他突然起兵發動兵變,驅逐了家主土歧賴藝,自領美侬國戰國大名。

在原有的守護大名中,也不乏佼佼者。甲信地區的甲斐國(今山縣)一直由武田氏世領。其大名武田信虎的長子武田信玄起兵驅逐了父親并取而代之。随後,武田信玄東征西讨,雄霸信濃,成為甲斐之虎。此外,越後的上杉氏、關東的後北條氏、東海道的今川氏、九州地區的島津氏以及四國地區的長宗我部氏也有出色的表現。

在尾張國(今愛知縣),在十六世紀中葉,出現了一位出色的英雄,他就是向來被人非議的“尾張大傻瓜”織田信長。1548年,織田信長繼承父業成為織田家主。此時,他的勢力極其弱小,沒有人會在意他。但是。美侬國的大名齋藤道三獨具慧眼,斷定信長必成霸業。1556年,他把女兒齋藤歸蝶嫁給了信長,并要把領下的美侬國作為嫁妝。其子齋藤義龍對此十分不滿,殺害了自己的父親,成為家主,并與信長為敵。

1560年春,控制了駿河、遠江、三河三國的大諸侯今川義元經過充分準備後,集中了大批軍隊向毗鄰的尾張國發動了戰争,并勢不可擋地連克尾張數城,兵臨尾張國居城清州城(今名古屋市)下,企圖打開進軍京都的通道。當時,織田信長勢單力薄,滅亡隻是瞬息間的事,就連他的部将也認為無力回天。

但是,奇迹在織田信長手上發生了。5月17日深夜,織田信長單騎率幾百名親兵冒雨突向正在桶狹間休息的今川義元大軍,斬下了武勇無雙免得今川義元的首級。信長的部将們聞訊紛紛趕來助戰,一夜之間,3000人的信長軍隊全殲了來犯的25000人今川軍隊。“桶狹間會戰”改寫了日本曆史,它把織田信長推向了曆史的前台。

1562年,今川氏真(今川義元的繼承人)的部将松平元康(即德川家康)乘今川氏桶狹間會戰失敗後元氣大傷之際,在三河國岡崎城(今愛知縣)獨立,繼而消滅了今川氏。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結盟,命家康抵禦武田信玄的擴張,開始了北伐美侬國,為嶽父報仇的征程。

“墨俣築城”是織田信長從尾張開始向外發展的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事件。這個事件的主角就是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原名叫做木下藤吉郎,1536年2月4日出身于尾張國中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由于他體形十分瘦小,出身又十分卑微,人們都輕蔑地稱他為“猴子”。童年時期,藤吉郎到駿河今川義元的家臣松下氏綱家中當上了一名家仆。1555年,19歲的藤吉郎經熟人介紹回到尾張到織田家中當家仆。由于他忠心耿耿又聰明能幹,得到織田信長的格外喜愛,破格獲得了武士名銜,當上了織田家的家臣,成為織田信長帳下的小小步兵頭。

藤吉郎成為織田信長家臣後雖然受到了象柴田勝家這樣的資深武士們的不斷刁難、欺負和排擠,但是。他以自己出色的智慧和才幹,從事着大量的民政工作,成績十分突出,開始得到人們的重視。可以說,織田信長雄厚實力的不斷增長和藤吉郎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1563年,經過長期準備之後,信長決心奪取齋藤道三贈送的嫁妝美侬國。但是,齋藤龍興(齋藤義龍的長子)的力量很強大。作為對齋藤氏作戰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尾張和美侬接壤的要沖墨俣建立一個戰略據點,顯得十分必要。但是,墨俣物資匮乏,地勢易攻難守,容易受到齋藤氏的攻擊,在這裡進行曠日持久的築城可以說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織田信長提出這個計劃後,遭到了除藤吉郎以外的所有家臣的堅決反對。

但是,信長力排衆議,堅持己見,先後委派自己最為信賴的家臣柴田勝家和佐久間信盛執行此項任務。但是,由于齋藤氏的武裝騷擾,先後兩次築城行動均告失敗。在這種情況下,木下藤吉郎挺身而出,申請并開始執行築城。

藤吉郎總結前兩次築城失敗的教訓,認為在守備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時間是決定性因素。他請出智勇雙全的浪人蜂須賀正勝在築城時司職武裝守備。他異地加工好築城的全部築城的材料,乘洪水爆發之時,将築城材料水漂到墨俣,連夜就地進行組裝。由于計劃周密,措施有力,現場築城奇迹般的隻用了一夜時間就完成了。

“墨俣一夜城”第一次全面地展示了木下藤吉郎的膽略和超人的規劃組織才能。從此,這隻猴子得到了織田信長的格外信賴。

金崎殿後

1568年,織田信長取得美侬國之後将松永久秀驅逐的室町幕府将軍足利義昭迎回京都執掌中央政權。随後,他将妹妹織田市嫁給了北近江國的大名淺井長政。北近江國複蓋了日本琵琶湖北岸大片地區,南毗京都,西鄰丹後,北扼越前,是一個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的地區。織田信長與淺井氏聯姻,目的是為了讓淺井長政幫助自己扼守領地的北部地區,自己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向琵琶湖南岸大片地區的南近江地區推進,實現控制整個近畿地區的戰略目标。

1568年到1570年,織田信長在淺井長政的幫助下,奪取了六角義賢統治的南近江地區和北田具教統治的伊勢地區,并削弱了控制了近畿地區的三好義繼的勢力。領地面積和屯田量居日本各大名之首。

織田信長勢力的迅速膨脹,引起了足利義昭将軍和近畿地區河内、和泉、攝津、山城、大和等國大名的恐懼。1571年春天,足利義昭将軍以幕府名義,糾集朝倉、三好、武田、上杉等各國大名以及一向宗宗教領袖本源寺顯如向織田信長進行合圍攻擊,織田信長處于四面楚歌的危險境地。

在這種情況下,織田信長決定,邀請淺井長政出兵,自己傾全國之兵直接撲向越前國,消滅朝倉義景,撕開足利義昭将軍等設下的包圍圈。1571年夏,織田信長軍隊正在越前的金崎城下與朝倉義景進行苦戰,淺井長政突然與足利義昭、朝倉義景秘密簽訂盟約,并以大量軍隊攻擊毫無防備的織田信長的後方陣地。霎時間,織田信長的軍隊即将陷入敵方三萬軍隊的包圍之中。為了保存苦心經營積累出來的力量,織田信長果斷下令撤退。在此危難之際,地位卑微的木下藤吉郎毅然挺身而出,率領數百名士兵殿後,掩護主力部隊撤退。

以幾百人的小股部隊與數幾十倍于己的敵人進行戰鬥,無疑是在以卵擊石。藤吉郎使用了大量計謀與敵進行周旋,争取主力部隊撤回美侬的時間。

三河國大名德川家康獲悉織田信長被圍的消息後,立即趕來支援。藤吉郎完成掩護任務後,與家康一起擊潰了淺井長政,率領殘兵安全撤回歧阜。

織田信長在金岐撤退後,作了短暫休整,開始了征服北近江地區的戰争,經過兩年的戰争,于1573年徹底消滅了淺井長政,直接控制了整個琵琶湖地區。同年,織田信長進軍京都,流放了足利義昭,正式結束了日本長達兩百三十多年的室町幕府政權的統治,開始掌握中央政權。

政權分裂

戰國時代在各大名領地裡商品經濟發展,商人、農民經濟力量日益增強,但封建割據、分裂混戰不僅破壞農業生産,加重農民的負擔,且由于各國間關卡林立,貨币和量制不統一,阻塞了商品流通。因此農民、商人都反對割據,渴望統一。封建主們面對農民起義和市民的鬥争,也企圖集中力量,排除異己,建立全國性的中央政權。

公元16世紀中葉,抱有這種野心和實力的戰國大名,關東有北條氏、上杉氏,中部地方有武田、朝倉諸氏,中國(山陰、山陽兩道)地方有毛利氏,四國有長曾我部等,但實際上掌握主動權的是一個較小的大名,尾張(愛知縣)的織田信長。尾張地處農業先進的濃尾平原(名古屋地區),舊勢力弱,小自耕農階層發達。織田信長一面充實經濟實力,一面加強政治軍事力量,推行“兵農分離”政策,将領國内名主、武士編入自己的家臣團,組成一支以使用長槍為主、配備步槍隊的常備兵。

他采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策略。永祿3年(公元1560年)在尾張的桶狹間(今愛知縣豐明市西南)以襲擊擊潰10倍兵力的勁敵守護大名今川義元。為鞏固後方,信長将今川的領地讓給三河國(愛知縣南部)大名松平家康(德川家康),然後消滅阻礙他占領京都的美濃(岐阜縣)領主齋藤龍興,築岐阜城,成為織田的軍鎮。永祿11年(公元1568年)失去權力的室町幕府和天皇都要求信長攻入京都,恢複朝廷和幕府的地位。信長便借擁立足利義昭作幕府将軍的名義,率部入京,掌握了政權。

永祿12年(公元1569年年),織田迫使自由城市界屈服。這時,農業發達的近畿地方和界、京都、奈良等富庶城市都已在他手中。他的步槍隊是一支無可匹敵的勁旅,元龜2年(公元1571年)焚毀了守舊勢力堡壘的比睿山延曆寺;兩年後迫使不滿于傀儡地位而企圖和一些大名聯合反對織田的足利義昭投降,罷礎其将軍職,室町幕府滅亡。

織田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有二:首先是承認從自耕小農收取地租的寄生地主的存在,因此織田軍隊有能力離開本根據地長期進行征服政争。其次是掌握了畿内附近的富裕地方。還包括擁有了步槍、大炮等新武器,确保軍事上的勝利。此外,織田對戰國期的主要社會矛盾——自下起來沖破封建制的民衆運動與自上加強封建制的領主運動,以後者勝利的形式來解決。

織田在統一過程中殘酷鎮壓一向宗農民起義。公元1571年至公元1574年他先後鎮壓了伊勢長島和越前的起義,屠殺幾萬人。天正8年(公元1580年)攻下大坂本願寺,又遣部将柴田勝家(公元1530年—公元1583年)撲滅加賀起義,與此同時,繼續同各國大名争戰。天正3年(公元1575年)他聯合松平家康,在長篠(三河境内)——擊潰日本中部最強大名武田勝賴的軍隊,總計平定26國。天正4年(公元1576年)在琵琶湖畔近江安土修築了安土城,作為統治的根據地。天正10年11月(公元1582年),全國統一已指日可待,但就在這年6月2日,他在京都的本能寺遭到部下明智光秀的襲擊,被迫放火自焚。

豐臣秀吉

過程

信長死後,統一事業為部将羽柴秀吉(公元1536年—公元1598年)所繼承。秀吉是尾張國(今愛知縣)一農民之子,自幼侍奉織田信長,能力出衆。天正元年(公元1573年)因多次戰功,被提拔為大名,與柴田勝家、明智光秀同為信長的得力部将。

天正10年(公元1582年)本能寺之變時,他正在備中國(今岡山縣)同毛利輝元(公元1553年—公元1625年)作戰,聞訊後即同輝元講和,回師京都。山崎(兵庫縣西南)之役打敗明智光秀,光秀在敗走近江途中道農民襲擊自殺,距信長死11天。天正11年(公元1583年)起,秀吉逐次剪除異己,首先發動近江賤嶽之戰,消滅織田家臣柴田勝家。并從這一年興建大坂城(今大坂市)),強制各大名離開領地,連同界市商人一并移居這裡,将大坂作為自己稱霸全國的根據地。

公元1584年擊敗織田信雄并迫使信雄的同盟——當時已控制東海道、甲斐及部分信濃國的德川家康臣服。織田家的繼承權戰争因此結束,而由于秀吉擁立的三法師(織田秀信)當年不過是三歲幼童,沒有管理信長霸業的能力,信長建立的霸權也因此被羽柴秀吉篡奪。同年秀吉進軍四國,迫令戰國大名長宗我部元親以全境投降。

簡要

天正13年(公元1585年),秀吉征服了最後一個守舊勢力堡壘和歌山縣的高野山(佛教真言宗的根據地)和紀伊的根來寺。同年迫使朝廷授之以關白之職。公元1586年任太政大臣,更受天皇賜姓為“豐臣”。天正15年(公元1587年)進攻九州,大名島津義久投降。這一年秀吉在京都建成宏大富麗的官邱聚樂第,圍以城壕,宛如宮苑。天正16年(公元1588年)他在這裡迎來後陽成天皇,召織田信長次子信雄、德川家康等一起表演了向天皇誓忠的一幕。

時間

天正18年(公元1590年)秀吉出征關東,讨伐北條氏一族,包圍小田原城,使東北的伊達政宗臣服,然後北進,平定奧羽地方。至此全國統一。文祿2年(公元1593年)他又使戰國時代統治蝦夷地區(北海道)南部的松前氏歸順,北海道南部地區遂正式劃歸日本版圖。

統治體制

織田信長在其統一過程中,為提高權勢,先則利用足利将軍家,繼則利用天皇權威。豐臣秀吉因自己原有的家臣數量不大,在統一過程中加入家臣隊伍的多半是過去的同僚和前輩大名,加之取得政權時間過短,所以并沒有創建自己的幕府,沒有取得将軍銜,而隻是以“關白”名義,君臨各大名之上。

豐臣政權的中央機構:在關白之下設五“奉行”,執行政務,由前田玄以、淺野長政(公元1547年—公元1611年)、增田長盛、石田三成、長束正家擔任,這5人都是豐臣秀吉一手培養起來的親信。另任命5名實力雄厚的大名為五”大老”,作為他的政策顧問,無疑這是一種懷柔手段。五大老是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宇喜多秀家、毛利輝元、小早川隆景,1597年小早川隆景去世後,由上杉景勝代替。

為加強中央集權,豐臣秀吉(とよとみひでよし)對大名實行嚴密控制。他把自己一族和近臣安置在重要地區,如把養子秀次安置在尾張的清州,弟秀長安置在大和的郡山,把石田三成安置在近江的佐和山等等,從而把近畿地方鞏固起來。與此同時,把那些不可靠的大名調離原來領地,如把原在東海地方擁有巨大勢力的德川家康調到關東地方,以便防止大名們盤據原領地獨立。作為嚴密控制大名的辦法,他還命令各大名讓他們的妻子常任京都、大坂和伏見,作變相人質,并規定大名之間未經批準,不得通婚。

土地政策

将全國土地集中在手裡後,一部分作為直轄領地,另外大部分土地則封賜各大名,稱為知行國((封地),受封者有統治知行國的特權。當時擁有土地的多少是用稻米産量的石數來表示的。天正17年(公元1589年)的全國稻谷總産量為1,580萬石(壹岐、對馬除外)。

那年豐臣的直轄地為46國、産稻200萬石,占總産量的九分之一強,封賜各大名的領地則占總産量的九分之八,其中最大的大名德川氏領地産稻約250萬石,上杉氏和毛利氏各100萬石。在土地領有方面豐臣雖不占絕對優勢,但他同時直轄界、京都、大坂、博多等商工業最發達的城市和貿易港,還控制佐渡、生野等金、銀礦,因此他的經濟實力遠遠勝過各大名。

由于大名知行制的确立和全國範圍内“本百姓”(自耕農)小農經濟的出現,從此在,日本形成了馬克思所說的“純粹封建性的土地占有組織和發達的小農經濟”。這種單婚小家族—小農經營體比複合大家族,家内奴隸制經營體優越得多,提高了農民的生産積極性。豐臣政權對這種小農經濟的出現首先加以承認。

這種小農經濟是與秀吉實行的土地政策分不開的。織田信長死後不久秀吉就開始施行“太合檢地”,文祿3年(公元1594年)正式規定全國劃一的土地制度:将過去不統一的一間的長度定為6尺3寸,960步一反改為300步一反。田地分為上、中、下、下,下四等,各規定标準産量石數,即上田為1.5石,中田為1.3石,下田為1.1石,下下田另行規定;以标準升“京升””統一各地區不相同的舊升。

以标準産量的石數的三分之二收取年貢。盡量貫徹“一地一作人”的原則。以上是“太閣檢地”的主要内容。豐臣秀吉對檢地的貫徹非常堅決,在給地方的“朱印狀”(蓋有紅色将軍官印的執照)中明确指示:不管是城主。土豪還是百姓,凡敢反抗檢地者,全部殺掉,即使整個一鄉或兩鄉也當如此。

太合檢地在兵農分離體制方面是以編成軍隊為目的的一大土地改革,同時也是根本否定古代封建制即本領(世襲私領)制的一大事業。因為本領是土地私人所有的最強烈的形式,而太合檢地是把本領收為公有,以領主本國為根據,将全國領地集中在秀吉手中,連舊家臣的知行地都屬于秀吉所賜的“恩領”。

在檢地的同時,天正16年(公元1588年)豐臣秀吉借口鑄造大佛需用釘鋸,發出《刀獰令》,沒收民間所有的“長刀、腰刀、弓箭、長槍、步槍及其他武器”。下令後一月,僅在加賀江沼郡就沒收了長刀1013把、腰刀1540把、槍矛160支。實行刀狩是害怕農民“擁有不必要的武器,一旦難納年貢,勢必發動起義。”同時也為使檢地順利進行,并通過它達到“兵農分離”的目的。

天正19年(公元1591年)8月豐臣氏發布《身分統制令》,進一步明确實行“兵農分離”到确立身分制的政策。這就是禁止農民轉變為武士,強制耕作,即使大名領地改變了,農民也不得擅離原村,将農民束縛在土地上。還規定手業者和商人也不得變更職業。相反,武士則失掉土著性,須跟随主君移動,集中住在大名城下,成為鎮壓人民的職業軍人。這樣,以(武)士為統治階級,農、工、商為被統治階級的“四民”封建等級制便确立了。

商工業政策

織、豐政權的集權統一政策,在商工業領域也有鮮明反映。為促進商業發達和城市繁榮,織田信長曾規定了“樂市”、“樂座”之制。這是戰國大名本已采用的政策,織田更予以推進,在建築清州、岐阜、安土等城下町時,規定凡制定城下町條例必須加進此項。天正5年(公元1577年)6月,他為安土城下町制定《樂市樂座令》13條。

該令的基本内容是否定“座”的特權,獎勵商人來此定居,免除土木工程的徭役負擔,消除對“德政”的不安,保障治安、免除房屋稅等等。豐臣秀吉也繼承了這個政策,如天正13年(公元1585年)對京都諸座下令廢止座頭職等中間剝削權,公元1587年下令廢止奈良、大和郡山的一部分座,公元1591年下令廢止以京都、奈良的座組織為一般原則。

但是樂市、樂座并非意味交易上的完全自由,從政治上說,推行這個政策主旨是把商工業者從寺社、莊園領主的隸屬下解放出來,使處于織田、豐臣控制下,确保商業利益,加強自己的權力。例如豐臣築大坂城時曾強制把一部分界和京都市民移住大坂。許多城市變為豐臣氏的直轄地,不承認城市自治,町人的自治組織被統治城市的機關取而代之。

交通政策和貨币政策也是織田、豐臣發展商工業政策的一部分。織田曾于永祿11年(公元1568年)撤銷其勢力範圍内的關卡(“關所”),禁征“關錢”。此舉既為打擊關卡的設立者寺社和莊園領主的勢力,又為便于商人自由往來,發展商工業。豐臣繼此政策,這公元1586年止,廢除了全國的關卡。織田作為整頓交通設施的一部分,修補道路,架設橋梁,豐臣則統一1裡為36町。

穩定通貨是發展商處所必需,信長于永祿12年(公元1569年)公布了《擇錢令》,規定“善錢”(良币)、“惡錢”(劣币)的交換比率,秀吉更改鑄統一貨币,同時開發石見、佐野、生野等金銀礦。為發展海外貿易,秀吉于天正16年(公元1588年)發布《海賊取締令》。文祿元年(公元1592年)實行“朱印船貿易”,授予長崎、京都的商人以朱印狀(幕府特許證),以資保護。還統一了度量衡制,其規定有的一直沿用至今。

天主教政策

豐臣秀吉的天主教政策也以加強中央集權為主旨。織田信長為利用天主教對抗一向宗農民起義和獲得貿易利益,對天主教曾采取保護政策。秀吉最初也采取了同一政策,但天正15年(公元1587年)他在征服九州時看到外國教士對九州部分大名的強烈影響和長崎成為教會領地的情況,大為吃驚,恐危及自己統治。

尤恐天主教在農民中傳播會招緻一向宗起義那樣的後果,所以立即将長崎收為直轄地,禁天主教傳教,驅逐外國教士出境。他雖然放逐了傳教士,但這時還是承認人民對天主教的信仰,允許葡萄牙人通商。及至慶長元年(公元1596年),一艘西班牙船隻漂流到土佐海岸,秀吉察悉西方國家有利用傳教侵略日本的野心,便把傳教士和日人信徒26人在長崎處死。這就是日本鎮壓天主教的開端。

秀吉的這種政策還利用所謂“神國”思想來煽起人民的排外情緒,他宣稱,日本的國土及其上一切事物都是神創造、成長和保護的。天正17年(公元1587年)的天主教禁令中說,“日本是神國,不許天主教國家傳播邪教”,“天主教國家的人以日本人為門徒,破壞神社佛閣,這是前代未聞的”。1591年秀吉寫信給葡領東印度總督說:“中國是神國,神是萬物的根源。”

信長、秀吉經過一系列的征服戰争,結束了群雄割據的戰國紛亂局面,實現了國家的統一,摧毀了莊園制度,這些對爾後日本經濟文化發展都有很大作用。作為曆史人物,他們都是鎮壓人民的兇手,但同時又不失為封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統治時期的文化通稱為“安土、桃山文化”,在文化史上這個時代被叫作“安土、桃山時代”(公元1573年—公元1603年)。安土在今滋賀縣,公元1576年織田倍長在此建城。桃山在今京都南郊伏見區,16世紀後半期豐臣秀吉在此掌握政權約20年,因這裡多桃樹,故有桃山之稱。這個時代的文化特點是佛教影響減弱,世俗性和現實性突出。

建築方面。從前的佛寺神社被新興大封建主的城郭殿館代替了。在式樣上,左右對稱的結構除神社、佛閣外,一律排除,而是采用非對稱的、迷路構造。其代表性建築物有信長的安土城,秀吉的聚樂第、大坂城、伏見城及姬路城等。安土城是元龜4年(公元1576年)建于近江,即現在琵琶湖東岸,建築規模巨大,城上有7層的天守閣(望樓),各層房間和柱都用金箔裝飾,現已毀壞,隻山腳下的總見寺還保存着。聚樂第是秀吉在京都的邸宅,公元1587年建成,但公元1595年遭徹底破壞,建築物大部分移到伏見城,現存的有大德寺唐門、西本願寺飛雲閣等。

大坂城在大坂市東區馬場町,公元1583年建成,周圍約12公裡,有高石牆和深潦,規模壯大。伏見城在京都市伏見區東伏見山,公元1594年建成,後被江戶幕府破壞,部分建築移到大德寺、西本願寺。這些城郭是軍事堡壘,内有大封建主的邸宅和政廳。書院式的邸宅被稱為“居館”,内部裝飾豪華,隔扇和牆壁上都畫着金碧輝煌的繪畫。随着茶道的流行,茶室(數寄屋)建築也發達起來。茶室建築以簡素、幽靜、狹小為特征,一般都以大自然為背景,鑲嵌于自然之中,體現了閑寂樸素的茶道精神。

繪畫方面。這時期的繪畫世俗性很強,題材上已全無佛教色彩,多描繪花烏、自然景色和社會風俗,說明畫家對生活的關心。但也可以看出,許多并非一般的花卉烏獸畫,所畫的大多是象征祥瑞的鳥獸之王。例如的《唐獅子屏風》顯示王者的權威。書院正面和天守閣上層一般都畫着中國古代聖賢像。庶民的風俗畫也很流行,這表示庶民階級逐漸強大起來,并占領了文化領域。當時佛教衰退,儒教興起,所以以儒教為主題的畫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流。

在形式上,以“和漢融合”的水墨畫為主,其代表畫派是狩野正信創始的狩野派。以土佐光信為創始人的土佐派則主要畫大和繪,但已失去了平安時代那樣大和繪的純粹性,水墨畫的調子加重,有受狩野派影響之趨勢。桃山時代的狩野派畫家有:狩野永德、狩野山樂、狩野山雪。此外還有桃山時代最偉大的畫家長谷川等伯。

戲劇方面。随着町人的成長,城市裡興起民衆戲劇。如上所述,說唱牛若丸和淨琉璃姬故事的古淨琉璃早在室町後期就已出現,此時同木偶戲結合發展。另外,作為日本一種獨特形式的戲劇,至今仍保持着生命的歌舞伎,正是由這個時代出雲()一名巫女阿國創始的。

同這個時代武士、町人生活密切的茶道十分盛行。茶道于室町前期由入明禅僧提倡,傳播于武士間,儀式繁細,流派滋出。到此時由界市的商人幹利休集其大成,排除形式,發展了重視精神(和敬清寂、茶禅一味)的“佗茶”趣味。

文祿之役

作為軍事封建領主魁首的豐臣秀吉不滿足于對日本人民的統治,進而想迫使朝鮮(公元1589年)、菲律賓(公元1591年)、(中國)台灣(公元1593年)琉球前來朝貢,夢想統治中國大陸和朝鮮。他侵略朝鮮是想把尚未馴服的封建大名引向國外,以穩固自己的統治,鎮壓人民的反抗。同時也是為滿足特權商人的欲望,适應原始資本積累的掠奪性。

豐臣秀吉侵略中國和朝鮮的野心早已有之,而首次将它公開是在天正13年(公元1585年)。天正18年(公元1590年)冬他緻書朝鮮國王,公然宣稱他要“長驅直入大明國,易吾朝之風俗于400餘州,施帝都政化于億萬斯年”,威逼朝鮮臣服,充當侵略中國的急先鋒。中朝兩國有着傳統的友誼,豐臣秀吉的無理要求理所當然地被朝鮮拒絕。

天正19年(公元1591年)他将關白之職讓給養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閣”,設本營于九州肥前海濱的名護屋,作侵略準備。文祿元年(公元1592年)3月,派宇喜多秀家為侵略軍總頭目,界市豪商家出身的小西行長(?—公元1600年)、加藤清正為先鋒,派遣近16萬陸軍渡海作戰,于釜山登陸,同時派遣九鬼嘉隆、藤堂高虎指揮的9000名水軍襲擊朝鮮沿海各地。

經長期内戰,日本封建大名們積累了相當豐富的作戰經驗,兼以軍隊集中,使用步槍,所以日軍戰鬥力較強。相反,朝鮮李氏朝廷積弱,國王李(日公)又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不能組織軍隊進行有效的抵抗。日本陸軍在兩個月内就占領了京城、開城、平壤三大都城。至7月,加藤清正部隊到達圖們江岸的會甯。

李(日公)一再退卻,逃到義州。豐臣秀吉為初戰的勝利沖昏了頭腦,5月攻占京城後便叫嚣要遷都北京,由日本天皇統治中國,将北京周圍10“國”之地獻為禦用,賜公卿以俸祿,賜其部下以10倍于原有的領地,甚至命豐臣秀次為大唐(中國)關白,日本關白由羽柴秀秋或宇喜多秀家擔任,朝鮮則交給羽柴秀勝或宇喜多秀家統治,氣焰十分嚣張。

抗擊日軍

日本陸軍雖然一時得逞,但5月以來水軍在半島南部沿岸水域卻連續遭到以朝鮮傑出愛國水軍将領李舜臣指揮的以龜船艦隊為主力的朝鮮水軍的沉重打擊,尤其7月8日在閑山島前海海戰中,日本的龐大艦隊幾乎全部被消滅。從此日本水軍完全喪失了制海權,使侵略者原來水陸并進奪取義州的企圖被迫落空。

侵略軍在朝鮮殺人如麻,激起朝鮮人民的義憤,各地紛紛自發陽織起人民武裝“義兵”隊,英勇鬥争,抗擊敵人。郭再佑、鄭仁弘部隊活躍于慶尚右道,趙憲部隊活躍于忠清道,高敬命部隊活躍于全羅道,金幹缢部隊活躍于中部地區。各地義兵戰鬥力不斷增強,不隻能保衛家鄉,且能解放本道,廣泛向其他道出擊,大量消滅敵人。

應朝鮮政府之請,明朝派遣的援朝軍自7月起陸續抵朝,投入戰鬥。但第一批5000援軍7月間在進攻平壤之戰中因副總兵祖承訓輕敵失利,先鋒史儒戰死,承訓敗回。12月底,經略宋應昌和提督李如松所部第二批4萬援軍入朝,旋即于1593年1月初再次發動平壤戰役,向盤踞這裡的小西行長部隊猛烈進攻,明軍“無不以一當十”,經一晝夜血戰,收複平壤,繼而解放開城。

小西行長部隊退守京城,加藤清正部隊也從北部撤回。1月下旬,李如松率部向京城挺進,由于誤信假情報,軍至碧蹄館(京城北30裡處)中敵埋伏,激戰終日,退駐開城。但此後李部卻能夠成功地斷敵龍山饷道,焚其倉粟。

慶長之役

慶長2年(公元1597年)1月,豐臣秀吉複派兵14萬登陸釜山北犯。這次侵略軍自始就士氣不振,8個月後才到達京城附近。但不久被明将麻貴所部擊敗,撤到南部沿海狹小地帶,負隅頑抗。次年秋,豐臣秀吉病死,日軍開始撤退。11月,日本水軍在半島東南露梁海面上受到中朝聯合水師的截擊,損失極重,逃到岸上的也遭到毀滅性打擊,死萬餘人。

明授朝水師提督陳磷所部、年逾70的老将鄧子龍,“意氣彌厲”,“直前奮擊”,不幸乘船起火,英勇犧牲。朝鮮水師統帥李舜臣為救援子龍,也中彈犧牲。到年底以前,日本陸軍陸續撤回日本。

天下布武

織田信長在清州(現日本名古屋地區)時推行軍事改革,實行“民兵分離”政策,在還處于農業為主的日本有了一支長期穩定的軍事力量,從而軍事實力迅速強大起來。與此同時美濃地區的齊藤家(在織田信長主政織田家時期,齊藤家與織田家是親家,即同盟關系)日漸衰落,在”齊藤三老“和中半兵衛相繼背叛齊藤家轉而投靠織田家後,織田信長發動了對齊藤家的戰争,占領了齊藤家的居城稻葉山城。

後經擴建,織田信長将新城取名”岐阜“(取周文王起于岐山(鳳鳴岐山)和孔子之鄉曲阜之意)。同時織田信長宣稱“天下布武”,表明了武力統一天下的決心。之後,他又趁着正親町天皇和足利将軍請他幫助恢複他們在尾張的領地和權力的時候,取得了統一全國的合法地位。1568年9月,織田信長占據京都,扶立足利義昭為将軍,并控制了天皇,挾天子以令諸侯,加快了他統一全國的步伐。

在這些主要步驟之後,他通過大規模的戰争控制了大約三分之一的日本。

1577年,織田信長派他的主要戰将羽柴秀吉(原名木下藤吉郎,因其繼父姓木下而随姓木下。後來加入織田家,非常欣賞織田家家臣丹羽長秀和柴田勝家的才幹,在織田信長的首肯下改姓羽柴。獨霸日本後,天皇賜姓豐臣,那是後話)去攻占西本州島(當時稱為中國地區)的十二個國。這場與宇喜多家、毛利家(這裡指大毛利家族,是毛利家、吉川家、小早川家三家實力的整合)的戰争相當膠着,羽柴秀吉頻頻求援。

1582年,當信長帶領軍隊支援秀吉暫住本能寺的時候,被手下武将明智光秀派重兵圍殺,即本能寺之變(這場政變使織田信長、織田信忠雙雙被殺,造成了織田家的權力真空)。消滅了明智光秀(後明智光秀在逃亡時死于粗野的村民手中)後,由于繼承人問題,羽柴秀吉與柴田勝家在清州會議上鬧翻,雙方在近江地區展開激戰(史稱”賤嶽合戰“),柴田勝家戰敗後,于居城北之莊自殺。羽柴秀吉成為信長未成年後嗣(織田秀信,織田信長嫡子織田信忠的長子)的保護者之一。

再一次的分配領土成為實力的标準。作為丈量和評價土地的新的單位,石被設立。1石大約等價于180立升的大米。擁有能生産一萬石或更多大米的土地的那些人,被定義為大名。日本全國檢地有1850萬石(1598年數據),而秀吉一個人擁有其中的200萬石。德川家康強大的中本州大名(并不完全受到秀吉的控制)掌握着250萬石。

盡管秀吉擁有強大的力量并擔心家康所擁有的實力,德川家康的位置還是絕對的安全。秀吉試圖削弱大名的利益,例如委派德川家管理關東地區,并用可信賴的陪臣包圍他的新領土。在大坂的城下町,他将諸大名的妻子和後嗣作為人質,并用姻盟加強封建約束。他利用石體系和檢地重新分配全國土地。

1590年,秀吉宣布結束更進一步的階級運動或社會地位的改變,這加大了農民階級和武士隻有後者才能佩帶武器)階級之間的差距。

1591年,他有計劃的讓他的養子秀次當上關白,自己作為太合攝政。在他生命結束之前,秀吉為了平衡權力,試圖建立某種政體并讓其正式化:五大老(家康是其中之一),向秀吉宣誓維護和平并支撐豐臣。五奉行,制訂日常工作方針和行政上的事務。三中老,維護大老和奉行之間的和睦。

桃山藝術(1573年至1615年)以秀吉在伏見(京都南方)修建城堡的小山為名,在這時期十分繁榮。這個時期,對外界産生興趣,以大都市為中心發展,商業手工業者地位上升。華麗的城堡建築和室内裝飾,用金葉子修飾的彩繪屏風,表現了大名的實力和财富。外來的“南蠻”(即歐洲人)變得很普遍。

在1577年,秀吉已經占領了長崎,日本與外界接觸的主要地點。他控制各種貿易團體,并試圖管制全部的海外活動。盡管中國拒絕了他保障貿易特許權的努力,但是秀吉還是成功的把商業使節送到了現在的馬來西亞,菲律賓群島和泰國。他不相信基督教,并且迫害了一些傳教士。這可能破壞了大名的忠誠。

1592年,他率領20萬軍隊侵略朝鮮,當時是中國的附屬國。他的軍隊在半島上迅速蔓延,直到明軍入朝參戰。在和平會談期間,秀吉提出分割朝鮮半島,自由貿易,并且讓一個中國公主成為日本皇後等的無理要求。日本的無理要求被中國人斷然拒絕了,并将殘留在半島上的日軍徹底趕回日本。于是1597年開始了第二次入侵,但是,1598年因秀吉的死而突然結束了。

1598年豐臣秀吉去世,全國再度陷入混亂。當時最強大的大名德川家康利用政治手段控制大坂城的權力中心,招緻多數大名與豐臣内部文官的不滿。1600年,不滿的大名在文官石田三成與大名毛利輝元的号召下起兵讨伐德川家康,雙方在關原之戰中交手,結果德川家康大獲全勝,成為全國實際的統治者。1603年天皇下旨封其為征夷大将軍,至此進入江戶時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