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

玉器

玉石雕刻成的器物
玉器,是指用玉石雕刻成的器物。玉器包含古玉,自雕琢成器算起100年以上的玉器稱為古玉或古玉器。現代玉飾的品種款式多種多樣,這些珠寶玉飾通過精心的配帶,會給人們的生活、衣飾起到珠聯璧合的效果。玉器,即使用天然玉石加工制成的器物。中國早在八千多年前就有了玉器,并不間斷地延續到現在。玉器的出現是遠古石器的延續與創新。
    中文名:玉器 外文名:jade 别名:

簡介

玉器取材的改變,自然導緻了玉器制琢工藝的變革。

玉器包含古玉,自雕琢成器算起100年以上的玉器稱為古玉或古玉器。現代玉飾的品種款式多種多樣,有:各玉珠串、各玉手镯、各玉發夾、翡翠挂件、套裝飾品、各玉戒指、金鑲玉品、各玉腰帶等琳琅滿目,除岫玉、瑪瑙、密玉等玉料外,還采用翡翠、青金、雞肝石、孔雀石、東林石、珊瑚、水晶、芙蓉石、木變石等等玉石原料。規格款式不斷翻新,單珠串就有平串、寶塔串、花色串、異形串、随形串等等。這些珠寶玉飾通過精心的配帶,會給人們的生活、衣飾起到珠聯璧合的效果。

發展

玉,從遠古至今,一直承載了中華民族對于生命與大地的渴望。沿革玉器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曆史。其發展可分為7個時期。

原始社會美石時期

這一時期玉器所用的玉石都是就地取材。屬于蛇紋石、透閃石、陽起石等美石,因而稱為美石時期。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器以不同深淺綠色和草黃色的蛇紋石琢治成龍、雲、馬蹄、龜、鳥等形狀的器具,具有雄壯豪放的北方風格。良渚文化玉器大多以透閃石、陽起石等為原料,做成大型的琮、璧,另有冠飾、帶鈎以及魚、龜、鳥等形狀的器具。玉琮已有微微凹陷的弧面,并在上面淺刻細如發絲的雲紋、鳥紋和獸面紋,具有清秀的南方風格。這些玉器标志着美石玉器已經脫離了石器,成為獨立的手工藝品。

夏商西周時期

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用新疆和田玉琢治成的玉器,揭開了以和田玉為主要原料的中國玉器史的第一章。商代王室的玉作是當時中國最大的玉器生産中心。商代玉器在繼承紅山、良渚文化傳統玉器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它以象征性、裝飾性的藝術手法琢治了大量的玉琮、玉璧等祭祀禮器,帝王和貴族們所執的玉圭、玉璋以及玉龍、玉象、玉虎、玉魚、玉蠶、玉蟬和玉人等佩飾品。

玉人在造型上,突出表現頭部的眼、口、齒,并施用圓潤婉轉的陽線或雙溝陰線加以刻畫,有着濃厚的裝飾趣味。玉魚則施以簡潔的陰線勾勒,形态生動。這些藝術手法對後世的玉器有着深遠的影響。西周時期的玉器以片狀為主,造型誇張,裝飾簡練,線條遒勁流暢,形成獨特的風格。

春秋戰國時期

玉器在各諸侯國的都邑紛紛興起。河南洛陽金村東周墓出土的玉器非常精美,代表當時的藝術水平。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安徽壽縣蔡侯墓、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河南輝縣固圍村魏國墓、河北平山中山國王墓等出土的玉器,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玉器由繁缛趨向華麗。河南輝縣魏國墓出土的大玉璜是由7片碧玉、兩個鎏金饕餮頭組成,中間連以銅片。玉片上琢治卧馬、蟠螭、雲紋等,并熟練地運用了镂空技法。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玉珮以5塊大小不同的玉分别琢治為夔龍、夔鳳等镂空的13塊玉片和24個玉環,相互勾連成套環玉珮,這件玉器設計精心周密,制作巧妙,是戰國初期的瑰寶。

秦漢魏晉南北時期

秦漢玉器發展迅速,并以西漢河北滿城劉勝墓、西漢昭帝平陵(陝西鹹陽)、元帝渭陵(陝西鹹陽)、東漢中山簡王劉焉墓(河北定州)、中山穆王劉暢墓(河北定州)和南越王墓(廣州)等出土的玉器為代表,有镂空白玉仙人奔馬、玉熊、玉鷹、玉辟邪、龍螭乳丁紋玉璧、雞心玉珮、玉人、角形玉環以及玉具劍等。這些玉器玉質瑩潤,琢制精巧,氣韻生動,姿态自如,陪葬的玉器還有玉枕、玉衣、玉璜等。東漢時的玉器由西漢富有動勢、立體感強的藝術手法逐漸轉變為平面、線刻與繪畫相結合的藝術手法。魏晉南北時代的玉器基本上繼承了東漢玉器的風格,制作較為簡單。

隋唐五代和宋遼金時期

隋代玉器遺存甚少。西安李靜訓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盞,質地溫潤,金與玉互為襯托,顯得富麗、典雅。唐代玉器大多富有濃厚的生活情趣,如出土的青玉人物橢圓杯、青玉雲形杯以及玉雙鹿壽帶、玉雙鳳等都是優秀的作品。五代玉器很少,其中主要是成都王建墓出土的玉帶闆(體現官職的腰玉飾),為西蜀王室玉器作坊所制。宋代玉器在繼承唐代風格上,又有所發展。北京房山石椁墓出土的玉雙鶴銜草、玉镂節等飾件以及江西上饒南宋墓出土的人物玉帶闆,反映宋代玉器具有形神兼備的風格。遼金玉器多由漢族工匠制作,并以狩獵為主要題材,具有塞北的風格。

元明清時期

這一時期新疆的玉器大量銷往内地,使玉器生産得到空前發展。元代的代表性作品“渎山大玉海玉甕”,成于蒙古至元二年(1265),甕口為橢圓形,高70厘米,直徑135厘米,壁厚22厘米,膛深55厘米,重約3500千克。玉甕周身為浮雕的海浪和海龍、海馬、海豬、海鹿、海犀牛等怪獸,海浪激起旋渦,怪獸神态生動,整個作品氣勢磅礴,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大的傳世玉器,也是極其珍貴的文物,現陳列于北京團城玉甕亭内。各種镂空、多層次的玉帽頂(元代流行大沿瓜頂帽,以玉器飾于帽頂)、玉押(玉制的簽押符号)是元代玉器的新品種。

明代初期的玉器風格同元代厚重古樸的風格相似。至永樂年間(1403~1424)遷都北京後,形成工整細緻、一絲不苟的風格,尤以禦用監制作的玉器更為典型。嘉靖、萬曆年間(1522~1619),玉器制作漸趨繁瑣,帝王使用的玉器大多鑲嵌金銀、寶石,以顯示豪華富貴。清代初期的玉器趨于嚴謹、精巧。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玉器制作進入繁榮時期,約持續半個世紀,成為中國玉器史上的鼎盛時期。清代玉器具有華麗、典雅的藝術風格。

最典型的玉器是陳列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寶館内的“大禹治水玉山”,高約3米,徑圍約2米,重約5000千克。宮廷陳設的玉器,如玉尊、玉鼎、玉瓶、玉屏以及各種玉山、玉獸等藝術品也比前期更為繁多。具有阿拉伯藝術風格的痕都斯坦玉器,風格獨特,一是薄胎,二是鑲嵌金銀絲和寶石,在乾隆年間(1736~1795)進入宮廷後,得到清高宗的贊賞,并令工匠仿制。随之北京民間作坊也開始仿制,并廣為流傳。道光年間(1821~1850),玉器工藝開始走向衰落。

現代20世紀50年代以後

産地以北京、上海、廣州為主,并各具特色。北京玉器,風格渾厚、雅麗、端莊。著名的匠師有潘秉衡、何榮、劉德盈、王樹森,被稱為北京玉器四傑。潘秉衡首創有故事情節的人物作品,以風景或套環的鍊條作陪襯,并擅長制作薄胎玉器和鑲嵌金銀絲、寶石玉器。何榮擅長神佛、仕女,其作品在東南亞頗負聲譽。劉德盈擅長花卉,尤其以珊瑚琢治的花卉更為獨特。王樹森技藝全面,如人物、花卉、鳥獸、神佛等作品都能巧用原料,使之小中見大,薄中見厚,平中見凸,充分發揮了玉器技藝的特長。上海玉器以仿青銅器為特色,造型端莊,風格古雅。

廣州玉器在傳統的手镯、戒指、玉墜、耳環等品種基礎上,借鑒象牙球的技藝,于1978年琢治成功18層的吊鍊雙獅子母玉球,各層都能轉動自如。江蘇揚州玉器以玉山見長,而蘇州玉器擅長運用镂空技法。此外,遼甯錦州、撫順、岫岩等地除了岫岩玉外,也以當地的瑪瑙、琥珀琢治為玉器。甘肅酒泉夜光杯、黑龍江瑪瑙工藝品也都是著名的品種。

除中國外,美國、新西蘭、墨西哥等國也産玉器。美國1940年在懷俄明州發現淺綠色的玉石後,用以制作首飾。新西蘭毛利族人有琢治玉器的悠久傳統。他們将綠玉制成斧、刀、劍,用于執行死刑。小型的玉人是婦女們佩戴的裝飾,作為生育、繁殖後代的象征。直到20世紀,小件的首飾和玉人仍然是新西蘭的旅遊紀念品。在墨西哥,特别是5世紀的瑪雅文化和14世紀阿茲台克帝國時期的遺址中出土了一些翡翠、綠玉制成的玉珠、面具、飾闆和服飾件等。

曆史

至今我們發現最早的玉器是距離今8200年前在興隆窪文化的一對白玉塊,因此對于中國的玉文化藝術的起始于新石器時代。

原始美感時期

先民最早用玉的動機上,是在原始的美感的驅使下,将美麗無比的玉石制成飾物,佩挂在身上。

抽象主義時期

新石器時代晚期,特别是距今6000-8000年的紅山和良渚文化玉器,反映并體現了材質的美感,飾紋抽象簡練,藝術構思誇張且與圖騰崇拜有密切關系。

象征主義時期

夏商周玉器主要采用誇大局部,突出神韻的象征主義手法。富于裝飾性,觀賞性的俏色玉器的出現,說明追求真實得藝術盛行,且風格漸趨統一。

娛人主義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審美意識的中心從早期的娛神逐漸轉移到娛人,玉器工藝雖布局坦然有序、細微紋飾清楚,線條遒勁有力,但其深蘊的倫理道德價值應現于和高于他的審美和藝術價值。

現實主義時期

秦代玉器突出了現實主義的因素,但尚未見成熟之作。漢代玉器采用現實與誇張的創作手法,創作出一幅幅神奇瑰麗、灑脫奔放的藝術形象。

浪漫主義時期

隋唐五代宋遼金出現了佛教、人物、花鳥題材的新玉器,玉如凝脂、構圖繁複、形神兼備,頗具浪漫主義色彩,顯示出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時代風格,實已登上我國古代玉器藝術高峰。

人文主義時期

元代玉器神态生動,且不拘小節。明清時期追求精雕細琢的藝術風格,玉器出現了商品化趨勢,向着世俗化、裝飾化方向發展,達到中國古代玉器藝術的頂峰。

創新主義時期

建國後至今,再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采用了現實主義手法,走中西結合的創新之路,玉器出現了生活化、田園化,追求造型美和工巧的欣賞價值,精品玉器大量出現。

琢工特點

從總的曆史發展來看,新石器時代的玉器處于“形成階段”。有的玉器琢工已是光亮平整,磨工細膩。在相當長的新石器時代裡,技法也在逐步提高,為商周時代玉器制造的“成熟期”打下了基礎。

商代的琢工,直道多,彎道少;粗線條多,細線條少;陰紋多,陽紋少。穿孔外大裡小,出現了所謂的“馬蹄眼”。商代玉器上的“雙鈎線”(并列的陰刻雙線條),是玉琢工藝史上的一大成就。

周代琢工,精細程度超過了以往。琢制的線條多與商代相同,但彎線條增多。琢玉的技法和造形設計在不斷改進,加工修整和抛光,使器物日趨美觀。

在春秋戰國時,“水沙”(解玉沙)開始被選用,工肯也在進一步發展、定型,從開片、做花到上光均已有了層次。技法比商周時更為細緻和複雜,其規格也較嚴整而得體。

漢代,小件玉器的琢工細,大件玉器的琢工粗。其刀法簡潔有力,在曆史上有“漢八刀”之稱。漢代至魏晉南北朝,除了玉琢之外,石雕受佛教的影響也很發達。

唐代,常見纏枝花卉、葵花圖案及人物飛天。特别是獅獸的制做較精,刀法不亂,布局均勻,細而厚重,成為唐代玉琢的一大特點。

宋元時代的突出特點是琢工無粗制濫造之處。此時的玉器細膩靈巧,小件多,大件少。其花鳥一類,雖不及唐人的淳厚樸實,但因受當時國畫風格的影響較深,故非常重視其神态。

明代,刀法粗犷有力,出現“三層透雕法”,镂雕十分精細,具有時代風格。當時的北京、蘇州、楊州是我國著名的三大玉琢中心。其中尤以蘇州的玉琢工藝為全國之首。至明代的中、晚期,玉琢技藝得到了更快的發展,出現了不少的琢玉大師,如陸子岡、劉谂、賀四、李文甫、王小溪等,他們都是琢制精巧小件的能手。其中尤以陸子岡最為有名,經他琢制的玉器,被稱為“子岡玉”。不過,明代的玉琢在最後一道工序即碾磨細工上,存在着“求形不求工”的現象。

清代精工細琢逼真,出現了“巧做”(利用巧色等)和镂空、半浮雕等多種琢法。因而富有立體感的各種玉件,層出不窮。乾隆年間是玉琢的全盛時期,玉琢水平達到了高峰,其精工細琢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元、明兩代。

制作工藝

中國玉器所用原料種類繁多,有新疆的和田玉,湖北的綠松石,雲南的翡翠,東北的瑪瑙、岫岩玉,海南的水晶,台灣和南海諸島的珊瑚等。曆來以新疆和田玉為上乘之品。和田玉産于新疆和田(舊稱于阗),有白、碧、青白、黃、綠、墨等色,也有雜色和摻色玉,一般以白色(尤其是羊脂白玉)為最佳。

除中國外,玉石産地還有印度、緬甸、前蘇聯、美國、新西蘭、德國等國家。

玉器的工藝過程主要有相玉設計、畫活、琢碾、光亮等。相玉設計就是斷定玉石的内部質地、外形的優劣,然後因材施藝,進行構思。畫活就是根據構思,在玉石上用墨線畫出初步的造型,并且在琢碾過程中不斷加以完善、修改。

琢碾就是以鐵制的圓盤或釘頭制成的碾砣為工具,以水和金剛砂為介質,用雙腳踩踏,帶動碾砣轉動,運用鍘、錾、沖、壓、勾、镂空等技法,緩慢而謹慎地琢碾。這種琢碾的工具設備稱為水凳。光亮,俗稱抛光,是以紫膠(洋幹漆)、木材、葫蘆瓢、牛皮、銅等制成碾砣,并以粉劑為介質,将琢碾後的玉器碾磨平整,使玉器顯露出溫潤、晶瑩的質地。

用途類型

中國玉器按用途一般分為6類。

裝飾類。有玉墜、玉珥(耳環)、玉帶、步搖、簪花、帽冠玉飾、玉珮、笄珈等。

祭祀類。有玉璧、玉琮、玉圭等。

殉葬類。有玉衣以金絲綴連無數玉片而成)、玉蟬、玉枕等。

禮儀類。有鎮圭、玉笏等,其中鎮圭長約40厘米,上尖下方,以山為紋飾,為帝王所執。寓意鎮安天下。

陳設類。有人物、神佛、龍鳳、鳥獸等題材的藝術欣賞品,以及爐、鼎、熏等仿古器皿。

生活用品類。有樂器(玉箫、玉磬、玉笛)、文房用具(筆架、水洗、硯、鎮尺、玉函)、碗、缽、梳、鈎、簾、筷等。

紋飾

玉器上的紋飾豐富多樣,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折線紋:陰刻直線,頂端折回,主要作為動物身上的裝飾。

重環紋:以兩條陰線琢出環紋,飾于龍及其他動物之身。

對角方格紋:以雙陰線琢刻方格,相鄰兩格對角線相連,等距連續排列,主要飾于龍及其他動物之身。

雙連弦紋:以單陰線琢刻的人字形連弧短線,飾于龍身及首角上。

三角紋:以陰線琢刻出三角,多見于龍身,玉璜及器物柄部。

獸角紋:主要是龍角、牛角和羊角三種。

臣字眼:似古文“臣”字,故名。飾于鳥獸之眼,動物裝飾中常見。

蘑菇形角:先秦玉器的龍紋,龍角頂端有一圓球狀裝飾,似未開的蘑菇,故名。

獸面紋:玉器上的獸面紋有龍、牛、羊等,也有未知的動物、紋飾多采用陰刻線或擠壓法琢出的直線及折線構成。

螭紋:螭是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卷尾,螭屈,螭紋流行于春秋戰國的玉器上,至宋代頭部結構變化,嘴部較方、細長,眼較大,細身,肥臀,明清仍見有。

龍紋:龍紋是曆代玉器的主要紋飾之一,最早見于紅山文化。一般為蛇身,或素身,或飾有鱗紋,有的有足,有的無足。

鳥紋:一般羽毛多為陰刻細長線,鳥尾有孔雀尾或卷草式,眼部表現有臣子形、三角眼及單鳳眼等。

雲紋:玉器上的雲紋形式很多,有單岐雲,由雲頭、雲尾兩部分組成;有雙岐雲,雲頭部分分叉;有三岐雲,雲頭部分分為三朵小卷雲;還有靈芝雲等。

谷紋:為圓形凸起的小谷粒,有的呈螺旋狀,是曆代玉器的主要輔紋之一。

玉器雕刻

玉雕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刻品種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華民族就有了玉制工具。商周時期,制玉成為一種專業,玉器成了禮儀用具和裝飾佩件。玉石曆來被人們當作珍寶,在中國古代,玉被當作美好品物的标志和君子風範的象征。

玉,實際是優質的石。玉石的種類非常多,禦府工坊有白玉、黃玉、碧玉、翡翠及瑪瑙、綠松石、芙蓉石等。玉石經加工雕琢成為精美的工藝品,稱為玉雕。海派玉雕大師付雪飛在制作過程中,根據不同玉料的天然顔色和自然形狀,經過精心設計、反複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工藝品。

玉雕的品種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鳥獸、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别針、戒指、印章、飾物等小件作品。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中收藏的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就顯示了中國玉雕的高超技藝。

中國玉器的主要産地有北京、上海、廣州、遼甯、江蘇、新疆等地。中國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廣受中國人尊重珍愛。自文明之始,以迄今日,無論中國文化經曆過何等巨大的激湯,崇玉與愛玉的民族情懷,仍是根深蒂固,玉雕藝術也綿延不絕。東方文明的智慧在玉器上閃爍着璀璨的光芒,它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中最富魅力的一種,值得我們珍愛。“玉之美石”發揚我國玉文化!

各時期玉器雕刻工藝介紹

1.新石器時代玉器的制作也同石器一樣,是磨制。環壁類的圓度可能不很正規,其平面、厚薄可能出現不均,可能有磨制的痕迹,沒有抛光。壁、環、瓊的穿孔,是用木棍砂鑽,是兩面分别鑽孔的,所以,可能出現交叉、上下不一緻的情況。

2.商代殷商玉器花紋直道多,彎道少;粗線條多,細線條少;陰紋多,陽紋少。鑽孔是外大裡小,常稱“馬蹄眼”。商玉花紋的最大進步是出現加工、修整和抛光。

3.春秋戰國時已用“解玉砂”。這是硬度較大的砂,用水與砂進行開片,做花。工藝有較嚴格的流程,技法比商周進步。

4.漢代大件玉葬器琢工粗,刀法簡潔有力,琢玉史上稱為“漢八刀”,意為粗擴簡略。

5.唐宋以後:唐代與前代最大不同之點是器皿的紋飾不光是淺刻花紋,而開始有圓雕出現。花紋圖案常以纏枝、花卉、葵花等為主,或有人物飛天,圓雕花飾。人物多大頭,粗而圓渾。宋代刻玉圖案,造型以方型為主,刻工細緻,能起五六層花。明清以後,刻玉更為精緻,随着經濟發達,全國出現揚州、蘇州、北京三大琢玉中心。琢玉工藝流程細,樓刻精。琢玉工具用銘鑽、旋車。先後出現一些刻玉大師,仿古品類繁多盛行。

功能

裝飾

古代人們佩玉,主要不是簡單的裝飾,不僅僅是表現外在的美,而是表現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養的程度,也就是表現德,同時還具有體現人的身份、感情、風度,以及語言交流的作用。古代君子必佩玉,也即要求君子時刻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規範人的道德,用鳴玉之聲限制人的行為動作。

時至今日,珠寶玉飾仍然視為幸運和社會地位的象征,并已逐步成為表現個人性格、裝飾、品位、風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從外表上令整體的衣飾打扮得更加明豔照人。現代玉飾的品種款式多種多樣,有:各玉珠串、各玉手镯、各玉發夾、翡翠挂件、套裝飾品、各玉戒指、金鑲玉品、各玉腰帶等琳琅滿目,除岫玉、瑪瑙、密玉等玉料外,還采用翡翠、青金、雞肝石、孔雀石、東林石、珊瑚、水晶、芙蓉石、木變石等等玉石原料。規格款式不斷翻新,單珠串就有平串、寶塔串、花色串、異形串、随形串等等。這些珠寶玉飾通過精心的配帶,會給你的生活、衣飾起到珠聯璧合的效果。

保健

中國素有“玉石之國”的美譽,古人視玉如寶。據傳,朝朝代代,帝王嫔妃養生不離玉;嗜玉成癖如宋徽宗;含玉鎮暑如楊貴妃;持玉拂面如慈禧太後……祖國古籍稱: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無毒。各流派的氣功大師一緻認為,人身有“精、氣、神”三寶,“氣”的使用尤為突出,而玉石是蓄“氣”最充沛的物質。

有些人在研究玉石養生的機理後認為,玉石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鋅、鎂、鐵、銅、鉻、錳、钴等,佩帶玉石可所含微量元素被人體皮膚吸收,産生特殊的“光電效應”聚焦蓄能,形成相當于電子計算機中諧振器似的電磁場,與人體發生諧振,從而使各項生理機能更加協調地運轉。

某些玉石尚有白天吸光,晚上放光的奇妙的物理特性。有人認為,當光點對準人體的某個穴位時,能刺激經絡、疏通髒腑,有明顯的治療保健作用。位于人手腕背側有“養老穴”,常佩戴玉镯,可得到長期的良性按摩,不僅能祛除老人視力模糊之疾,且可蓄元氣,養精神。

嘴含玉石,借助唾液所含營養成分與溶菌酶的協同作用,能生津止渴,除胃中之熱,平煩懑之氣,滋心肺,潤聲喉,養毛發,不失為玉石養生的又一途徑。玉在山而草木潤,玉在河則河水清,由此可見玉石養生有益無損。

玉是一種天然礦産,礦物是中藥中的一類極具特色的組成部分,中國對它的研究具有悠久的曆史,而寶玉石又占其中很大一部分。中國古老的醫學經典《黃帝内經》、《唐本草》、《神農本草》、《本草綱目》中均稱玉可:“安魂魄,疏血脈,潤心肺,明耳目,柔筋強骨……”,據現代科學測定,玉材本身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如鋅、鐵、銅、錳、鎂、钴、硒、鉻、钛、锂、鈣、鉀、鈉等,它的療效已在外科獨占鳌頭。

它曾是我們祖先防治疾病的武器,也曾長期作為養生防老和煉丹術的主要藥物。用于腫瘤治療更顯示出異乎尋常的作用。從藥物學角度來講,長期配戴自然礦物可以補充人體不足的元素和微量元素,吸收或排洩過剩的元素和微元素,使人體保持一個特有的正間值。

比如;紫晶、石英:有鎮靜、安神之功;金剛石:避邪惡,使人精力旺盛;紅寶石:對男性陽痿患者很有效;綠寶石:能提高人的生育能力;藍寶石、海藍寶石:能緩解呼吸道系統的病痛;琥珀:能幫助人克服抑郁;軟玉:潤心肺、清胃火;白玉:鎮定安神;瑪瑙:清熱明目;綠松石:解毒、清肝火;青金石:解毒、清黃水、解鼠瘡、滋陰烏須;孔雀石:治痰迷驚、疳瘡。

曆史上的《本草綱目》中早過著述,玉具有:“除胃中熱、喘急煩懑、滋毛發、滋養五髒、柔筋強骨、止渴、潤心肺、助聲喉、安魂魄、利血脈、明耳目”等療效。如今,我們以玉石為原料,加工成精美的裝飾品美化生活、陶冶性情、以至怯病延年。其産品直接用于健身保健的有:玉枕、玉墊、健身球、按摩器、手杖、玉梳等,對人體具有養顔、鎮靜安神之療效。禦府工坊提醒長期使用,會使你精神煥發,延年益壽。

古玉器的種類

玉圭

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諸侯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玉制禮器。為瑞信之物。長條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周禮·春官·典瑞》有大圭、鎮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發現。

玉笏

上朝時所執的玉制手闆。即“珽”。《禮記·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注:“球,美玉也。”

鎮圭

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執鎮圭,為六端之一。也作“鎮圭”。《周禮·春官·大宗伯》:“王執鎮圭。”注:“鎮,安也,所以安四方。鎮圭者,蓋以四鎮之山為瑑飾,圭長尺有二寸。”

命圭

帝王授給大臣的玉圭。《左傳》僖公十一年“賜晉侯命”注:“諸侯即位,天子賜之命圭為端。”《周禮·考工記·玉人》:“命圭九寸,謂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謂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謂之躬圭,伯守之。”

谷圭

古玉器名。古代諸侯,用以講和或聘女的玉制禮器。又稱“谷璧”。《周禮·春官·典瑞》:“谷圭以和難,以聘女。”注:“谷,善也,其飾若粟文然。”《考工記·玉人》:“谷圭七寸。”

圭璧

“圭”亦作“珪”。古代帝王、諸侯朝聘或祭祀時所執的玉器。《周禮·春官·典瑞》:“公執桓圭……以朝觐宗遇會同于王。”鄭玄注引鄭司農雲:“以圭璧見于王。”《後漢書·明帝紀》:“親執圭璧,恭祀天地。”

土圭

古代玉器。用以測日影、四時、土地。《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又《春官·典瑞》:“土圭以緻四時日月,封國則以土地。”

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圓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徑長一尺二寸,天子禮天之器。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禮天須用蒼色,蓋璧形圓,象天蒼,象天之色。谷璧子所執,飾谷紋,取養人之義。薄璧男所執,瑑飾為蒲形,蒲為席,取安人之義。三者統稱為“拱璧”,因皆須兩手拱執。另有一種系璧,形較小,為佩于紳帶之物。玉璧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多光素無紋飾,器形比較簡單。商周時代的璧,厚薄不勻,形制也不規整,内外大多不夠圓。

春秋戰國時,璧則相當規整,并有蠶紋、谷紋、蒲紋、獸紋等雕飾。漢繼承前代風格,雕工比較精細。漢以後至宋、元時,玉雕不多見。明、清時又興盛,出現大量仿古制品,璧上常見精細的浮雕和螺旋狀紋飾。

玉璧是古代貴族所用的禮器,不同時代和不同情況下,也有起信物和裝飾物作用的。漢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來穿線做佩飾或挂在牆上做裝飾用。璧在漢墓中發現很多,常放在死者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之間,甚至還鑲嵌在棺的表面作裝飾用。玉璧用途很複雜。大緻可分以下幾類。一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為禮器,用作禮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标志;三作佩系;四做砝碼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屍腐用。

古玉器名。大孔的璧。《爾雅·釋器》:“好倍肉謂之瑗。”郭璞注:“瑗,孔大而邊小。”

玉琥

古代玉器.一種琢雕成虎形的玉器,稱“琥”。夏鼐:《商代玉器的分類、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一文認為:“我以為表面刻虎紋的玉器應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紋’二字。至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稱虎形玉佩,無孔的當為玩器或陳列品,可稱玉虎”。

玉虎

雕成虎形的玉器,即“琥”。《拾遺記·秦始皇》:“始皇嗟曰:‘刻畫之形,何得飛走?’使以淳漆各點兩玉虎一眼睛,旬日則失之,不知所在。”參見“玉琥”。

古玉器名。玉飾品,雜佩上部的橫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于璧環之上。

古玉器名。一種圓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爾雅·釋器》:“肉好若一謂之環。”郭璞注:“肉,邊;好,孔。”邢疏:“邊、孔适等若一者名環。”玉制的環。古時用作佩飾。《宋史·輿服志三》:“衮冕之制……小授三,結玉環三。”又:“後妃之服,小授三,間施玉環三。”《晉書·周訪傳》:“訪大怒。敦手譬釋,并遺玉環玉碗,以申厚意。”

玉佩等

“佩”亦作“珮”。玉作的佩飾。《詩·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蕭德言《詠舞》:“低身锵玉佩,舉袖拂羅衣。”

環玦

古玉器名。兩種佩玉,圓形的玉環和環形而有缺口的玉塊。《漢書·隽不疑傳》:“不疑冠進賢冠,帶具劍,佩環玦,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谒。”

玉帶鈎

古玉器名。又名“犀比”。可能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的發明,用以鈎連腰帶。帶鈎有銅、玉兩種。流行于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銅帶鈎上有的鑲嵌綠松石。河南固始在春秋末或戰國初期墓中,發現一件玉帶鈎,是目前已知較早的一件。在河北滿城、江蘇銅山小龜山等西漢墓及河北定縣北莊東漢墓中,均有玉帶鈎出土。

玉鈎

玉制的鈎,故名。有帶鈎、簾鈎、帳鈎等。《宋書·符瑞志下》:“漢桓帝永興二年四月,光祿勳府吏舍,夜壁下有青氣,得玉鈎、玦各一。鈎長七寸三分,身中有雕镂。

玉劍飾

指用于劍上的裝飾玉件。常見有劍首、劍格、劍鞘上帶扣和鞘末玉飾(珌)四種。玉劍飾始于戰國,戰國劍較短小,劍首小而薄,邊沿外敞,較鋒利,格少(多用銅、鐵),劍珌有厚長和薄短兩種,帶扣也小。漢帶劍首長而大,格多,劍珌與戰國相似。河北滿城一号漢墓出土一把鐵劍,其上四種玉劍飾懼備,并有高浮雕玉飾。漢後,玉劍飾不多見;明清兩代仿制較多。

玉珌

佩刀鞘上裝飾。同“琫”、“鞛”。《詩·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釋文》:“琫,字又作鞛,必孔反,佩刀鞘上飾。”

玉琫

古玉器名。刀劍鞘口處的玉飾叫“琫”,琫對面的小方玉叫“珌”。《詩·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傳》:“琫,上飾;珌,下飾。

玉衣

古玉器名。玉制的葬服,又稱“玉匣”、“玉柙”。把玉石琢成各種形狀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級不同采用金镂後銀镂、銅镂連綴而成。《漢書·霍光傳》:“光薨……賜金線、缯絮,……壁珠玑玉衣。”從1946年在河北邯鄲郎村漢墓中發現象氏侯劉安意的穿孔玉片開始,到1978年底為止,相繼共發現玉衣22套以上,屬于西漢的共11套,屬于東漢的至少有十一二套,其中有5套保存比較完整,可以複原。

玉豚

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東漢、魏晉南北朝墓中,常有玉豚出土,造型和文飾較簡單。用其随葬,主要是巫術的原因。

含玉

古玉器名。“含”亦作“晗”,有的書上還稱“押舌”。古時入殓時放在死者口中玉。《周禮·天宮·天府》:“大喪共(供)含玉。”大喪,指皇帝喪。其餘則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别。含玉,多為蟬形,故又稱“玉蟬”。考古發現,早在殷商時,死者口中就含有貝。據記載,春秋時代死者口中含的是“珠玉”。河南洛陽中州路816号西周墓,在死者口中發現一件帶孔的蟬形玉。玉蟬作為含玉,在漢墓中發現較多。

玉蟬

古玉器名。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為蟬形,故名“玉蟬”。據徐廣稱:“蟬,取其清高,飲露不食,”《史記·屈原傳》:“蟬,蛻于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污垢。”《說文》:“蛻,蛇蟬所解皮也。”是知,玉含作蟬形,似是借蟬的生理習性賦予死者特定的意義,意即人死後,不食和飲露,脫胎于濁穢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濁水,這是戰國以來死者含玉蟬的用意。參見“含玉”。

玉塞

古玉器名。已知在漢代有九竅塞,即填塞或遮蓋死者身上九孔竅的九件玉器。這九件玉器在河北滿城兩座漢墓中都有出土。九竅玉塞為耳塞(2件)、眼塞(2件)、鼻塞(2件)、口塞、肛門塞和生殖器塞(各1件)。由于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故與“含玉”不同。東晉葛洪《抱樸子》:“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這同玉衣也能使屍體不朽的迷信說法是一緻的。

玉節

玉作的符節,古代用作重要的信物。《周禮·地官·掌節》:“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公羊傳·哀公六年》:“與之玉節而走之。”

玉玺

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玺通稱,以金或玉為之。自秦以後,以玉為玺,為皇帝所專用。因而又以指喻皇位。

玉盤

玉琢成的盤。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金琅玕,何以報之雙玉盤。”杜甫《嚴公枉駕草堂》詩:“竹裡行廚洗玉盤”。

玉魚

刻玉為魚,是一種珍玩和佩飾。馮贽《雲仙雜記》:“貴妃(楊貴妃)苦熱,肺渴,每日含一玉魚,藉其涼津沃肺。”程大昌《演繁露·魚袋》:“《六典》符寶即載随身魚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親王以金,庶官以銀,佩以為飾。”又用作殉葬品。杜甫《諸将》詩:“昨日玉魚蒙葬地,早時金碗出人間。”

玉帶

唐、宋官員所用的玉飾的腰帶,以之分别官階之高低。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帶,至三品則兼金玉帶。本朝玉帶雖出特賜,須得閤門關子許服,方敢用以朝谒。”又:“本朝親王皆服玉帶。”《宋史·輿服志五》:“太平興國七年正月,翰林學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诏詳定車服制度,請從三品以上服玉帶,四品以上服金帶。’”明代惟親玉珠用玉琢成的珠。《晉書·輿服志》:“後漢以來,天子之冕,前後旒用真白玉珠。”

玉藻

古代王冠垂挂的玉飾。《禮·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蔬》:“天子玉藻者,藻謂雜采之絲繩,以貫於玉,以玉飾藻,故雲玉藻也。”《後漢書·輿服志·冕冠》:“冕冠,垂旒,前後邃延,玉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