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龍伏虎

降龍伏虎

漢語成語
降龍伏虎,漢語成語,拼音是xiáng lóng fú hǔ,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龍虎。後比喻有極大的能力,能夠戰勝很強的對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難。出自南朝梁·慧皎《梁高僧傳》。
  • 中文名:降龍伏虎
  • 拼音:xiáng lóng fú hǔ
  • 近義詞:所向無敵、戰無不勝
  • 反義詞:唯唯諾諾
  • 出處:慧皎《梁高僧傳》
  • 用法:褒義 謂語
  • 結構:聯合式

釋義

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龍虎。後比喻有極大的能力,能夠戰勝很強的對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難。

詞語辨析

【舉例造句】:降龍伏虎似平常,斬将封為鬥木豸。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三回

【拼音代碼】: xlfh

【歇後語】: 上山入海全無敵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人的本事大

【英文】: subdue the dragon and tame the tiger--overcome powerful adversaries

【故事】:使龍虎降服馴順。佛教和道教中都有降龍伏虎的故事。《後漢 書·方術傳下·徐登》“又趙炳,字公阿,東陽人,能為越方”李賢注引《抱樸子》:“道士趙炳,以氣禁人,人不能起。禁虎,虎伏地,低頭閉目,便可執縛。”又引《異苑》:“趙侯以盆盛水,吹氣作禁,魚龍立見。”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神異下·涉公》:“能以秘呪々下神龍。”唐道宣《續高僧傳·習禅一·僧稠》:“聞兩虎交鬥,咆響振岩,乃以錫杖中解,各散而去。”。

南北朝時,佛教很盛行。

前秦建元12年,西域涉公和尚來到長安,他能使用咒語咒下龍。每有大旱,皇帝常請他咒龍,一會就看見龍下在缽中,天就會下雨。皇帝和大臣前去缽中觀看,都覺得很神奇。

北魏時,僧稠和尚有一次在王屋山中修行,看見兩隻老虎相搏,吼聲震動山岩,僧稠就用錫杖将它們分開,兩隻老虎被驅散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