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之柱

創造之柱

天鷹座星雲中形成恒星的區域
創造之柱是指天鷹座星雲中形成恒星的區域,距離地球7000光年。1995年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首次觀測到。依據最新模拟顯示,像這樣的氣态塊狀結構進入到宇宙氣體和灰塵構成的黑暗區域,然後形成密集的結狀結構,在結狀結構附近的陰影将過濾強紫外線輻射,這些紫外線輻射可能幹擾未來的氣态結構形成。愛爾蘭都柏林高等研究學院天體物理學研究員安德魯-利姆(Andrew Lim)認為,它的形成很可能與周邊超大質量恒星光化電離(photo-ionization)現象有關。他進一步解釋到光化電離或光蒸發通常發生于當恒星釋放強輻射激勵中立氣體雲形成電離氣體熾熱外層的過程中,熾熱外層噴射的熱氣體像爆炸物一樣快速膨脹,向外釋放沖擊波進入所有的周邊氣态塊狀結構。
    中文名:創造之柱 外文名: 别名: 其他外文名:chuang zao zhi zhu 發現時間:1995 所屬領域:天文學

名詞簡介

著名的“創造之柱”——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的塵埃和氣體雲柱,早已不複存在。一顆超新星的沖擊波把它們炸得煙消雲散。可是,因為光從那裡抵達地球需要花費上千年之久,它們幽靈般的圖像還将再持續很久才會散盡。

1995年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首次觀測到創造之柱,它距離地球7000光年。這一景象實際上是指天鷹座星雲中形成恒星的區域,它非常壯觀絢麗。

2009年,研究人員研究揭示,創造之柱的形成源自周邊恒星輻射之下推進陰影區域的氣态塊狀結構。依據最新模拟顯示,像這樣的氣态塊狀結構進入到宇宙氣體和灰塵構成的黑暗區域,然後形成密集的結狀結構,在結狀結構附近的陰影将過濾強紫外線輻射,這些紫外線輻射可能幹擾未來的氣态結構形成。愛爾蘭都柏林高等研究學院天體物理學研究員安德魯-利姆(Andrew Lim)認為,它的形成很可能與周邊超大質量恒星光化電離(photo-ionization)現象有關。他進一步解釋到光化電離或光蒸發通常發生于當恒星釋放強輻射激勵中立氣體雲形成電離氣體熾熱外層的過程中,熾熱外層噴射的熱氣體像爆炸物一樣快速膨脹,向外釋放沖擊波進入所有的周邊氣态塊狀結構。從觀測數據中,可以推算出該柱狀結構的大緻體積和壽命。

創造之柱起到“恒星子宮”的作用,能夠誕生新的恒星。

據悉,天鷹座星雲的創造之柱已被一次巨大的超新星爆炸所摧毀,但由于相距7000光年之遙,在未來1000年内從地球角度進行觀測時創造之柱仍保持着未被破壞的結構。

相關記錄

2009月9日,經過技術升級,美國哈勃太空望遠鏡“重生”。圖為哈勃望遠鏡上的相機拍攝的船底座星雲中的由炙熱的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創造之柱”。船底座星雲位于距離地球7500光年的船底星座,是孕育恒星的地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