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

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

中國建立初期對工農業的改造
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即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中國共産黨在全國範圍内組織的對于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産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中文名: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 外文名:Three Great Remolding 别名: 簡稱:三大改造 發起人:毛澤東 針對目标: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 意 義:使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産資料私有制轉向社會主義公有制 缺 點:後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 基本任務:生産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時 間:1953年至1956年12月

簡介

三大改造,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三個行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全國在1953年春天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澤東同志在一個批示中指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内,基本上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應該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各項工作離開它就要犯'右傾'或‘左傾’的錯誤。”

也就是說在整個過渡時期要實現“一化三改”。“一化”即社會主義工業化,就是要發展生産力。“三改”即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其中對農業、手工業實行合作化,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公私合營。當時毛澤東同志估計這個過渡時期,大約需要十八年,即三年恢複時期(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3年),加上三個五年計劃。他認為中國“大約在五十年到七十年的時間内,就是十個五年計劃到十五個五年計劃的時期内,可以建成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曆史背景

1952年9月,毛澤東在一次中央會議上提出:“我們現在就要開始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第二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包括兩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總路線的主體;二是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這是總路線的兩翼。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國僅僅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産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使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過程

随着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開展,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迅速邁開了步伐。

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産力,逐步克服農業同工商業發展不相适應的矛盾,中共中央積極引導農民組織起來,走集體化的道路。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

第二年,90%以上的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産合作社。與此同時,90%以上的手工業者也參加了手工業生産合作社。

在農業合作化高潮的推動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迅速展開。在這個改造過程中,我國實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從以加工訂貨為主逐步向公私合營過渡。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浪潮,并迅速席卷整個中國。

結果

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三大改造”後期,由于發展速度過于迅猛,工作過于急促和粗糙,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偏差。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會主義公有制形成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從此,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20世紀中國的一次曆史性巨變。

三大行業改造

農業

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又叫農業合作化運動。

從1951年12月開始,黨中央頒發了一系列的決議,規定了我國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到1956年底,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在經曆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三階段後基本完成,全國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96.3%。

通過合作化道路,把農民個體經濟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理論和實踐。1953年春,中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獲得土地的農民有着極大的生産積極性,但分散、脆弱的農業個體經濟既不能滿足工業發展對農産品的需求,又有兩極分化的危險(原因)。中國共産黨當時認為隻有組織起來互助合作,才能發展生産,共同富裕。

1953年,先後發布了《中共中央關于農業生産互助合作的決議》和《中共中央關于發展農業合作社的決議》,中國農村開始了互助合作運動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産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到1956年底,基本實現了農業合作化。

大概過程為:互助小組→初級社→高級社

手工業

通過合作化道路,把個體手工業轉變為社會主義勞動群衆集體所有制經濟的理論和實踐。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3年11月開始至1956年底結束,全國90%以上的手工業者加入了合作社。

個體手工業是以私有制和個體勞動為基礎、從事商品生産的一種個體經濟,在中國國民經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1952年手工業産值占全國工業總産值的21%,農村需要的生産資料和生活資料很大部分來自手工業。

從1953年起,中國共産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導下,決定逐步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過渡的步驟,從手工業生産合作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再發展為手工業生産合作社。1956年底參加手工業合作組織的人數已占全國手工業從業人數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大概過程為:生産小組→生産合作社

工商業

參見:贖買政策

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和實踐。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是過渡時期的一項基本任務。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進行。黨對之采取了“和平贖買”的政策,通過國家資本主義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而且将所有制改造與人的改造相結合,努力使剝削者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中具有兩面性,既有有利于國計民生的一面,又有不利于國計民生的一面;中國民族資産階級相應也具有兩面性。

中國共産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對資産階級采取贖買政策。在經過委托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托經銷代銷等一系列從初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過渡形式後,至1956年底,實行公私合營的工業企業已占原有資本主義工業總戶數和職工人數的99%,占生産總值的99.6%。全行業公私合營後,采用定息方式,即按照公私合營企業的私股股額(共23億餘元)每年發給資本家5%的股息,共發10年。這就使得私股與生産資料的使用權相分離,企業的生産資料由國家統一管理和運用。定息停付後,企業就完全成為全民所有制企業。

随着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完成,資産階級作為一個階級被消滅了。至此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并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大概内容為:公私合營,贖買政策

曆史意義

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産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實現了把生産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政治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經濟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我國基本确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曆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但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後期,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

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确立,實現了中國曆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1)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能夠比較順利地實現消滅私有制這樣複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但沒有造成生産力的破壞,反而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并且得到人民群衆的普遍擁護而沒有引起巨大的社會動蕩,這的确是偉大的曆史性勝利。

(2)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幾千年來以生産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剝削制度基本上被消滅,社會主義經濟成了國民經濟中的主導成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中國基本确立。它與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确立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一起,完成了曆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中國共産黨在實踐中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适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以新的經驗和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4)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大大解放了我國的社會生産力,促進了生産力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總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20世紀中國曆史上的第二次曆史性巨變。這是中國從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勝利,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礎。

土地改革後的問題

土地改革後的中國農村,基本上實現了“中農化”。在老解放區,由于種種原因又出現了土地買賣和兩級分化的現象。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農民得到土地後,下一步該怎麼辦?根據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必須進一步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把農民引到互助合作的道路上來。

土地改革後的農村都建立了互助合作組,由于土地買賣和兩級分化,有的地區不少互助組癱瘓了。1950年7月,山西省委組織考察組到武鄉縣進行考察後寫出了《山西武鄉農村考察報告》,同年山西省長治地委也寫出了《關于組織起來的情況與問題的報告》。兩個報告持相同的觀點,認為要解決互助組消沉渙散的問題,必須使互助組增加新的内容,才能夠有效的增加生産。那麼山西所說的新内容是什麼呢?那就是要把互助組轉變成以土地入股為特點的初級農業生産合作社。

山西省委在寫給華北局的《把老區互助組提高一步》的報告中還主張用增加公共積累、擴大初級社按勞分配部分的比重這些新因素,限制富農發展,逐步戰勝農民的自發趨勢,逐步動搖、削弱直至否定私有基礎。

當時,劉少奇和華北局對山西省委的上述主張持不同意見,認為:鞏固互助組的主要問題是充實互助組的生産内容,而不是去動搖其私有的基礎。強調搞農業集體化,那是将來的任務,并要以國家工業的強大發展和農業機器的大量使用為條件。華北局對山西省委報告的批複和劉少奇同志的批語和他在不同場合的講話都對山西的主張提出了批評。劉少奇認為山西的做法是“錯誤的、危險的、空想的農業社會主義思想”。

但是毛澤東不同意劉少奇和東北局的意見,并明确支持山西省委的意見。從這裡也可以看到,在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期是存在着争論的。後來,劉少奇和華北局的薄一波、劉瀾濤遵從了毛澤東。從而在中央“統一了思想認識”并早在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前于1951年9月,中央召開的第一次互助合作會議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農業生産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後又經修改,于同年12月下發各級黨委試行。一直到1953年2月經毛澤東進一步修改後才作出正式《決議》發給全黨實施。

對農民的判斷

在土地改革後,農村面臨的中心任務是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生産力,改善廣大農民的生活狀況。這時由于農民生産積極性高漲,農業生産力已經獲得一定程度的解放。但是,毛澤東認為個體農民靠單幹增産是有限的,必須發展互助合作,強調合作比單幹強。他還認為土改後的農村陣地,社會主義(即集體所有制)不去占領,資本主義就必然會去占領。

他指出資本主義也可以增産,但時間會更長,且是一條痛苦的道路,農民又會兩級分化。他強調:我們不能走資本主義道路,隻能走社會主義道路,即社會主義大農業的道路。他認為民主革命時期,工農聯盟是建立在土地革命基礎上的。在土地革命完成後,農民已經不再滿足于此了。共産黨要有新的利益給他們,這就是社會主義。他指出:以前那個反地主、打土豪、分田地的聯盟是暫時的,土改後農民又會發生分化,所以隻有領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農民富裕起來了才能進一步鞏固工農聯盟。

這時,有一些地區,實際上已經出現了兩級分化的現象。一部分農戶由于天災、人禍又陷入貧困之中,還有一些鳏、寡、孤、獨的貧困戶的困難,互助組也無力解決,因此他們不得不出賣剛分得的土地。毛澤東認為:為了防止少數農戶又走向貧困化,為了阻止農民賣田賣地,唯一的辦法就是搞合作化,總之他從各個方面強調了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農村改造

毛澤東還認為,對土改後的農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不僅必要,而且也是可能的。他提出,土改後的農民有兩個積極性(這一思想也反映在1951年的決議草案中):一是作為個體經濟、小私有者的農民有自發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積極性;一是作為勞動者的農民又有互助合作并接受共産黨的領導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積極性。對農民的這兩個積極性,他雖然也指出不能忽視和粗暴地挫傷農民的這種個體經濟的積極性,并且要求在政策上鞏固地聯合中農,允許富農經濟的發展。但是他更多的是強調作為勞動者的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積極性。并在實際工作中,對當時農民的這兩種積極性存在着誤判。

本來應該充分地估計并發揮獲得土地後作為小私有者的農民高漲的勞動生産積極性,并可以使農業生産獲得一個穩定發展的時期。由于這種誤判,相反的卻強調了革命的不停頓,強調了土改後應趁熱打鐵立即進行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化的道路。而這時共産黨在農民中的威信是空前的。隻要是共産黨、毛主席說的話,農民都相信,因為他們認定共産黨代表他們的根本利益。

在1953年11月4日的一次講話中,毛澤東還強調了辦合作社應切合實際,應考慮到可能性,即條件問題。包括政治條件、經濟條件和幹部條件。可是在辦社條件是否成熟問題上,這時也有兩種不同的認識:一種認識是剛剛獲得土地的、小私有者的農民在政治上還沒有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準備,認為社會主義不能建立在小農的基礎上,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應該是在工業化之後。而毛澤東卻認為可以先合作化後機械化,他還提出要破除沒有農業機器不能辦社的迷信。毛澤東指出:有些人隻看見合作化必須有機械化,而沒有看到機械化也需要合作化,沒有看到隻有農業增産了才能給工業提供物質基礎。

建國初期,工業化的積累還主要靠農業。他強調沒有農業合作化農業生産搞不上去,就不會有工業化,也就不會有農業的機械化。關于幹部問題,他強調可以在發展中去培養。他嚴厲地批判了鄧子恢“确保私有”“搞四大自由”的主張是資産階級觀念(雖然法律上當時規定了保護私有)。關于合作化以後社員成分問題,毛澤東指出:在合作社開始推廣或推廣不久的地區應該是貧農、新下中農(這兩者在全體農民中占60-70%)、老下中農、新老上中農和地主、富農。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基本組織形式

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合作社。毛澤東認為,為了逐步提高農民的覺悟、逐步地使農民适應新的變化,避免大的震動,應分三步走。即:按照自願互利的原則,首先組織帶有社會主義萌芽的幾戶或十幾戶在一起的農業生産互助組;然後在互助組的基礎上,号召農民組織以土地、農具、牲畜入股和統一經營為特點的小型的帶有半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業生産合作社——初級社;最後在生産發展和農民覺悟進一步提高的基礎上,組織大型的、按勞分配的、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業生産合作社——高級社。并強調在一般情況下都應該遵循上述步驟,同時他也認為,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走直路,直接搞合作社。

農業合作化高潮

在合作化的初期,在發展速度問題上,毛澤東還是持謹慎态度的。他強調要注意“條件是否成熟”,認為條件成熟的地區可以快一點,條件不成熟的地區就慢一點。他提出在反右的同時也要注意防左。他強調堅持“自願互利”的原則;強調控制發展數字和合理地攤派;強調要積極引導、穩步前進,建社要合乎章程。他特别提出要正确對待中農。指出對待小農經濟隻能是改造,而不是消滅。還強調檢驗成敗的關鍵主要是看是否能增産,看新的生産關系是否适合生産力發展的要求。他強調發展合作社要做到數多、質高、成本低并達到增産的目的。根據以上原則,他認為老解放區與新解放區、漢族地區與少數民族地區、先進地區與落後地區等均應有所不同。

1953年10月毛澤東還具體地進行了安排。他提出,在新解放區,無論大、中、小縣要在1954年春天辦好1-2個合作社。他強調說:“至少一個,至多三個”。并說“多了就是冒進,少了就是右傾”。他指出在土地改革尚未完成的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可以暫時不搞,落後地區也可以推遲搞,可以到1954年秋天以後再搞。他最初提出的規劃是:1953年冬到1954年秋收前全國發展合作社(初級社)三萬二千多個,到1957年可以發展到七十萬個,也可以發展為一百多萬個。這也是第一次提出的規劃。這時的設想主要還是發展小型社。一般每社規模約70-80戶或到一百戶,幾百戶的社應是少數。與此同時,可以建立少數“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農場,到1957年可達3038個并有一定程度上的機械化。建設國營農場是為了更多的為國家提供商品糧食。

但是合作社發展的實際情況是:到1951年12月農業合作社還隻有一百四十多個,到1954年秋已發展到十萬多個,到1955年6月經過初步整頓後,還有六十五萬個。這個速度已經超過了原來的規劃。到了1955年7月毛澤東認為全國農村形勢發生了變化,已經出現了一個新的社會主義群衆運動的高潮。他的這個判斷是根據基層送上來的一批報告作出的。他對每份報告都作了批語,這些批語得出的結論就是,農村合作化的社會主義高潮已經到來或即将到來。當時中國農村已有五億人口,毛澤東要求由上面派出大量幹部去指導和幫助合作化運動。

改造完成

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是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之日起就确定了的奮鬥目标,也是全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長期為之奮鬥的目标。

新中國成立後,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始了有步驟地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經過三年經濟恢複工作之後,195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明确規定:“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内,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這個“一化三改”的總路線,其實質和主要任務是實現國家工業化,而為了實現國家工業化,就必須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全面确立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

按照總路線的要求,黨從1953年起,在大力推進工業化建設的同時,開展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改造的主要任務是:把資本主義私人所有制改造成為全民所有制,把以農民和手工業者個體勞動為基礎的私人所有制改造成為勞動群衆集體所有制。

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際上就是農業的合作化。1953年,中共中央先後作出兩個關于農業合作化的決議,規定了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中國農村的合作化,就是在這兩個決議的指導下開始的。到1956年底,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在經曆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三個階段後基本完成,全國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96.3%。中國農村在發展穩定的氣氛中完成了幾千年的分散個體勞動向集體所有、集體經營的曆史性轉變。

在推進農業合作化的同時,從1953年11月開始至1956年底,黨采取“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以生産合作小組、供銷合作社、生産合作社等形式,從供銷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對手工業逐步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全國90%以上的手工業者加入了合作社。

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3年下半年即開始進行。對于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點。國家需要資本主義工商業有一定的發展,因為它有有利于國計民生的一面;但資本主義工商業又存在着不利于國計民生的一面。為了把原來落後、混亂、畸形發展的資本主義工商業逐步引上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從1953年起,中國共産黨在全國範圍内果斷地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改造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是把資本主義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第二步是把國家資本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據中央統戰部的調查,起草了《關于利用、限制、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意見》。9月,毛澤東同民主黨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談,指出國家資本主義是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必經道路。10月,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召開了會員代表大會,大會傳達了中共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政策。在過渡時期總路線指引下,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營工業企業多數已經通過公私合營的方式轉變為公私合營企業。在商業方面,則在國家掌握一切重要貨源的情況下,通過使私營商業執行經銷代銷業務的方式向國家資本主義商業轉變。

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工商業全行業公私合營的趨勢。11月,中共中央召集各省、市、自治區黨委負責人會議,加強了對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領導。這時,農業合作化高潮的興起,最後地斷絕了資本主義和農村的聯系,資本主義工商業全行業公私合營的條件已經成熟。全行業公私合營,是國家資本主義的最高形式,是使資本主義所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具有決定意義的重大步驟。1956年1月10日,北京首先宣布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接着,上海、天津、廣州、武漢、西安、重慶、沈陽等大城市以及50多個中等城市相繼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

在1956年的第一季度末,全國全行業公私合營的私營工業已達到99%,私營商業達到85%,基本上完成了對資本主義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高潮中,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後發出一系列指示,對民族工商業者的選舉權、工作和生活作了充分保障,對民族資産階級實行“和平贖買”政策,使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能夠接受,擁護共産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通過國家資本主義形式,資本主義工商業逐步改造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而且在所有制改造中,也實現了人的改造,剝削者轉變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從而為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和推動各項建設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已經基本上完成,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在中國全面地建立起來了。這是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最主要的标志。中國社會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八大正是依據這一形勢,宣布了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并且據此對國内的主要矛盾作出正确判斷,對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作出明确規定。

盡管在社會主義改造的後期,存在着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過于單一的問題。但是,整個來說,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比較順利地實現如此複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的确是個偉大的曆史性勝利。

事實已經表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意義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指建國初期,中國共産黨在全國範圍内組織的對于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其中,對于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點。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後,國内的主要矛盾轉為工人階級和資産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國家需要資本主義工商業有一定的發展,因為它有有利于國計民生的一面;但資本主義工商業又存在着不利于國計民生的一面,這就出現了限制和反限制的鬥争。

為了把原來落後、混亂、畸形發展的資本主義工商業逐步引上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從1953年起,中國共産黨在全國範圍内果斷地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

改造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是把資本主義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第二步是把國家資本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據中央統戰部的調查,起草了《關于利用、限制、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意見》。9月,毛澤東同民主黨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談,指出國家資本主義是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必經道路。10月,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召開了會員代表大會,大會傳達了中共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政策。在過渡時期總路線指引下,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營工業企業多數已經通過公私合營的方式轉變為公私合營企業。

在商業方面,則在國家掌握一切重要貨源的情況下,通過使私營商業執行經銷代銷業務的方式向國家資本主義商業轉變。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工商業全行業公私合營的趨勢。11月,中共中央召集各省、市、自治區黨委負責人會議,加強了對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領導。這時,農業合作化高潮的興起,最後地斷絕了資本主義和農村的聯系,資本主義工商業全行業公私合營的條件已經成熟。全行業公私合營,是國家資本主義的最高形式,是使資本主義所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具有決定意義的重大步驟。1956年1月10日,北京首先宣布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

接着,上海、天津、廣州、武漢、西安、重慶、沈陽等大城市以及50多個中等城市相繼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在1956年的第一季度末,全國全行業公私合營的私營工業已達到99%,私營商業達到85%,基本上完成了對資本主義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高潮中,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後發出一系列指示,對民族工商業者的選舉權、工作和生活作了充分保障,使民族工商業者在不太勉強的情況下接受社會主義,從而保證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在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高潮中,也存在着過急過快和過粗的問題。

同一時期,中國共産黨還順利地開展和完成了對于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勝利完成,為新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創造了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