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

漢語漢字
筆,漢語常用字,“聿”是“筆”的本字,最早見于甲骨文,讀作bǐ,其本義為手握由竹管和獸毛制成的軟性書寫工具書寫,後引申指書寫、書畫作品、漢字的筆畫、文件數量等。
  • 中文名:筆
  • 拼音:bǐ
  • 繁體:筆
  • 部首:竹
  • 字碼:
  • 五筆:TVFH
  • 倉颉:HLQ
  • 鄭碼:MXBD
  • 筆順:ノ一丶ノ一丶ノ一一フ
  • 字級:常用字、一級字
  • 平水韻:四質
  • 注音:ㄅㄧˇ
  • 結 構:上下結構
  • 總筆畫:10

字源演變

筆,會意兼形聲字。“聿”是“筆”(繁體)的本字,聿的甲骨文(如圖)=(半個“”字,一小截竹管)+(又,抓持)。金文(如圖)承續甲骨文字形。筆,從竹從聿,聿亦聲,表示手持末端撮獸毛的竹管在寫字。持“竹”的會意字,表示筆字本義與聿有關且表音,筆與聿并物韻。筆字始見于湖北睡虎地秦墓竹簡,《說文》從其結構作“從聿從竹”。隸變時,竹或作艸,這是由于古人把竹也看作艸(《說文》訓竹為“冬生艸”),故竹、艸每相通用;潦草(圖5)的将竹頭寫作“䒑”,但皆非主流。

小篆(圖1、圖2)的形體在甲骨文、金文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在筆的末端多加一橫筆,同時增加了“竹”頭部件,以表示筆的材質。隸書(圖4、圖5、圖6)的形體結構直接來自小篆,隻是将下面筆頭部分平直化,從而失去了字形的象形性特征。楷書從《說文》結構作“筆”(繁體),簡化字作“筆”,從竹從毛,會意字,不再是會意兼形聲字。簡體最早見于北齊隽敬碑和房周陀墓志,後來被确定為正字。(圖4)演化的楷書“筆”和(圖5)演化的楷書“筆”,皆未成為正體。筆的本義是書具。《莊子·田子方》:“舐筆和墨,在外者半。

”雲夢秦簡《日書》甲種46背2:“取女筆拓之,則不來矣。”引申指書寫。《史記·孔子世家》:“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引申指書畫作品。宋沈括《夢溪筆談·書畫》:“相國寺舊畫壁,乃高益之筆。”又指漢字的筆畫。《晉書·王羲之傳》:“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又用作量詞,多用于錢款帳目。

史傳秦蒙恬造筆,甲骨文“聿”(如圖)及墨書蔔文證,至遲在商代,人們已制筆、用筆。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bǐㄅㄧˇ

1.寫字、畫圖的工具:毛~。~。鉛~。~架。~膽。

2.組成漢字的點、橫、直、撇、捺等:~畫。~順。~形。~道。

3.用筆寫,寫作的:~者。代~。~耕。~談。~誤。~譯。~戰。~名。

4.寫字、畫畫、作文的技巧或特色:~體。~法。~力。文~。工~。曲~。伏~。

5.像筆一樣直:~直。~挺。~陡。

6.量詞,指錢款:一~錢。

7.指散文:「謝玄晖善為詩,任彥升工于~」。随~。

詳細字義

1.(會意。從竹,從聿。「聿」(yù),是「筆」的本字,小篆象以手執筆。古時毛筆筆杆都是以竹制成,故從竹。簡化字「筆」,「從竹從毛」會意,指舊時用的毛筆。此字最早見于北齊隽修羅碑,是六朝時的俗字。也見于《集韻》。本義:毛筆)

2.同本義[pen]

筆,秦謂之筆。從聿從竹。——《說文》。按,此秦制字。秦以竹為之,加竹。

史載筆,士載言。——《禮記•曲禮》

不能竟書而擱筆。——清·林覺民《與妻書》

3.又如:毛筆;鋼筆;圓珠筆;筆削(修改文章);筆帕之敬(雅潔的禮品);筆楮難窮(文字難以充分表達。楮:紙的代稱)

4.指字畫詩文等以筆書寫繪制而成的作品[words;writing]。如:筆聖(超絕凡常的書法家);筆精(指文章精妙)

5.散文,相對詩而言[prose]。如:筆文(書面文辭);筆述(文字記述)

6.筆迹。指組成漢字的點、橫、直、鈎、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stroke;touch]。如:「天」字有四筆;筆形(筆畫的形狀);筆腳(字迹;筆迹)

7.筆法。曲筆,伏筆[technique of writing calligraphy or drawing]

以細筆鈎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圖畫》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三】【聿部】

筆,秦謂之筆。從聿,從竹。

注:徐锴曰:“筆尚便疌,故從聿。”

說文解字注

【卷三】【聿部】

筆,秦謂之筆。從聿,從竹。

古音在十五部。

康熙字典

【未集上】【竹字部】

《廣韻》:鄙密切。《韻會》:逼密切。《正韻》:壁吉切,并音必。《釋名》:筆,述也。述事而書之也。《爾雅·釋器》:不律謂之筆。注:蜀人呼筆為不律也。《說文》:楚謂之聿,吳人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謂之筆。《古今注》:古之筆,不論以竹以木,但能染墨成字,卽謂之筆。秦吞六國,滅前代之美,故蒙恬得稱於時。蒙恬造筆,卽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也。彤管赤漆耳,史官記事用之。《法書考》:虞世南雲:筆長不過六寸,眞一,行二,草三,指實掌虛。《禮·曲禮》:史載筆,士載言。注:筆,謂書具之屬。

又筆星。《釋名》:筆星,星氣有一枝,未銳似筆也。

又花名。《楚辭》注:辛夷花初發如筆,北人呼為木筆。

又《集韻》:筆别切,音莂。山東謂筆。

又作〈/尹〉。見《漢戚伯樊毅?》。

又《嚴訢?》作〈八/尹〉,見《舉要》。《集韻》或作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