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村

荒村

明朝于謙創作的五言律詩
《荒村》是明朝詩人于謙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荒村》這首詩寫遭受蝗災之年的農民生活。本詩用形象而生動的筆墨具體細緻地展現出荒草的景象。
  • 作品名稱:荒村
  • 作者:于謙
  • 創作年代:明朝
  • 作品出處:《中日曆代名詩選中華篇》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村落甚荒涼,年年苦旱蝗。

老翁傭納債,稚子賣輸糧。

壁破風生屋,梁頹月堕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報災傷。

創作背景

詩人作巡撫十八年之久。上任頭幾年(宣德五年至十年,即1430—1435年),适逢河南、山西旱災蝗災接連不斷,他奉命視察災情。據《明史》本傳載:“謙至官,輕騎遍曆所部,延訪父老,察時事所宜興革,即具疏言之。一歲凡數上,小有水旱,辄上聞。”從此詩内容看,重在寫災年裡農村的破産,大概作于宣德九年(1434)前後。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旱蝗:旱災、蝗災。指天旱蝗蟲成災。

老翁:指對年長者尊稱,即老漢。翁,男性老人。

傭納債(yóng):以給人雇傭之所得來繳納債金。傭,受人雇傭。

稚(zhì)子:幼兒。

輸糧:向公家繳納的糧食。輸,本意送達,引申為繳納。

風生屋:屋裡到處都刮着風。生,産生,刮着。

梁頹(tuí):屋梁衰敗,敗壞。

月堕床:月影(從敗壞的屋梁間)照射到床上來。堕(duò),落下。

牧民者:古代統治階級蔑視勞動人民,把官吏統治勞動人民比做牧人牧養牲畜。牧民,治民。

白話譯文

村落荒涼又貧窮,年年幹旱鬧蝗蟲。

賣掉兒子交租稅,老人還債當傭工。

房塌屋露月照床,四壁殘破不擋風。

哪知名為父母官,不向朝廷報災情。

作品鑒賞

這首詩寫遭受蝗災之年的農民生活。本詩用形象而生動的筆墨具體細緻地展現出荒草的景象。在詩人的筆下,人民的生活極其困苦,由于年年蝗災,已經窮到無錢、無糧、無完屋的地步,荒涼由此可以想見,但地方官卻因為擔心影響了“政績”,“不肯報災荒”,直指官員的冷漠與自私。本詩揭露了官場上的黑暗與冷漠,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生活深切的關懷和同情。全詩語言精練、結構謹嚴、形象鮮明,字裡行間流露出詩人對人民深切的理解和同情,有很強的現實主義色彩。

這是一首揭露階級矛盾,關心民生疾苦的詩。詩題叫“荒村”,已經揭示了農村凋敝的現實。

“村落甚荒涼,年年苦旱蝗”。開頭兩句總寫荒村,點明原因。農村倍受旱災和蝗災之苦,年複一年,沒有收成,因而農民破産,農村凋敝,村落十分荒涼冷落。一個“甚”字,寫出了荒涼的程度。這是明代廣大農村的縮影。

首聯概寫,颔聯詳寫,“老翁傭納債,稚子賣輸糧”。集中寫一家農戶。這家農戶的生活,老翁為了還債,年紀老了,還得去做雇工。傭工所得,隻夠還欠債的,可是官府還要催繳賦稅。老翁隻好忍痛将自己的幼子賣掉,用賣兒賣女所得的錢去繳納官府的賦稅。從此老翁一家骨肉分離。可以預見老翁的境況将會更加惡劣。

“破壁風生屋,梁頹月堕床”,頸聯繼續寫老翁貧困的生活。牆壁坍壞,風如同從屋裡出來一樣,屋梁倒塌,月光直照床上。這兩句寫得很形象。這裡雖然寫的是一個農戶,但他是千百個農戶的代表。這兩聯對“甚荒涼',“苦旱蝗”作了具體形象的描繪。

“那知牧民者,不肯報災傷”。尾聯把“村落甚荒涼”的社會原因揭示出來了。地方官吏為了升官發财,不肯如實上報災情,以減免一些租稅。所以說“荒村”的直接造成者是地方官吏。

這首詩深刻揭露了封建官吏一面逼迫人民賣兒賣女納糧,一面又讨好上司,掩蓋災情的罪行,揭露得非常深刻。不過作者把責任都歸在地方官吏身上,這當然是不準确的,根乎還在最高統治者身上。

這首詩語言明白如話,不用典故,不事雕琢,選擇了富有典型事例來描繪而獲得很好的效果。

作者簡介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節庵,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漢族,明朝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後釋放,起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變後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監國,擢兵部尚書。于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師,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英宗得歸。天順元年因“謀逆”罪被冤殺。谥曰忠肅。有《于忠肅集》。于謙與嶽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傑”。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