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

花蓮縣

中國台灣省下轄縣
花蓮縣隸屬台灣省,位于台灣本島東部,北界宜蘭,南接台東,西沿中央山脈脊線與台中市、南投縣、高雄市為鄰,東向太平洋。[1]面積4628.57141平方公裡,人口341032人(2009年),是台灣最後一個被漢人移居的地方之一。古稱“奇萊”,花蓮縣還是台灣面積第一大縣。經濟主要以工業、商業和運輸業為主。縣境東西寬僅27~43公裡,南北長達142公裡,為台灣僅次于台東的第二“長”縣。
  • 中文名:花蓮縣
  • 外文名:HuaLian
  • 别名:洄瀾
  • 行政區劃代碼:
  • 行政區類别:
  • 所屬地區:中國,台灣省
  • 地理位置:北緯120度58分0秒,東經23度5分0秒
  • 面積:4,628.5714平方公裡
  • 下轄地區:花蓮市、鳳林鎮、玉裡鎮、新城鄉、秀林鄉、吉安鄉、壽豐鄉、光複鄉、豐濱鄉、瑞穗鄉、萬榮鄉、卓溪鄉、富裡鄉
  • 政府駐地:
  • 電話區号:
  • 郵政區碼:
  • 氣候條件:
  • 人口數量:
  • 著名景點:白楊瀑布;鯉魚潭風景區
  • 機場:
  • 火車站:
  • 車牌代碼:
  • 地區生産總值:

曆史沿革

1945年10月台灣正式歸還。國民黨政府接管台灣,考慮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将日本統治時期的五州三廳,改為八縣,并将日本統治時期的11市改為9省轄市、2縣轄市。其中:花蓮縣管轄區域:東為花蓮區大濁水溪河口,位于東經121°46′16″;西為玉裡區雲峰東部,位于東經120°58′48″;

南為玉裡區富裡鄉,位于北緯23°5′26″;北為花蓮區大濁水南澳右岸,位于北緯24°22′23″。東臨太平洋,西隔中央山脈與台中、高雄二縣為界,南鄰台東縣,北以大濁水南溪與台北縣為界。面積滿潮時為4628.5713平方千米,人口174919人。管轄縣轄市花蓮市及花蓮、鳳林、玉裡等3區,共11鄉鎮(2鎮、9鄉)。縣政府于1946年1月12日正式成立,縣政府設于花蓮市中山路。

1946年4月,花蓮區的壽鄉更名為壽豐鄉、研海鄉更名為新城鄉;鳳林區的西新社鄉更名為豐濱鄉。1946年7月31日,撤銷花蓮區。1946年9月16日,玉裡區的太平鄉更名為卓溪鄉。1946年10月1日,士林鄉更名為秀林鄉。1947年3月6日,鳳林區設立光複鄉,由鳳林鎮及瑞穗鄉各劃一部分增設。1948年1月1日,吉野鄉更名為吉安鄉。1948年1月15日,撤銷鳳林區。1950年,太平鄉改稱為卓溪鄉。

1950年台灣省調整各縣市行政區域,其中花蓮縣行政區域照舊。花蓮縣管轄區域:東為秀林鄉大濁水溪河口,位于東經121°46′16″;西為卓溪鄉雲峰東部,位于東經120°58′48″;南為富裡鄉永豐村南方,位于北緯23°5′26″;北為秀林鄉大濁水溪右岸,位于北緯24°22′23″。

東臨太平洋,西隔中央山脈與台中、南投、高雄等縣接連,南鄰台東縣,北接宜蘭縣。管轄花蓮市及鳳林、玉裡二鎮,及新城、吉安、壽豐、光複、豐濱、瑞穗、富裡、秀林、萬裡、卓溪等10鄉,合計1市12鄉鎮。人口163428人,面積4628.5714平方千米。縣政府設于花蓮市。

1958年6月1日,萬裡鄉更名為萬榮鄉。

行政區劃

2009年,花蓮縣治花蓮市,轄1市2鎮10鄉:花蓮市;鳳林鎮、玉裡鎮;新城鄉、秀林鄉、吉安鄉、壽豐鄉、光複鄉、豐濱鄉、瑞穗鄉、萬榮鄉、卓溪鄉、富裡鄉。縣治設在花蓮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花蓮縣位于東部海岸的狹長地帶,東邊瀕臨浩瀚的太平洋,西部是聳列的中央山脈。縣境東西寬僅27~43公裡,南北達142公裡,面積4628.5714平方公裡。鎮政府坐标為東經121°60‘,北緯23°98’,是台灣面積第一大縣。

地形地貌

東邊以海岸山脈濱臨太平洋,西邊是高聳的中央山脈,南端與台東縣的池上鄉與長濱鄉交壤,北邊以大濁水溪與宜蘭縣南澳鄉接鄰。

花蓮夾在高山與大海之間,縣境東西寬僅27~43公裡,南北卻長達142公裡,為台灣僅次于台東的第二"長"縣。南北狹長走向的花東縱谷是人口聚居的地方。太魯閣峽谷(太魯閣國家公園)就是位于本縣秀林鄉境内。

氣候

台東市氣候類型為副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3.1℃,最高月均溫28.4℃,最低月均溫17.8℃,年降水量2092.9毫米,年日照時數1579.7小時。

自然資源

礦産資源

截至2012年,花蓮所在地區玉礦有60萬噸以上,蘊藏量占世界已探明的總量的一半,主要分布在東部山區,花蓮豐田一帶。另外還有蛇紋石、玫瑰石、大理石、台灣玉石等礦産。其他資源有限,僅有少量煤、天然氣、金、銀、銅、鐵等金屬礦産資源。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有大米、甘蔗等農作物以及牛樟樹、蓮霧、芭樂等,動物資源有哺乳類的梅花鹿、台灣猕猴、山羌、長鬃山羊、台灣黑熊、水鹿,鳥類的灰面鹫、松雀鷹、黑面琵鹭、帝雉、藍腹鷴、台灣藍鵲、五色鳥、以及曙鳳蝶、櫻花鈎吻鲑、綠蠵龜、台北樹蛙、山椒魚等。

簡介

花蓮縣縣府駐花蓮市,在縣東北花蓮平原東側海濱區。縣境多山,除東台縱谷及其迤北一部分沿海低地外,山地約占全縣面積87%。氣候因山脈走向、縱谷地形、黑潮暖流等影響,雨量較多,氣溫較高。平地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左右,北部山地可逾3000毫米。年均溫平地在22℃以上,山地在20℃以下。

花蓮溪和秀姑巒溪為較大河流。農業僅集中于縱谷地帶,尤以縱谷北口附近的平原條件較優,農作物以水稻、玉米、花生大豆、甘蔗等為主。花蓮、台東間原有狹軌鐵路,并為環島公路所經,沿線有鳳林、瑞穗、玉裡等鎮,但縣境尚未形成重要工業區。

花蓮縣各河水力利用僅木瓜溪較發達,有銅門、龍澗等中型水電站。花蓮縣是高山族集中地,有秀林、卓溪、萬榮3山地鄉。平地以阿美族為主,多分布于縱谷地帶。北部山地(如立霧溪流域)則以泰雅族為主;其中的太魯閣峽地帶以自然景色壯麗着稱。台灣中部東西橫貫公路通過立霧溪河谷至花蓮市,縣境沿線已成為遊覽勝地。

在立霧溪口以北的清水斷崖臨太平洋岸,峭壁高達千米,崖下怒濤洶湧,為舉世壯觀。此外,南部瑞穗鄉舞鶴村的“掃叭石柱”和花蓮市附近吉安鄉阿美文化村的裡漏獨木舟,都是阿美族先人珍貴遺物。花蓮港在縣治東北部,為一依靠人工海堤築成的海港,因腹地限制,發展遠遜于高雄、基隆兩港。

花蓮縣位于東部海岸的狹長地帶,東邊瀕臨浩瀚的太平洋,西部是聳列的中央山脈。花蓮夾在高山與大海之間,縣境東西寬僅27~43公裡,南北卻長達142公裡,為台灣僅次于台東的第二"長"縣。花蓮縣面積4628平方公裡,人口36萬。

大山大水,使得花蓮深具自然原始之美,由北而南,橫跨太魯閣公園、東海岸風景區、花東縱谷風景區、玉山公園四大觀光資源。秀姑巒溪則是名聞遐迩的泛舟水域;其間,點綴着碧玉般的鯉魚潭、生态豐富的富源森林遊樂區、茶園溢香的舞鶴台地等觀光點,瑞穗溫泉、紅葉溫泉、安通溫泉則如山中清泉般洗去旅人塵埃。而休閑農業日漸發展,未來将成為縱谷區的觀光主力。

族群色彩豐富是花蓮縣最大的人文特色,主要原住民阿美族為台灣九族中的最大族,據說是2000年前移居而來的馬來人繁衍而生;每年7、8月,各部落豐年祭吸引衆多人潮前來觀賞,是花蓮最重要的人文盛事。此外,早期的定居者還有泰雅族、平埔族和布農族,各族傳統上過着穴居與漁獵生活。後逐漸漢化。

由于開發較晚,花蓮至今仍具原始風光:崇山峻嶺中隐藏壯麗氣象,縱谷田園則可見雲影飛行,已有越來越多的花蓮人欲以實際行動守護這片"台灣最後的淨土"。

航空:台北、台中、高雄等皆有班機直飛花蓮。

鐵路:以花蓮站為中心,以北有北回線經宜蘭、台北通往西部,以南則為花東線鐵路,直迄台東,并與南回鐵路接軌。鳳林、光複、瑞穗、玉裡、富裡為境内主要車站。

海運:基隆港至花蓮港間有金航輪往返,每周五或周六自基隆出發,周日返航。聯絡電話:基隆(02)2425-1562、花蓮(03)833-5669。

公路:除花、東間有頻繁的花蓮、鼎東客運往返外,花蓮市及台中市間亦有花蓮、豐原客運對開,惟車班甚少。花蓮客運以花蓮市為中心,分北線(崇德、天祥等地)、海線及南線(山線、花東縱谷)三路駛出;客運總站位于中山路的花蓮舊火車站原址旁,除經明池往壽豐、銅門線的班車外,其餘均經過花蓮火車站.

人口民族

人口

花蓮縣的總人口數在2009年5月統計約有341032人,人口外流嚴重,在34萬多人口中,男性有176567人,女性有164465人。花蓮原住民人口以2009年5月統計為平地原住民55704人,山地原住民34403人共為90107人,約占花蓮縣總人口四分之一,以阿美族分布最廣。除此之外,花蓮的客家人亦占總人口三成。閩南人、外省人人口花蓮縣亦有相當比例。

民族

在人口結構上,存在着典型的閩南、客家、外省與原住民四大群族,有着深厚的族群意識與省籍情結。

另外,因為開發較晚,花蓮保留有豐富的台灣原住民文化:縣治之内有的阿美族、泰雅族、太魯閣族、布農族、撒奇萊雅族、噶瑪蘭族6族。花蓮縣主要原住民阿美族為台灣九族中的最大族,也是台灣原住民最多的區域,境内原住民以台灣原住民第一大族阿美族分布最廣。

經濟

商業

截至2012年,花蓮市區商業主要集中中正路、中華路、中山路的“三中金三角地段”,另結合周遭的溝仔尾、一心街、光複街、大禹街、舊鐵道商圈而形成的商業區域。有知名連鎖速食餐廳、飲料店與咖啡廳如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清心福全、八方雲集等均設有營業據點,遠東百貨于中華路上開業亦有近二十年之久。

服飾店、流行飾品店、拍貼夾娃娃店、書店、銀行、名産店等都聚集于“三中地段”周遭,而KTV、服飾店、流行飾品店、拍貼夾娃娃店、商務旅館、電影院(有花蓮電影城、豪華戲院)、電動遊樂場、則聚集在火車站附近的國聯商圈。

工業

花蓮縣工業主要集中于美侖工業區和台灣水泥花蓮廠。

運輸業

花蓮縣運輸業主要集中于花蓮港,花蓮港位于台灣花蓮縣花蓮市,為台灣的主要港口之一。東臨太平洋,西倚中央山脈,是一個由東、西防波堤合攏而成的人工港。民國52年9月1日(1963年)開放為國際商港,成立花蓮港務局。截至2014年,花蓮縣有碼頭25座,年裝卸量可達3400萬噸。

教育

根據花蓮縣政府98年統計要覽資料,花蓮縣目前有五所大專院校,13所高中職校和24所國中,小學則有107所,但由于偏遠地區人口外移,其中有些地處偏遠的小學由于人數過少,已陸續撤校,例如大全國小、東富國小等。

文化

因應着四時的運轉和作物收成,傳統的阿美族人一年到頭,都有相應的祭典,盡管随着時代的變遷,祭典已大幅精簡,但屬于阿美人精神的血脈,仍在歌舞、捕魚中代代相傳——阿美族世居于台灣東部的平原和海濱地帶,為原住民九族中的最大族群,現有人口約13萬人,分布在花蓮、台東縣,另有零星族人居住在恒春半島上。

根據學者研究,阿美族屬于南島語族,其祖先可能系自菲律賓或馬來半島一帶遷徙來台;而依照族人自己的傳說,他們的祖先原本居住在遠方,後來家鄉遭遇大洪水,一對兄妹跳上了木筏漂流得救,并在東台灣繁衍子孫。

在阿美族傳統中,财産繼承大權操在女性手上,婚姻也是采招贅制,子女一律從母姓,可說是典型的母系社會。然而另一方面,以部落為單位,一切公共事務則是由男性來擔當,祭祀活動更以男性為主體,女子若非被排除在外,便是僅具陪襯角色,巧妙地平衡了男女間的權力。

在阿美族部落裡,成年的男子均被納編入年齡階級的體制中。年長者負責決策、發号命令,中壯年負責執行及督導下一代,而體力勞動、跑腿等雜役,則由青年組擔任。每至豐年祭,青年組都要聚集到“青年會所”,接受團體訓練,類似于兵役制度;而每隔3~8年不等,各部落會替年輕男性舉行成年儀式,通常并入豐年祭活動一并舉行。

風景名勝

白楊瀑布

白楊瀑布位于三棧溪切入塔次基裡溪(立霧溪)的河口處,由于塔次基裡溪侵蝕度遠遠大過三棧溪,河床間形成明顯落差,才造就了如此壯觀的大瀑布。這裡原名“達歐拉斯”,意即高聳的斷崖。在塔次基裡溪的劇烈侵蝕下,形成了深峻的地勢,地質學家以“掘鑿曲流”稱之,有人賦予“外太魯閣幽峽”的稱号,白楊瀑布便是當中的一處景點。

東方夏威夷

位于花蓮水源地、娑婆礑溪畔的東方夏威夷,占地約20公頃,是東台灣最大的人工遊樂園區。

鯉魚潭

鯉魚潭靜卧壽豐鄉西側鯉魚山下,面積達104公頃,是花蓮縣境内最大的湖泊,據說因湖畔山形遠眺像鯉魚而得名,而潭中也盛産鯉魚,縣府每年都會在此放養魚苗,成為名副其實的“鯉魚潭”。

九曲洞

九曲洞為中橫公路的一大奇觀,公路在此穿山鑿洞而建,奇岩怪石,尖峰絕壁,道路曲折穿行于堅硬的岩壁中,為人力開鑿與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結合。這裡處處山洞,步步斷崖。九曲洞上有奇岩峭立,下為深谷急流。

秀姑巒溪泛舟

秀姑巒溪源于中央山脈的馬博拉斯山、秀姑巒山附近,全長90多公裡,流入平原後,沿花東縱谷北上,在瑞穗鄉奇美村東折,橫斷海岸山脈,由大港口出海。自瑞穗大橋至大港口這一段22公裡的峽谷流域,激流、險灘處處,峽谷雄偉、奇石林立。秀姑巒溪泛舟水道僅有22公裡,卻擁有23處的激流,其中瑞穗大橋到奇美就有7處激流,又以第7道激流最為驚險。

沿途經過呼拉灘、猴子走坡、猴跳灘、咬牙灘、昆侖灘、丢狗灘、姑奶奶灘、獸吼灘幾處砂石灘,及謝德武台地、萬物象、長虹橋等三處景觀。

太魯閣大峽谷

“太魯幽峽”,位于台灣東部花蓮縣西北,連綿20公裡,是太魯閣公園的一部分。被譽為寶島的三峽,為寶島八景之冠。大峽谷是由湍流不息的溪水經過千萬年的切割而形成的,峽谷中的溪水從海拔3000多米的合歡山急流而下,到入海口隻有100公裡左右,許多地方每公裡落差達20米到30米。

太魯閣大峽谷是由湍流不息的溪水經過千萬年的切割而形成的。要在這個峽谷中修路難度極大,人們隻能在懸崖絕壁上鑿石槽、打隧道、架橋梁。穿過太魯閣大峽谷的台灣東西橫貫公路全長300公裡.其中1.9公裡的九曲洞是太魯閣大峽谷最主要的景點。

瑞穗牧場

穗牧場是一座位于台灣花蓮縣瑞穗鄉内的開放式休閑牧場,以放牧乳牛、生産乳制品而聞名。牧場上的水皆來自中央山脈的幹淨水源,政府大力提倡觀光休閑農業,到訪瑞穗牧場的遊客不斷增多,瑞穗牧場遂由單純的草原牧場朝着多元化觀光牧場的方向發展。

瑞穗牧場乳牛生産的牛乳由統一企業加工,靠着“統一瑞穗鮮乳”的廣告而聞名全台灣。為了服務旅客,牧場全年無休免費對外開放,乳酪蛋糕、鮮奶酪、牛軋糖與多種乳制冰品也深受各方遊客的喜愛。瑞穗牧場除了有放牧乳牛之外,另辟有駝鳥觀賞區,皆可任憑遊客近距離喂食。因牧場天然條件極佳,白鹭鸶、家八哥、黃鹡鸰等各種不同的野鳥也會飛到此處停泊休憩,為牧場平添了另一道景色。

石梯坪

石梯坪位于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以北約2公裡處,因地形呈梯狀而得名,是台灣東海岸地區最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該地區的海岸線深受海水侵蝕而變化,其所隆起的突岬在長年海風、海浪的侵蝕下逐漸形成海蝕階梯、海蝕平台、海蝕溝、海蝕崖及大小壺穴等地質奇觀,蔚為壯麗,每年吸引大批遊客到此遊玩。石梯坪北方有一處海灘,岸旁岩石有一海蝕巨洞,為海浪沖擊岩壁而成,形如石門洞穴。

石梯坪是一間天然的戶外地質教室,這裡的地質主要是安山礫岩,若白色凝灰岩夾雜鐵質受到氧化時,色澤呈現褐紅色。受到海水的切割,石梯坪的海岸地形出現單面山的景觀,海蝕溝的發育與遠離海岸的海蝕平台也都能見到,圓狀壺穴、蠋台壺穴、複式壺穴等數量之多。

地方特産

小吃

花蓮薯、花蓮芋、麻糬及羊羹皆是花連知名的零嘴,此乃花蓮人利用廣闊河川地,種植蕃薯、芋頭、花生、紅豆或小米等旱作物,再經巧手加工而制成的。花蓮薯的原料是蕃薯,花蓮芋又稱為“玉桂饅頭”。另一項特産是改良自“杜侖”的粟米糬,或稱阿美麻糬。粟米糬則發展出紅豆、綠豆、綠茶、蜂蜜等多種口味;除小米外,亦有用紅糯米制作。引自日本甜點的羊羹,原産于中國,口味屬鹹式,經傳入日本後改為甜食,其主料為紅豆,作法不難,但相當費工。羊羹以玉裡的廣盛堂為最知名。

花蓮石雕

花蓮石雕除了有大山大水的雄奇外,更是衆多奇石美玉的原鄉。由于花蓮地層經曆多次造山運動、地殼闆塊活躍,而孕育出種類繁多的石頭,各種山石經大小溪流搬運、琢磨,而堆積在河床上、海岸邊,成為大大小小、色彩斑斓的美石。

石材經開采、加工處理後,大者可作為美化環境的建材、家具,小巧者則适合握在手中把玩;豐富的石材為花蓮赢得了“石頭之鄉”的美譽,也為花蓮打造出不一樣的城市景觀。

杜侖

杜侖亦被稱為阿美麻糬,但不論作法和用料都和麻糬不太相同。先要将小米煮成小米飯,再放入臼中不斷搗打,由于富含粘性,小米飯很快會凝結成塊狀,成為又粘又韌的杜侖。除小米外,如今亦有以紅糯米、白糯米制作的杜侖。

希撈

阿美族人稱腌肉為“希撈”,不論魚肉、魚卵、獸肉及動物肉髒,吃不完便加以腌制保存。制作時先在肉上敷抹鹽巴,并加以搓揉,幾天後置入陶罐中,并倒入一些小米酒,封存一個月便可取出食用。據說,腐爛生蛆者為希撈的上品。

阿裡碰碰

阿裡碰碰是“南勢阿美”特有的食物,與粽子有些類似,亦可稱為阿美飯包。阿美人利用海濱常見的林投,先将其葉子摘下,削除邊刺,再以4片葉編織成袋狀,塞入生糯米水煮或幹蒸。

花蓮河豚

河豚多栖息在礁岩地帶,腸中有時會囤積毒性物質,因此台灣民衆鮮少嘗試。然而居住東海岸的阿美族人卻有吃河豚的傳統,他們經驗老到地捕撈短刺的無毒河豚,作法上先用火烤,再拔殼去腸下鍋煮湯,由于肉質細嫩,向來便是老人們的盤中佳肴。花蓮市著名的“天下第一家河豚專賣店”,提供從生吃、燒酒等日式口味,到三杯、涼拌、清蒸、糖醋、炒肝、油炸等漢式作法,配上阿美族的稻香酒加金線蓮茶混合調酒。

曆史文化

曆史

蓮縣志記錄了這個地方從Kilai(早期花蓮的名字)到20世紀早期的曆史。1895年,當台灣在日本統治之下的是偶,有關政府曾試圖改變這一狀況。當時的花蓮名為Kilai,政府發表公文稱,Kilai這個單詞和Japanese(日本)一樣令人讨厭,故将其更名為Karen。二戰之後,國民黨進駐台灣,保留了花蓮Karen的名字,并将其訂為官方城市名。這個名字一直保留到20世紀90年代。

1622年,西班牙人在花蓮建造了黃金開采點。1851年,自2200名漢人在黃阿風的帶領下從台北抵達鳳川(今天的花蓮後站),花蓮有了永久定居人口。1875年,更多的農民在林蒼安的帶領下,從宜蘭定居鳳川。這一地區曾進行過小規模的抗日戰争。1912年,城區被擴大。1923年擴建了鯉浪港,今天被稱之為新港。

文化

豐年祭

阿美族的傳統祭典很多,但以一年一度的豐年祭規模最大,這是族人為了歡慶小米豐收、祭祀神靈祖先所舉行的祭典,并負有教育男子成年、承傳薪火的慎重意義;部分部落并借着遞送槟榔、“牽手禮”等活動,撮合适婚男女。從前阿美族人的主食是小米,祭典的時機也配合小米的收成;如今則改以稻米的收割季節,台東地區約在7月份,花蓮地區則多在8月舉行。一個完整的豐年祭包含了“迎靈”、“宴靈”和“送靈”三個階段,之前之後都要舉行捕魚儀式;

不過在基督教傳入及社會變遷等諸多因素的沖擊下,縮短日期、簡化宗教儀式已成了共同的趨勢,取而代之的是融入了相撲、拔河等競技,甚至結合木雕、工藝的展示及美食巡禮,成為上下同歡的歌舞“嘉年華”,也是外人認識阿美文化的窗口。

捕魚祭

捕魚祭是阿美族另一項重要的儀式,起源于阿美祖先乃從海上漂流到東海岸,為感謝海神一路護佑、并得以繁衍子孫而舉行。這項盛典多于6、7月收割季來臨前舉行,祭拜海神、祖先與海上亡魂,并祈求漁貨豐收;而豐年祭的活動,往往也以捕魚作為開始和結束。捕魚是男人的責任,對阿美族人來說不僅是經濟活動,更是重要的儀式和文化傳承。以年齡劃分階級的阿美族人,從捕魚一事中建立長幼生活經驗傳遞,并教導少輩了解及尊重自然生物,男性也從中強化自身對家庭的責任。

娛樂信息

秀姑巒溪源于中央山脈的馬博拉斯山、秀姑巒山附近,全長90多公裡,流入平原後,沿花東縱谷北上,在瑞穗鄉奇美村東折,橫斷海岸山脈,由大港口出海。自瑞穗大橋至大港口這一段22公裡的峽谷流域,激流、險灘處處,峽谷雄偉、奇石林立,是泛舟者的天堂。

秀姑巒溪泛舟水道僅有22公裡,卻擁有23處的激流,其中瑞穗大橋到奇美就有7處激流,又以第7道激流最為驚險。沿途經過呼拉灘、猴子走坡、猴跳灘、咬牙灘、昆侖灘、丢狗灘、姑奶奶灘、獸吼灘幾處砂石灘,及謝德武台地、萬物象、長虹橋等三處景觀。

泛舟之旅由瑞穗大橋啟航,初時兩岸溪床開闊,砂灘遍布。過第一處激流後,溪床明顯轉彎,右側為謝德武台地,溪床高地呈河階式隆起,溪岸為砂石灘,水清石多,是理想的露營地。泛行約2小時,陸續通過幾處激流後,迎面而來的是最驚險的第7處激流,通過這一關考驗,便可來到奇美休息站,暫時停泊休息。此地為一片廣大砂灘地,隊伍多在此用餐休息。

奇美過後,為标準的峽谷地形,水域潭深水闊,兩岸峭壁聳翠,一連串的旋渦與險灘,此時才真正進入秀姑巒溪泛舟的高潮。待長虹橋祥和的身影展現在眼前時,激流、險灘已成過去,秀姑巒溪之旅亦在此畫上休止符。全程約4小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