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威夏寺

柏威夏寺

曆史遺址
柏威夏寺,位于柬埔寨柏威夏省與泰國接壤的邊境地區,柏威夏寺的曆史悠久。古寺最早的曆史可追溯到公元9世紀,它是高棉帝國的君主下令建造的。建于公元10世紀中葉至12世紀初。它矗立在550米高的峭壁上,俯瞰整個柬埔寨平原。由于地處偏遠,地形險要,柏威夏寺保存得相當完好。柏威夏寺位于泰柬邊境地區,泰柬兩國在曆史上都宣稱對該寺所屬區域擁有主權。1962年海牙國際法院将柏威夏寺判歸柬埔寨,這一裁決結果在泰國引發争議。
  • 中文名:柏威夏寺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
  • 所處時代:
  • 占地面積:
  • 保護級别:
  • 開放時間:
  • 英文名:Preah Vihear Temple
  • 所屬宗教:印度教
  • 所在國家:柬埔寨
  • 所在城市:柬埔寨柏威夏省
  • 建築風格:吳哥王朝時期建築藝術風格
  • 供奉神:濕婆
  • 始建時間:公元10世紀中葉至12世紀初

景點簡介

柏威夏寺,位于柬埔寨柏威夏省與泰國接壤的邊境地區。柏威夏寺是柬埔寨人的說法,泰國人把這座寺廟叫做“帕威寒石宮”。柏威夏寺的曆史悠久。古寺最早的曆史可追溯到公元9世紀,它是高棉帝國的君主下令建造的。建于公元10世紀中葉至12世紀初。它矗立在550米高的峭壁上,俯瞰整個柬埔寨平原。由于地處偏遠,地形險要,柏威夏寺保存得相當完好。

柏威夏寺位于泰柬邊境地區。因此,這座擁有900多年曆史的古寺在兩國民衆間擁有極高宗教地位和藝術地位,泰柬兩國在曆史上都宣稱對該寺所屬區域擁有主權,兩國因這座古寺而産生的争端已有數十年之久。

建築曆史

柏威夏寺始建于公元九世紀,當時與之後的一個世紀決定将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濕婆作為當地兩座山的神。它是古代孔科王國最重要的宗教建築物。

公元十世紀,随着高棉帝國(中國古稱“真臘”)的擴張,孔科王國消亡,柏威夏寺并入高棉版圖。 

自公元十一世紀起的100多年,高棉帝國進入蘇利耶跋摩一世和蘇利耶跋摩二世統治的極盛時期,柏威夏寺形成現在的規模,成為高棉帝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石宮建築物之一,威風堪比都城吳哥的諸多名刹殿宇。 

2008年7月8日,盡管泰國政府作出過多次抗議,世界遺産委員會最終決定将柏威夏寺和其他26個地方,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中。

柬埔寨和泰國對柏威夏寺所屬權的争議周期性的爆發。在2008年10月,兩國發生大規模的軍事沖突。

2011年2月5日,柬埔寨和泰國兩國軍隊在柏威夏地區再次發生武裝沖突,一度出動了大炮等重武器。

建築布局

柏威夏寺建于海拔五百二十五米的馬誇山(扁擔山)“鷹喙”式摩艾丹崖頂,“喙尖”朝向柬埔寨,“喙根”朝向泰國。在柬埔寨一側是陡峭的山崖,難以攀爬,香客和遊人隻能由泰國一側山腳到達山頂的神廟。

這個古代寺廟遺址分布在長800米,寬400米範圍的峭壁上,四面有長長的階梯上下。上下分為四層台基,每層台基又各有多座殿宇。台基四面有長階梯上下,階梯兩旁伏有數十米長的石雕長龍。通向古刹正門的石階上立有5座石雕牌坊,精美絕倫。殿内原有一座純金打造的舞姿濕婆像,現已遺失。

建築風格

柏威夏寺的建築風格與吳哥窟相似。體現了吳哥王朝時期獨特的建築藝術風格。世界遺産委員會指出,柏威夏寺具有極佳的地勢,其建築充分融合了自然景觀與宗教功能,寺内精緻的石雕更是古代文明的瑰寶。

遺址每層都有山門和圍牆。山門屋角翹起,上面是精雕細琢的花紋。圍牆具有吳哥窟的風格,曲線環繞。整個建築呈褐紅色,在綠蔭和藍天白雲的背景下,古樸壯美。

百年争議

1904年2月,泰國當時的暹羅當局與統治柬埔寨的法國殖民者商定邊界協議,雙方同意沿馬誇山山脊劃定邊界。按照這個條約,柏威夏神廟應在泰國境内,但負責勘界的法國軍官在地圖上作弊,塗改分水線,讓柏威夏神廟被劃在法屬高棉一方。泰方為了主權獨立而急于簽約,也因為地圖知識匮乏,沒有發現地圖被動了手腳。泰方對地圖簽字認可,盡管他們在1935年就已經發現地圖有問題,卻懾于法國的強大隻表示了不滿,1937的修約談判,泰方也未敢表示異議,仍繼續沿用舊地圖。

當法軍1953年底撤出柏威夏寺地區後,泰柬兩國都宣稱對該寺附近地區擁有主權,雙方第一次兵戎相見。1962年,海牙國際法庭裁定柬埔寨隻擁有柏威夏寺,而不是整座山。邊界線被劃在該入口通往神廟的第一百八十六級台階上,将神廟最方便的入口通道劃給泰國。這樣一來,盡管神廟屬于柬埔寨所有,但泰國卻掌握了進出神廟的主通道。

此後泰、柬兩國又達成協議,泰國讓出神廟附近十五米道路允許柬埔寨使用,十五米以外屬于泰國主權領土。自此,邊境安甯,兩國民衆可以一道禮佛祈禱。在泰國境内,神廟山腳下的小村落,成為兩國民衆雜居的土地,加上周圍的叢林,總計四點六平方公裡。這片土地就是如今雙方争議的焦點。

石刻文物

據此,可以認為地圖已被暹羅當局所确認。法院因此拒絕泰國方面主張柏威夏寺主權的理由。最後,法院以9票對3票确認柏威夏寺位于柬埔寨主權管轄的領土上,因此判決泰國有義務從柏威夏寺及其鄰近的柬埔寨領土上撤出其武裝和警察部隊及其他警衛和管理人員。雖然有海牙國際法庭的判決,泰國一直沒有放棄擁有該地區的任何機會。此後柬埔寨國内動蕩,自顧不暇,泰國人緻力于從柬埔寨用各種手段搜羅所有和聖寺有關的石刻和文物。 

2008年,世界文化遺産委員會通過決議,批準将柏威夏寺列為世界文化遺産。不過柬埔寨的申遺工作,在柬泰兩國間引發一系列争議。海牙國際法庭已經就廟宇的歸屬權做了規定,但是該法庭沒有就廟宇附近土地的歸屬權做交代。泰國堅稱,這塊土地還是有争議領土,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其授予世界遺産的地位實在是為時過早。

申遺沖突

柬埔寨于2007年宣布柏威夏“申遺”,遭到泰國的反對,兩國關系因此惡化。按照聯合國申請世界遺産章程,隻有周邊鄰國沒有争議的古文物才能“申遺”。2008年6月,柬埔寨将“申遺”範圍縮小到神廟本身,得到泰國沙瑪政府簽字認可。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柏威夏寺列為世界文化遺産,更令主權争議升級,泰國内矛盾激化。柬埔寨的成功“申遺”,引發泰國國内廣泛抗議,泰外相沙瑪沙麥·順達衛被迫辭職。随後,泰柬兩軍在神廟發生邊界沖突,雙方互有傷亡。

柬埔寨自神廟申遺成功後,開始向争議地帶派駐國民,并且在中國的援助下,修建了一條連通神廟和吳哥窟古迹的公路,拟大力發展旅遊經濟。柬方逐漸将遺址周圍的邊界線向泰方推延,柏威夏寺争議地區實際被柬埔寨控制。

在2010年的世界遺産大會上,柬埔寨提出了要求單方面管理包括神廟在内的有領土争議區域的計劃,遭到了泰國方面的強烈反對。最終這一計劃被擱置,留待2011年世遺會議再讨論。

柬泰争端

泰國應訴

2011年4月,柬埔寨方面正式提出要求海牙國際法院就其1962年有關柏威夏寺歸屬問題的判決進行解釋。在柬方向法院遞交了書面解釋後,海牙國際法院要求泰方在2012年6月21日前提交書面解釋。

2012年05月12日,泰國總理英拉·西那瓦指出,泰國政府将盡最大努力在海牙國際法院應訴柏威夏寺案件,以維護泰國的主權。

英拉當天在泰國北部城市清邁指出,她和副總理育他薩、三軍司令和外交部官員10日會見了由泰國駐荷蘭大使威拉猜和3名外籍律師組成的法律團隊,聽取并讨論了該團隊關于柏威夏寺案件的準備工作。

國際法庭就柏威夏寺領土争端再開聽證會

2013年4月15日,海牙的國際法庭在當地開始舉行關于泰柬邊境柏威夏寺附近地區領土争端問題的聽證會,泰柬兩國都派出由政府高級别官員組成的代表團出席。

據了解,率領泰國代表團向國際法庭陳述的是泰國駐荷蘭大使威拉差,此外泰國軍方也派代表出席了聽證會。柬埔寨外交與國際合作部大臣賀南洪則率領柬方代表團出席聽證會。

2013年國際法庭裁決

2013年11月11日,國際法院就柬埔寨和泰國圍繞柏威夏寺周邊地區的領土糾紛作出裁決,判定柬埔寨對柏威夏寺地區的全部領土擁有主權。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