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特稿

新聞文體
特稿,又叫紀實特稿、紀實稿,或者新聞特稿。《新聞學大辭典》對特稿是這樣解釋的:“特稿就是運用解釋、分析、預測等方法,從曆史淵源、因果關系、矛盾演變、影響作用、發展趨勢等方面報道新聞的形式。”簡單的說就是通過文字深入揭示事物本質,把問題說透徹的報道。它是一種有深度的新聞報道,可分為解釋性報道、調查性報道、預測性報道、服務性報道、人物特寫等,按這種定義可知除消息以外,一切新聞報道皆為特稿,涵蓋太大。[1]
    中文名:特稿 外文名: 别名: 别稱:紀實特稿、紀實稿,或者新聞特稿

特稿介紹

特稿的定義

而梅爾文·門徹在《新聞報道與寫作》中這樣定義特稿:“特稿旨在娛樂或以側重講故事來提供信息。”獲得首屆普利策特稿寫作獎的記者喬恩·富蘭克林在論文《為故事而寫作》中提出“特稿是一種非虛構的/短故事形式”的觀點。在甄别一篇報道是否為優秀特稿的時候,普利策評獎的條件是:“除了具有獨家新聞、調查性報道和現場報道的共有的獲獎特質外,特稿主要是考慮高度的文學品質和原創性。”

特稿作為一種新興的新聞文體,究竟靠什麼赢得受衆的青睐?除了故事化的形式和受衆的審美、閱讀的期待心理等外在因素,特稿它在題材選擇、表達方式上又有不同之處:

特稿的定性

紀實特稿首先要是新聞,但又一種有别于通常消息、報道的特殊的新聞。特稿是一種新聞故事,又是帶故事的新聞,它與一般的通訊相比較,篇幅更長、最接近文學。它所涉及的人或事物比較複雜,同時有大量的細節和情感穿插在其中,對文字要求也很高。

特稿就是把身邊闖進了你的生活的百姓在這個時代背景下發生的離奇古怪、驚天動地、感人肺腑、看似平常經過提煉又不平常的人和事,用特别的筆法,生動的語言,寫出别具特色情節的,讓人看了不敢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真實故事的稿件。

美國新聞學教授詹姆斯·阿倫森在《特稿寫作與報刊》中指出:“特稿,通常指報刊上篇幅較長的某類稿件,這類稿件沒有正規的新聞導語,寫的是有關某人、某個機構的一樁新聞事件,或某一政治事件或社會事件。”

特稿在中國

《華西都市報》的創始人、前總編席文舉是當代中國特稿(他當時叫特别報道)的“催生婆”;張建新就是特稿走紅的第一功臣。他曾任《華西都市報》編委,并長期擔任特稿部主任、“特别報道”主編,對特稿特有研究。張建新認為紀實特稿的“特”在它的文學包裝上。新聞特稿具有可讀性和故事性,就需要作者按照讀者的審美情趣和閱讀心理,運用文學手段來包裝新聞特稿。通訊與新聞特稿相比,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在于新聞的真實性、時效性、受衆性。不同之處,二者最主要的不同在于,新聞特稿更強調可讀性和故事性。而可讀性和故事性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文學手段來包裝。新聞特稿運用和借鑒文學藝術手段來表現人物和事件,比通訊借鑒和運用文學藝術手段更徹底、更集中、更廣泛。從這個意義上講,通訊與新聞特稿是不相同的。在保證新聞特稿新聞真實性的前提下,我認為,文學的各種手段都可以用來“制作”包裝新聞特稿。

特稿的特點

第一,真實是新聞紀實作品的生命。

首先,從真善美的美學意義上講。一切精神産品,包括新聞紀實作品,最高境界都是追求真善美。其次,新聞紀實作品隻有真實,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再次,人性的共性與複雜性決定新聞紀實作品要強調真實性。總而言之,不論是從追求真善美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也是精神文化産品的最高境界出發,還是要使你的作品有震撼力,令人信服,都必須強調生活的原生态,必須寫出人性的共性與複雜性,隻有這樣,我們的作品才有震撼力,才有沖擊力,而要達到這個效果,我們始終要把真實性放在第一位。

第二,深入采訪是保證新聞紀實作品真實性的唯一途徑。

要保證新聞紀實作品的真實性,唯有深入采訪,沒有其它捷徑可走。首先,采訪以前一定要準備充分。在确定一個采訪對象後,要廣泛搜集與之相關的背景和外圍材料,然後拟定采訪提綱。其次,要多方采訪,多側面的采訪。《人民日報》的幾個記者在蘭考實地采訪了兩三個月。徐遲這樣的大作家寫《歌德巴赫猜想》,在中科院跟着陳景潤采訪了幾個月甚至長達半年,他是花這樣的時間這樣的力度才寫出那麼優秀的作品。因此,經典的東西,流傳于世的東西,是花了大功夫費了大氣力的,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寫出一個經典的東西。

第三,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提煉文章的立意與意境。

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提煉文章的立意與意境,才可以保證文章的新銳和視覺沖擊力。所謂“新銳“,“新”就是新鮮、生動,“銳”就是小而尖,像刀子那樣蠻尖蠻尖才有殺傷力。“視覺沖擊力”這個詞是一個文藝評論家針對《知音》,提出來的一個概念。

第四,題材要有張力,要能以小見大。

特稿打動人心的地方首先表現在題材選擇方面:從小處着手,将時代背景下的大問題以微觀角度來剖析,縱深的看,注重新聞的題材與時代背景的結合,避免空泛的說教。如《中國青年報》《冰點》專欄的創刊号文章《最後的糞桶》是以了解返城知青生活狀态如何的大背景下講述北京返城知青掏糞工人的生存狀态,報道真切地表現了為都市喧嚣與冷漠所遮蔽的善良情懷,以及他們的自尊與敬業精神,引起很大的反響。

選擇讀者真正關注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來發掘報道題材,表現“小人物,大問題”,在題材選擇上着重具有普遍關注、具有普遍閱讀興趣的題材,人物很小,但反映出的社會問題很大,社會輻射力很強。作為特稿的選題,首先它應該是新聞,是鮮活感很強的東西。其次它最好是能夠體現時代特征的典型事例。不管是新聞事件還是愛心故事,從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從具體的新聞事件入手,以小見大。如在反映房地産市場的有待規範的問題上,可從普通老百姓的買房故事落筆,這樣可使報道有了親近感,拉近了報道與讀者的距離,變抽象為具體。

第五、紀實特稿要有特色的表達,要能講好故事。

特稿寫作非常重要的一個不同是:重視細節寫作,精彩傳達事實。細節是特稿的主要事實,逼真描寫細節,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通過細緻入微的細節白描,生動、傳神地傳達事實的真相,給受衆營造想象的空間,深深地打動人心,這正是文字的魅力,純粹圖象的報道,絕不可能産生這樣的效果。所有的細節描寫都是建立在真實基礎上,借助文學的手法,但沒有超越新聞真實的範疇。

特稿的稿費标準

因為紀實特稿題材難尋,采訪不易,且寫作起來非常嚴謹,編輯要求相當苛刻,故其稿費也相應較高,普遍的稿費标準是每千字,從200元-2000元。一般的雜志,在不要求一稿一投的情況下,稿費便是千字200元起價;如果要求獨家首發,則稿費标準為千字500-2000元,而且還是稅後。

在衆多刊發紀實特稿,并大嘗甜頭的報刊雜志中,《知音》、《家庭》兩家雜志,以及《華西都市報》,都是1000字1000-2000元。《婚姻與家庭》、《前衛》等雜志是1000字600元……除此以外,更有不少報刊還對特稿作者有額外的待遇:《知音》國内版一般稿酬每千字1000元,每期參加評獎,如獲讀者好評,該刊另外支付1萬元的提名獎,年底再從全年的提名作品中評出一、二、三等獎。

一年内在《知音》上稿三篇優秀紀實稿件以上者,雜志社将适時安排東南亞筆會和北美洲、歐洲、澳洲筆會,同時可以成為簽約作者。《華西都市報》也每年兩次組織作者參加國内和歐洲筆會,筆會産生的所有費用由報社全額報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