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彜族

涼山彜族

中國民族之一
涼山彜族自治州位于中國四川省南部,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北段,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北起大渡河,南臨金沙江。這裡是中國彜族最大的聚居區。一般簡稱為涼山州或涼山。其中火把節是他們的傳統節日,每年因為火把節都能吸引很多的遊客。
    中文名:涼山彜族 外文名: 别名:彜族 著名節日:火把節 分布:四川一帶

簡介

涼山彜族

自治州位于中國四川省南部,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北段,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北起大渡河,南臨金沙江。這裡是中國彜族最大的聚居區。一般簡稱為涼山州或涼山。首府駐西昌市。轄1市16縣(西昌市、木裡縣、鹽源縣、德昌縣、會理縣、會東縣、甯南縣、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喜德縣、冕甯縣、越西縣、甘洛縣、美姑縣、雷波縣)。面積60114.6平方千米。1994年人口371.1萬,以彜、漢、藏族為主。唐、宋時分屬雲南地方政權南诏國、大理國。元屬建昌路、馬湖路,隸雲南行省始設土司。明屬建昌衛,洪武間改隸四川。清屬甯遠府、馬邊廳、雷波廳。

資源富集

涼山是一個資源十分富集,開發潛力巨大的地區,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确立的“攀西資源綜合開發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和國家領導人曆來對這一地區的資源開發和經濟社會發展十分重視,小平同志曾盛贊“這裡得天獨厚”。1991年以來,江澤民、胡錦濤、李鵬、朱容基、喬石、李瑞環、吳邦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到涼山視察,四川省委、省政府也先後四次在西昌專門召開資源綜合開發會議,對涼山優勢資源的開發和加快涼山經濟社會發展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寄予了極大的期望。 

涼山沿革

涼山在各個曆史時期有着不同的稱謂,漢代稱越嶲郡,隋唐稱嶲州,南诏時改為建昌府,元朝置羅羅斯宣慰司,明朝定為四川行都司,清朝設甯遠府,中華民國時稱甯屬。公元1952年10月1日,涼山彜族自治區(州級)成立,隸屬當時的西康省。1955年4月西康省撤銷建制,更名為涼山彜族自治州,改屬四川省;1978年西昌地區建制撤銷,原所屬八縣并入涼山彜族自治州。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彜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彜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彜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節慶期間,各族男女青年或點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或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并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旅遊景點

“風景這邊獨好”。涼山州境内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現在已基本形成熱點的“旅遊風景線”,在國内外享有盛名。有古人譽為“川南勝境”的泸山─邛海,有聞名中外的東方“女兒國”──神秘的泸沽湖,有集“野、奇、峻、幽、險、秀”為一體的無限風光“螺髻山”;有舉世聞名的東方“休斯頓”──西昌航天城;有三萬年大自然寫意造化的“土林奇觀”……西昌作為州府,在其市政開發新區内建立起來的“涼山民族風情園”,則以人文景觀──民族民俗旅遊的鮮活形式,按照民間獨具風采的民族文化圖式,以寫意手法再現涼山風土文化的有形實體,展示彜族人文精神的自然原色。

最新資訊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躍的元素,是推動國家、地方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内在動能。作為溝通人與人、文化與社會關系的彜族文化遺産傳承人,肩負文化使命,勇擔社會責任,成為彜族文化的繼承者、守望者、傳播者和創造者,在傳承彜族文化和推動地方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彜族文化遺産傳承人進行的彜族文化傳承活動,是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中展開的。鄉村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空間,是彜族文化遺産踐履的時空場域;人是文化空間的靈魂性要素,彜族文化遺産傳承人在彜族區域性的一切社會文化活動,具有地域生機和生活意義,并以其鮮活的文化載體和獨有的身心感知狀态,深刻、形象地诠釋了彜族文化的民族性地域特色。

據貴州民族大學官網消息:為了充分展示貴州民族大學的辦學成果,弘揚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5月15日,貴州民族大學彜族文物藏品專題展暨王富慧老師捐贈彜族文物儀式在貴州民族大學大學城校區思雅圖書館舉行,校黨委書記褚光榮,校黨委副書記、校長王林,校黨委委員、副校長熊元、任達森,校黨委委員、組織部部長奉振出席,各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師生代表參加。儀式由熊元主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