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18沖鋒槍

MP18沖鋒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槍
MP18I式沖鋒槍在一系列閃電戰之後,1914年9月,德軍被協約國軍隊阻于馬恩戰役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從而轉入一系列的狙擊戰、炮擊戰和塹壕戰。
    中文名:MP18沖鋒槍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Kugelspritz 國家:德國 口徑:9毫米 全重:4.17千克 槍長:815毫米 射速:400發/分 有效射程:150米 供彈方式:20/32發彈匣 彈頭初速:380m/s 原理:自由機槍

簡介

說起在西方平淡無奇,但卻在中國大放異彩的武器,人們首先會想到駁殼槍。但實際上,被中國人俗稱為“花機關”的MP18∕28式沖鋒槍也是“牆内開花牆外香”的典型。其在舊中國的實際地位,還在大名鼎鼎的駁殼槍之上。nullMP18是德國伯格曼公司于1918年推出的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沖鋒槍。這款劃時代的産品生不逢時,剛量産德國就戰敗投降了,因此在西方世界沒多大名氣。

進入20年代,伯格曼公司又推出了其改進型MP28 Ⅱ式沖鋒槍。null由于戰敗後德軍被協約國嚴格限制軍備,因此包括MP18∕28式沖鋒槍在内的大批剩餘軍火,便大量銷往戰亂頻仍的中國。

MP18∕28一流入中國,便以其火力猛烈、堅固耐用、操作維護簡便而獲得了中國各派武裝力量的青睐。由于當時中國極度缺乏自動火器,因此MP18∕28被各派武裝力量當成輕便的手提機槍來使用。目前有據可查的MP18式沖鋒槍在華最早使用記錄,是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革命,炮轟總統府時,時任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警衛團第2營營長的葉挺,手持1支MP18,為當時已懷孕的宋慶齡殺出一條血路。

發展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鬥轉入塹壕戰,先是猛烈的炮火襲擊,然後步兵上刺刀進行集群沖鋒,步兵以密集隊形集群沖鋒會遭到機槍的火力導緻大量傷亡。一戰後期德國軍隊為打破塹壕戰的僵局采用一種稱為“暴風突擊隊”的小分隊“滲透突擊戰術”,當時機槍的重量大不适合單兵便攜需要近距離的火力猛烈而又輕便可靠的單兵使用輕武器,1917年德國研制了使用手槍子彈的自動武器來配合滲透突破塹壕的突擊戰術。定名為MP18,設計者為胡戈·施邁瑟,後來經過改進而成MP18Ⅰ,由伯格曼兵工廠生産,MP18沖鋒槍

MP18沖鋒槍

MP18沖鋒槍采用自由槍機原理,适合該閉鎖系統是魯格手槍使用的9mm口徑派拉貝魯姆手槍彈 (9×19mm Parabellum)。為能有效散熱采用開膛待機方式,槍機通過機匣右側的拉機柄拉到後方位置,卡在拉機柄槽尾端的卡槽内實現保險。這樣的固定方式不夠保險,意外受到某種震動時拉機柄會從卡槽中脫出,導緻槍機向前運動擊發槍彈發生走火MP18最醒目的特征是槍管上包裹套筒,套筒上布滿散熱孔,連續射擊有利散熱MP18沖鋒槍隻能全自動射擊,預見到會有大量的彈藥消耗量。德軍計劃的暴風突擊隊包括配備MP18的槍手與配備運輸彈藥推車的彈藥手。德軍突擊隊的士兵把MP18沖鋒槍稱為“Kugelspritz”可譯成“子彈噴射器”(bullet squirter)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