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姓

袁姓

姓氏
袁姓,中華姓氏之一,屬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最早出自妫姓,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為古帝王虞舜之後,始祖是袁濤塗。袁姓發源于河南太康,西漢初年,孫袁爰,舉家遷回陽夏定居,并成為當地望族。東漢有袁姓播遷河南汝南。魏晉南北朝時期,袁姓遷往河東太原、京兆、華陰、河北東光、襄陽、彭城。西晉末年,八王之亂,許多居于中原的袁姓士族渡江南下,曆東晉、宋、齊、梁、陳,多因仕宦而散居江南各地。唐宋時期,袁姓仍為中原大姓,這一時期,還有部分袁姓徙居浙江杭州、甯波、奉化、鄞縣及四川成都、江西南昌、福建福安等地。宋末,袁姓又徙居于今湖北丹陽,安徽廬江,江蘇無錫、揚州、南京等地。宋元以後,袁姓子孫輾轉徙居到全國各地。如今,袁姓人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四川、河北、江蘇、河南、江西、浙江等省較多,約占全國漢族袁姓人口的54%。袁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59位。據2016版《姓氏名人故事》,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33位,人口約有700萬,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54%。
    中文名:袁姓 外文名:Yuan 得姓方式: 得姓始祖:袁濤塗(也有人認為是袁政) 主要郡望:汝南袁氏,陳郡袁氏 主要堂号:卧雪堂,守正堂等 著名人物:袁紹,袁可立,袁天罡,袁世凱,袁隆平 人口排名:33 百家姓排名:59 姓氏分布:四川、河北、江蘇、河南、江西、浙江等

曆史發展

姓氏源流

一、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妫姓,即為古帝王虞舜之後。出自西周時期陳國開國君主陳胡公滿之裔孫伯爰,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唐朝學者林寶所著的《元和姓纂》載,袁氏源于“妫姓,舜後陳胡公滿之後。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恬,恬生仲牛甫。甫七代孫莊伯,生諸,字伯爰,孫宣仲濤塗,以王父字為氏。字或作‘爰’‘轅’, 其實一也“。由于上古時期,爰、袁、轅、猿、榱、援同音同用,所以爰姓也作袁姓。

二、袁姓源于姬姓,出自軒轅氏皇帝居所轅邑,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軒轅氏,又稱玄袁氏,為少典氏之子,因共族擅制作大車轅,駕車周流天下,故而稱軒轅氏。其居住地又因黃帝軒轅氏而命名軒轅之丘,軒轅氏起兵革炎帝,以車帳相結為營,世稱“行轅”。軒轅氏初建都于有熊之墟(今河南新鄭州),在所居之地,有族人以轅為名命稱其邑,後稱為袁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袁,後衍遷河北,是為河北袁氏。

三、袁姓源于改姓,屬于長者賜姓為氏。

據史書《明史》記載,明朝崇祯年間,山東東明人袁葵任洪洞縣令時,在災荒之年收養了數百個百姓遺棄的幼兒。災荒過後,袁葵又讓百姓們各自把孩子領回去。在袁葵離任時,這些百姓紛紛抱着曾被袁縣令養育的親骨肉,懇切要求讓這些孩子随袁葵姓。請他一一賜予他們名字。袁葵滿足了他們的要求。這些外姓的後裔子孫為紀念袁葵的恩德,大多世代稱袁氏。

四、袁姓源于漢化改姓為氏

1、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皇族拓跋氏族,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鮮卑拓跋氏族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太和十八年( 494年)遷都洛陽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其中即有胡姓漢化的内容。他将皇族姓氏“拓跋”改為漢姓元氏,成為朝中第一姓, 自己就稱為元宏。到了隋朝時期,一些拓跋氏後裔已經分不清元、袁二姓的區别,故而有稱袁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2、源于高車族,出自魏晉南北朝時期高車族袁纥氏族,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3、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土默特部乞袁氏族,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紙。

4、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在今滿族、瑤族、彜族、白族、朝鮮族、藏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袁氏族入分布。

遷徙傳播

袁姓發源于河南太康,轅告徙居河洛之間,而袁政因把轅改為袁,因而也有人認為袁政是袁姓的得姓始祖。

西漢初年,袁政11世孫袁爰,被封貴鄉侯,複舉家遷回陽夏定居,并成為當地望族,号稱陳郡袁氏。東漢有袁姓播遷河南汝南,到袁爰八世孫袁安時貴顯榮耀,因其不避權貴,為時人所稱頌,又因袁安的子孫後代,累世官宦,四世三公,盛于東漢,“汝南袁氏”遂成為東漢的著姓。到東漢末年,袁姓有袁紹稱雄河朔,袁術僭号壽春,皆名噪一時。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陳郡袁姓遷河東太原,有陳郡的袁煥(袁安叔父袁璋的後裔)遷京兆,後又分出華陰一支,袁紹次子袁熙的裔孫袁令喜,世居河北東光;袁術敗後,子孫散逃于襄陽;居彭城者,出自陳郡,為袁生之後。西晉末年,八王之亂,中原動蕩,晉室南遷,許多居于中原的袁姓士族渡江南下,曆東晉、宋、齊、梁、陳,多因仕宦而散居江南各地,另外還有許多袁姓人聚居在江西袁州宜春郡,形成當地大族,袁州也因袁姓聚族而居得名。

隋唐時期,袁姓子孫旺于江南,而中原袁姓依然繁衍不衰,而且有資料表明唐宋時期袁姓仍為中原大姓,這一時期,還有部分袁姓徙居浙江杭州、甯波、奉化、鄞縣及四川成都、江西南昌、福建福安等地。

宋末,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進擾,袁姓又徙居于今湖北丹陽,安徽廬江,江蘇無錫、揚州、南京等地。

宋元以後,袁姓子孫輾轉徙居到全國各地。

在近代史上,袁世凱妻妾成群,家族龐大達千人,分居全國各地,僑居美、英、法、德、日、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港、澳、台。至此袁姓人已遍布海内外。

如今,袁姓人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四川、河北、江蘇、河南、江西、浙江等省較多,約占全國漢族袁姓人口的54%。袁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59位,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33位,人口約有700萬,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54%。

得姓始祖

袁姓得姓始祖為袁濤塗,但也有人認為袁政是袁姓的得姓始祖。

陳胡公滿的裔孫有名靖伯庚者,靖伯庚的第9世孫名諸,字伯爰,伯爰孫濤塗,以祖父的字“爰”為氏,史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爰”和“袁”在古時通用,爰氏亦為袁氏。又因上古時爰又寫作“轅、遠、援、援”等字,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别以這六個字為姓。《袁樞年譜》雲“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濤塗的後代世居陽夏,秦朝末年,傳至轅告避難徙居河洛之間,告少子名政,以袁為氏,其子孫後代未再混用。于是袁濤塗即成為袁姓得姓始祖。

人口分布

如今,袁姓人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四川、河北、江蘇、河南、江西、浙江等省較多,約占全國漢族袁姓人口的54%。袁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59位,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33位,人口約有700萬,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54%。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陳郡:秦置陳郡,治所在陳縣(今河南省淮陽)。西漢為淮陽國,東漢為陳國,獻帝時改陳郡,均治陳縣(今淮陽)。隋唐為陳州淮陽郡。此支袁氏為濤塗直系商孫。

汝南郡:漢時置郡,治所在上蔡(今屬河南省上蔡西北)。東晉治懸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此之袁氏為陳郡袁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袁安。

河南郡:漢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陽(今河南省洛陽)。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于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彭城郡:指今江蘇徐州。秦置彭城縣。西漢後期一度以楚國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蘇省徐州)。東漢建彭城國。以後或為彭城郡,或為徐州,均治彭城。彭城縣于元初撤銷,并入州治。此之袁氏出自陳郡,為袁生之後。

東光縣:西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以秦時胡蘇等地置東光縣,治所在今河北東光。京兆郡: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魏改建京尹郡,“尹” 為太守。唐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

華陰縣:春秋時晉地。漢高帝八年置華陰縣,以在華山之北,故名。治所在今陝西省華陰市。太原郡:秦漢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治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濮陽郡:地在今河南省濮陽西南,古黃河南岸。漢魏為東郡治所。晉建濮陽國,改濮陽郡,均治古濮陽。北魏移濮陽郡治所于鄄城(今山東省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陽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後德勝北城為濮陽,就在黃河邊上。這一-帶是河道變動頻繁之處,宋金之際,黃河主流南趨,濮陽便遠離黃河。

陳留郡:秦時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開封東南陳留城。曆代均置。1957年并入開封縣。又西漢為陳留郡,治所在陳留縣。北魏時治浚儀,隋唐為汴州陳留郡。

襄陽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襄陽(在今湖北省襄樊)。隋唐為襄州襄陽郡,宋為襄陽府,元改路,明清仍為府,民國廢府。此支袁氏出自汝南郡,為袁術之後。

宜春縣:隋置袁州,治所在宜春(今屬江西,漢即名宜春,晉為宜陽,隋恢複原名)。元為路。明清有袁州府,民國廢府。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市。

堂号

卧雪堂:東漢袁安沒做官的時候,客居洛陽,很有賢名。一年冬天,洛陽令冒雪去訪他,他院子裡的雪很深,洛陽令叫随從掃出一條路才進到袁安屋裡。袁安正凍得蜷縮在床上發抖。洛陽令問:“你為什麼不求親戚幫助一-下?”袁安說:“大家都沒好日子過, 大雪天我怎麼好去打擾人家?”洛陽令佩服他的賢德,舉他為孝廉。這就是卧雪堂的由來。

守正堂:袁安為人嚴謹,後來做了楚郡太守。當時楚王謀反,株連了數千人。袁安處理這個案子時,審清問明,釋放了四千多人。後來外戚窦氏擅權,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以望立堂的有:陳郡堂、汝南堂、彭城堂、襄陽堂、河南堂、京兆堂、太原堂、濮陽堂、陳留堂、宜春堂、華陰堂、東光堂。

此外還有:懷楚堂、維則堂、介禳堂、介江堂、介祉堂、宗臣堂。

宗祠楹聯

登龍望重;倚馬才高

上聯指南朝梁袁昂,雅有人鑒,入其室者稱“登龍門”。下聯指晉朝袁宏,于軍中作書,倚馬立就。

昂駒世德;倚馬家聲

汝南世德;惠政家聲

名賢世德;才子家聲

汝南:袁姓郡望②惠政:指袁安,東漢明帝時楚郡太守河南尹,以政令嚴明著稱。③名賢:袁盎,漢文帝時為中郎,淮南王遷蜀,盎谏不聽。王死,盎請立其三子皆為王,由此名重朝廷。以數直谏,調為隴西都尉,為吳相,吳王厚遇之。④才子:袁枚,字子才,清代詩人,少負才名。為乾嘉年間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铨合稱“乾隆三大家”。著有《小倉山房文集》《随園詩話》等。

仁風世德;瑞雪家聲

上聯典出東晉文學家、史學家袁宏。下聯寓指東漢政治家袁安。

遠古啟姓;汝南流芳

揚風惠政;卧雪清操

揚風仁政;卧雪清操

①汝南流芳:典指東漢大臣袁安,出身汝南望族。②揚風仁政:典指袁宏。③卧雪清操:典出袁安。

忠臣孝子;四世三公。

①忠臣孝子:南朝宋袁粲官左仆射,出鎮石頭城,為劉僧敬所害。其.子以身衛父。粲日:“我不失為忠臣,汝不失為孝子。”遂俱死。②四世三公:東漢袁安、子敞、孫湯、曾孫逢為“四世三公”。

袁姓楹聯

文物保護

袁林

袁林,又稱袁公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為袁世凱的陵墓所在地。陵墓按照明、清皇陵的格局,其建築以我國古典建築規制為體,西洋建築風貌為用,中西合璧,風格迥異,為我國陵墓建築史上的一個創例,具有較高的曆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壽公祠

壽公祠,又稱壽山将軍祠。在齊齊哈爾市龍沙公園内。1926年為紀念清末爰國名将壽山将軍所建。三進式院落,由山門、前殿、後殿、東西廂房等組成,占地1650平方米。壽山(1860-1900),袁姓,字眉峰。是明末兵部尚書袁崇煥後裔,生于瑷珲。1894年中日甲午戰争中,壽山将軍英勇殺敵,屢建戰功。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為駐瑷珲鎮邊軍統領。次年,沙俄入侵我國江東六十四屯,壽山派人保護旗屯。光緒二十五年升任瑷珲副都統,光緒二十六年清政府命壽山署黑龍江将軍,同年七月沙俄以十多萬大軍向我國進攻,壽山将軍奮勇抗擊,最後以身殉職,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祠堂已整修一新,原“眉峰殉難碑銘”,重新複立于祠堂内。

姓氏名望

先秦兩漢

袁盎,性剛直,有才幹,西漢名臣。

袁安,東漢名臣,曾任河南尹,斷案公正,京師肅然。

袁滂,東漢大司徒,四世五位三公之一。

袁紹,字本初,東漢末軍事家,讨董卓時被各路諸侯推為盟主。東漢末為司隸校尉,後在與各地方勢力的混戰中,據有冀,青,幽,并4州,成為當時地廣兵多的割據勢力。

袁術,袁紹弟,東漢末軍事家。

魏晉南北朝

山松,西晉吳郡太守,性情秀遠,擅長音樂,歌《行路難》聽者無不流淚,與洋縣之唱樂,桓伊之挽歌,并稱“三絕"。

袁樞,南宋史學家。著有《通鑒記事本末》四十二卷,記239事,個自獨立成篇,為我國第一部記事本末體史著作。

袁宏,東晉文史學家。

隋唐五代

袁天罡,益州成都(今屬四川),人。隋朝大業年間,任資官令。唐朝武德初年,任火井令。以善相面聞名天下。

袁郊,唐朝文學家。

宋元

袁琛,字朝玉,号昆山,今浙江龍遊縣人。宋仁宗慶曆年間進士,官至兵部尚書、銀青光祿大夫,複官大司馬。

袁樞,字機仲,建州建安縣(今福建建瓯市)人,隆興元年(1163年)進士,南宋著名史學家,著有中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學著作——《通鑒紀事本末》。

袁采,字君載,衢州信安縣(今浙江常山縣)人,隆興元年(1163年)進士,官至登聞鼓院監事。

明清

袁義,廬江人,羽林右衛指揮同知,從征雲南,曆官楚雄衛指揮使、都督佥事。

袁宗道:(1560-1600) 明代文學家。湖廣公安人。與弟弟宏道、中道志同道合,人稱"公安三袁"。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學家。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合稱“公安三袁”。世人認為他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為明代文學反對複古運動主将。

袁中道:(1570-1623) 明代文學家。湖北公安人。與袁宏道、袁宗道合稱“公安三袁”,明代中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并稱“文三袁”,明末遼東,袁崇煥、袁可立、袁應泰并稱“武三袁”。

袁了凡(1533-1606),字慶遠,初号學海,後改為了凡,浙江嘉善人。明朝思想家、慈善家。萬曆十四年(1586)進士,袁了凡在佛學、農業、民生、水利、醫學、音樂、幾何、數術、教育、軍事、曆法和太乙六壬奇門“三式”絕學等,莫不洞悉原委,撰有成編。袁了凡是大藏經《嘉興藏》的最早倡刻者。代表作《了凡四訓》。

袁可立(1562-1633),字禮卿,号節寰,又号閑閑居士,睢州城(河南睢縣)人。明代著名的清官廉吏和軍事戰略家,抗清名将。累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等。曆明萬曆、泰昌、天啟、崇祯四帝,為“四朝元老”之臣,诰“五世恩榮”之賞。

袁崇煥(1584—1630年),字元素,一字自如,中國傑出軍事家,明末著名抗擊後金的将領,官至明末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

袁樞,字伯應,另字環中,明朝睢州人,書畫家,以父袁可立的功德,被授官詹事府錄事。又升任太仆寺丞、戶部郎中,又升任河南參政。

袁于令,明末清初戲曲作家。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簡齋,晚年自号随園主人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詩人、散文家。乾隆四年(1739)進士,選庶吉士,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铨合稱“乾隆三大家”;與趙翼、張問陶合稱“性靈派三大家”。

近代以來

袁世凱

袁世凱,中國近代史上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新軍的首腦。早年在朝鮮駐軍,擊敗日軍。歸國後在天津小站督練新軍。清末新政期間推動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滿清,統一國家,并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當選為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袁世凱後來于1916年洪憲稱帝,自立為皇帝,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但終歸失敗。

袁世凱于清末投身行伍,自道台、督撫累升,至入值軍機,清朝滅亡前夕貴為内閣總理大臣,是清朝末年的頭号權臣。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經南北議和,合法就任臨時大總統。1913年當選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1915年底袁世凱複辟中華帝國,自稱皇帝,年号“洪憲”,意為弘揚憲政。前雲南都督蔡锷領導軍閥護國軍北上讨袁,袁世凱在内外交困的情況下後廢除帝制,6月6日袁世凱在郁憤中因腎衰竭病死。

袁木(1927-2018),國務院研究室原主任、黨組書記,政協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袁隆平(1930.9.7- 2021.5.22)漢族,江西省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出生于北平,雜交水稻之父,著名農業科學家。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内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十餘項國際大獎。

袁義達:教授,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原主任、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

袁國平(1906-1941),原名袁裕,字醉涵,湖南邵東人。全民族抗戰爆發後,任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後改為東南局)委員、新四軍政治部主任,1941年1月15日,在皖南事變中犧牲,時年35歲。

袁守芳:解放軍總政治部原副主任、上将。

袁俊,江蘇啟東人,中将軍銜,曾任沈陽軍區副司令員、南京高級陸軍學校校長、陸軍指揮學院院長、國防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等職,中國共産黨第十二、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1988年被授予中将軍銜,先後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

袁子欽(1908-1968),又名袁緻卿。福建省上杭縣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軍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軍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幹部部組織統計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幹部部副部長,總政治部秘書長、幹部部部長,總政治部副主任。

袁升平,開國中将。原名袁興旺,中共七大代表、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原委員。1955年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曾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兩枚。

袁也烈(1899-1976),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政治委員。原名炎烈,字樹成,曾用名振武、王國棟,出生于湖南洞口縣袁家垅。1955年9月被授予海軍少将軍銜,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解放勳章。1979年2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頒布文件,追認為革命烈士。

袁亮(1960.6.30-)安徽金寨人,煤炭開采及瓦斯治理專家,煤與瓦斯共采理論主要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占亭,男,漢族,1961年9月出生,陝西扶風人,中共黨員,1983年9月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學曆,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甘肅省“333科技人才工程”、“555創新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甘肅省政協黨組成員。

袁正宏,男,1966年1月出生于江蘇啟東,漢族,中共黨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複旦大學黨委副書記,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 

袁偉民,國家女子排球隊前主教練,1984年起曆任國家體委副主任、全國體總副主席、中國奧委會副主席、國家體育總局局長、中國奧委會主席、中國排協主席、中國奧委會反興奮劑委員會主任,是中共第12屆、15屆中央候補委員,第13、14屆、16屆中央委員。。是中國體育史上第一位由運動員、教練員出身的體育最高級官員。

研究考證

《元和姓纂》載,袁氏源于“妫姓,舜後陳胡公滿之後。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恬,恬生仲牛甫。甫七代孫莊伯,生諸,字伯爰,孫宣仲濤塗,以王父字為氏。字或作‘爰’‘轅’, 其實一也"。

《袁樞年譜》雲:“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

《通志·氏族略》載:“袁氏,亦作‘轅’,亦作‘爰’,妫姓,舜後陳(陳國)胡公之裔。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十八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世為陳上卿。”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袁氏出自妫姓。陳胡公滿生申公犀侯,犀侯生靖伯庚,靖伯庚生季子惛,季子惛生仲牛甫,甫七代孫莊伯。莊伯生諸,字伯爰,孫宣仲濤塗,賜邑陽夏,以王父字為氏。”

《姓氏考略》載袁姓,“望出陳郡、汝南、彭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