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姓

林姓

姓氏
林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東夷一支稱林方,南遷後稱“郴”。林義與曹近似,“木”是建木,也就是天杆圭表,又名扶桑,扶木。二建木并立為林,“林”下為天齊壇台(漸台)。林姓是風姓别支,又作梵。中華書局刊印的《辭海》合訂本載:林 ,“姓也,史謂殷比幹避難長林之山,因以林為氏”。 在民間,比幹一直被尊為“文曲星”。林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47位。2016年,大陸林姓人口約為1416萬,林氏排在第16位;在中國南方林氏排在第4位,福建省林姓人口全約472萬,占全省總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廣東省林氏約311萬,浙江省約184萬;台灣地區林氏約200萬,韓國180萬 ,其他地區約500萬,在全球約2千多萬。林姓人口密度最高為福州、莆田、閩南、粵東及台灣。
    中文名:林姓 外文名:Lin 得姓方式: 得姓始祖:林堅 主要郡望:濟南郡、南安郡、西河郡等 主要堂号:濟南堂、南安堂、九龍堂等

曆史發展

主要源流

1、林姓出自子姓,血緣始祖相傳源自名臣比幹,“三代孤忠”的他以忠正敢言而聞名,後被暴君纣王挖心,他的夫人妫氏逃難到今天河南衛輝、淇縣一帶的長林,生下一個兒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後,賜他兒子林姓,并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縣一帶),此人就是林堅。林姓由他最早發源,後人尊他為受姓始祖。林堅的子孫後來形成了著名的西河郡、濟南堂、下邳、晉安林氏、九牧林等郡望,還有問禮、九龍、忠孝等堂号,成為林姓最大派系。

2、林姓的另一個起源出自姬姓,是東周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0~前720年)的小兒子姬開,他的子孫以他的字“林”為姓。因起源于今河南洛陽一帶,林姓家譜中就稱為河南林。

3、此外,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将鮮卑族等原先丘林姓氏的都改成林姓,并注籍為河南洛陽人。其他少數民族中有滿族的林佳氏和布薩氏也都有改姓林。

總體上看,林姓的發源地還是今天的河南衛輝以北地區,那裡的比幹廟是衆多林姓子孫前去祭祖的聖地。

史載:殷商太師比幹被商王朝纣王所害,正夫人妫(陳)氏甫孕三月,逃出朝歌,于長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字長恩(林氏受姓始祖);周武王牧野大戰敗商軍,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後,旌表比幹忠烈,徵覓其後嗣,命闳夭給比幹在朝歌南汲境内(今衛輝)封墓,夫人攜泉歸周。因泉生于長林石室,周武王賜姓林名堅。念林堅乃商湯之後先王之胄,且能遠避纣亂而不絕其世,乃拜堅為大夫,食邑清河。後封博陵公,食采二千戶,采邑博陵(今河北安平縣),故林氏總堂号為西河堂。

林姓的發源地是今天的河南衛輝以北地區,那裡的比幹廟是衆多林姓子孫前去祭祖的聖地。

遷徙分布

林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列第17位,屬大姓系列,人口約1610萬,占全國人口的1.1%左右。

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林姓首先活動在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的地區,進入東周後,林姓已經散布到甘肅、陝西、山西等地。在随後的秦漢時代,濟南林氏一直占據了林姓群體的主導地位。兩漢、三國、兩晉和南北朝,北部戰亂、中原闆蕩,林姓随中原居民向四周遷移,林姓已經西南到四川,東南抵江浙,西晉末林姓已經渡長江,越過南嶺和武夷山,進入了兩廣與福建。唐朝兩次由河南移民福建,大批林姓先民定居于閩南,林姓的中心開始在東南沿海形成。明末清初,林姓已經出現在台灣。

晉代時期

至晉代,有林堅八十一世孫林穎,林堅公四十六世孫,家族世為西晉重臣,由濟南徙籍下邳(下邳郡)梓桐

林氏鄉,為下邳祖,徐州冠族,生有二子:林懋、林祿。長子林懋,任下邳太守,分出下邳林氏。次子林祿初任琅琊王司馬睿府參軍,黃門侍郎,後佐東晉元帝即位建邺(今南京),匡扶晉室,領合浦太守。晉明帝太甯三年(公元325年)奉敕守晉安郡。林祿為晉安林氏始祖.世代子孫,俱偕顯貴。曆晉、宋、齊、梁、陳諸朝,英才輩出,奕世簪纓。有“一王、二侯、九将軍”之譽。其後都散居福建各地,今其後子孫遍及福建、廣東、海南、江西、浙江、台灣等地。

開皇三年

晉安林十世林茂于隋文帝開皇三年任右丞,定居莆田北螺村,子孫遂成閥閱,經文緯武,奕世簪纓,顯貴南國。傳至閩林十六世林披,兄林韬為阙下祖,弟林昌為台灣霧峰林家祖。批公生子九:林葦、林藻、林晔、林薦、林著、林蘊、林蒙、林邁、林蔇,同時擢為刺史。世稱九牧林,尊林茂

為九牧林祖。

垂拱二年

武後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建置漳州,由陳政之子陳元光任首任漳州刺史。河南光州固始縣的林孔著随從陳政(陳元光之父)将軍在閩廣征戰,屢立戰功,其後浦南(屬今福建漳州市)、福州東園、興化(莆田)及江浙兩廣。

唐末時期

唐末至五代十國,河南光州固始縣的王潮、王審知入閩,立閩國,其後發展成林姓較有影響的支系。有林延皓的“控鶴林氏”、林穆的“陶江林氏”、林碩德的“上街林氏”、“濂江林氏”、林廷甲的“福全後安林”等支。

2011年韓國林氏中央宗親會一行26人再次千裡迢迢,跨海尋根,日前專程抵福建莆田展開谒祖之旅,歸源認宗朝拜媽祖,受到九牧林氏聯誼會熱忱歡迎。

在福建莆田市荔城區西天尾鎮九牧祖祠,韓國谒祖團舉行隆重祭祖儀式,虔誠祭掃“九牧墓”。

對于先祖故土一草一木,他們都感到新鮮、親切,不停地用手中DV和相機拍攝,頻頻向随行翻譯詢問了解。當日下午,谒祖團又赴莆田媽祖故裡賢良港天後祖祠、莆田湄洲祖廟,拜谒享譽海内外的宗親“祖姑”——媽祖林默。

據韓國林氏族譜記載,入韓國林氏始祖林八及在唐代掌過兵權,後因朱溫叛亂,從莆田南下後在泉州惠安縣渡海出國避禍,飄泊到新羅國(今韓國)江華灣登岸,便擇平澤縣栖身。從此後裔支派繁衍,發展至今已達120多萬人。近年來,韓國林氏後裔根據家譜記載,以“林八及”、“邵州刺史蘊公(九牧林林蘊)”為線索,先後三次組團來中國尋根。最終證實“邵州刺史蘊公”為九牧林第六房林蘊,“林八及”為其玄孫,而當時渡海的“彭城”即今泉州惠安縣東嶺鎮彭城村。

東晉初年,莆田九牧林始祖林祿公入閩晉安。傳十世隋右丞林茂,遷居莆田北螺村。五世而至萬寵,生三子:韬、披、昌。唐天寶年間,披公又遷居澄渚烏石(今西天尾鎮龍山村),生葦、藻、著、薦、晔、蘊、蒙、邁、茛,九子皆官刺史,世稱“九牧林家”。據族譜記載,林八及為九牧林六房林蘊玄孫

在莆田賢良港天後祖祠,韓國谒祖團在“祖姑”神像前進香膜拜,并參觀祖祠山公園、媽祖故居等。他們詳細了解媽祖生平故事,解讀明刑部尚書林俊撰寫的林氏《族範》。韓國林氏中央宗親會宗親會會長林都洙表示,能尋根谒祖,追溯先祖豐功偉德,拜谒宗親的驕傲媽祖,心情非常激動。回國後将把更多信息傳遞給林氏後裔年輕人,以不忘根本加強交流,增進兩國宗親血脈情誼。

宋朝時期

宋朝時期,林姓大約有76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98%,排在第十九位。福建為林姓的第一大省,約占全國林姓總人口的5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浙江、廣東三省,這三省林姓占林姓總人口的85%,其次分布于河南、江蘇、江西三省,又集中了9%。以福建為中心的林姓聚集區已經形成。

明朝時期

明朝時期,林姓大約有7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85%,為明朝第二十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林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慢,幾乎沒有增長。福建仍為林姓第一大省,約占林姓總人口的38%。在全國的分布仍集中于福建、廣東、浙江,這三省林姓大約占林姓總人口的82%。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蘇、廣西三省,又集中了10%。從中可以看到宋元明期間,林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北向西南遷移,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春秋時,林氏散居周、魯、齊、衛等地。戰國時期,趙國宰相長林十五世林臯,居九門(今河北省藁城縣西北),生有九子,時稱“九龍十德之門”.魯國林雍後人遷徙到齊、鄒二郡(今山東淄博),漢景帝時分鄒郡之地置濟南郡,遂為濟南林氏。

近現代

時至今日,閩、台、兩廣、海南以及東南亞,日本、韓國等各地林氏宗祠,都常見"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的對聯,這就是對閩林世系"九牧傳芳" 淵源的概括和真實寫照。

韓國林氏共同的先祖名為林八及,唐朝時從惠安彭城渡海出國避禍,漂泊到新羅國(今韓國)江華灣登岸,如今衍生出了180多萬韓國林姓人口。

人口分布

宋朝時期,林姓大約有76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98%,排在第19位。福建為林姓的第1大省,約占全國林姓總人口的58%,約占福建總人口的9%。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浙江、廣東三省,這三省林姓占林姓總人口的85%;其次分布于河南、江蘇、江西,這三省的林姓又集中了9%。以福建為中心的林姓聚集區已經形成。

明朝時期,林姓大約有7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85%,為明朝第20位姓氏。宋、元、明600年間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林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慢,幾乎沒有增長,600年中林姓人口純增加率為1%,淨增加了3萬。福建仍為林姓第1大省,約占總林姓人口的38%。在全國的分布仍集中于福建(38%)、廣東(26%)、浙江(18%),這三省林姓大約占林姓總人口的82%;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蘇、廣西,這三省的林姓又集中了10%。從中可以看到宋、元、明期間,林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西南遷移,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

2016年,大陸林姓人口約為1416萬,林氏排在第16位,在中國南方林氏排在第4位,福建省林姓人口全約472萬,占全省總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廣東省林氏約311萬,浙江省約184萬,台灣地區林氏約200萬,韓國約100萬,其他地區約500萬,在全球約2千多萬;林姓人口密度最高為福州、莆田、閩南、粵東及台灣。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泉州林姓第二多。在近600年間,林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些區别,林姓向華中、華北的回遷是主流。林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占38.4%,A型占28.5%,B型占25.8%,AB型占7.3%。

傳統文化

林氏宗廟

“衛輝比幹廟,天下林氏根”,衆多的林姓子孫來到位于河南省衛輝市的比幹廟,用最虔誠的心來表達他們對“忠義之宗、大義之祖”由衷的敬意。

比幹廟正殿裡供有比幹塑像,比幹三日苦谏卻換來一場挖心,回首這一典故,讓不少後人頓生敬意,“林氏”在得姓之初,就帶着祖宗比幹這種忠義敢谏的本色。

在東配殿另有三尊塑像。他們是比幹的傑出後代,中間是林堅公。因林氏根據地理位置又分為南北兩大支系,右邊為北林所奉林放公(比幹二十四世孫,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著名的“問禮堂”就是得自于他。左邊為南林尊奉的閩林始祖林祿公,為今天福建莆田林氏的祖先。由于諸多原因,莆田林氏家族中有許多人遷到海外,如今,韓國、朝鮮、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一帶林姓多屬這一支。因此,林祿公又被稱作是南林始祖。

此外,西配殿敬奉的是媽祖神像,媽祖即林祿公第二十二世孫林默娘,被敬譽為“天上聖母,海上媽祖”。林默娘是宋朝莆田人林願之女,一生在大海中奔馳,救急扶危,驚濤駭浪中拯救過許多漁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為懷,專以行善濟世為已任。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重陽,她因舍己救人而遇難,年僅28歲。此後,人們紀念媽祖為大義之人,就在湄峰建起祠廟,虔誠敬奉,前來朝拜者,絡繹不絕。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共有媽祖廟2500多座,遍及世界26個國家和地區,信奉者達2億多人。媽祖已經成為年歲豐收和保佑平安的象征,更是人們遠航的保護神。

在比幹廟中緬懷,一杯苦酒就是史書一冊,一滴熱血就是豐碑一座。

姓氏淵源

福上林公來到潘田水口奄定居,因人地生疏,人煙稀少,家中百無一有,生活日見困難,渴望着有适當的人來共同生活,巧遇裕宗陳公從遠方而來,促膝交談,情趣相投,暫住于福上林公家中。原來裕宗陳公是龍川縣出祖遷居興甯瀝陂,因世亂紛紛,轉遷豐順落水科,其本身有一套打鐵好技藝,做工來到潘田與福上林公相遇,同是天涯淪落人,相住日久,情投意合,兩人年紀、性格相當、同樣遭遇,同住水口奄,共同打鐵,克勤克儉,聊以度日,兩人長住之下,你恭我敬,如兄弟骨肉。随之焚香點燭,禱告天地,結拜為義兄弟。福上林公長二歲為兄,裕宗公為弟,後人稱為義祖。

水口奄是豐良至留隍必經之地,常受往來的壞人搶食騷擾,兄弟商量,轉遷到比較僻靜的肚富塘,生活日見好轉,兩人各自成家。裕宗陳公娶洪氏盛氏二妻,生下四子,福上林公娶萬氏,生一子名林九六郎。

以後裕宗陳公二子遷往吉輋黃磜創居,二子遷往廣州方城創居。

林九六郞三歲喪父,四歲喪母,全賴裕宗陳公躬親撫養,林九六郎生得聰明伶俐,活潑可愛,深受裕宗公愛惜,裕宗公四子遷走時,因受九六郎牽挂,沒有跟其親生子同出,留在家中專心撫養林九六郎。

樹大分丫,枝繁葉茂,生息繁延,裔孫衆多,在清朝中葉時有長房十世裔孫名曰林陳繼淳,往潮州考秀才,文章出衆,卻未能中舉,當時的主考宗師,在林陳繼淳的考卷背面點破:文章雖好,姓氏颠倒。常言道:羊有跪乳之恩啊。故此,長老們一緻商定,為報答養育之恩,将林陳改為陳林姓。當年開科考試,一科連中五名秀才,從此,陳林姓誕生,名揚四海,代代相傳。

陳氏穎川堂,林氏西河堂,故陳林氏祠堂為西穎堂;總祠在廣東省豐順縣潘田鎮沙塘。陳恩公為恩義祖裕宗公,福上林公為始祖公。

陳林姓輩序從七世祖起,開始順延:

輩序:祖上萬億兆,京高吉玉由,淑慎和奕世,丕振達方洲,

宏通承先惠,克昌永作裘,維良嘉善慶,大啟毓英流。

閩西源流

先秦時林姓首先活動在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的地區。山東魯國是林姓發祥的第一地,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林姓在魯國得到最好的發展,形成了著名的濟南林氏。兩漢、三國、兩晉和南北朝,北部戰亂、中原闆蕩,五胡亂華,政權更叠,林姓随中原居民向四周遷移。

西晉時,林放後裔林禮由濟南徙籍下邳(今江蘇睢甯縣),生一子名颍。林颍生二子:長懋,任下邳太守;次祿,字世蔭,生于西晉泰始十年(274年),居下邳梓桐鄉。西晉惠帝時,林祿任安東琅玡王府參軍,鎮下邳。西晉永嘉元年(307年),随琅玡王移鎮建邺,除給事中、黃門侍郎。東晉建興元年(313年),從王敦讨杜弢

,立下戰功,封招遠将軍、散騎常侍。東晉建武元年(317年),佐司馬睿即位建康,匡扶晉室,任合浦太守。東晉太甯三年(325年),诏歸,奉敕守晉安郡(郡治今福州市),遷家居晉安,為開閩林氏始祖,稱閩林一世。林祿為東晉元、明、成、康、穆五世良佐,卒後追封晉安郡王,墓葬溫陵九龍崗(今惠安縣塗嶺),其後裔的世系圖稱晉安世系,亦稱閩林世系。傳至十六世,有韬、披、昌三兄弟。林韬,谏議大夫,後裔稱阙下林氏;林披,太子詹事,唐天寶年間授臨汀郡(汀州)曹掾改臨汀令,生九子,葦、藻、著、薦、晔、蘊、蒙、邁、蔇,除子林蔇為布衣外,父子九人于唐德宗至穆宗年間(780—824年)仕官刺史、司馬、長史(一說生九子皆官刺史),後裔稱莆田九牧林氏,又稱唐九牧。林昌,中憲大夫,後裔稱遊洋林氏(遷台灣的為霧峰林氏)。

林氏入閩除林祿這主流派外,據資料記載的還有:唐高宗時随陳政入漳的“浦南林”:唐末随王潮兄弟從河南光州固始入閩的“固始林”,計有七支,稱唐陶江林,濂江林,控鶴林、福全後安林、上街六橋林、陽泰林、元貞林。由光州固始入閩的各支派,稱固始世系。

據《(閩粵贛)林氏重修族譜》、《閩汀武杭林氏族志》、《(新羅)平在坊林氏族譜》、《濟南郡汀州林氏族譜》、《西河林氏福建上杭白砂八郎公世系族譜》等記載,遷入閩西的林姓,大多為晉安世系即林祿的後裔。主要有:一是晉安八世(或稱閩林八世)林玉象的後裔,即二次遷閩的柴林世系:二是晉安八世林玉珍後裔(唐九牧林後裔)。

林祿傳十世林英,天嘉元年(560年)任貴平主簿,由福建莆田北遷江西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林英生子禮,林禮生子士弘。林士弘為閩林第十二世,字世榮,為隋末南方農民起義首領,在虔州(今江西省贛州市)稱帝,建國楚,建元太平。唐武德五年(622年)被唐軍戰敗,退保安成(今江西安福東南)山洞,不久病故,其部屬離散,後裔為避禍改林姓為柴姓。

曆後梁至後周,士弘裔孫柴守禮有個妹妹嫁與郭威(後周太祖),被立為皇後。郭威無子,以守禮之子柴榮嗣立為帝。柴榮即五代後周世宗,繼郭威帝位五年(955—959年),在北伐契丹的征途中患病,回京逝世,其子柴宗訓七歲即位,半年後“陳橋兵變”禅讓于趙匡胤,趙建立北宋,诏封恭帝為鄭王,安置于房州。當時柴榮之弟柴穆率子柴惿等起兵反宋,集兵鄭州,宋太祖遣大軍鎮壓。當時柴太後健在,憂恐不安。開寶六年(973年),宗訓假托病故,默然從房州攜家眷南逃福州避難,居福州濟南山,改柴複回林姓,易名判官,并以山名稱“濟南林氏”。但漢代宣帝時林尊稱盛山東濟南,族人已有“濟南林氏”的稱謂,故宋代始于林判官的林氏族人,稱“新濟南林氏”。

林宗訓易柴複林後,适值北宋進行統一南方的戰争,開寶八年(975年),南唐國為宋所滅,林宗訓又開始開始逃亡曆程,從福州轉移到士弘祖居地莆田,後續遷偏遠荒涼的甯化落籍。林宗訓生子四,朝、寶、厚、嚴,子孫遂分衍閩西及贛南、粵東各地。林宗訓曾孫千六郎諱融,宋神宗時為員外郎,仕南昌太守,宋元祐初(1086年),因兵亂,林融夫人巫氏攜六子(五一郎、五二郎、六三郎、七郎、八郎、九郎)及六三郎(一說五三郎

,又說六郎)之子萬一郎、萬二郎、萬三郎,從甯化石壁遷長汀河田開居。此後,五一郎

、五二郎、六三郎繼遷武平、上杭。八郎徙居濯田巷頭,九郎遷武平中堡。此一世系,稱為“回閩世系”,林宗訓為林姓“回閩始祖”。林融則為閩西長汀、上杭、武平等縣柴林世系林姓始祖。

進入閩西的另一支林姓為九牧林。自宋至清,九牧二房、四房、五房、六房、八房、九房先後有多支遷入閩西上杭、連城、龍岩(今新羅)、漳平等地(因較分散,此目先記述較早遷入的有代表性的宗支,其餘在下文記述)。

九牧六房林蘊後裔林偉(閩林三十五世),宋進士,紹興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1156—1158年)任汀州教授,曾孫文德,名公玉,寶祐四年(1256年)任汀州府甯化縣知縣。景炎二年(1277年),元軍南侵入閩,文德将夫人羅氏、湯氏及其所生五子遷甯化石壁,将夫人黃氏及其所生四子避入上杭縣,後又蔔居長汀河田。南宋末始,文德九子中的四郎(字元嘉)後裔、五郎(字元光)、八郎(字元壽)、九郎(字元全),先後由長汀河田和甯化等地遷上杭白砂花園裡。其中,八郎在此開基創業;九郎移居漳平永福梨仔坪,生三子,移居龍岩龍門裡象山;五郎遷永定西陂嶺開基;四郎下傳之肇紀、佑谟、啟發、文質四代,遷上杭湖洋濑溪等地。

九牧九房林蔇十三世(閩林三十世)林商隐(号起東),原定居大田縣吳山鄉梓溪村,宋慶元進士,自梓溪都頭赴任龍岩縣學正,定居城東,為龍岩九牧九房一世開基祖。

連城林坊鄉始祖伯八,先居劍州(南平)虞欄閣,宋末,因避戰亂隐居清流螺村南山下,後徙居清流李家林家城。元泰定元年(1324年)攜子六十郎遷入連城南順裡水西半徑堡(今林坊鄉)定居。九牧二房林藻之孫,林翺,傳三世直門生十五郎,(閩林二十二世)因避宋末戰亂,從福州甘蔗遷至連城莒溪壁州定居。蓮峰鎮連陽始祖祖誠,原居福州林埔,因遇連城鄉賢許景輝(授武略将軍、任職福州臨江路),兩人識交,将女兒許四娘續配祖誠,元大德元年(1297年),

為避金元亂日,許景輝便攜婿來到連城連陽定居。新泉鎮林屋坪(舊稱陳屋坪)村始祖六四郎,其父伯玉登宋嘉定(1208—1224年)進士,授任連城教谕,将家眷安置在連城揭坊。伯玉生三子:長六四郎,次伯十二郎,三八十郎。六四郎先居連城廟前街,至景定年間(1260—1264年),因受兵?蹂躏,遷至連南陳屋坪;伯十二郎留居揭坊(連城城郊),其裔孫散居城區;八十郎則先遷林坊,後遷壁州。

九牧四房林薦後裔林德(閩林三十世),号靜齊,宋時授閩縣教谕,居德化。生子泉,字流衍,号蒙泉,以歲貢授南京禮部主事。林泉生貢生、京生、晚嗣。晚嗣徙于龍岩集賢裡西坪(今漳平新橋城口)。配王氏,繼配陳氏,生五子: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千四郎、千五郎。千一郎守居西坪。千四郎遷龍岩平寨坊(今新羅東城社興、東新),千五郎遷蔣武(今新羅西陂南石、林邦)。

另據清乾隆二十年(1756年)重修《莆田林氏族譜》(九牧林披長子林葦位下)載,閩林三十世(林葦十四世)林季昌,此宋寶祐四年(1256年)登文天祥榜進士,授惠州推官,生子蔔。其次子積祯為上杭回龍、甯都閃莊安福房祖;三子積?為汀州歸化邵武等地小富房祖;四子積社?位百十郎為汀州河田上杭,江西于都、甯都等地房祖。

郡望堂号

郡望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并擁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為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在今山西省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濟南郡:漢朝時期高祖劉邦設有濟南國。荊楚七國之亂後改為濟南郡,治所在東平陵(今山東章丘),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淄博市一帶。晉朝時期移治曆城(今山東濟南)。北魏時期改為齊州。宋朝政和中期升為濟南府。元朝時期則為路。明、清兩朝均為府。民國時期改府改為山東省省會市。

下邳郡:秦朝時期在今江蘇睢甯西北一帶設下邳縣。東漢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将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南北朝宋國時期改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甯),其時轄地在今北至江蘇省新沂縣、邳縣,南至安徽省嘉山縣,東至江蘇省漣水縣、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帶。東晉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睢甯市、邳州市一帶地區。大金國移睢甯到西北古邳鎮。明朝時期廢黜。

南安郡:西漢時期置縣,治所在狄道(今甘肅隴西)。東漢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漢陽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肅隴西渭水南岸),其時轄地在甘肅隴西縣東部及定西、武山縣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梁國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時轄地在今福建省中南部各縣,為福建全省三郡之一,轄興、泉、漳三地。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為縣。

晉安郡:亦稱南安郡。東漢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漢陽郡置南安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肅隴西渭水南岸)。其時轄地在甘肅隴西縣東部及定西、武山縣一帶地區。隋朝初年即被廢黜,一說是在宋朝初年被廢黜。

堂号

濟南堂:以望立堂。

下邳堂:以望立堂。

南安堂:以望立堂。

晉安堂:以望立堂。

西河堂:以望立堂。據林氏族譜載,林氏得姓始祖堅公,是殷商忠直之臣比幹之子。比幹被暴君纣王剖心殺死。比幹正妃夫人陳氏懷孕逃往牧野(今河南淇縣)生男名泉。周武王即位,旌表忠烈,徵其後嗣得泉,因泉生于長林山,故賜姓林,易名堅。考河南淇水,地處古黃河之西,世稱西河,故林氏郡望為西河。“西河堂”名源此。

九龍堂:比幹的子孫林臯,在戰國時任趙國宰相,權傾一時,德高望重。他有子九人,受家風影響,各有才能,被人稱為“九龍”,他們家族也被稱為“九龍門”。加上林臯,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見稱,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稱為十德堂。在客家人中,林氏的郡望還有西河郡,原因為其中一支林氏客家人的始祖來自西河郡(今鄭州附近),其堂聯為“九龍世澤十德家聲”。

九牧堂:唐朝時,閩林始祖林祿的孫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職。他先後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後來生了九個兒子,九子後來都做了州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稱州。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松蔔堂:為江蘇省丹陽縣林氏支宗的堂号。丹陽林氏肇于宋代。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福建省進士林芳,字逢春,出任丹陽縣令,此後便長住于此。林芳的長子伯一居于城邑,次子伯二定居南郊松蔔。從此,福建林氏在丹陽繁衍生息。丹陽林氏“松蔔堂”的後人,按行序排列分為松蔔、城市、北莊、大華等支。主要分布在大華、埤城、丁家壩、林家橋、北莊、繞莊、孟河、魏村、張莊、黃墟、董庵等地。在縣城裡,林氏族又分孽成金鬥鋪、寺前鋪、晉地墳、虞巷、安巷等族系。至2000年5月8日,丹陽在籍林氏宗人達21868人。林氏在丹陽所出的知名人士有林福源、林琴、林懿均、林肇燦、林?等,均編入新修《丹陽縣志》。林氏宗譜始修于明成化年間,至1950年共修譜十次。

十德堂:來源于比幹的子孫林臯,在戰國時任趙國宰相,權傾一時,德高望重。他生有子九人,受家風的影響,各有才能,德才兼備,被時人稱為“九龍”他們的家族也被稱為“九龍門”。加上林臯,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見稱,故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稱為“十德堂”。

忠孝堂:來源于皇帝禦賜的堂号,因這支林氏人的史祖林悅以忠孝見稱而得名。“忠孝堂”在客家人曆史上,還有一支林氏因躲避元初對林氏漢人的屠殺,被迫改姓楊,俗稱“新楊”,其也是林氏後裔。

敦本堂:又稱“林月汀宅”,俗稱“大厝底”,位于台灣省南投縣山鎮菜園路4号。已毀于1921年地震。屬于三級古迹。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迄今亦有近百年的曆史。屬于台閩标準四合院建築,乃當時竹山清武官林月汀所建立,故屬私人宅院。該堂主體木質構造,為台灣十大古厝之一,亦為台灣雕工最為精美者。該堂為二落式建築,第一落屋頂為馬背式,門廳前具寬廣檐廊,并于壁面題字作畫。左壁彩繪花鳥草木,字題“竹茂”、“×得石花勝開”;右壁彩繪人物山水,字題“松苞”、“夜雨竹窗問語”。太師壁雙面木雕,前為松、鹿(取長壽多祿之意),後以窗棂組成“富貴玉堂春”字樣,其四角銜以蝙蝠造型(取得福之意〉,故福祿壽齊備。第二落為正堂,屋頂屬頂硬山式,據說原為官式燕尾脊,後去燕尾。各門扇工法講究,精磨細琢,贊歎不已。第一落、第二落及左右護龍形成完整的四合院。如果可能,應該就地重建,不然殊以為遺憾。

崇本堂:俗稱“林祖厝”,位于台灣省南投縣竹山鎮集山路路三段831巷内。屬于三級古迹,初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竹山及鹿谷地區林氏宗親,為緬懷林氏先賢開山墾荒之德澤,于是募款建祠,祠内供奉開閩始祖“林祿公”、“九牧公”及“林圮公”三位先賢。崇本堂早年失修,首于嘉慶七年修築成宮廷式建築,雕梁畫棟,宏偉壯麗卻不失古色古香。複于1968年二修,最後則于1984年重建,這次除屋頂保有古式燕尾式建築之外,全面改以水泥磨石,而失樸質之風。但卻也免于“九二一”(公元1999年)地震之蹂躏,毫發無損。崇本堂的保有特色包括燕飛尾式屋頂、山門的交阯陶福祿壽三仙塑像;左右塑的“左昭”、“右穆”題字;正堂的“文魁”、“選元”及“進士”匾額等。

宗祠對聯

四言通用聯

九龍衍派;雙桂遺風。

上聯典指林臯,戰國時趙國宰相,德高望重。他有子九人,各有才能,德才兼備,被時人稱為“九龍”。下聯典指唐代殿中侍禦史林藻,字緯乾,莆田人。

九龍衍派;雙鶴入雲。

上聯典指戰國時趙國林臯事典。下聯典指北宋杭州錢塘人林大年,英宗時官侍禦史。

梅鶴風标;露鳥孝瑞。

上聯典指北宋詩人林逋,字君複,錢塘人,居西湖孤山,終身不仕,與梅花、仙鶴作伴,稱“梅妻鶴子”。有《林和靖詩集》。下聯典指唐代進士、殿中侍禦史林藻的事典。

露禽孝瑞;梅鶴高風。

上聯典指唐代莆田人林藻,字緯乾,貞元年間官至殿中侍禦史。下聯典指北宋詩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賞梅養鶴,死後谥和靖先生,著有《林和靖詩集》。

西河世澤;務本家聲。

全聯典指春秋時期的林放,為孔子學生,嘗問禮之本,孔子以時方遂末,而放獨能有志于本,故以“大哉”稱之。

金門羽客;和靖高風。

上聯典指宋朝林靈素,以方術得幸徽宗,賜号“玄妙先生”,又号“金門羽客”。下聯典指北宋林逋,“梅妻鶴子”,卒谥“和靖先生”。

禦夷勵志;助夫解圍。

上聯典指清朝林則徐禁煙卓有成效,因受誣革職,後谪戍伊犁。下聯典指清朝沈葆桢守廣信,林則徐之女刺指血作書,乞援于玉山鎮總兵饒廷選,助夫解圍。

五言通用聯

若問梅消息;且待鶴歸來。

此聯為北宋林和靖祠聯,祠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全聯典指林逋事典。

七言及以上通用聯

十德堂中深樹德;九龍門内再騰龍。

此聯為林氏宗祠“十德堂”聯。全聯典指上聯典指戰國時趙國林臯事典。

草舍百篇集清氣;虎門一炬振國威。

上聯典指明代貢生林時躍,字遐舉,号荔堂,鄞人,著有《朋鶴草堂集》、《明史大事記》等書。下聯典指清代大臣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人,力主禁煙。

梅妻鶴子和靖士;竹筆譯文冷紅塵。

上聯典指北宋詩人林逋事典。下聯典指近代古文家、翻釋家林纾事典,字琴南,号畏廬,閩縣人。

濟美衣冠承恩寵;南郡呂格世澤長。

此聯為林氏宗祠“濟南堂”聯。

應視國事如家事;能盡人心即佛心。

此聯為清代林則徐撰自題聯。

敦和氣而聚國族;積陰德以福兒孫。

此聯為福建省漳浦縣浯江鎮海雲村林氏家廟聯。

大志禁煙,禦夷留恨;血書求救,為夫解圍。

上聯典指清末政治家林則徐,道光年間,先後任湖廣總督、欽差大臣、兩廣總督,嚴厲禁煙,卓有成效,有《林則徐集》等。下聯典指林則徐的女兒,嫁沈葆桢為妻。沈葆桢守廣信府時,太平軍攻城,林氏刺手指寫血書,向玉山鎮總兵饒廷選求援。

幼敏絕倫,京都景仰;才高壓重,狀元世家。

上聯典指明代進士林文秩,福州人,拜監察禦史,立朝有直聲。下聯典指明代林大欽、林宣德皆中狀元。

敦誼明倫,即此是敬宗尊祖;本修德立,如斯乃孝子賢孫。

此聯為台灣省南投縣竹山鎮林氏“敦本堂”聯,聯以鶴頂格嵌“敦本”堂名。

松木公,椒木叔,木木成林皆公叔;崇山宗,岐山支,山山疊出亦宗支。

此聯為廣東省中山市大湧鎮安堂村林氏宗祠聯。

進士難進士不難,難是七科八進士;尚書貴尚書非貴,貴在三代五尚書。

此聯為福建省福州市南台島林浦村林氏宗祠“四知堂”聯。

振作那有時,少時、壯時、年老時,時時須努力;成名非易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要關心。

永定林氏客家人因中原戰亂被迫不斷南遷,飽嘗國破家亡、颠沛流離的痛苦,從中孕育出愛國愛家、頑強奮鬥、尋求解放的革命精神。

挽比幹聯

剖心明忠赤,精神赫赫齊穹壤;忠谏救國颠,烈氣飄飄凜雪霜。

天地同流,為萬世谏臣之祖;凜然正氣,顯曆朝忠烈之名。 

家譜文獻

全國林氏光遠堂族譜,(民國)林氏光遠堂衆孫修,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修篡,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貴縣維新印務局鉛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有兩部)、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全國林氏宗親錄,(民國)林清墩編,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遼甯

遼甯旅順林氏譜書,(民國)林尚賢修訂,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遼甯省大連市圖書館。

江蘇

江蘇常州遷常林氏家譜二卷,(民國)林文濤主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常州市圖書館。

浙江

浙江鄞縣新江林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民國)林慶芳、林純等纂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思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甯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西林家鹵林氏宗譜四卷,首一卷,(民國)項世淮纂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甯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象山岙底林氏宗譜一卷,(民國)吳顯龢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縣文物管理局。

安徽

安徽宿松林氏譜牒,(清)林常植等增修,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福建省圖書館。

安徽潛山潛陽林氏族譜三十八卷,(清)林氏三系合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圖書館。

福建

福建甯德福鼎選城林氏

福建林氏開閩分支總譜,(明)林鳴盛序,明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台灣。

福建閩林大宗世譜六卷,附材氏入閩世系總圖,(明)林炳麟等修,清嘉慶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福建省圖書館。

福建仙遊仙溪林大宗祠族譜,(民國)林弁修,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仙遊印書局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福建省圖書館、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福建莆田仙遊縣檔案館。

福建泉州清源林氏李宗譜草創卷之三,著者待考,傳抄泉州林李氏藏本。現被收藏在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

福建晉江萬華林氏族譜,(清)林志堅撰,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手寫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台灣。

福建南安林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台灣。

福建安溪福清分派橫溪林氏族譜,(清)林文篆再錄,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台灣。

廣東

廣東番禺林奉恩堂族譜,(民國)林懋康修,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澄海南砂林氏家譜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林元秀纂輯

清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二卷、第十七~二十卷。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揭陽重輯長山林氏世譜,(民國)林右叙重輯,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潮安興昌印務局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化州那務林氏族譜五卷,(民國)林聖玺纂修,1989年林炳賢牽頭重修,現藏于那務林氏各房。

廣東中山林氏族譜一卷,(民國)林天椒纂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市檔案館。

林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西河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林氏續修族譜,著者待考,清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林氏續修族譜,著者待考,清同治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林氏續修宗譜,首一卷、末一卷,民國戊子年(公元1948年)九牧堂鉛印本十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廉江羅村林氏宗族發展史》,出版于1999年,是《廉江林氏發展史》撰修工程的下緝之一,也是至今為止該市林氏發展史分房派修撰完畢的兩部史書之一【另外一部為《廉江林椿軒公後裔發展史》】。該書收錄林能公派下近200條村莊的子孫繁衍情況,于1994年開始籌備,至1998年6月脫稿,1999年出版。全書分五編和雜記,共1250千字,1114頁,印數2000冊。該書現藏于中山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湛江圖書館,廉江市檔案局,廉江圖書館,廉江該派下各林氏村莊中,是一部較為翔實的林氏史書之一。

字輩排行

山東

山東濟甯林氏:英、憲、存、凡、發、正、祥

福建

福建連城林坊林氏字輩:

長房(章旻公的子孫):肇、修、倫、紀、昭、德、報、功、箕、克、裘、紹、丕、振、家、聲

二房(子長公的子孫):承、肇、占、克、振、家、聲、金、紫、簪、纓、奕、冀、榮、丕、顯、文、明、光、祖、德、睢、麟、永、盛、紹、我、菁

三、四房(文長、滿全公的子孫):肇、修、倫、紀、昭、德、報、功、克、紹、箕、裘、丕、振、家、聲

福建漳浦烏石林氏字輩:“汝允仕敬敦廷夫德君希思日升恒萬壽松柏茂辰維皇降福山阜岡陵保定爾祿”。

福建漳浦港頭林氏字輩:“用邦匡确文汝甫仲吉升贻燕垂卿伯世德永爾昌展成振家遠同會衍慶長”。

福建石獅林氏字輩:“信恒有樹啟鼎登先士志維經世孫謀在振宗忠孝承光德英偉裕後徽”。

福建石獅東園林氏字輩:“朝經賢克日安邦載佑和亨貞喬木蟠根大深谷奇蘭鮮忠孝家聲遠奕世子刊賢”。

福建石獅玉山林氏字輩:“基宏際式正士文章華國器樹德為根本(諱行)贻孫謀燕翼子詩禮傳家聲簪纓以顯宗(字行)”。

福建平和林氏字輩:“爾子克碩郁懋名章奕振滋光丕贊乃宏贻謀孔長蕃衍熾昌式昭猷訓德紹芳陽”。

福建蓮江林氏字輩:“雲士文華榮肅艾哲謀聖積善有餘慶材為邦國寶濱海川山秀含生鐘毓靈(諱行)善言君子德恭寬信敏惠存心本以仁學乃子孫珍禮義傳家法明德在新民(字行)”。

福建岐嶺林氏字輩:

福建金紫林氏字輩:“思永居繼先伯道日紹節太原若億萬德良克”……(從三十八世起各分支另立)。

福建厚澤林氏字輩:“式秉邦遜克承大勳敬章君德統緒為昭子孫千億詩禮傳家”。

福建鈔坑林氏字輩:“孟元高振起輝光玉樹榮時承雨露潤日映枝葉新”。

福建永春林氏字輩:“聯芳超祖德統緒尚仁慈才美啟宗徽傳心通孝友”。

福建錦江林氏字輩:“維道世士秩迪德為敦本登科以顯宗忠孝傳家永(諱行)子孫良有智邦國振家聲存心宜守志學古重勤修(字行)”。

廣東

廣東揭西金坑林氏字輩:“喬木盤根大瑞日應茂時紹有開元俊振拔興世基乞旺春常在群英樂載熙忠國之精幹修身學禮詩雙桂流芳遠九龍毓秀奇祖德宗功盛人文蔚啟宜”。

廣東揭西錢坑,陽夏林氏字輩:“渭甫永惟崇伯宗尚子叔喬世登蘭玉盈階秀賢良應運生養恬安遷素忠孝衍先聲端穆贻芳遠義揚肇業宏奮庸昭偉烈繼武振鴻鳴松茂千秋蓋鵬飛萬裡程”。

廣東揭陽錫場世系輩序:“潛焯功孟時景邦,世胤元國興文章。修齊倫美先以正,德盛道隆士乃賢。

聲應鳳岐錫開泰,名實光華裕必昌。純舉朝端永雄振,芳奕海宙耀茂長。”

光緒元年,揭陽林氏合建八房祠之後,輩序從德盛二字起統一調整為:“德盛昭宇宙,西河垂典型。永遠繩祖武,光宗顯朝廷。”

廣東潮安林氏字輩:“葉道資宏毅安邦本孝忠一經贻典則萬載暢宗風繹理期居敬臨民雅所先昭茲繩祖武念在即薪傳”。

廣東化州那務林氏,始祖福山公,故籍廣西玉林,落籍化邑,開基立業,繁衍後代,字輩:“芳朝秀士永可作聖賢名積德恒茂盛子孫萬代興忠義仁愛敬事業倍增成勇登科學頂國家富強定”。

廣東廉江羅村林氏,始祖九牧長房,十三世起字輩:“典章經濟家國榮華富貴……”

廣西

廣西靈山林氏字輩:“林家世運長為善業能昌源流思福建遠祖念賓陽”。

廣西博白林氏字輩:原籍福建莆田,由閩入粵,明朝中期陸續遷入博白,字輩“道學輝宗為國寶,文章獻世步雲衢。明堂承運家聲遠,蘭玉奂衍德澤延。”

貴州

貴州畢節林氏字輩:“鵬栖生單中懷土發枝作紹茂登科文明開國選全興正連長祖烈家聲遠騰輝百代昌積善源生裕敦仁品自崇安平知運泰和協兆年豐望峻惟山類心清與鑒同高材稱座輔厚祿愛恩隆”。

遼甯

遼甯莊河林氏字輩:“文鴻輝成德義普克紹先世家永慶吉福澤同海天”。

山西

山西文登林氏字輩:“植光培鐘汝懋輝基鈞治樂榮增鑒法,樹炳壇錫濟桂煜垣铨浚楷(火昆)堯鏡清本熙堂錦澤樸煥在銘淞”。注:山東榮成、威海、煙台、乳山、栖霞、牟平、海陽、遼甯大連等地林玉後裔各分支亦使用該字輩。

姓氏遺存

類型

代表性遺存

故居

林伯渠故居

林覺民故居

紀念館

林則徐紀念館

牌坊

林浦木牌坊

陵墓

林則徐墓

林大欽墓

林纾墓

林修梅墓

紀念活動

林氏每兩年舉辦一次懇親大會,每年舉行一次宗親會議,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的林氏宗親加入。

在福建省南安市内厝,每年在農曆十月廿五舉辦比幹殉國的紀念活動。在比幹出生地河南的衛輝,則在四月初四舉辦誕辰紀念日,形成南北春秋兩祭的格局。

1994年起,南安官橋内厝發起成立了武榮殷比幹文化研究會,開始深入研究林氏源流,協助各地林氏尋根問祖。韓國林氏中央宗親會會長林香淳介紹,在韓國江華灣平澤地面,也有石碑和林八及銅像。中韓之間,石碑彼此遙相呼應。每年春天,韓國的林氏宗親都會在銅像處舉行祭拜活動,韓國林氏還多次到泉州參加祭祖活動。

韓國林氏分别在2001年、2004年,在彭城護海宮前豎立兩方石碑。用中韓兩國文字寫有“千年溯源萬裡尋根”,以及“唐邵州刺史蘊公玄孫、新羅(韓國)林氏都始祖八及公渡海處”等内容。

2012年4月26日,由河南省台辦、中新社河南分社聯合制作的四集電視系列專題片《追尋台灣人的祖源》在河南濮陽縣張揮公園正式開機,從林姓姓氏起源地開始拍攝到閩浙地區,再到台灣地區。2012年5月19日,該專題片在莆田拍攝,追尋台灣林氏的遷移軌迹,揭示台灣同胞與大陸中原地區史源相通、血源相親、一脈相連、密不可分的淵源關系。

2015年5月21日,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澳大利亞、台灣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内地的2000餘名林氏後人齊聚河南衛輝,紀念比幹誕辰3107周年。同日,比幹聖像被擡入廣場,首度巡遊,繼而接受各地迎請。

2018年1月3日,重慶林氏文化促進會正式成立。

馬來西亞林氏宗親結盟重慶林氏共謀一帶一路

馬來西亞林氏宗親結盟重慶林氏共謀一帶一路(2張)

2018年5月13日,來自馬來西亞﹑四川林氏宗親會﹑四川泸州林氏宗親會﹑重慶林氏文化促進會等地林氏宗親代表近200多人在重慶銅梁區參加重慶林氏宗親聯誼會,共謀"一帶一路"共創輝煌。

馬來西亞準拿督林金華,林永源,林良發,馬來西亞丹斯裡林福山局紳,四川林氏宗親會林翼,重慶林氏文化促進會、西南大學教授、鵬盛發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鵬,重慶市銅梁區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何建偉緻歡迎詞,重慶林氏文化促進會會長林輝明,重慶林氏文化促進會秘書長林克,重慶林氏文化促進會名譽會長林榮川,重慶林氏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林俊,重慶林氏文化促進會副會長林開旭,重慶林氏文化促進會名譽會長、重慶九牧林家有限公司董事長林輝江,四川林氏宗親會林圃教授,四川泸州林氏宗親會會長林錫成,四川林氏宗親會林西,重慶林氏文化促進會總顧問林達開應邀出席聯誼會并先後發言。

姓氏名望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林姓曆代名人289名,占名人總數的0.64%,排在名人姓氏的28位;林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85%,排在第23位;林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62%,排在第34位。

姓名

籍貫

主要成就

林放

春秋時期魯國

魯國太傅

林披

福建莆田

官至檢校太子兼蘇州别駕

林慎思

福建長樂

福建曆史上第一位狀元

林環

福建莆田

有《絅齋集》。

林大欽

海陽縣(今潮安區)

明嘉靖壬辰科狀元

林兆恩(林龍江)

福建莆田

思想家、三一教創始人

林則徐

福建侯官

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

林鴻年

侯官

雲南巡撫,曾出使琉球

林纾

福建閩縣

文學家、翻譯家

林森

福建林森縣(今閩侯縣)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

林伯渠

湖南常德(今臨澧縣)

中國共産黨重要領導人之一 

林覺民

福建閩侯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砺儒

廣東信宜

教育家

林祥謙

福建閩侯縣

“二·七”大罷工領導人之一

林語堂

福建平和

作家、翻譯家、語言學家

林育南

湖北黃岡

中華全國總工會秘書長

林徽因

福建閩縣

建築師、詩人

林彪

湖北黃岡

軍事家,共和國元帥

林海音

台灣苗栗

作家

林蘭英

福建莆田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太空材料之母

淩青(林墨卿)

福建福州

原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

林锴

福建福州

畫家

林洋港

台灣南投

國民黨副主席

林元培

福建莆田

中國工程院院士、橋梁工程設計師

林國恩

福建莆田

高工,研究紅崖天書專家

林子祥

中國香港

歌手

林毅夫

福建漳州

前世界銀行副行長

林清玄

中國台灣

作家

林青霞

中國台灣

演員

林海

福建晉江

中國新世紀作曲家

林志玲

中國台灣

歌手

林志穎

中國台灣

歌手

林心如

中國台灣

模特、歌手

林峯

中國香港

演員、歌手

林俊傑

新加坡人

流行歌手、詞曲創作者、音樂制作人

林妙可

童星、學生

研究考證

《中國古今姓氏辭典》 引 《“晉安世譜”校正·序》 雲: “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師比幹谏纣而死,其子堅逃于長林,周武王克商,賜姓林氏。食采博陵,散居于周、魯、齊、衛。戰國時,相趙者始居九門。秦并趙,徙齊郡、鄒郡。漢定三秦,分鄒郡,置濟南,遂為濟南人,下邳林氏,其後也。”

《姓氏考略》 引 《路史》 亦載: “殷比幹子避難長林之山,因氏焉。”

《姓氏考略》 注引 《風俗通》 雲: “‘林放之後’。林放為春秋時魯人,字子立,嘗問禮之本,孔子以 ‘大哉’ 稱之。”

《魏書·官氏志》 雲: “丘林氏改為林氏。” 丘林,《鄭通志》作“邱林”。

《開元錄》 雲: “今建州皆蛇種,有五姓,黃、林等是其裔。”唐所置建州有二: 一在今福建境内,故治即建瓯縣;一為唐渤海置,屬率賓府,故城在今吉林敦化縣,即滿族初起之鄂多理城。《開元錄》所指之 “建州”,當在福建: 且疑“蛇”,當即後世之 “畲” 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