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縣

甘泉縣

陝西省延安市下轄縣
甘泉縣,地處陝西省延安市中部,屬于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帶,為半濕潤内陸性季風氣候。總面積2300.7平方千米,全縣耕地總面積60.9萬畝,林草覆蓋率達78.4%,其中森林覆蓋率為50.5%。全縣轄3鎮、2鄉、1個街道辦事處,62個村民委員會,9個城鎮社區,總人口8.9萬人。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甘泉縣常住人口為76929人。[1]1941年,甘泉屬陝甘甯邊區直轄縣。1942年,甘泉改屬延屬分區管轄。1949年5月,撤銷延屬分區,設陝北行政公署,甘泉隸屬陝北行政公署。1950年5月1日,撤銷陝北行政公署,設陝西省延安分區專員公署(簡稱延安專區),甘泉隸延安專區。1958年12月,甘泉縣并入延安縣。1961年9月,恢複甘泉縣制。1969年,延安專區改稱延安地區,甘泉隸延安地區至今。2020年,甘泉縣實現生産總值28.84億元、增長0.3%;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2億元,增長39.5%;完成固定資産投資24.34億元,增長0.5%;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長4.1%和8.2%。
    中文名:甘泉縣 外文名:Ganquan County 行政區劃代碼:610627 行政區類别:市轄縣 所屬地區:中國陝西省延安市 地理位置:陝西省北部,延安市中部 下轄地區:3鎮、2鄉、1個街道辦事處 電話區号:0911 郵政區碼:716100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香林寺、秦直道、美水泉 火車站:甘泉北站 車牌代碼:陝J 面積:2300.7km² 人口數量:76929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地區生産總值:28.84億元(2020年)

曆史沿革

西周,初屬翟國,後為晉國。

春秋(前770~前476),屬晉國。

戰國(前475~前221),初屬魏,後屬秦。秦(前221~前206),置雕陰縣,隸上郡。今甘泉東南部(道鎮地區)為雕陰縣轄;今境内西北部(石門至橋鎮)為高奴縣轄,隸上郡。

秦漢之際,項羽封三秦,甘泉屬翟國。

西漢(前206~247),置雕陰道,今境東南部仍為雕陰縣轄;今境西北部為高奴縣轄,隸上郡。

東漢(25~220),初為雕陰縣、高奴縣轄,隸上郡,後為夏國。

三國(220),魏置青州縣、築青州城(今石門),後屬夏國。

西晉(266~316)屬夏國。前、後秦(351~417)為長城縣轄,隸長城郡。

北魏太和元年(477),置因城縣,治所在今下寺灣鄉閻家溝村,轄今境西北部及志丹縣南部。八年(484)設石城縣(治所在青州舊址),轄今甘泉東部。

西魏廢帝三年(554),改石城縣為銀城縣,隸上郡;改長城縣為三川縣,屬鄜州,隸中部郡。

北周保定二年(562),銀城治所遷石龜鎮(今神木縣南),原轄地入因城縣。

隋開皇三年(583),郡制撤銷,實行州、縣制。大業三年(607),恢複郡制,改延州為延安郡。今境西北部為因城轄地,隸延安郡;置洛交縣(治所今富縣),今境東南部為洛交縣轄,隸上郡。

唐武德元年(618),境置伏陸縣,轄今境東、南部。廢郡為州,隸鄜州。二年(619),改因城為金城縣(治所無考),置洛盤、新昌、土塠縣及永州。貞觀四年(630),永州遷至洛源縣(今吳旗境内)。八年(634),撤洛盤、新昌、土塠縣,轄地入金城縣,隸延州。天寶元年(742),廢州複郡,改伏陸縣為甘泉縣,隸洛交郡(原鄜州);改金城縣為敷政縣,隸延安郡(原延州)。乾元元年(758),撤郡複州,甘泉隸鄜州,敷政隸延州。

五代十國(907~979),沿用甘泉、敷政建置,隸鄜州、延州。

北宋元祐四年(1089),改延州為延安府。甘泉、敷政縣均屬延安府。

金(115~1234),沿用甘泉、敷政縣舊制,屬鄜延路延安府。

元(1265),撤臨真縣(今延安市東南部),入甘泉縣;269年,撤敷政縣,轄地入安塞縣。

明洪武二年(1369)五月,改延安路為延安府,轄甘泉縣;1376年,設陝西承宣布政使司。

清(1644~1911),實行省、道、府、縣級行政制,甘泉縣屬陝西省延榆綏道延安府轄。

民國二年(1913),廢府、州、廳制,省下設道、縣兩級,甘泉縣隸屬陝西省榆林道。民國十六年(1927),撤銷道制,省直轄縣。1935年初,創建陝北和陝甘邊蘇區,甘泉解放。今境勞山一帶為膚甘革命委員會轄區;清泉及臨真一帶為紅泉革命委員會轄區;道鎮、府村川一帶為鄜甘革命委員會轄區。11月,成立甘洛縣蘇維埃政府,隸屬陝甘省,原安塞所轄橋鎮、下寺灣、石門入甘洛縣,原甘泉所轄臨真入延安縣。1937年,改甘洛縣政府為甘泉縣抗日民主政府,隸屬陝甘甯邊區政府管轄;同時并存國民黨甘泉縣政府(轄今甘泉東南部及延安市南部),隸屬國民黨陝西省政府第二行政督察署管轄。

1941年,甘泉屬陝甘甯邊區直轄縣。1942年,陝甘甯邊區分置延屬、綏德、關中、隴東、三邊分區,甘泉改屬延屬分區管轄。

1949年5月,撤銷延屬分區,設陝北行政公署,甘泉隸屬陝北行政公署。1950年5月1日,撤銷陝北行政公署,設陝西省延安分區專員公署(簡稱延安專區),甘泉隸延安專區。1958年12月,甘泉縣并入延安縣。1961年9月,恢複甘泉縣制。1969年,延安專區改稱延安地區,甘泉隸延安地區至今。

行政區劃

名稱

面積Km2

位置及直轄

美水街道

158

位于甘泉縣城中心,轄7個城市社區、7個村委會、22個村民小組

下寺灣鎮

448.7

位于甘泉縣西北部,轄9個村委會、1個社區,38個村民小組

道鎮鎮

678.75

位于甘泉縣南部,轄17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64個村民小組

橋鎮鄉

379.27

位于甘泉縣西北部,轄8個村委會、31個村民小組

石門鎮

437

位于甘泉西北部,轄15個村委會、92個村民小組

勞山鄉

199

位于甘泉縣東北部,轄6個村委會,24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位于延安地區中部。地處東經108°45'34″~109°33'46″,北緯36°6'57″~36°37'33″。東鄰延安市,西接志丹縣,北連安塞區,南毗富縣。縣城向南經銅川市至省會西安市333千米,北距延安市40千米。縣域東南至西北長約80千米,東北至西南寬約50千米。縣域總面積2300.7平方公千米。

地形地貌

甘泉屬陝北黃土高原低山丘陵溝壑區,地貌特征東南~西北長,東北~西南窄,洛河由西北向東南縱貫甘泉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950~1625米。西部墩梁是甘泉縣最高點,海拔1625米,南部蘭家川河床為最低點,海拔950米。洛河谷地比較平坦,川面寬500~1000米,約占甘泉縣總面積的10%。其餘廣大區域,黃土梁峁丘陵溝壑交錯分布,相對高差在200米以下。

氣候

甘泉縣屬高原大陸性季風半濕潤氣候,四季冷暖幹濕分明。春暖多風,夏熱多雨,秋涼濕潤,冬寒少雨,夏短冬長。年平均氣溫8.6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78.7小時,平均日照6.8小時,晝夜溫差較大,年平均無霜期148天,年降雨量126.3毫米。

自然資源

水資源

甘泉縣過境河容水總量3.142億立米,自産水6.122萬立米。地表水徑流總量0.6129億立方米,占總降水量4.7%;淺層地下水總量0.391億立米,占總降水量的2.3%。通過土壤、植物、水面等途徑蒸發,平均蒸發深度523毫米,蒸騰水量11.99億立方米,占總降水量的92.9%。甘泉水資源總量6083萬立米,其中溝道常流徑流0.6129億立米,人均占有水量1.174立米,畝均占有水量198立米。水蘊藏量大,洛河按50%保證率25立方米/秒,以流量計算,可開發量1377瓦。

植物資源

甘泉縣植物資源豐富,面積廣闊,種類繁多,有森林資源1742800畝,覆蓋率達50.61%;草資源1007298畝,共71科365種;農作物種植465524.73畝。甘泉是地帶性植被,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的北部落葉栎葉林區地帶,甘泉縣喬木、灌木林覆蓋率50.69%。森林以幼年雜木林為主。林齡結構中,次生林約占五分之四。活木蓄積總量為425.31立方米,年粗長率5.3%,粗長量225000立方米。淨生長率2.15%,淨生長量91000立方米。

動物資源

魚類有鯉魚、草魚、紅魚、青魚、鳙魚。兩栖動物種類較多,多屬無尾目的蟾蜍科和蛙科。主要有蟾蜍、青蛙。爬行動物有鼈、壁虎、眼鏡蛇、蝮蛇、葉青、偶有銀環蛇、赤練蛇。

鳥類有鴨、鵝、老鷹、雞、野雞、山雞、鴿、斑鸠、杜鵑、雀鷹、貓頭鷹、鸱鸺、戴勝、啄木鳥、燕、喜鵲、灰喜鵲、烏鴉、大咀烏鴉、寒鴉、百靈、黃鹂、柳莺、山雀、麻雀、朱雀、鹚怪子、黃告、鴿虎、憨半癡、畫眉、鹦鹉、八哥。

獸類有鼹鼠、蝙蝠、鼠兔、紫貂、鼷鼠、松鼠、金花鼠、田鼠、大倉鼠、狼、狐、豺、狼狗、獅子狗、黃鼬、青鼬、狗獾、水獺、豹貓、貓、金錢豹、馬、騾、驢、牛、豬、山羊、綿羊、野豬。

人口民族

常住人口

2020年,甘泉縣常住人口為76929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77188人相比,減少259人,下降0.34%,年平均下降率為0.03%。

戶别人口

2020年,甘泉縣共有家庭戶29777戶,集體戶547戶,家庭戶人口為74742人,集體戶人口為2187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51人,比2010年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14人減少0.63人。

人口分布

2020年,甘泉縣6個鄉(鎮、街道辦)中,常住人口超過10000人的鄉(鎮、街道辦)有1個,在5000人至10000人之間的鄉(鎮、街道辦)有3個,少于5000人的鄉(鎮、街道辦)有2個。其中,常住人口第一位的美水街道辦常住人口占全縣常住人口比重為62.73%。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6個鄉(鎮、街道辦)中,有1個鄉(鎮、街道辦)常住人口增加,為美水街道辦。

性别構成

2020年,甘泉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39801人,占51.74%;女性人口為37128人,占48.26%。全縣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12.38下降為107.20。

6個鄉(鎮、街道辦)中,常住人口性别比在110以下的鄉(鎮、街道辦)有1個,在110至115之間的鄉(鎮、街道辦)有3個,在115以上的鄉(鎮、街道辦)有2個。

年齡構成

2020年,甘泉縣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17039人,占22.15%;15-59歲人口為47481人,占61.72%;60歲及以上人口為12409人,占16.13%,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8030人,占10.44%。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4.60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下降11.67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7.7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33個百分點。

6個鄉(鎮、街道辦)中,15-59歲人口比重在60%以上的鄉(鎮、街道辦)有1個,在58%-60%之間的鄉(鎮、街道辦)有2個,在58%以下的鄉(鎮、街道辦)有3個。

6個鄉(鎮、街道辦)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過6%,其中,5個鄉(鎮、街道辦)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過12%。

受教育程度人口

2020年,甘泉縣常住人口中,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9245人;擁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8769人;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3669人;擁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7842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8189人上升為12018人;擁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3282人下降為11399人;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126人下降為30767人;擁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33426人上升為36192人。

平均受教育年限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全縣常住人口中,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8.85年提高至9.24年。

6個鄉(鎮、街道辦)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年以上鄉(鎮、街道辦)有1個,在7年至10年之間的鄉(鎮、街道辦)有4個,在7年以下的鄉(鎮、街道辦)有1個。

文盲人口

2020年,甘泉縣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803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757人,文盲率由2.02%下降為1.04%,降低了0.98個百分點。

城鄉人口

2020年,甘泉縣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47424人,占61.6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9505人,占38.35%。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12151人,鄉村人口減少12410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5.95個百分點。

流動人口

2020年,甘泉縣常住人口中,人戶分離人口為26096人,其中,流動人口26096人。流動人口中,跨省流動人口為680人,省内流動人口為25416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人戶分離人口增加6044人,增長30.14%,流動人口增長為6044人,增長30.14%。

經濟

綜述

2019年,全年實現生産總值29.0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7.6%,其中第一産業實現增加值5.16億元,增長4.8%;第二産業實現增加值9.64億元,增長8.8%;第三産業實現增加值14.28億元,增長8.1%。産業結構發生變化,三次産業結構由上年的18.6:32.2:49.2調整為17.7:33.1:49.2。人均生産總值36,647元。

2020年,甘泉縣實現生産總值28.84億元、增長0.3%;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2億元,增長39.5%;完成固定資産投資24.34億元,增長0.5%;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長4.1%和8.2%。

固定資産投資

2019年,完成固定資産投資總額242187萬元,比上年增長9.84%,其中:城鎮固定資産投資172728萬元,增長4.44%。

财政

全年全縣财政總收入19404萬元,比上年增長-7.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582萬元,增長-18.7%。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稅收收入5042萬元;非稅收收入3540萬元。财政支出139003萬元,增長5.4%,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6936萬元,增長12.4%;醫療衛生支出9259萬元,增長7%;教育支出21157萬元,增長0.8%;農林水事務支出23261萬元,增長41.6%。

第一産業

農業

甘泉縣糧食種植曆來以晚秋作物(谷、糜、玉米、豆類、高粱、荞麥等)為主。1949年,糧食播種面積為18.86萬畝,畝産20.5公斤,總産193.3萬公斤。1950~1960年,糜子播種面積最大,達到3.7萬畝(畝産67.5公斤),占總播種面積的22.1%。其次是谷子3.52萬畝(畝産60公斤),占總播種面積的21%。玉米2.74萬畝(畝産42.5公斤),占總播種面積的13%。小麥1.464萬畝(畝産26.5公斤),占總播種面積的8.7%。豆類0.88萬畝(畝産34公斤),占總播種面積的5.3%。水稻0.13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0.8%,畝産106公斤。

1970~1980年,糜子播種面積為2.72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13.2%。畝産84公斤,總産228.48萬公斤。谷子3.45萬畝,占播種面積的20.6%,畝産92.9公斤,總産320.505萬公斤,玉米3.79萬畝,畝産208.4公斤,總産790萬公斤。小麥1.69萬畝,占播種面積的10.1%,畝産63.3公斤,總産107萬公斤。水稻0.1萬畝,占播種面積的0.6%,畝産100公斤,總産10萬公斤。

1980年,播種面積為17.18萬畝,畝産58公斤,總産996.44萬公斤。1989年播種面積為17.92萬畝,畝産92.5公斤,總産為1657.6萬公斤。

2012年,甘泉縣實現農業總産值4.5億元。糧食産量達到4.55萬噸,新建、改建日光溫室大棚470座,蔬菜産量達到11.5萬噸,實現産值1.8億元。豬飼養量9.4萬頭,家禽飼養量182.3萬隻,實現畜禽業産值1.2億元。完成山地蘋果建園6150畝,建成标準化示範果園10個。

2016年,以甘泉工業園區和現代農業示範園為承載,初步形成了以現代農業、農副産品加工、休閑度假旅遊為主的多業支撐的産業格局,被确定為全國現代農業示範基地、陝西省百萬畝設施蔬菜示範縣和延安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設施蔬菜核心區。現代農業産業化、規模化水平提升,農業總産值年均增長5%,2016年達到7.9億元。

2019年,全年全縣農林牧漁業完成産值91039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4.6%,其中農業産值65147萬元,增長6.9%;林業産值1762萬元,增長9.4%;牧業産值20200萬元,增長-3.7%;漁業産值105萬元,增長-1.0%;服務業産值3825萬元,增長3.6%。

第二産業

工業

1958年,始辦甘泉煤礦。礦址在城關公社炭窯溝,年平均采原煤800噸,年産值1.16萬元。1961年開采原煤2130噸,實現總産值3.09萬元。1962年後,原煤産量大幅度上升,日産量由5噸增加到19.3噸。

1987年,實行廠長承包責任制和任期目标管理責任制,産值、産量、利稅均大幅度增長,年産水泥9000噸,産值50.4萬元,銷售收入101.24萬元,利稅12.19萬元。

1988年,新增油井16口,生産油井達29口。生産原油3710噸,完成工業總産值174.6萬元,銷售收入150.8萬元,實現利潤58.8萬元,稅利積累66萬元,提取油田滾動發展基金40.7萬元。

2001年,甘泉縣初步形成石油、白酒、建材、食品加工四大産業,堅持主攻石油,強化白酒,壯大建材,發展食品加工的特色産業發展戰略,原油産量将達到15萬噸,實現利稅積累9,000萬元以上,生産白酒1700噸,實現利稅積累1500萬元。

2006年,甘泉縣原油産量38.8萬噸,增長2.6倍;豆腐幹加工基本實現現代化、規模化生産,加工豆類2000噸;白酒生産240噸;水泥年産2.5萬噸。實現全部工業總産值8.96億元,實現銷售收入8.65億元,實現利稅積累2.4億元。

2016年,甘泉工業園區被列為全市農副産品加工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入園企業達到17家,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10億元、稅收3600萬元。

2019年,第二産業實現增加值9.6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8.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8.48億元,增長9.4%。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255,649萬元,比上年增長22.5%,其中裝備公司産值106,941.2萬元,增長58.09%,占規模以上工業産值的41.8%;裝備公司産量172,091噸,增長47.95;原油産值59629.2萬元,增長-3.24%,占規模以上工業産值的23.3%;生産原油205,208噸,增長-21.15%。

建築業

2019年,甘泉縣建築業生産情況良好。全年建築業實現增加值833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7.1%。

第三産業

貿易

2019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861萬元,增長9.5%,其中: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365.1萬元,增長21.5%。從城鄉看:城鎮零售額56369萬元;鄉村零售額20492萬元。從消費形态上看:商品零售額為62851.4萬元,餐飲收入為14009.6萬元。

交通和郵政

2019年,甘泉縣公路裡程881.8公裡,其中:高速公路2條60.9公裡,高速公路連接線22.5公裡,國道39.4公裡,縣公路75.1公裡,鄉公裡103公裡,村級公裡580.9公裡。甘泉縣有郵電局所9個,年末職工60人,全年郵政業務總收入907萬元。

交通運輸

1955年,修通甘泉至橋鎮60千米的架子車路。1966~1970年5月,修通甘泉至王坪簡易公路,7月1日續修至下寺灣。1974年,修通下寺灣至橋鎮簡易公路。至此,甘泉城鄉公路網逐步形成。1989年,甘泉縣公路總通車裡程為546千米,比1949年增長6倍多,甘泉縣大部分鄉(鎮)已有班車通往,70%的鄉村道路可通汽車。

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捷。延安公路骨架形成。共有縣鄉公路3條,210國道,西延鐵路和即将開工建設的黃陵──延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1996年實現村村通路。

2001年,又實現鄉鄉通油路目标,共有油路裡程84.6千米,一個以縣城中心,國道為骨架,鄉道為動脈,村道為網絡的三級公路網初具規模。中心街改造工程于2001年全面竣工。

2016年,城鄉一體化的基礎設施網絡不斷完善,甘志路改造、石萬路、姚店洛河大橋、南義溝洛河大橋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順利實施,全縣境内公路總裡程達到462千米,基本實現了通縣公路等級化,通鄉公路油路化,通村公路水泥化。

社會事業

醫療衛生

1959年底,醫務人員發展到40餘人。1969年,醫務人員發展到90餘人,其中大學本科畢業生15人。

1970年,縣醫院建立制劑室,配發救護車1輛。1974年,各基層衛生院先後都安裝X光機。1975年,縣醫院門診樓竣工,病床增加到50張。

1989年底,甘泉縣醫療機構有14個,醫務人員由1950年的2人發展到309人(含行政人員),其中西醫主治20名、醫師19名、醫士28名;中醫副主任醫師1名、主治5名、醫師6名、醫士3名;護士主管2名、護師7名、護士30名;中藥劑主管1名、中藥師2名、中藥士2名;西藥劑主管1名、藥師2名、藥士4名。

2011年,甘泉縣積極籌備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縣醫院“二級甲等醫院”創建順利通過省級驗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9.7%,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85%,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1%。

2016年,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建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醫療、農村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分别達到100%、100%和93%。

衛生事業健康發展,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改善。2019年末,全縣共擁有各類衛生機構22個,衛生技術人員662人,衛生機構床位379張。

科學技術

1974~1979年,縣科委不定期編辦《科技簡報》,刊登科技工作的方針、政策及有關科技知識、先進經驗;編印科技小冊子28種,印發279份,舉辦科技展覽40餘次。

1980~1981年,科技知識普及以農業為主,在播種、收割季節,舉辦科技與老農技術相結合的田頭觀摩會18次,242人參加;印刷科技材料17種245份。1982年,加強科技知識宣傳,利用廣播、照片、資料介紹工農業生産的先進技術及家庭經濟建設知識,放映科教片141場次,觀衆達14820人次;編輯印刷農林牧副多種經營方面的科技實用知識資料35種,3500份,其他經驗傳授及技術培訓40餘次。

1985年1月,縣科協利用宣傳車在甘泉縣開展科學技術宣傳,組織科普知識講座20場次,印發科普資料3000餘份,進行科技培訓,年培訓1500人次,主要内容為果樹修剪、病蟲防治、引進新技術、推廣新産品、老果園改造、地膜覆蓋、“四法種田”等。10月,舉辦科技成果彙報會1次。

1986年,到基層放科普錄像40餘場,主要内容為計劃生育、果樹修剪、養魚技術等。1989年,開展“七個一百項”科技活動。

2010年,以科普趕集,發放科普圖書、資料、放映科教影片、光盤、文藝演出等形式,共發放各類宣傳資料、圖書、傳單26類1.5萬份,設立咨詢服務點28個;展出科普展版、版報238塊,放映科教電影、VCD、DVD碟片150盤(部)。舉辦培訓班26期,參加培訓群衆1500多人次。重點産業建設新建2個縣級科普示範基地,1個市級科普示範基地和2個示範鄉鎮,新發展科技示範戶110戶。

文化事業

截至2019年末,全縣文化事業機構8個,其中:鄉鎮文化站6個。全縣有檔案館1個,館藏檔案42610卷/盒。全縣有圖書館1個,館藏圖書42512冊。

教育事業

1956年,縣城北關籌建甘泉縣初級中學,招收初中一年級1個班,55名學生,附設城關小學内。1957年中學建成。1965年,縣文教局與農林水牧局聯辦1所農業中學,校址設道鎮南寨村。1968年秋,在下寺灣、王坪、道鎮、東溝分别成立七年制學校。1969年中學管理體制下放公社後,中學教育迅速發展,9月成立梁莊、勞山、橋鎮七年制學校。

1975年,成立雨岔、高哨七年制學校。1977年9月,确定甘泉中學、下寺灣中學、道鎮中學為縣重點中學。時甘泉縣完全中學3所、七年制學校7所,有教職工162人,學生3119人。由于普通中學發展過快,師資培訓空白,緻中學教學質量不高。

1985年,甘泉縣有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3所,九年制學校1所,教職工192人,學生2435人。1989年,甘泉縣重點中學6所,教職工216人,在校學生2297人(其中高中生562人),教學班38個,總占地面積122畝,建築面積13311平方米。

2011年,甘泉縣高中入學率達到96%,高考本科上線率達到64.2%;完成王坪中心小學食宿改造和城關初級中學操場硬化工程,新建校園門房7所,24所中小學全部落實“一校一警”,安裝技防設備;“兩免一補”受益學生8935人,“蛋奶工程”受惠學生5380人。

2016年,學前一年幼兒入園率達到95%,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100%,率先在全省實現了“雙高普九”的目标。

截至2019年末,全縣擁有各類學校21所,其中職業中學1所,普通中學6所,小學14所;各類學校在校學生人數11738人,其中:普通中學在校學生3708人,小學在校學生7466人。全縣擁有教職工1212人,其中:普通中學教職工476人,小學教師695人。全縣幼兒園29所,在園幼兒3467人,教職工45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

文化曆史

群衆文藝

秧歌

秧歌是一種源遠流長的地方群衆文藝活動,普及甘泉縣。每年春節,群衆自發的組織起秧歌隊,在村、鎮及縣城逐戶慶賀拜年。秧歌隊伍少者30~40人,多者近百人。一般為男女各半,分别列隊,傘頭1~2人,邊跳邊扭,以鑼鼓伴奏,鼓樂隊引路。秧歌隊伴有“旱船”、“獅子”、“竹馬”、“高跷”、“腰鼓”等,并有小戲劇、舞蹈等。

跑旱船

1人“坐”船、2人搬槳。亦有雙人“坐”船,雙人搬槳,大秧歌隊均有水船。走場時坐船人動作靈捷優美,酷似水上漂。搬槳人仿梢公模樣,動作滑稽,并扭三人秧歌。

古遺址

寺溝村遺址

位于今高哨鄉寺溝村東南台地上,距縣城15千米,屬于新石器文化遺址。1984年遺址調查發現東、西台文化層很厚,内涵豐富。東台遺址保存完整,斷層積厚約3~5米。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300米,地面留有灰色、藍紋、素面、泥質加沙陶片;西台遺址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00米。斷層外文化遺址土層厚約4~7米。地面留有盆、缽、罐、尖底瓶等陶器殘片,多為黃色、次為枯黃色。

史家灣遺址

位于甘泉城南20千米處道鎮鄉北、洛河沿岸史家灣村北山坡面台地上,屬于龍山文化遺址。遺址的文化層很厚,有周和秦漢時期遺物。斷層厚約4~7米,有明顯灰坑。地面留有陶器碎片,有罐、瓶等。陶色以灰陶為主,陶質為細泥、粗泥、沙陶,陶紋有繩紋、細繩紋、麻點紋、堆紋。遺址東西寬約300米,南北稍長。

風景名勝

香林寺

香林寺又名弘門寺,位于縣城西北40千米的下寺灣鎮香林寺坪村北的奇峰之上,據《延安府志》記載,香林寺始建于唐玄宗開元二年,因滿山翠柏飄香而得名。寺院依山而建,山勢奇峻。有真武祖師殿、玉皇廟、九天玄女殿、觀音閣、龍王廟等。寺院西側的懸崖峭壁上石窟密布,有大小70多處,窟窟相通,洞洞串聯。2007年,下寺灣民衆籌集款項,開拓道路,豎立山門,築建神道,建鐘樓、鼓樓,立文化碑廊。

秦直道

秦直道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抵禦北國匈奴的侵擾,于公元前212年命大将蒙恬修築的一條軍事性通道。秦直道南起淳化縣甘泉山上的秦林光宮,沿子午嶺北行,經旬邑、黃陵、富縣、甘泉、志丹、安塞、靖邊、榆林、穿越毛烏素沙漠南緣和鄂爾多斯草原至陰山腳下的秦九原郡,全長700多千米。因道路大體南北相直故稱“直道”。秦直道在甘泉境内全長34.8千米,由富縣、志丹、甘泉三縣的分水嶺墩梁入境,經尋行甫、趙家畔、杏樹嘴、箭灣、高山窯子下山至安家溝村,過洛河聖馬橋,由方家河村西北上山,經老窯灣、王李家灣、榆樹溝等地入志丹縣境。甘泉境内秦直道洛河南段從箭灣至高山窯子保存最好,路基寬度一般在30至50米之間,最寬處達58米。沿途有垭口、兵站遺址多處。特别是“塹山堙谷,逢山開巷,遇石塹齊,過河架橋,遇溝填平”的修築特點在洛河北段的方家河村得到集中體現,号稱秦直道博物館。洛河引橋橋墩殘存橋基寬82米,頂寬44米,高72米,長56米。

美水泉

美水泉又名甘泉,發源于縣城西南3.5千米的神林山下,是甘泉縣境内重要的自然資源和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産。美水泉以其悠久的曆史、優良的水質和神奇的傳說聞名于世。據史書記載,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北巡突厥牧場,途中到此遊曆,偶飲此水,厥味甘美,頓覺心曠神怡,遂賜名“美水泉”,後為隋唐兩代皇宮專用。美水泉現為一排12孔的窯洞式蓄水池,泉旁有明代“修複甘泉碑記”、民國“重修甘泉縣甘泉碑記”和2007年縣政府所立“美水泉碑記”石碑三通,以及十分罕見的刺榆樹兩株,榆刺似針。美水泉泉水經科學檢測,其為優質高鈣礦泉水,富含對人體有益的多種微量元素,與華清池溫泉等并列稱為陝西四大古泉之一。

榮譽稱号

2020年6月30日,甘泉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7月10日,入選2020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