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理論

現代産權理論大廈的基礎
交易費用理論是整個現代産權理論大廈的基礎。1937年,著名經濟學家羅納德·科斯(Ronald·Coase)在《企業的性質》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費用”的思想,1969年阿羅第一個使用“交易費用”這個術語,威廉姆森系統研究了交易費用理論。
    中文名:交易費用理論 提出者:羅納德·科斯 地位:現代産權理論大廈的基礎 提出時間:1937年

學術論點

羅納德·科斯指出:市場和企業都是兩種不同的組織勞動分工的方式(即兩種不同的“交易”方式),企業産生的原因是企業組織勞動分工的交易費用低于市場組織勞動分工的費用。一方面,企業作為一種交易形式,可以把若幹個生産要素的所有者和産品的所有者組成一個單位參加市場交易,從而減少了交易者的數目和交易中摩擦,因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在企業之内,市場交易被取消,伴随着市場交易的複雜結構被企業家所替代,企業家指揮生産,因此,企業替代了市場。由此可見,無論是企業内部交易,還是市場交易,都存在着不同的交易費用;而企業替代市場,是因為通過企業交易而形成的交易費用比通過市場交易而形成的 交易費用低。

交易費用

所謂交易費用是指企業用于尋找交易對象、訂立合同、執行交易、洽談交易、監督交易等方面的費用與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談判成本、簽約成本與監督成本構成。企業運用收購、兼并、重組等資本運營方式,可以将市場内部化,消除由于市場的不确定性所帶來的風險,從而降低交易費用。

科斯的這一思想為産權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科斯的思想在很長時間内一直被理論界所忽視,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引起經濟學家的廣泛重視。

假設結論

交易費用經濟學認為:有限理性、機會主義、不确定性、小數目條件使得市場交易費用高昂,為了節省這種交易費用,代替市場的新的交易形式應運而生,這就是企業,而企業的不同組織結構也是為了交易費用節省的必然結果。

基本結論

交易費用經濟學包含以下幾點基本結論:

(1)市場和企業雖可相互替代,卻是不相同的交易機制。因而企業可以取代市場實現交易。

(2)企業取代市場實現交易有可能減少交易的費用。

(3)市場交易費用的存在決定了企業的存在。

(4)企業“内化”市場交易的同時産生額外的管理費用。當管理費用的增加與市場交易費用節省的數量相當時,企業的邊界趨于平衡(不再增長擴大)。

(5)現代交易費用理論認為交易費用的存在及企業節省交易費用的努力是資本主義企業結構演變的唯一動力。

理論區分

交易費用理論仔細區分了市場交易和企業内部交易。市場交易雙方利益并不一緻,但交易雙方地位平等。企業内部交易一般是通過長期合約規定(如企業主和雇員),交易雙方利益比較一緻,但地位并不平等。市場交易導緻機會主義,但在企業内部,機會主義對誰都沒有好處。

決定因素

在科斯的分析中,科斯并沒有專門分析交易費用産生的原因。科斯首先賦予“交易”以稀缺性,或者說,他首先認識到交易(活動)的稀缺性,就使分析“交易費用産生的原因”有了基礎。但科斯并沒有明确指出,稀缺就是産生交易費用的根源 。盡管他實際上已經揭示出了這一點。他隻是從事實出發,賦予交易以稀缺性,從而把交易作為制度經濟學的基本分析單位,而沒有分析其産生原因。

威廉姆森對這一問題的分析,要深刻的多。他指出影響市場交易費用的因素可分成兩組:第一組為“交易因素”.尤其指市場的不确定性和潛在交易對手的數量及交易的技術結構(指交易物品的技術特性,包括資産專用性程度、交易頻率等)。第二組為“人的因素”(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他指出,由于機會主義行為、市場不确定性、小數目談判及資産專用性的存在都會使市場交易費用提高。當然,他也沒有指出交易費用為什麼産生,隻是列舉了“交易”稀缺性的幾個表現或僅指出了市場中交易費用上升的原因。

理論發展

在科斯之後,威廉姆森(Williamson)等許多經濟學家又進一步對交易費用理論進行了發展和完善。威廉姆森(Williamson, 1977)将交易費用分為事前的交易費用和事後的交易費用。他認為,事前的交易費用是指由于将來的情況不确定,需要事先規定交易各方的權利、責任和義務, 在明确這些權利、責任和義務的過程中就要花費成本和代價,而這種成本和代價與交易各方的産權結構的明晰度有關;事後的交易費用是指交易發生以後的成本。這種成本表現為各種形式:

(1)交易雙方為了保持長期的交易關系而所付出的代價和成本;

(2)交易雙方發現事先确定的交易事項有誤而需要加以變更所要付出的費用;

(3)交易雙方由于取消交易協議而需支付的費用和機會損失。威廉姆森(Williamson, 1980)分析了交易費用的影響因素。他認為,交易費用的影響因素主要是環境的不确定性、小數目條件、組織或人的機會主義以及信息不對稱等,這些因素構成了市場與企業間的轉換關系。

楊小凱(XiaoKai Yang, 1991)則從勞動交易和中間産品交易角度區分了企業和市場,認為企業是以勞動市場代替中間産品市場,而不是用企業組織替代市場組織。後來,楊小凱(XiaoKai Yang, 1995)又進一步研究認為,企業和市場的邊際替代關系取決于勞動力交易效率和中間産品交易效率的比較。

進展

區分廣義和狹義

一是把交易成本區分為廣義和狹義兩類,廣義的交易成本是指談判、履行合同和獲得信息所需運用的全部資源,狹義的交易成本則是指單純履行契約所付出的時間和努力。這種劃分,以庫特等的表述最為準确。

區分為事先的和事後

二是把交易成本區分為事先的和事後的兩類。事先的交易成本是

指起草、談判、保證落實某種協議的成本;事後的交易成本是交易之後發生的成本,它可以有許多形式。

強調交易成本是運用經濟制度的成本

三是進一步強調交易成本是運用經濟制度的成本,強調交易成本是由于制度摩擦所導緻的費用,特别是由于産權不清必然導緻各類摩擦發生。肯尼斯·阿羅明确定義交易成本是“經濟制度操作的成本”。

強調信息成本是交易成本的核心

四是強調信息成本是交易成本的核心,突出真實信息的表現及獲得和識别所必須付出的代價,而信息成本的高低,即市場價格信号的真假以及對其識别的敏感,根本取決于産權制度所規定的市場交易當事人的權利及責任、風險界區是否明确,價格歸根到底是産權的市場運動形式。

強調交易成本

五是強調交易成本是人們發生普遍社會交換關系中發生費用,其發生的前提是人們的利益分歧,這種分歧的克服和協調發生的成本本質上是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監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結構變化的成本等等。

兼并

交易費用理論與垂直兼并

在交易費用理論問世之前,縱向聯合(垂直兼并)理論可以歸為兩大類,即“技術決定論”和“市

場缺陷論”

“技術決定論”認為許多生産階段在技術上緊密相聯,屬于同一企業經營範圍。是技術經濟的需要,把這些具有技術聯系的生産階段組織在一個企業中更為合理和經濟。

“市場缺陷論”的特點在于着眼于市場中的一些“缺陷”,即市場中偏離純粹市場競争模式的現象,來說明縱向聯合可以改善經濟效益,提高利潤。這些市場的“缺陷”包括壟斷、寡占、非完全競争等市場模式。

應用交易費用理論可以更好地解釋垂直兼并垂直兼并的關鍵問題是“資産特定性”,即某一資産對市場的依賴程度。資産有三種特性:

一是資産本身的特定性,

二是資産選址的特定性,

三是人力資産的特定性,

上述三種資産特定性的任何一種都能促使企業進行行政管理垂直兼并。

一般來說,資産特定性越高,市場交易的潛在費用越大,垂直兼并的可能性就越大。

當資産特定性達到一定高度,市場交易的潛在費用就會阻止企業繼續依賴市場,這時垂直兼并就會出現,因此,在一個工業部門中,資産特定性越高,垂直兼并的現象就應該越普遍。反之,如果一個工業部門的資産特定性越低,垂直兼并的現象應該減少。

交易費用理論與混合兼并

把混合兼并理解為部門企業組織(M結構)的自然發展,這種混合型組織是為了組織極其複雜的經營活動,由于多部門組織管理互不相關的經濟活動可以節約交易費用。把混合企業組織視為一種内部資本市場是交易費用理論對混合兼并的有力解釋。它反映着資本市場經由管理協調取代市場協調而得以内在化,從而大大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

意義

盡管交易費用理論還很不完善,存在很多可以指摘之處,但交易費用這一思想的提出,改變了經濟學的面目,使呆闆的經濟學具有了新的活力,并更具有現實性。它打破了(新)古典經濟學建立在虛假假設之上的完美經濟學體系,為經濟學的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它的意義不僅在于使經濟學更加完善,而且這一思想的提出,改變了人們的傳統觀念。

正如科斯本人所說,“認為《企業的性質》的發表對經濟學的最重要後果是把注意力引到企業在我們現代經濟中的重要性上來,就錯了;在我看來,這一結果是無論如何都會發生的。我以為這篇文章在将來會被考慮具有重要貢獻的是,把交易成本明确地引進了經濟分析之中。”(科斯,1991)。也許,該理論目前應用于現實還有距離,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其對經濟理論的巨大創新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