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

血液

流動在心髒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紅色液體
血液是流動在人的血管和心髒中的一種紅色不透明的粘稠液體。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一升血漿中含有900—910克的水,65—85克的蛋白質和20克的低分子物質,低分子物質中有多種電解質和有機化合物,血細胞包括紅細胞和白細胞和血小闆三類細胞。紅細胞平均壽命為120天,白細胞壽命為9—13天,血小闆壽命為8—9天。一般情況下,每人每天都有40ml的血細胞衰老死亡。同時,也有相應數量的細胞新生。
    中文名:血液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BLOOD 成分:血漿和血細胞 類别:結締組織

基本簡介

血液是在心髒和血管腔内循環流動的一種組織。成人的血液約占體重的十三分之一,相對密度為1.050~1.060,pH值為7.3~7.4,滲透壓為313毫摩每升。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漿内含血漿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纖維蛋白原)、脂蛋白等各種營養成分以及無機鹽、氧、激素、酶、抗體和細胞代謝産物等。血細胞有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闆。機體的生理變化和病理變化往往引起血液成分的改變,所以血液成分的檢測有重要的臨床意義。ABO血型是人類的主要血型分類,可分為A型、B型、AB型及O型。

血液形成

每個人體内的血液,都是自己體内産生的,不是由母體血液流入胎兒血管先天帶來的。胎兒早期發育時,在其胚胎體内部,就逐步産生了自己的造血中心。當胚胎發育到第三周時,卵黃囊壁上的血島就是第一個造血的中心,這個中心的造血期到第九周為止。胚胎發育到第六周時,肝髒開始造血,9-24周的胎兒,肝髒是主要的造血場所。肝髒造血以紅細胞為主,同時也少量生成粒細胞和巨核細胞,但不生成淋巴細胞。在這期間,脾、腎、胸腺和淋巴結等處也參與造血。脾髒産生于胚胎第三個月,開始以生成紅細胞為優勢,以後也生成一定數量的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

胸腺為人體周圍淋巴組織提供前T細胞,這就是為身體生成具有免疫功能的T淋巴細胞的來源。淋巴結參與早期生成紅細胞,但到胚胎發育進入第四個月後,就成為終身造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的器官。當胚胎發育進入第四個月以後,骨髓開始造血,到第五個月以後,肝、脾造血功能逐步減退,骨髓造血功能迅速增加,成為紅細胞、粒細胞和巨核細胞的主要生成器官,同時也産生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胎兒出生以後,肝髒造血功能很快停止,但脾髒仍是終身造淋巴細胞的器官,而骨髓則是人體最重要的造血器官。在正常情況下它不僅生成紅細胞、粒細胞和血小闆,同時也生成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

骨髓每秒鐘可造出1700萬個血細胞。人體血液中所有不同的血細胞,都是來自于肝髒、骨髓和胸腺裡的始祖細胞——多能幹細胞及由此移行的定向幹細胞。這就是人體血液産生的基本道理。

血液功能

血液的功能包含血細胞功能和血漿功能兩部分,有運輸、調節人體溫度、防禦、調節人體滲透壓和酸堿平衡四個功能。紅細胞主要功能是運進氧氣運出二氧化碳,白細胞的主要功能是殺滅細菌,抵禦炎症,參與體内免疫發生過程,血小闆主要在體内發揮止血功能,血漿功能主要為營養,運輸脂類,緩沖,形成滲透壓,參與免疫,參與凝血和抗凝血功能。人體内血液的總量稱為血量,是血漿量和血細胞的總和,但除紅細胞外,其它血細胞數量很少,常忽略不計。

每個人體内的血液量,是根據各人的體重來決定的。正常人的血液總量約相當于體重的7%-8%,或相當于每公斤體重70-80ML,其中血漿量為40-50ML。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400-500萬個紅血球,4000-11000個白血球,15-40萬個血小闆。另外,同樣體重的人,瘦者比肥胖人的血量稍多一點,男人比女人的血量要多一些。

安全的血液指的是這樣的血液,它不含有任何病毒、寄生蟲、藥物、酒精、化學物質或其他能給受血者帶來損害、危險或疾病的外來物質。獻血者必須身體健康,沒有也未曾得過任何嚴重的疾病。受血者不應因受血而受到損害,獻血者也不應因獻血而招緻風險。血液的顔色是有差别的,血液的紅色的來自紅細胞内的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含氧量多時呈鮮紅色(動脈血),含氧量少的呈暗紅色(靜脈血)。

通常獻血抽的是靜脈血,所以外觀看上去呈暗紅色。若血含較多的是高鐵血紅蛋白或其他血紅蛋白衍生物,則呈紫黑色。血漿(或血清)因含少量膽紅素,看上去呈透明淡黃色;若含乳糜微粒,則呈乳白渾濁;若發生溶血,則呈紅色血漿。

成份

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

(一)血漿 

血漿相當于結締組織的細胞間質,為淺黃色半透明液體,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還有無機鹽、纖維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種營養物質、代謝産物等。這些物質無一定的形态,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1L血漿中含有900~910g水(90%~91%)。65~85g蛋白質(6.5%~8.5%)和20g低分子物質(2%).低分子物質中有多種電解質和小分子有機化合物,如代謝産物和其他某些激素等。血漿中電解質含量與組織液基本相同。由于這些溶。

(二)血細胞

在機體的生命過程中,血細胞不斷地新陳代謝。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約120天,顆粒白細胞和血小闆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過10天。淋巴細胞的生存期長短不等,從幾個小時直到幾年。血細胞及血小闆的産生來自造血器官,紅血細胞、有粒白血細胞及血小闆由紅骨髓産生,無粒白血細胞則由淋巴結和脾髒産生。血細胞分為三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闆。成人大約有5公升血液。以體積計,血細胞約佔血液的45%。每公升血液有:

5×1012個紅血球(約佔血液體積的45%):在哺乳類,成熟的紅血球沒有細胞核及細胞器。它們含有血紅素以輸送氧氣。在紅血球上的糖蛋白決定了血型是哪一類。紅血球在血中所佔比例稱為紅細胞壓積。人體所有紅血球的表面積總和大約是人體外皮膚面積的2000倍。9×109個白血球(約佔血液體積的1.0%):它們是免疫系統的一部份,負責破壞及移除年老或異常的細胞及細胞殘骸,及攻擊病原體及外來物體。3×1011個血小闆(約佔血液體積少于1%):它們負責凝血,把纖維蛋白原變成纖維蛋白。纖維蛋白結成網狀聚集紅血球形成血栓,血栓阻止更多血液流失,并幫助阻止細菌進入體内。

功能

1、為身體各處輸送氧氣,主要由紅血球負責。

2、輸送營養,例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

3、帶走廢物,例如二氧化碳、尿酸、乳酸等。

4、提供免疫功能,由白血球及抗體負責。

5、信息功能,例如激素及組織損壞訊号。

6、調節體内的酸鹼值。

7、調節體溫。

8、液壓功能。

血液成份或循環出現問題時,可引緻下遊組織不能有效運作。“局部缺血”指身體某些部位得不到足夠血液流通。心髒的泵血功能使血液流經肺部及其它器官,重力及肌肉活動亦幫助血液流回心髒再循環運行。在哺乳類動物中,血液與淋巴液形成一種平衡,後者由血液經過毛細血管的超濾作用而形成,從胸導管回到血液。

造血物質

血液本身是一種高營養的物質,因此造血也必須有很廣的營養原料。造血所需的主要原料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鐵、銅、葉酸、維生素C、維生素B12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和激素等物質。蛋白質是生命存在的重要基礎,血液中最主要的物質就是各種蛋白質,尤其是紅細胞。如果蛋白質供量不足,造血器官就無法生産出優質的血液,就會出現貧血而直接影響身體的健康。成人每天需要蛋白質約75克。蛋白質原料的食品,主要有魚、肉、蛋類、奶類、豆類以及玉米、馬鈴薯、花生等。鐵是血紅蛋白中的主要成分。血紅蛋白攜帶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功能是通過血紅蛋白中的鐵的結合作用來完成的。

如果鐵量不夠,就會出現缺鐵性貧血。成年人每天需要鐵量為12毫克。含鐵較多的食品主要有海帶、黑木耳、菠菜,其次是動物的肝髒、血、肉、蛋黃,豆類、稻米中也有較多的鐵含量。葉酸對于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重要影響。如果供量不足,就會出現巨紅細胞貧血,這也叫葉酸缺乏病。

成人每天需要量為200微克。含這種物質較多的食品有肉類、肝髒、豆類、蛋類、水果及綠葉蔬菜等。維生素B12、維生素C及其他多種微量元素和激素等,雖然在紅細胞内含量不多,但對紅細胞的成熟和鐵的吸收等造血過程,都是不可缺少的物質。不同的食品,所含營養物質的種類和數量不盡相同,因此在膳食時應力求廣泛多樣。這樣做可使機體在攝取營養過程中可以達到充分的互補。為了更好地攝取造血需要的營養原料,既不可暴飲暴食,又不要偏食。

造血的物質指的是制造紅細胞的物質,主要有蛋白質、鐵、維生素B12、B6、葉酸等。蛋白質來源自肉類及豆類;鐵來源自蛋黃、牛肉、肝、腎、豆類、葉綠素、海帶及波菜等,另一個重要來源為鐵鍋所遊離出來的少量鐵;B12及B6來源較多的是肉、肝、腎、蔬菜等;葉酸的主要來源為蔬菜、酵母及動物内肝。在諸多造血物質中,鐵是主要的物質,也是非常容易流失的物質,人體内鐵平均量約為3-4.5g,男性全身鐵量約為500mg/kg,女性為35mg/kg,鐵在十二指腸及空腸上段被吸收進入血液,并與其他物質結合組成10類以上有生理功能的化合物,其中最重要的是鐵與卟啉環結合成血紅素,血紅素是紅蛋白的主要物質,而血紅蛋白又是紅細胞的主要物質。

據測定,紅細胞中的96%是血紅蛋白。維生素B12和葉酸是合成DNA的主要輔酶,這兩種物質如果不足,将會引起幼紅細胞的發育障礙。

血細胞類别

血細胞分為三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闆。

紅細胞

紅細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直徑7~8.5μm,呈雙凹圓盤狀,中央較薄(1.0μm),周緣較厚(2.0μm),故在血塗片标本中呈中央染色較淺、周緣較深(見彩圖)。在掃描電鏡下,可清楚地顯示紅細胞這種形态特點。紅細胞的這種形态使它具有較大的表面積(約140μm2),從而能最大限度地适應其功能――攜O2和部分CO2。新鮮單個紅細胞為黃綠色,大量紅細胞使血液呈猩紅色,而且多個紅細胞常疊連一起呈串錢狀,稱紅細胞缗線。

紅細胞有一定的彈性和可塑性,細胞通過毛細血管時可改變形狀。紅細胞正常形态的保持需ATP供給能量,由于紅細胞缺乏線粒體,ATP隻由無氧糖酵解産生;一旦缺乏ATP供能,則導緻細胞膜結構改變,細胞的形态也随之由圓盤狀變為棘球狀。這種形态改變一般是可逆的。可随着ATP的供能狀态的改善而恢複。

成熟紅細胞無細胞核,也無細胞器,胞質内充滿血紅蛋白(hemoglobin,Hb)。血紅蛋白是含鐵的蛋白質,約占紅細胞重量的33%。它具有結合與運輸O2和CO2的功能,當血液流經肺時,肺内的O2分壓高(102mmHg),CO2分壓低(40mmHg),血紅蛋白(氧分壓40mmHg,二氧化碳分壓46mmHg)即放出CO2而與O2結合;當血液流經其它器官的組織時,由于該處的CO2分壓高(46mmHg)而O2分壓低(40mmHg),于是紅細胞即放出O2并結合CO2。由于血紅蛋白具有這種性質,所以紅細胞能供給全身組織和細胞所需的O2,帶走所産生的部分CO2。

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紅細胞數的平均值,男性約400萬~500萬個,女性約350萬~450萬個。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男性約120~160g/L,女性約110~140g/L,新生兒為170—200g/L。全身所有紅細胞表面積總計,相當于人體表面積的2000倍。紅細胞的數目及血紅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性改變,如嬰兒高于成人,運動時多于安靜狀态,高原地區居民大都高于平原地區居民,紅細胞的形态和數目的改變、以及血紅蛋白的質和量的改變超出正常範圍,則表現為病理現象。一般說,紅細胞數少于300萬/μ1為貧血,血紅蛋白低于100g/L則為缺鐵性貧血。此時常伴有紅細胞的直徑及形态的改變,如大紅細胞貧血的紅細胞平均直徑>9μm,小紅細胞貧血的紅細胞平均直徑<6μm。缺鐵性貧血的紅細胞,由于血紅蛋白的含量明顯降低,以緻中央淡染區明顯擴大。

紅細胞的滲透壓與血漿相等,使出入紅細胞的水分維持平衡。當血漿滲透壓降低時,過量水分進入細胞,細胞膨脹成球形,甚至破裂,血紅蛋白逸出,稱為溶血(hemolysis);溶血後殘留的紅細胞膜囊稱為血影(ghost)。反之,若血漿的滲透壓升高,可使紅細胞内的水分析出過多,緻使紅細胞皺縮。凡能損害紅細胞的因素,如脂溶劑、蛇毒、溶血性細菌等均能引起溶血。

紅細胞的細胞膜,除具有一般細胞膜的共性外,還有其特殊性,例如紅細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

外周血中除大量成熟紅細胞以外,還有少量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稱為網織紅細胞(reticulocyte)在成人約為紅細胞總數的0.5%~1.5%,新生兒較多,可達3%~6%。網織紅細胞的直徑略大于成熟紅細胞,在常規染色的血塗片中不能與成熟紅細胞區分。用煌焦藍作體外活體染色,可見網織紅細胞的胞質内有染成藍色的細網或顆粒,它是細胞内殘留的核糖體。核糖體的存在,表明網織紅細胞仍有一些合成血紅蛋白的功能。紅細胞完全成熟時,核糖體消失,血紅蛋白的含量即不再增加。貧血病人如果造血功能良好,其血液中網織紅細胞的百分比值增高。因此,網織紅細胞的計數有一定臨床意義,它是貧血等某些血液病的診斷、療效判斷和估計預指标之一。

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約120天。衰老的紅細胞雖無形态上的特殊樗,但其機能活動和理化性質都有變化,如酶活性降低,血紅蛋白變性,細胞膜脆性增大,以及表面電荷改變等,因而細胞與氧結合的能力降低且容易破碎。衰老的紅細胞多在脾、骨髓和肝等處被巨噬細胞吞噬,同時由紅骨髓生成和釋放同等數量紅細胞進入外周血液,維持紅細胞數的相對恒定。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

白細胞

白細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為無色有核的球形細胞,體積比紅細胞大,能作變形運動,具有防禦和免疫功能。成人白細胞的正常值為4000~10000個/μ1。男女無明顯差别。嬰幼兒稍高于成人。血液中白細胞的數值可受各種生理因素的影響,如勞動、運動、飲食及婦女月經期,均略有增多。在疾病狀态下,白細胞總數及各種白細胞的百分比值皆可發生改變。

光鏡下,根據白細胞胞質有無特殊顆粒,可将其分為有粒白細胞和無粒白細胞兩類。有粒白細胞又根據顆粒的嗜色性,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無粒白細胞有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兩種。

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utrophil)占白細胞總數的50%-70%,是白細胞中數量最多的一種。細胞呈球形,直徑10-12μm,核染色質呈團塊狀。核的形态多樣,有的呈臘腸狀,稱杆狀核;有的呈分葉狀,葉間有細絲相連,稱分葉核。細胞核一般為2~5葉,正常人以2~3葉者居多。在某些疾病情況下,核1~2葉的細胞百分率增多,稱為核左移;核4~5葉的細胞增多,稱為核右移。一般說核分葉越多,表明細胞越近衰老,但這不是絕對的,在有些疾病情況下,新生的中性粒細胞也可出現細胞核為5葉或更多葉的。杆狀核粒細胞則較幼稚,約占粒細胞總數的5%~10%,在機體受細菌嚴重感染時,其比例顯著增高。

中性粒細胞的胞質染成粉紅色,含有許多細小的淡紫色及淡紅色顆粒,顆粒可分為嗜天青顆粒和特殊顆粒兩種。嗜天青顆粒較少,呈紫色,約占顆粒總數的20%,光鏡下着色略深,體積較大;電鏡下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0.6~0.7μm,電子密度較高,它是一種溶酶體,含有酸性磷酸酶和過氧化物酶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異物。特殊顆粒數量多,淡紅色,約占顆粒總數的80%,顆粒較小,直徑0.3~0.4μm,呈啞鈴形或橢圓形,内含堿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吞噬素具有殺菌作用,溶菌酶能溶解細菌表面的糖蛋白。

中性粒細胞具有活躍的變形運動和吞噬功能。當機體某一部位受到細菌侵犯時,中性粒細胞對細菌産物及受感染組織釋放的某些化學物質具有趨化性,能以變形運動穿出毛細血管,聚集到細菌侵犯部位,大量吞噬細菌,形成吞噬小體。吞噬小體先後與特殊顆粒及溶酶體融合,細菌即被各種水解酶、氧化酶、溶菌酶及其它具有殺菌作用的蛋白質、多肽等成分殺死并分解消化。由此可見,中性粒細胞在體内起着重要的防禦作用。中性粒細胞吞噬細胞後,自身也常壞死,成為膿細胞。中性粒細胞在血液中停留約6~7小時,在組織中存活約1~3天。

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inophil)占白細胞總數的0.5%-3%。細胞呈球形,直徑10~15μm,核常為2葉,胞質内充滿粗大(直徑0.5~1.0μm)、均勻、略帶折光性的嗜酸性顆粒,染成桔紅色。電鏡下,顆粒多呈橢圓形,有膜包被,内含顆粒狀基質和方形或長方形晶體。顆粒含有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過氧化物酶和組胺酶等,因此它也是一種溶酶體。嗜酸性粒細胞也能作變形運動,并具有趨化性。它能吞噬抗原抗體複合物,釋放組胺酶滅活組胺,從而減弱過敏反應。嗜酸性粒細胞還能借助抗體與某些寄生蟲表面結合,釋放顆粒内物質,殺滅寄生蟲。故而嗜酸性粒細胞具有抗過敏和抗寄生蟲作用。在過敏性疾病或寄生蟲病時,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它在血液中一般僅停留數小時,在組織中可存活8~12天。

嗜堿性粒細胞(basoophilic granulocyte,basophil)數量最少,占白細胞總數的0~15。細胞呈球形,直徑10-12μm。胞核分葉或呈S形或不規則形,着色較淺。胞質内含有嗜堿性顆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藍紫色,可覆蓋在核上。顆粒具有異染性,甲苯胺藍染色呈紫紅色。電鏡下,嗜堿性顆粒内充滿細小微粒,呈均勻狀或螺紋狀分布。顆粒内含有肝素和組胺,可被快速釋放;而白三烯則存在于細胞基質内,它的釋放較前者緩慢。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組胺和白三烯參與過敏反應。嗜堿性粒細胞在組織中可存活12-15天。

嗜堿性粒細胞與肥大細胞,在分布、胞核的形态,以及顆粒的大小與結構上,均有所不同。但兩種細胞都含有肝素、組胺和白三烯等成分,故嗜堿性粒細胞的功能與肥大細胞相似,但兩者的關系尚待研究。

單核細胞(monocyte)占白細胞總數的3%~8%。它是白細胞中體積最大的細胞。直徑14~20μm,呈圓形或橢圓形。胞核形态多樣,呈卵圓形、腎形、馬蹄形或不規則形等。核常偏位,染色質顆粒細而松散,故着色較淺。胞質較多,呈弱嗜堿性,含有許多細小的嗜天青顆粒,使胞質染成深淺不勻的灰藍色。顆粒内含有過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異性酯酶和溶菌酶,這些酶不僅與單核細胞的功能有關,而且可作為與淋巴細胞的鑒别點。電鏡下,細胞表面有皺褶和微絨毛,胞質内有許多吞噬泡、線粒體和粗面内質網,顆粒具溶酶體樣結構。

單核細胞具有活躍的變形運動、明顯的趨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單核細胞是巨噬細胞的前身,它在血流中停留1-5天後,穿出血管進入組織和體腔,分化為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都能消滅侵入機體的細菌,吞噬異物顆粒,消除體内衰老損傷的細胞,并參與免疫,但其功能不及巨噬細胞強。

淋巴細胞(lymphocyte)占白細胞總數的20%~30%,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等。直徑6~8μm的為小淋巴細胞,9~12μm的為中淋巴細胞,13~20μm的為大淋巴細胞。小淋巴細胞數量最多,細胞核圓形,一側常有小凹陷,染色質緻密呈塊狀,着色深,核占細胞的大部,胞質很少,在核周成一窄緣,嗜堿性,染成蔚藍色,含少量嗜天青顆粒。中淋巴細胞和大淋巴細胞的核橢圓形,染色質較疏松,故着色較淺,胞質較多,胞質内也可見少量嗜天青顆粒。少數大、中淋巴細胞的核呈腎形,胞質内含有較多的大嗜天青顆粒,稱為大顆粒淋巴細胞、電鏡下,淋巴細胞的胞質内主要是大量的遊離核糖體,其他細胞器均不發達。

以往曾認為,大、中、小淋巴細胞的分化程度不同,小淋巴細胞為終末細胞。但如今普遍認為,多數小淋巴細胞并非終末細胞。它在抗原刺激下可轉變為幼稚的淋巴細胞,進而增殖分化。而且淋巴細胞也并非單一群體,根據它們的發生部位、表面特征、壽命長短和免疫功能的不同,至少可分為T細胞、B細胞、殺傷(K)細胞和自然殺傷(NK)細胞等四類。

血液中的T細胞約占淋巴細胞總數的75%,它參與細胞免疫,如排斥異移體移植物、抗腫瘤等,并具有免疫調節功能。B細胞約占血中淋巴細胞總數的10%~15%。B細胞受抗原刺激後增殖分化為漿細胞,産生抗體,參與體液免疫(詳見免疫系統)。

血小闆

血小闆(bloodplatelet),簡稱:PLT.是哺乳動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是從骨髓成熟的巨核細胞胞質裂解脫落下來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塊胞質。它有質膜,沒有細胞核結構,一般呈圓形,體積小于紅細胞和白細胞。血小闆在長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無功能的細胞碎片。直到1882年意大利醫師J.B.比佐澤羅發現它們在血管損傷後的止血過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闆的命名。

血小闆具有特定的形态結構和生化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較恒定的數量(如人的血小闆數為每立方毫米10~30萬),在止血、傷口愈合、炎症反應、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過程中有重要作用。

血小闆隻存在于哺乳動物血液中。低等脊椎動物圓口綱有紡錘細胞起凝血作用,魚綱開始有特定的血栓細胞。兩栖、爬行和鳥綱動物血液中都有血栓細胞,血栓細胞是有細胞核的梭形成橢圓形細胞,功能與血小闆相似。無脊椎動物沒有專一的血栓細胞,如軟體動物的變形細胞兼有防禦和創傷治愈作用。甲殼動物隻有一種血細胞,兼有凝血作用。

血小闆為圓盤形,直徑1~4微米到7~8微米不等,且個體差異很大(5~12μm3)。血小闆因能運動和變形,故用一般方法觀察時表現為多形态。血小闆結構複雜,簡言之,由外向内為3層結構,即由外膜、單元膜及膜下微絲結構組成的外圍為第1層;第2層為凝膠層,電鏡下見到與周圍平行的微絲及微管構造;第3層為微器官層,有線粒體、緻密小體、殘核等結構。

血細胞形态、數量、比例和血紅蛋白含量的測定稱為血像。患病時,血像常有顯著變化,故檢查血像對了解機體狀況和診斷疾病十分重要。

生成原理

血液的生成很有趣,就像田徑場上的接力跑,參與者有胚胎的卵黃囊、肝、脾、腎、淋巴結、骨髓等。造血始于人胚的第3周,此階段還沒有什麼器官形成,一個叫卵黃囊的胚胎組織擔起造血的第一責任。人胚第6周,人體器官形成,肝髒接着造血。

人胚第3個月,脾是主要的造血器官。人胚第4個月後,骨髓開始造血,這是人體最重要的造血組織。出生後,肝、脾造血停止,骨髓負起造血的全部責任。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闆等,它們各司其職,但都來自同一種細胞——多功能幹細胞。由這種細胞增殖、分化和成熟,才變為在血管裡流動的各種終末血細胞。

理化特性

血液的溫度為37攝氏度,比重為1.050—1.060,紅細胞的比重為1.090,血漿的比重為1.025—1.030。血液也是有粘稠度的,即血液在血管内流動的粘滞力,主要取決于紅細胞的數量和血漿蛋白的濃度。

全血的相對粘稠度為純水的4—5倍;血漿為1.6—2.4倍;血清粘稠度為1.5倍。血液的PH值為7.5—45,靜脈血因含較多的二氧化碳,PH較低,接近7.35,而動脈血則接近7.45,常人血漿在37攝氏度時滲透壓為7.6大氣壓。

血液的顔色是有差别的,血液的紅色的來自紅細胞内的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含氧量多時呈鮮紅色(動脈血),含氧量少的呈暗紅色(靜脈血)。通常獻血抽的是靜脈血,所以外觀看上去呈暗紅色。若血含較多的是高鐵血紅蛋白或其他血紅蛋白衍生物,則呈紫黑色。血漿(或血清)因含少量膽紅素,看上去呈透明淡黃色;若含乳糜微粒,則呈乳白渾濁;若發生溶血,則呈紅色血漿。

血液血型

血型是人類血液型别的一種标志。人與人之間的血型并如完全相同。通常所說的ABO血型,就是指血液中紅細胞所帶不同的抗原物質而言的。在紅細胞上含有A抗原的,稱為A型;含有B抗原的,稱為B型;同時含有A和B兩種抗原的,稱為AB型;既不含A抗原又不含B抗原的稱為O型。

Rh是恒河猴(RhesusMacacus)外文名稱的頭兩個字母。蘭德斯坦納等科學家在1940年做動物實驗時,發現恒河猴和多數人體内的紅細胞上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質,故而命名的。凡是人體血液紅細胞上有Rh抗原(又稱D抗原)的,稱為Rh陽性,而缺乏Rh抗原的人是Rh陰性。這樣就使已發現的紅細胞A、B、O及AB四種主要血型的人,又都分别一分為二地被劃分為Rh陽性和陰性兩種。

Rh陽性血型在我國漢族及大多數民族人中約占99.7%,個别少數民族約為90%。在國外的一些民族中,Rh陽性血型的人約為85%,其中在歐美白種人鐘,Rh陰性血型人約占15%。

稀有血型就是一種少見或罕見的血型。這種血型不僅在ABO血型系統中存在,而且在稀有血型系統中也還存在一些更為罕見的血型。在稀有血型系統中,除RH血型系統外,其他各血型人數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非常小。

血型是由特定的遺傳物質決定的,這就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因此血型一經确定就不會自行改變。但是,當人體發生某些疾病(白血病)時,尤其是在疾病的中晚期,由于造血器官功能障礙,使不成熟的紅細胞大量進入血流。這些不成熟紅細胞膜上的血型抗原物質或減少或消失,因此血型就會發生改變。如果造血器官功能恢複,那麼改變後的血型又可展現原型。另外,長期大量輸血後的病例,血型也會出現暫時性改變,但是這種改變維持不會太久。

随着醫學科學的發展,人們對于血型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由于血液内部的組成成分的不同,各自所具有的抗原物質的性質也不一樣,因此,血型存在千差萬别。如紅細胞已發現有20多種血型系統,不同的血型抗原就有400多種。白細胞上的抗原物質更為複雜,僅本身就有8個系統近20種血型抗原,此外還有紅細胞血型抗原和與其他組織細胞共有的抗原,其中與其他組織細胞共有的抗原就已檢出148個。這類抗原也稱為人類白細胞抗原(簡稱HLA抗原);血小闆有特異性抗原7個系統,内又有10多種抗原,另外還有20多種血清蛋白、血清酶以及30多種抗原種類,共計在600鐘以上。如按這個數字再進行排列組合,那麼人類血型就有數十億鐘之多。

人類除同暖卵雙生子女外,再也找不到兩個血型完全相同的人。人的性格是人的一種行為表現,性格屬于精神範疇而不屬于物質範疇。由于性格不是遺傳基因物質,因此不存在遺傳性。人的性格隻是在人出生以後,受環境等諸多因素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同時它又随人的年齡和環境的改變而有所變化,并非“本性難移”,而是具有可塑性的。因此無論從理論上或是事實上,都說明血型與性格之間不存在任何必然性的聯系。父母血型與子女血型有一關系。

生理學

制造及降解

血細胞在骨髓産生,過程稱為“血細胞生成”。蛋白質構成部分,包括凝血因子,主要由肝髒産生,而激素由内分泌腺産生,至于水狀成份則由丘腦下部調節腎髒去維持,腸道也有份間接參與。

血細胞在脾髒及肝枯否細胞降解,肝也有移除一些蛋白質、脂肪及氨基酸。腎髒把身體的廢物帶進尿液。正常的紅血球在血漿中約有120天壽命。

輸送氧氣

一個在正常氣壓環境中呼吸的健康人類,他的動脈血液中的氧約有98.5%與血紅素産生化學結合,隻有1.5%是溶于其它血液成份中。血紅素也是哺乳類及許多其它物種的主要氧輸送者。除了肺動脈、臍動脈及兩者的對應靜脈外,帶氧血液從心髒經過動脈、小動脈及毛細血管到達身體各處,然後脫氧血液經小靜脈及靜脈流回心髒。

在正常情形下,人在休息時,離開肺部的血液中的血紅素約有98—99%被氧飽和。一個健康成人在休息時,回到肺部的“脫氧”血液仍然約有75%氧飽和。持續運動增加氧的消耗,減少靜脈血液的氧飽和,在一個受過訓練的運動員身上可降至少于15%,即使呼吸率及血流增加,動脈血液的氧飽和在這些情形下可降至95%或更低。對于一個正在休息(例如在手術期間被麻醉)的人來說,這樣低的靜脈氧飽和被視為危險Template:Todo:此段文字容易引起誤解,請繼續修繕。

由于母體供應胎盤的血液的氧分壓隻有成人肺部的20%,胎兒制造了一種具有更強氧親和力的血紅素(血紅素F),确保可以從血液中盡可能地取得足夠的氧。

除了氧外,一些物質也可與血紅素結合,有時候可以造成身體的永久性損害。一氧化碳是其中之一,它與血紅素結合成不可還原的碳氧血紅素,從而降低血液的載氧量,嚴重時可引緻身體缺氧,造成器官的永久性損害甚至死亡。

臨床用血

臨床醫生應嚴格掌握輸血适應症,科學、合理用血。手術前應根據術中估計出血量決定申請備血,出血量在10毫升/公斤體重以下者原則上不輸血。積極開展手術前自體儲血、術中血液稀釋等技術。對估計出血量在1000毫升以上者,争取手術野血液回收,減少或避免輸同種異體血,杜絕“營養血”、“安慰血”、“人情血”等不必要的輸血。積極實行成分輸血,減少不必要的血液成分的補充,避免可能由此引起的不良輸血反應。手術中适當采用控制性血壓等措施,減少出血。

目前公認的是英國醫生Blundell首先開創了直接輸血法,并第一個把人血輸給了人。那是在1817—1818年,英國婦産科醫生Blundell由經常看到産婦失血死亡而想到用輸血來換救生命。他進行了動物之間的輸血取得成功後,開始将健康人的血液輸給大出血的産婦,一共治了10例,除2例瀕死未能救活外,其餘8例中有4例救活。因為當時還不知道血型不同的人輸血時,紅細胞會遭到大量破壞,所以無法解釋為什麼輸血後有人出現緻死性的輸血反應,有人卻活了下來。盡管如此,1818年12月22日他在倫敦舉行的内科學會上所作的輸血報告,還是引起了醫學界的轟動。他還首創了重力輸血器,利用重力來作輸血時的推動力,這種輸血方法一直沿用了100年左右。

輸血前,必須做ABO血型的正向和反向定型,以及患者和獻血者之間的交叉配合試驗(含抗球蛋白試驗),輸血液成分,按成分血的要求配血。在Rho(D)陰性率較高的地區,還應常規做Rho(D)血型檢定。對經産婦或有輸血史的患者做不規則抗體檢測,交叉配合試驗和抗球蛋白試驗必須相容才可輸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戰地血源緊缺及輸血科學水平低下,以緻在同型血源缺乏時不得不采取O型血作為“萬能血”,因此,O型血者曾被稱為“萬能供血者”。這是因為O型血者的紅細胞上既無A抗原,也無B抗原,其紅細胞可以被A、B、AB型血者接受。當少量輸入O型全血時被受血者的大量血液稀釋,也就不會大量破壞受血者的紅細胞了。但當A、B、AB三種血型者接受較多O型血全血時,O型血血清中存在的抗A抗體、抗B抗體,就會與以上三種血型者的紅細胞結合,使受血者發生溶血性輸血反應。所以,現在凡是輸全血都是使用同型血。可以說,“萬能供者”的觀念早已過時。但是在進行紅細胞成分輸血時,由于O型血中的紅細胞沒有A抗原、B抗原,因此将O型血的紅細胞輸給不同血型的受血者則是可行的。

病症

    傷口流血血管閉塞,可引緻局部缺血,令組織壞死血友病白血病貧血地中海貧血紅細胞增多症正鐵血紅蛋白血症經血液傳播的傳染病敗血症

    醫學淨化

    一種較安全、易行、應用廣泛的血液淨化方法之一血液透析。透析是指溶質通過半透膜,從高濃度溶液向低濃度方向運動。血液透析包括溶質的移動和水的移動,即血液和透析液在透析器(人工腎)内借半透膜接觸和濃度梯度進行物質交換,使血液中的代謝廢物和過多的電解質向透析液移動,透析液中的鈣離子、堿基等向血液中移動。把白蛋白和尿素的混合液放入透析器中,管外用水浸泡,這時透析器管内的尿素就會通過人工腎膜孔移向管外的水中,白蛋白因分子較大,不能通過膜孔。

    這種小分子物質能通過而大分子物質不能通過半透膜的物質移動現象稱為彌散。

    臨床上用彌散現象來分離純化血液使之達到淨化目的的方法即為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血液透析所使用的半透膜厚度為10-20微米,膜上的孔徑平均為3納米,所以隻允許分子量為1.5萬以下的小分子和部分中分子物質通過,而分子量大于3.5萬的大分子物質不能通過。蛋白質、緻熱源、病毒、細菌以及血細胞等都是不可透出的;尿的成分中大部分是水,要想用人工腎替代腎髒就必須從血液中排出大量的水分,人工腎隻能利用滲透壓和超濾壓來達到清除過多的水分之目的。現在所使用的人工腎即血液透析裝置都具備上述這些功能,從而對血液的質和量進行調節,使之近于生理狀态。

    傳播疾病防範

    1.不吸毒。有毒瘾者要戒毒,戒毒前不要共用注射器和針頭注射毒品。

    2.不去消毒得不到保證的醫院、診所打針、拔牙或做手術。

    3.兒童打預防針必須一人一針一管。

    4.不到不消毒的理發攤、店和美容院去理發、美容。

    5.不用不消毒的針穿耳、文身。

    6.修腳、治雞眼的刀一定要消毒。

    7.刮臉刀、電動剃須刀、牙刷必須自備,不可借用。

    8.救護流血傷員,要防止血液沾在自己皮膚粘膜上。

    9.體育活動引起的外傷流血也有傳染危險。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