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珏

張珏

南宋末抗元名将
張珏,字君玉,南宋末抗元名将,民族英雄。鳳州(今陝西鳳縣東北)人。他以戰功遞升中軍都統制,人稱為“四川虓将”。張珏坐鎮釣魚城很長的一段時間,阻止并粉碎了蒙古的大舉進犯,保衛了南宋王朝的半壁江山。在抗蒙古衛國的鬥争中,他依靠廣大軍民,堅決抵抗蒙古士兵,反對妥協投降,不僅戰績輝煌,功勳卓着,還高瞻遠矚地提出了聯合被奴役各民族共同抗元,國内各民族及其政權間和平相處的主張。[1]
  • 本名:張钰
  • 别名:張君玉
  • 出生地:鳳州(今陝西鳳縣東北)
  • 主要成就:釣魚城之戰擊敗蒙古軍
  • 中文名:張珏
  • 國籍:南宋
  • 民族:漢族
  • 職業:中軍都統制

個人資料

張珏(?—1280),南宋名将。張珏魁偉而有謀略,善用兵和處理政務。

張珏18歲到合州(今重慶合川)新駐地釣魚城(今合川城東北)參軍,因多次建立戰功,升為中軍都統制,被人稱為“四川虓将”。

宋理宗寶佑末年(1258),蒙古軍隊攻入四川,破吉平隘,攻克長甯山(今四川蒼溪),殺死守将王佐父子。到達阆州(今四川阆中),降服守将楊大淵,推官趙廣殉難。到蓬州(今四川蓬安),降服守将張大悅,運使施擇善死。順慶(今四川南充)、廣安(今四川廣安)諸郡,勢如破而被攻克。

開慶元年(1259),保衛合州的戰役正式打響,蒙古合各道軍隊圍攻合州,凡是攻城器具,無不精良。張珏作為副将與主将王堅協守釣魚城前後有九個月,多次打敗蒙古軍的進攻,蒙古大汗蒙哥受傷死在釣魚山下後退兵(參見釣魚城之戰)。

景定元年(1260),王堅離開合州,朝廷以馬千為興元(今陝西漢中)都統兼知合州。景定四年(1263),馬千的兒子運送兵饷到虎相山,被蒙古兵擒獲,屢屢寫書勸降,馬千動搖,朝廷乃任張珏為合州知州。張珏魁偉雄勇有謀略,善于用兵打仗,出奇兵設立埋伏,算謀從沒有失策。

十月,張珏升為興元府(今陝西漢中)諸軍都統制兼利州(今四川廣元)東路安撫使、合州知州。因為興元府已被蒙古軍攻占,都統制司和安撫使司也都移到合州。張珏上任後,積極恢複當地的農業生産,訓練士兵,修整兵器,為保衛合州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張珏管理嚴格,賞罰分明,立功即使是罪犯也重賞,犯過雖是至親也絕不寬容,所以人人奮發,公私皆足。

忽必烈繼續蒙古大汗位後,繼續攻宋,圍困、孤立釣魚城,派重兵占據大良平(今四川廣安),增築虎相山城,時時出兵進攻梁山軍(今重慶梁平)和忠州(今重慶忠縣)、萬州(今重慶萬州)、開州(今重慶開縣)、達州(今四川達州),農民無法耕種,士卒無法休整,每每運軍糧到渠州(今四川渠縣),宋需要竭盡幾郡的兵力護送,死戰于兩城之下才能夠進入。

宋度宗鹹淳二年(1266)十一月,張珏派部将史炤、王立率五十名敢死壯士用斧頭砍殺從西門進入,收複大良平山城、虎相山城。鹹淳三年(1267)四月,蒙古平章賽曲赤提兵數萬破重慶防線,取道出合州城下,張珏在款龍溪将船碇泊在江中,截斷江面建成水城,進行抵抗,再次挫敗了數萬蒙古軍的攻勢。

合州自從餘玠采用冉氏兄弟的策略,将軍隊遷到釣魚山,城牆營壘堅固。但開州、重慶遭受兵禍,百姓非常困苦,張珏對外用軍隊保護耕種,在内教百姓開墾田地積儲糧食,不到兩個月,公私用度兼而充足。

1271年,忽必烈改國号為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市),采用中華民族傳統經濟文化思想體系與南宋抗衡,大肆招撫南宋官吏士卒,連遊民聚衆入見也予以重賞,重用投降官吏,蒙宋之戰轉化為封建王朝更替的戰争;于成都置四川行省,在以重兵進攻京湖的同時,加快了掃除四川障礙的步伐,以熟知四川軍情的南宋降将劉整随軍進擊、勸降,縮小對釣魚城、重慶的包圍圈,并隔斷重慶與釣魚城的通道,伺機而破。北面由青居(今四川南充東南)推進到漢初(今四川武勝縣烈面鎮漢初村)、定遠(今四川武勝),建立起武勝軍(今四川武勝舊縣鄉)和定遠軍(今四川武勝),距釣魚城約45公裡。

鹹淳八年(1272)四月,張珏又在與釣魚城隔江的宜勝山(今合川北)築城,用來加強釣魚城的防守能力。次年正月,元軍匣刺又進逼釣魚城,張珏得到消息後,張珏屬下建議出兵與元兵争奪馬騣山、虎頂山,張珏說“:蕪菁平母德、彰城,是汪元帥(汪德臣)所聚集的地方,我們出其不意而攻襲他,馬兵一定顧及其後路,而顧不上築城了。”于是“張疑兵嘉渠口”,又“潛師渡平陽灘”,進攻二城,火燒元軍的錢糧器械,越寨七十裡,燒毀船場,元軍統制周虎戰死。不僅擊敗了元軍的進攻,又打破了元軍想在二地建城,控扼江口以圖取合州的計劃。鹹淳十年(1274),張珏升為甯遠軍承宣使。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南宋又任命張珏為四川制置副使、重慶知府。五月,加檢校少保。又命他帶兵來京保衛京城,但是入川道路已被阻斷,诏令沒有能送到。六月,昝萬壽以嘉定(今四川樂山市)及三龜城、九頂城降元,守将侯都統戰死,元軍乘勢推進,占據泸州、叙州(四川叙永)、長甯(今四川宜賓長甯縣)、富順(今四川富順)、開州、達州、巴州(今四川巴中)、渠州,合兵攻重慶,在長江、嘉陵江中架起浮梁,阻絕外援。元軍自秋至冬圍攻重慶,重慶援絕糧盡。張珏雖仍在守衛合州,但“屢以死士間入城,許以赴援,且為之畫守禦計”。

次年,張珏為了解救重慶被長期圍攻的狀況,派部将趙安襲擊元軍的征南都元帥府所在地青居城(今四川南充南),活捉元朝安撫劉才、參議馬嵩而返。二月,又派張萬以船艦載精兵從水路沖入重慶,以增援重慶守軍。四月,彙合重慶軍隊出兵進攻泸州,并結交泸州士人劉霖、先坤朋作為内應。而此時,以宋恭帝與謝太皇太後為首的南宋朝廷,已向元軍投降。五月,宋端宗在福州(今屬福建)重建南宋政權,改當年為景炎元年(1276)。六月,張珏又派部将趙安、王世昌等收複泸州(今屬四川),活捉并處死梅應青。

元軍被迫逐漸從重慶撤退,轉而圍攻泸州。同年十二月,趙定應迎接張珏進入重慶任四川制置使,派部将張萬、程聰領兵收複涪州(今重慶涪陵)。南宋降将、原涪州刺史陽立再次合兵來決戰,史進、張世傑戰死,張萬堅持不住,俘獲陽立的妻女以及安撫李端返回。張珏以都統程聰守涪州,重慶元兵全部退走。

張珏聽說益王趙昰、衛王趙昺在廣州稱帝,派兵幾百人尋求二王所在的地方。張珏調史訓忠、趙安等援救泸州。又派張萬到夔州,聯合忠、涪州的軍隊攻克石門及巴巫寨,獲取元軍将士一百多人。解大甯(今重慶巫溪)圍,攻破十八寨。控入川的門戶,川東形勢一度好轉。

景炎元年(1276)年底,元軍再次進攻四川,景炎二年六月,元将張德潤攻破涪州,捉住守将程聰。在此之前,程聰在重慶極力主張守城的意見,張珏入重慶,與他不相投契,派他出守涪州。程聰到涪州因不平而郁郁不樂,不設防備而被捉。張德潤用轎子擡着程聰返歸,告訴他說:“你兒子程鵬飛已經任參政了,你可以日夜與他相聚。”程聰說“:我被捉,他投降,不是我的兒子。這個月,梁山軍袁世安投降。十月,萬州天生城被攻破,元兵殺死守将上官夔。十一月,泸州糧食盡淨,人們互相吃人,于是元兵破泸州,安撫王世昌自缢而死。元兵會軍重慶,駐紮佛圖關,以一軍駐紮南城,一軍駐紮朱村坪,一軍駐紮長江上。元軍派泸州降将李從招降,張珏沒有順從。十二月,達州降将鮮汝忠攻破皇華城(今重慶忠縣),活捉守将馬堃,軍使包申在巷戰中戰死。

景炎三年(1278)春,張珏派總管李義率領軍隊經過廣陽壩,全軍覆滅。二月,元兵破紹慶府(今重慶彭水),捉守将鮮龍,湖北提刑趙立與制司幕官趙酉泰都自殺了。張珏率兵沖出薰風門,與元大将也速兒戰于扶桑壩(今重慶東水門附近),諸将從張珏的後面聯合襲擊,張珏軍隊大敗。

重慶城中糧食已盡,張珏部将趙安寫信勸說張珏投降,張珏不同意。趙安就與帳下韓忠顯夜間打開鎮西門投降。張珏率兵在裡巷展開戰鬥,力量不支,回去索要鸩酒喝,左右之人把鸩酒藏了起來,于是用小船載着妻子兒女向東逃往涪州,中途大為憤恨,用斧頭砍船打算自沉,船夫奪掉斧頭丢入長江中,張珏跳起來想投水被家人挽持住不得死。第二天,萬戶鐵木兒追到涪州,把他捉住送往京師。重慶投降,制機曹琦自缢而死,張萬、張起崖出城投降。元軍進攻合州,破外城。三月,王立也投降。

在押往元大都(今北京)途中經過安西(今陝西西安城東北)的趙老庵,他的朋友對他說曰:“公盡忠一世,以報所事,今至此,縱得不死,亦何以哉?”,于是張珏解下弓弦在廁所中自缢,自盡殉國。随從的人焚燒了他的屍骨,用瓦罐把他埋葬在死的地方。

文天祥得知,甚感歎,作《悼制置使張珏》詩雲:“氣戰萬人将,獨在天一隅。向使國不滅,功業竟何如?”

人物背景

宋蒙(元)戰争從公元1235年全面爆發,至1279年崖山之戰宋室覆亡,延續近半個世紀,它是蒙古勢力崛起以來所遇到的費時最長、耗力最大、最為棘手的一場戰争。發生于1259年的四川合州釣魚城之戰,則是其中影響巨大的一場戰事。

1234年宋、蒙聯合滅金後,南宋出兵欲收複河南失地,遭蒙軍伏擊而失敗。1235年,蒙軍在西起川陝、東至淮河下遊的數千裡戰線上同時對南宋發動進攻,宋蒙戰争全面爆發。至1241年,蒙軍鐵騎蹂躏南宋大片土地,而四川則是三大戰場(另兩個為京湖戰場即今湖北和河南一帶、兩淮戰場即今淮河流域一帶)中遭蒙軍殘破最為嚴重的一個地區。

這年蒙古窩闊台死去,其内部政争不斷,對南宋的攻勢減弱。南宋由此獲得喘息之機,對各個戰場的防禦進行調整、充實。1242年,宋理宗派遣在兩淮抗蒙戰争中戰績頗著的餘玠入蜀主政,以扭轉四川的頹勢,鞏固上流。在四川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經濟和軍事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創建了山城防禦體系。即在四川的主要江河沿岸及交通要道上,選擇險峻的山隘築城結寨,星羅棋布,互為聲援,構成一完整的戰略防禦體系。 釣魚城即是這一山城防禦體系的核心和最為堅固的堡壘。

釣魚城坐落在今四川省合川縣城東5公裡的釣魚山上,其山突兀聳立,相對高度約300米。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彙流,南、北、西三面環水,地勢十分險要。這 裡有山水之險,也有交通之便,經水路及陸上道,可通達四川各地。彭大雅任四川制置副使期間(1239——1240年),命甘閏初築釣魚城。1243年,餘玠采納播州(今遵義)賢士冉、冉璞兄弟建議,遣冉氏兄弟複築釣魚城,移合州治及興元都統司于其上。釣魚 城分内、外城,外城築在懸崖峭壁之上,城牆系條石壘成。城内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絕 的豐富水源,周圍山麓也有許多可耕田地。這一切使釣魚城具備了長期堅守的必要地理條件以及依恃天險、易守難攻的特點。1254年,合州守将王堅進一步完善城築。四川邊地之民多避兵亂至此,釣魚城成為兵精食足的堅固堡壘。

1251年,蒙哥登上大汗寶座,穩定了蒙古政局,并積極策劃滅宋戰争。蒙哥為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長子,曾與拔都等率兵遠征過歐、亞許多國家,以骁勇善戰著稱。1252 年,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率師攻占大理,對南宋形成包圍夾擊之勢。

1257年,蒙哥汗決定發動大規模的滅宋戰争。蒙哥命忽必烈率軍攻鄂州(今武昌),塔察兒、李等攻兩淮,分宋兵力;又命兀良合台自雲南出兵,經廣西北上;蒙哥則自率蒙軍主力攻四川。蒙哥以四川作為戰略主攻方向,意欲發揮蒙古騎兵長于陸地野戰而短于水戰的特點,以主力奪取四川,然後順江東下,與諸路會師,直搗宋都臨安(今杭州)。

1258年秋,蒙哥率軍4萬分三道入蜀,加上在蜀中的蒙軍及從各地征調來的部隊, 蒙軍總數大大超過4萬之數。蒙軍相繼占據劍門苦竹隘、長甯山城、蓬州運山城、阆州大獲城、廣安大良城等,迫近合州。蒙哥汗遣宋降人晉國寶至釣魚城招降,為宋合州守将王堅所殺。釣魚城之戰由此展開。

宋開慶元年(1259年)二月二日,蒙哥率諸軍從雞爪灘渡過渠彙,進至石子山紮營。三日,蒙哥親督諸軍戰于釣魚城下。七日,蒙軍攻一字城牆。一字城牆又叫橫城牆, 其作用在于阻礙城外敵軍運動,同時城内守軍又可通過外城牆運動至一字城牆拒敵,與外城牆形成夾角交叉攻擊點。釣魚城的城南、城北各築有一道一字城牆。九日,蒙軍猛 攻鎮西門,不克。這日,蒙古東道軍史天澤率部也到達釣魚城參戰。

三月,蒙軍攻東新門、奇勝門及鎮西門小堡,均失利。從四月三日起,大雷雨持續了二十天。雨停後,蒙軍于西月二十二日重點進攻護國門。二十四日夜,蒙軍登上外城, 與守城宋軍展開激戰。《元史·憲宗紀》稱“殺宋兵甚衆”,但蒙軍的攻勢終被宋軍打退。五月,蒙軍屢攻釣魚城不克。 蒙哥汗率軍入蜀以來,所經沿途各山城寨堡,多因南宋守将投降而輕易得手,尚未碰上一場真正的硬仗。因此,至釣魚山後,蒙哥欲乘拉槁之勢,攻拔其城,雖久屯于堅 城之下,亦不願棄之而去。盡管蒙軍的攻城器具十分精備,奈何釣魚城地勢險峻,緻使 其不能發揮作用。釣魚城守軍在主将王堅及副将張珏的協力指揮下,擊退了蒙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千戶董文蔚奉蒙哥汗之命,率所部鄧州漢兵攻城,董文蔚激勵将士,挾雲梯,冒飛石,履崎岖以登,直抵其城與宋軍苦戰,但因所部傷亡慘重,被迫退軍。其侄董士元請代叔父董文蔚攻城,率所部銳卒登城,與宋軍力戰良久,終因後援不繼,亦被迫撤還。 蒙哥在釣魚城下的敗亡,其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首先,它導緻蒙古這場滅宋戰争 的全面瓦解,使宋祚得以延續20年之久。進攻四川的蒙軍被迫撤軍,護送蒙哥汗靈柩北還。率東路軍突破長江天險,包圍了鄂州的忽必烈,為與其弟阿裡不哥争奪汗位,也不 得不撤軍北返。從雲南經廣西北上的兀良合台一軍,一路克捷,已經進至潭州(今長沙) 城下。由于蒙哥之死,該軍在忽必烈派來的一支部隊的接應下,也渡過長江北返。蒙古的南北兩支軍隊基本上是按預定計劃進軍的,隻因西邊主攻戰場的失敗而功虧一篑。

其次,它使蒙軍的第三次西征行動停滞下來,緩解了蒙古勢力對歐、亞、非等國的威脅,使許多地區的文明免遭破壞。1252年,蒙哥汗遣其弟旭烈兀發動了第三次西征,先後攻占今伊朗、伊拉克及叙利亞等阿拉伯半島大片土地。正當旭烈兀準備向埃及進軍時,獲悉蒙哥死訊,旭烈兀隻留下少量軍隊繼續征戰,而自率大軍東還。結果蒙軍因寡不敵衆而被埃及軍隊打敗,幾乎全軍覆沒,蒙軍始終未能打進非洲。蒙古的大規模擴張行動從此走向低潮。因此,釣魚城之戰的影響遠遠超越了中國範圍,它在世界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頁。

其三,它為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忽必烈執掌蒙古政權提供了契機,對中國曆史發展産生了重大影響。蒙哥汗是一個蒙古保守主義者,他所施行的仍然是傳統的政策。這種帶有濃厚的蒙古部族和西域色彩的政策,對廣大中原漢地造成了極大的破壞。而忽必烈則是蒙古統治集團中少有的一位傾慕漢文化的開明之士。蒙哥即汗位後,忽必烈受任掌理漠南漢地,他大力延攬漢族儒士,極力推行漢化政策,取得很大成效。但卻引起蒙哥汗及其保守臣僚的 疑忌,忽必烈因而被罷了官,其推行的漢化政策也被迫取消。忽必烈登上大汗寶座後,繼續推行其漢化政策,逐步改變蒙軍濫殺的政策,使南中國的經濟和文化免遭更大的破壞。

釣魚城作為山城防禦體系的典型代表,在冷兵器時代,充分顯示了其防禦作用,它成為蒙古軍隊難以攻克的堡壘。蒙哥汗敗亡後,釣魚城又頂住了蒙軍無數次的進攻,直至1279年南宋滅亡後,守将王立開城投降,釣魚城才落入蒙古之手。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古代戰争館特意制作了釣魚城古戰場的沙盤模型,以展示其在中國古代戰争史以及世界曆史上的重要地位。

《宋史·張珏傳》

張珏   ,字君玉,隴西鳳州人。年十八,從軍釣魚山,以戰功累官中軍都統制,人号為"四川虓将"。

寶祐末,大兵攻蜀,破吉平隘,拔長甯,殺守将王佐父子。至阆州,降安撫楊奫,推官趙廣死之。至蓬州,降守将張大悅,運使施擇善死之。順慶、廣安諸郡,破竹而下。明年,合諸道兵圍合州,凡攻城之具無不精備。珏與王堅協力戰守,攻之九月不能下。景定初,合守王堅征入朝,以馬千代守合。四年,千子饋饷至虎相山,為東川兵所得,屢以書勸千降,朝廷乃以珏代千。珏魁雄有謀,善用兵,出奇設伏,算無遺策。其治合州,士卒必練,器械必精,禦部曲有法,雖奴隸有功必優賞之,有過雖至親必罰不貸,故人人用命。

自全汝楫失大良平,大兵築虎相山,駐兵兩城,時出攻梁山、忠萬開達,民不得耕,兵不得解甲而卧,每饷渠,竭數郡兵護送,死戰兩城之下始克入。鹹淳二年十二月,珏遣其将史炤、王立以死士五十斧西門入,大戰城中,複其城。三年四月,平章賽典赤提兵入,壞重慶麥,道出合城下,珏碇舟斷江中為水城,大兵數萬攻之不克,遂引去。

合州自餘玠用二冉生策,徙軍釣魚山,城壁甚固。然開、慶受兵,民凋弊甚,珏外以兵護耕,内教民墾田積粟,未再期,公私兼足。九年,叛将劉整複獻計,欲自青居進築馬鬃、虎頂山,扼三江口以圖合,匣刺統軍率諸翼兵以築之。左右欲出兵與之争,珏不可,曰:"蕪菁平母德、彰城,汪帥勁兵之所聚也,吾出不意而攻之,馬鬃必顧其後,不暇城矣。"乃張疑兵嘉渠口,潛師渡平陽灘攻二城,火其資糧器械,越砦七十裡,焚船場,統制周虎戰死,馬鬃城卒不就。

十年,加甯江軍承宣使。德祐元年,升四川制置副使、知重慶府。五月,加檢校少保。征其兵入衛,蜀道斷,不得達。六月,昝萬壽以嘉定及三龜、九頂降,守将侯都統戰死。已而泸、叙、長甯、富順、開、達、巴、渠諸郡不一月皆下,合兵圍重慶,作浮梁三江中,斷援兵。自秋徂冬,援絕糧盡,珏屢以死士間入城,許以赴援,且為之畫守禦計。二年正月,遣其将趙安襲青居,執安撫劉才、參議馬嵩歸。二月,遣張萬以巨艦載精兵,斷内水橋,入重慶。四月,合重慶兵出攻鳳頂諸砦。珏結泸士劉霖、先坤朋為内應。六月,遣趙安破神臂門,執梅應春殺之,複泸州。重慶兵漸解去,圍泸州。十二月,趙定應迎珏入重慶為制置。

時陽立以涪州降,珏遣張萬攻走立,俘其僚屬馮巽午等。立複合兵來決戰,史進、張世傑戰死,萬不支,俘立妻子及安撫李端以歸。珏以都統程聰守涪。重慶兵盡退。珏聞二王立廣中,遣兵數百人求王所。調史訓忠、趙安等援泸州。張萬入夔,連忠、涪兵拔石門及巴巫砦,獲将士百餘人,解大甯圍,攻破十八砦。明年六月,張德潤複破涪州,執守将程聰。先是,聰在重慶力主守城之議,珏入,不知也,使出守涪。聰至郡怏怏,不設備,至是被執。德潤以肩輿載聰歸,語之曰:"若子鵬飛為參政矣,旦晚可會聚也。"聰曰:"我執彼降,非吾子也。"

是月,梁山軍袁世安降。十月,萬州破,殺守将上官夔。十一月,泸州食盡,人相食,遂破之,安撫王世昌自經死。

大兵會重慶,駐佛圖關,以一軍駐南城,一軍駐朱村坪,一軍駐江上。遣泸州降将李從招降,珏不從。十二月,達州降将鮮汝忠破鹹淳皇華城,執守将馬堃,軍使包申巷戰死。至元十五年春,珏遣總管李義将兵由廣陽,一軍皆沒。二月,大兵破紹慶府,執守将鮮龍,湖北提刑趙立與制司幕官趙酉泰皆自殺。珏率兵出薰風門,與大将也速兒戰扶桑壩,諸将從其後合擊之,珏兵大潰。城中糧盡,趙安以書說珏降,不聽。安乃與帳下韓忠顯夜開鎮西門降。珏率兵巷戰不支,歸索鸩飲,左右匿鸩,乃以小舟載妻子東走涪。中道大憾,斧其舟欲自沉,舟人奪斧擲江中,珏踴躍欲赴水,家人挽持不得死。明日,萬戶鐵木兒追及于涪,執之送京師。重慶降,制機曹琦自經死,張萬、張起岩出降。進攻合州,破外城。三月,王立亦降。

珏至安西趙老庵,其友謂之曰:"公盡忠一世,以報所事,今至此,縱得不死,亦何以哉?"珏乃解弓弦自經廁中,從者焚其骨,以瓦缶葬之死所。

釣魚城之戰

基本信息

釣魚城保衛戰

中文名稱: 宋蒙釣魚城之戰(合州之戰) 發生時間: 1258--1259

所屬朝代: 宋代

事件介紹

釣魚城保衛戰

次年正月,蒙哥分兵進攻合州舊城(今四川合川)和渠江流域的禮儀城(今四川渠縣東北)、平梁城(今四川巴中西),斷絕了它們與釣魚城的聯系。同時,蒙哥還派紐磷進攻忠(今四川忠縣),涪(今四川涪陵),斷絕下遊宋軍的增援,使釣魚城完全孤立無援。二月,蒙哥親率諸軍駐于城東南角的石子山上,掃清了江上宋軍船隻。但是,蒙軍連續攻打釣魚城及其周圍的營寨,都被擊退。

四月,蒙軍雖然繞道西北攻外城,更曾一度登上城頭,但仍被擊退。由于屢攻不克,前鋒主帥汪德臣又受傷而死,加上夏季到來,蜀地炎熱,疫症流行,令蒙軍士氣低落。另一方面,城内南宋軍民在張珏、王堅的率領下,白天抵抗蒙軍進攻,夜晚則偷襲蒙軍營寨,蒙軍無計可施。七月,蒙哥在督師攻城時負傷,後傷重死亡,征蜀的蒙古大軍被迫撤退,進攻荊鄂的忽必烈也于年底北還争汗位,南宋遂得以延續。

重慶五路被圍

重慶地圖

公元1275年(德祐元年),元軍在向臨安進逼的同時,為防四川宋軍出援,忽必烈下令東西川行樞密院統領大軍主動進攻四川。時任宋朝四川制置副使的張珏以釣魚城和重慶為根據地,拼死抗元。 轉年,即公元1276年,張珏審時度勢,派出一支奇軍忽襲了元朝東川行院的治所青居城(今四川南充),并乘元軍回救之機,派猛将張萬率水軍由水上入重慶增援。同年夏,趁元朝東、西兩川行院矛盾重重、互相觀望逗留之機,張珏又派出軍隊收複了泸州,殺掉降元的原宋将梅應春以及元将熊耳,并俘虜了不少元将家屬。在此情形下,元軍不得不從重慶撤圍。年底,張珏命手下将領王立守衛釣魚城,他本人入重慶指揮,并迅速收複了涪(今重慶涪陵)。

張珏悉力指揮宋軍守城。1278年(祥興元年)正月,張珏派一部宋軍出擊,被元軍殺個幹淨。不花本人抵至城下,指揮諸将攻城。元軍漢将汪良臣大造雲梯、鵝車等攻城器械,親自沖鋒登城。張珏立于城牆,指揮守軍激戰。混戰之中,汪良臣身中四箭,元軍未能占得任何便宜。轉日,張珏又率軍出城,與元軍猛将也速答兒在扶桑壩(今重慶以東)激戰,不料汪良臣等人帶兵從後夾擊,宋軍不支,大潰,張珏率殘兵複入重慶城死守。

當夜,宋軍都統趙安向元軍獻城投降。張珏聞訊悲憤,率餘兵巷戰,同時派人索取鸩酒想自殺,不得而已。苦戰一夜,張珏隻得率幾個親随和家屬乘船順流想奔往涪州方向。船開不久,張珏突然為自己不能死于重慶而後悔,用手中大斧猛砍艙底想舉家自沉,被船工奪去斧頭扔入江中。張珏又想跳江自殺,為家人所挽持,不得死。半路,張珏所乘船為不花手下的元軍水師邀擊,張珏被俘。

攻陷重慶後,元軍一鼓作氣,齊集大軍進攻當年蒙哥汗被打死的釣魚城。宋将王立自1276年底起開始守城,奮戰兩年多,最終不支,在得到忽必烈同意不屠城的允諾下,王立于1279年四月終于出降。大名鼎鼎的釣魚城,終于落入元軍手中。從此,川蜀廣大地區皆落入元朝版圖。 張珏被元軍押至安西(今西安)趙老庵,他的一名老友前來探望,對他說:“您為宋室盡一世,以報國家。今日行至此處,縱然能不死,活下去有什麼意義呢?”張珏聞言颔首。待老友走後,趁元兵看守不備,張珏解下弓弦,自缢而死,最終殉國而不降元。

守重慶之戰

中國南宋末襄陽、樊城之戰後,元軍主力順江東下, 直趨臨安(今杭州)。與此同時,派元帥汪良臣等統兵入川鉗制宋軍,阻其東下增援。南宋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元軍自成都南下,占領泸州(今屬四川)等城後,包圍重慶。但圍城元軍僅萬人,且内部不和。

當時,宋新任四川制置副使、知重慶府事張珏在合州(今四川合川東),一面派人潛入重慶,與守将趙寶應籌劃防禦;一面率軍出擊,以解重慶之圍。次年正月,他派兵襲擊元軍占據的青居城(今四川南充市南),以鉗制圍城元軍。

二月,又用大船載兵,突入重慶,加強重慶的防禦力量。四月,配合重慶守将反擊元軍,未能解圍。六月,又裡應外合,收複了元軍作為後方基地的泸州,殺元将領兩員,俘元軍家屬多人,迫使元軍回兵救援,重慶之圍解。十二月,張珏入重慶,又奪回涪州(今四川涪陵)。當年,元軍克臨安,南宋恭帝出降。此後,元向四川增調軍隊,于至元十五年(1278)春,才攻占重慶。

重大事件

開慶元年(1259)﹐蒙哥汗率軍圍攻釣魚城,張珏協同王堅率領軍民屢敗蒙古軍,蒙哥被擊傷緻死。 景定四年(1263)﹐張珏任興元府駐紮禦前諸軍都統制兼知合州。他練士卒,精器械,饬軍紀,明賞罰,以兵護耕,墾田積粟,加強城守。十二年之中﹐張珏屢拒元軍招降,固守釣魚城,還主動出擊,收複大良平(今四川廣安東北)等城。

德祐元年(1275)五月,張珏任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慶府。宋廷曾征其兵入衛,因路阻未行。時元軍圍重慶,又遣人招降,張珏不從,派兵解重慶圍,且與泸州人民裡外相應,俘殺叛将梅應春,收複泸州。

景炎元年(1276)十二月,張珏到重慶,任四川制置使。他屢敗元軍,一度收複涪州(今重慶市涪陵區),解大甯城圍,支持泸州。次年﹐元軍又圍重慶,再次遣人招降,張珏奮力拒戰。

祥興元年(1278)二月,部将趙安開城降元,張珏仍率兵巷戰,終于難以支持,返家自殺未果,遂乘小舟東下,途中兩次自殺,均被阻,至涪州被俘。

至元十七年(1280)二月,張珏自刭于安西(今陝西西安)。

人物評價

張珏雖未能守住釣魚城,但他坐鎮釣魚城很長的一段時間,阻止并粉碎了蒙古的大舉進犯,保衛了南宋王朝的半壁江山。在抗蒙古衛國的鬥争中,他依靠廣大軍民,堅決抵抗蒙古士兵,反對妥協投降,不僅戰績輝煌,功勳卓著,還高瞻遠矚地提出了聯合被奴各民族共同抗元,國内各民族及其政權間和平相處的主張,充分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願,完全符合中華民族發展的必然趨勢,不愧為我國曆史上的民族英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