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教學

中國式教學

教學方法
“中國式教學”指中國現存的一種普遍教學方法。這一詞語受到火熱關注的原因之一為英國廣播公司(BBC)拍攝的一部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式教學》的播出所引起的熱議。英國實驗班引入“中國式教學”進行觀察的原因之一是為了探索英國當前教學在世界水平上的差距的原因及其改善方法。[1]在紀錄片中,“中國式教學”出現了一些關于教學相對死闆、學生差異過小、标準趨向單一等特點,并表現出其對于學術權威及教師權威的看法;并同時表現了在傳統“英式教學”之中,學生的課堂自由氛圍伴随的課堂秩序、教學進度相對不甚理想的客觀現象。兩種教學方法的對比仍在備受熱議。至于兩種教學方法的優劣和對比,我們需要根據不同國家的國情與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看待。不應用片面的觀點或單一的比較進行衡量。
  • 中文名:中國式教學
  • 外文名:
  • 别名:
  • 定義:中國現存的一種普遍教學方法

教學研究

英國廣播公司(BBC)2015年拍了一部紀錄片,邀請5名中國中學老師到英國漢普郡一所頂級中學,對該校的學生進行一個月的“中國式教學”,結果,中國老師明顯“水土不服”,英國學生的不少舉動讓他們十分“抓狂”;而英國學生也無法适應高強度教學,被中國老師訓哭。

中國老師表示,這些英國學生缺乏進取心,懶散無紀律,而導緻這一現象的原因是英國的高福利制度。

社會點評

教師不能是手拿剪刀的“園丁”,而應該是手拿話筒的“導遊”,應當欣賞花朵和小草不同的生長方式,而不是護花剪草。英國課堂如此,中國課堂也如此,教師應該做出改變了。所以說,與其說是中國教師“支教”,不如說是英國學生給“中國式教學”好好上了一課,希望這些覺得被冒犯的教育決策者能聽進去。 這是第一集之後出的結論,結局如下:

BBC紀錄片結局大逆轉 中國老師"征服"英國熊孩子

中國教師赢了,實驗結束了,但有關教育思考才開始。

鄒海連感慨:“教學永遠不是單方面的,永遠包括兩個方面:老師和學生。”李愛雲說,或許勝利的原因是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學習。中國班的學習時間是英國班的兩倍。

“我們可以考慮延長學時,但我們真的願意讓孩子每天花十五六個小時在學習上麼?在我看來,這不是童年,而是監獄。”博航特校長Neil Strowger說,他正仔細考慮未來應該怎麼做,關于教育的新一輪探究這才開始。

網友:中式教育就是被抛棄的英國傳統教育

或許是中國班勝利的緣故,在第三集的評論下,英國網友對中國教育的指責大大減少,更多人開始憧憬這種“強硬的教育”。

“那并不是中國傳統教育,而應該說是傳統教育。”一名英國海外公民在網上說,自己幾十年前就是這樣學習的,妥妥的有用,“現在我們用的什麼啟發式學習,并沒有先進到哪兒去,卻把傳統教育給摒棄了。”

網友Rochester更誇張:“我發現中國老師用的教育方法,和上世紀60年代我在重點中學裡用的教育方法差不多啊。唯一的不同就是,如果當時我們有像片子裡那樣調皮搗蛋的熊孩子的話,老師就會一個黑闆擦甩過來,然後把他叫到校長辦公室被打,再圍着操場跑20圈,可不是這樣談談心就能算了的。”

批評英國孩子不懂事的評論也獲得了大量點贊:“一些英國家長遵循美國模式,對老師持有不信任、不尊重的态度,孩子們也把這種态度帶進了學校。在1960年代,老師非常有力度的一句話是,需要我把你的家長請來學校一趟嗎?如果現在這樣說的話,學生們反而會理直氣壯地回應:好吧,去跟我的家長談吧,他們會幫我說話的。”

在牛津大學念本科的王荦端則認為,判斷中英教育孰優孰劣,不能簡單地下結論。

王荦端在香港特區念了三年高中,接受過偏西方式的教學。他覺得,國外學生最關鍵學的東西不是在課堂裡,而是課前的準備和閱讀;而中國學生的壓力主要來自于課堂要理解教師在講什麼,以及課後的作業,兩者都有各自利弊。

“在國外壓力大,是因為自己要選擇怎麼做,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在國内,壓力來自于别人已給你分配好時間,你要在其中怎麼做得更好。” 王荦端覺得,前者給了極大的選擇權,但也容易造成兩極分化:精英的更精英,堕落的更堕落;後者雖然限制了選擇,但教育更公平均衡,“即使很差的學生,也不會被老師抛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