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災精神

抗震救災精神

中國抗震救災的思想作風
抗震救災精神,一是要堅持凝聚民族團結力量,将“萬衆”凝成“一心”,用“衆志”鑄就“鋼鐵長城”,戮力同心把全部力量和智慧集聚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共同事業上。二是要全面提升綜合防災能力,既要自覺發揚人文精神的主體力量,也要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方針,建立健全各項防治管理體系。三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最大限度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人民生命财産安全提供堅實保障,努力實現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标。
  • 中文名:抗震救災精神
  • 外文名:
  • 英文名:Earthquake relief spirit
  • 提出者:胡錦濤

提出

胡錦濤同志在抗震救災工作會議上指出:全國各地區各部門和社會各界大力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調集大批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災區抗震救災,向災區人民送溫暖、獻愛心,充分體現了萬衆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民族精神

2008年5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陝西省漢中市,看望慰問受災群衆和救災人員時,專門來到金山寺村一個簡易防震棚,看望正在老師輔導下複習功課的孩子們

胡錦濤鼓勵孩子們:“在這次地震當中,同學們都表現得很勇敢,很堅強,從你們身上,我們看到了災區的希望,祖國的未來!相信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生活當中,一定會繼續做到自強不息,奮發努力,向黨,向祖國,向人民交出一份優異的答卷。”

胡錦濤還拿起粉筆在小黑闆上寫下十六個大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寫完,胡錦濤領着孩子們一起大聲朗誦。雖然是簡單的十六個字,卻意味深長。體現了中華民族抗震救災的精神!這也是我們國家在曆次困難面前沒有倒下的原因!

根據胡總書記的講話,提煉抗震救災精神則是:自強不息、頑強拼搏,萬衆一心、同舟共濟,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抗震救災的精神是這一切高貴美好的品格在共同抗擊自然災害的殊死搏鬥中所形成的交彙點,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彙點,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交彙點,革命英雄主義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交彙點。它使我們看到了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一次偉大升華。

内涵

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來自災區幹部群衆自力更生、自救互救、重建家園的偉大實踐。在突如其來的巨大災難面前,災區人民一刻也未曾動搖,從抗震救災百日奮戰,到災後重建千日攻堅,再到5年重建煥發生機,災區幹部群衆化悲痛為力量,以人為本、統籌兼顧,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了災區的科學重建。

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來自全國人民全力支援地震災區抗震救災的偉大情懷。地震發生以後,我們看到無數的子弟兵、醫療隊、志願者不斷奔赴災區;我們也看到一批又一批的救援物資源源不斷運向災區;我們還看到一幕幕冒險營救、募捐獻血的感人場面……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地震災害中,中華民族充分展示了團結一心的巨大力量,展現了中華兒女血濃于水的深厚情懷。n

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次深度展現和豐富完善。在自然災害嚴峻考驗面前,我們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展開了一場又一場氣壯山河的生命大營救,譜寫了一曲又一曲驚天動地的時代壯歌。這種精神是黨和軍隊光榮傳統與優良作風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精神在當代的新發展,源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又拓展了它的時代内涵,成為團結全體中華兒女的精神紐帶。

主要體現

自強不息、頑強拼搏

抗震救災精神再次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百折不撓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巍巍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如長江、黃河那樣,夜以繼日,奔騰不息,這其間流淌的正是一種民族精神和民族魂。

可以說,一部中華文明與民族精神的發源史,就是一部敢于抗争、百折不撓的民族史,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曆經磨難而信念愈堅,飽嘗艱辛而鬥志更強。

從精衛填海到愚公移山,從大禹治水到黃帝立國,從革故鼎新到抵禦外侵,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華民族的先輩們在同艱苦自然條件作鬥争中、在與現實生存逆境的抗争中,逐步形成了勤勞勇敢的開拓進取精神、堅忍不拔的拼搏精神,并逐步凝聚為一種民族精神,融化到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血液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對這種民族精神的形象表述。這種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和特質始終貫穿于中華民族的社會生活領域中,愈久彌新,愈挫彌堅,垂範後世。

萬衆一心、同舟共濟

萬衆一心、同舟共濟,是一個民族在一定的利益和目标基礎上形成的、促進人們在意志和行動上和諧統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勞動、生活和鬥争,形成了“萬衆一心、同舟共濟”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在捍衛國家主權、維護民族尊嚴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萬衆一心、同舟共濟”的民族精神彰顯了偉大力量。在這場抗震救災鬥争中,中華兒女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災難和死神面前的不屈不撓、舍己救人的人間大愛、拯救生命的堅定從容、忠于職守的高度責任、共克時艱的戮力同心等等,都為“萬衆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精神賦予了新的時代内涵。“萬衆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精神已經深深融進中華兒女的血脈裡,集中體現在各族人民的行動中。

萬衆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精神,是對中國共産黨人崇高精神境界的深刻揭示。

中國共産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她是由中華民族優秀分子組成的組織嚴密、步調一緻的戰鬥集體,是人類崇高精神最自覺、最堅定的體現者。

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境界、價值取向、理想信念、奮鬥目标,實際上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價值選擇,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在這次抗震救災鬥争中,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産黨員充分發揮了凝聚人心、鼓舞鬥志、組織力量的領導核心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充分展示了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整體形象,充分表現了在災難面前頂天立地的崇高精神境界。這再次說明,中國共産黨是一支久經考驗的先鋒隊組織,不愧為領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核心力量。

萬衆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精神,體現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統一。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萬衆一心、同舟共濟的傳統美德。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勞動、共同生活,形成了萬衆一心、同舟共濟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在捍衛國家主權、維護民族尊嚴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特别是在抗洪搶險、抗擊非典、抗擊冰雪災害的鬥争中,萬衆一心、同舟共濟的民族精神彰顯出偉大力量。在這次抗震救災鬥争中,中華兒女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災難面前的不屈不撓、舍己救人的人間大愛、拯救生命的堅定從容、忠于職守的高度責任、共克時艱的戮力同心等等,都為萬衆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精神賦予了新的時代内涵。

萬衆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精神已經深深融進中華兒女的血脈裡,體現在中華兒女的行動中,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内容,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支柱。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抗震救災的鬥争,已經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果。其中最明顯的标志,就是從搶險搶救轉為災後重建,從保全生命保證生活轉入正常生産。悲痛确實讓人難過,但每一個活着的人,都必須從悲痛中解脫出來。好好地活下去,是對死者最好的慰籍,也是對恩人最大的報答。

這次國内國際對四川災區的捐助,已經創造了中國曆史上的救災捐贈之最。

據民政部報告,截至6月4日12時,全國共接收國内外社會各界捐贈款物總計436.81億元,實際到賬款物389.76億元。但如果按照4550萬的受災人口來平均,又能有多少呢?況且,這些錢可能大部還要用于公益事業。比如修路、架橋、建學校等等。自力更生,生産自救,就是主要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困難。

在這次抗震救災鬥争中,特别是在恢複生産、重建家園的過程中,應當大力弘揚自力更生的精神,接受援助而不依賴援助,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

内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自力更生精神之所以具有強大生命力,就在于自身力量是一種内因,是變化的根據,再好的外部條件和外部因素也隻能通過内因發生作用。因此,災區人民在抗震救災和重建家園的鬥争中,仍須堅持自力更生,這不但應當成為一種指導方針,也應當成為一種思想作風和精神狀态。

當一個人或一個地區,遇到了緊急情況、突發災難,旁人和政府有責任給以支援,幫助擺脫險境;但外來的幫助,隻能救急、救難、救險,而要過上好日子,從根本上說,還得依靠自己的雙手、自己的奮鬥、自己的勞動,這才是取之不盡、源源不斷的幸福之泉。

多難興邦、憂患砺黨——偉大的抗震救災鬥争錘煉和升華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偉大的民族精神将激勵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共同創造幸福美好的明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