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險

社會保險

社會保障制度的組成部分
社會保險是指國家為了預防和分擔年老、失業、疾病以及死亡等社會風險,實現社會安全,而強制社會多數成員參加的,具有所得重分配功能的非營利性的社會安全制度。社會保險(Social Insurance)是一種為喪失勞動能力、暫時失去勞動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損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補償的一種社會和經濟制度。
    中文名:社會保險 外文名:Social Insurance 釋義:一種為喪失勞動能力、暫時失去勞動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損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補償的一種社會和經濟制度 主要項目:養老社會保險、醫療社會保險等 目标:保證物質及勞動力的再生産

概念

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的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在讨論社會保險的曆史時就不能把社會保險從社會保障中抽出來。

社會保險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強制建立社會保險基金,對參加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在喪失勞動能力或失業時給予必要的物質幫助的制度。社會保險不以盈利為目的。

社會保險主要是通過籌集社會保險基金,并在一定範圍内對社會保險基金實行統籌調劑至勞動者遭遇勞動風險時給予必要的幫助,社會保險對勞動者提供的是基本生活保障,隻要勞動者符合享受社會保險的條件,即或者與用人單位建立了勞動關系,或者已按規定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即可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中的核心内容。

曆史

在社會保障的曆史上有兩個裡程碑:一是德國在俾斯麥時期首創社會保障制度;二是在1935年美國建立全面社會保障制度,并将社會保障制度化,這對二戰後社會保障制度的全球化産生了很大影響。

在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過程中,二戰是個分水嶺。總的來說,二戰以前的社會保障制度在保障的項目、複蓋率和保障的水平等方面各國可能不同,但是相同的一點是:社會保障隻是保證居民擁有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二戰以後,社會保障進入到另一個階段,福利國家紛紛出現,其先鋒是英國。

20世紀70年代,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實踐紛紛出現于工業國家。

特征

特征1:社會保險的客觀基礎,是勞動領域中存在的風險,保險的标的是勞動者的人身;

特征2:社會保險的主體是特定的。包括勞動者(含其親屬)與用人單位;

特征3:社會保險屬于強制性保險;

特征4:社會保險的目的是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産;

特征5:保險基金來源于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繳費及财政的支持。保險對象範圍限于職工,不包括其他社會成員。保險内容範圍限于勞動風險中的各種風險,不包括此外的财産、經濟等風險。

功能

1.穩定社會生活的功能

2.再分配的功能

3.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功能:第一是社會保險制度作為需求管理的一個重要工具來發揮作用,從而對經濟起正面的作用。第二是社會保險基金的有效利用可以促進經濟的持續繁榮。

保費

收入

社會保險費的計算

社會保險必須根據各種風險事故的發生概率,并按照給付标準事先估計的給付支出總額,求出被保險人所負擔的一定比率,作為厘定保險費率的标準。而且,與商業保險不同,社會保險費率的計算,除風險因素外,還需要考慮更多的社會經濟因素,求得公平合理的費率。

社會保險費的征集方式

1.比例保險費制

這種方式是以被保險人的工資收入為準,規定一定的百分率,從而計收保險費。采用比例制,原來社會保險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補償被保險人遭遇風險事故期間所喪失的收入,以維持其最低的生活,因此必須參照其平時賴以為生的收入,一方面作為衡量給付的标準,另一方面又作為保費計算的根據。

以工作為基準的比例保險費制最大的缺陷是社會保險的負擔直接與工資相聯系,不管是雇主雇員雙方負擔社會保險費還是其中一方負擔社會保險費,社會保險的負擔都表現為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其結果會導緻資本排擠勞動,從而引起失業增加。

2.均等保險費制

即不論被保險人或其雇主收入的多少,一律計收同額的保險費。這一制度的優點是計算簡便,易于普遍實施;而且采用此種方法征收保險費的國家,在其給付時,一般也采用均等制,具有收支一律平等的意義。但其缺陷是,低收入者與高收入者繳納相同的保費,在負擔能力方面明顯不公平。

分擔

概述

社會保險費的分擔主體是國家、企業和個人。這三個主體的不同組合就産生了許多費用的分擔方式,即使同一國家,在不同的社會保險項目中可能使用不同的保險費用分擔方式,其中以雇主雇員雙方供款、政府負最後責任最為普遍。

方法

在雇主雇員共攤保險費用的方法中,又可細分幾種情況:

1.費率等比分擔制

2.費率差别分擔制

3.費率等比累進制

社保查詢

1、社保中心查詢

如果對自己的社保帳号不清楚,可以攜帶身份證到各區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業務辦理大廳查詢。

2、上網查詢

登陸所在城市的勞動保障網或社會保險業務網站,點擊“個人社保”信息查詢”窗口,輸入本人身份證和密碼(密碼是你的社保證編号或者身份證出生年月),即可查詢本人參保信息。

3、電話咨詢

撥打勞動保障綜合服務電話“12333”進行政策咨詢和信息查詢。

4、觸摸屏查詢

各區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業務辦理大廳内如果設有社會保險觸摸屏查詢系統,刷卡或根據屏幕提示輸入卡号或身份證号進行查詢。

财務制度

随收即付制

随收即付制度是指當期所收保險費用于當期的給付,使保險财務收支保持大體平衡的一種财務制度。除養老保險項目外,一般社會保障項目都是采用的這種财務制度。

養老保險采用這一制度有利有弊。随收即付制度最大的優點是費率計算簡單,同時因為沒有巨額基金,不會有保值增值的壓力,不會受到貨币貶值的不利影響。但這一制度的缺點也是明顯的。必須經常重估财務結構,調整費率,而一般地由于人口結構趨于老化、福利水平的剛性等原因,費率一般是日益提高的。同時,從分配關系看,在退休金保險方面,随收即付制度實質上是代際間的再分配關系,日益上升的費率,會加深代際矛盾,造成政治問題。

完全積累制

這種制度是在對影響費率的相關因素進行長期測算後,确定一個可以保證在相當長的時期内收支平衡的平均費率,并将所收保險費(稅)全部形成社會保險基金的一種财務制度。企業年金制度中及社會保險制度框架下的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計劃下較多采用這種财務制度。

這一制度最明顯的長處是由于有基金的積累,在人口老齡化的情況下能保持保險費率的相對穩定。但這一優點是以基金收益率高于工資增長率為前提的。這一制度的缺陷也是明顯的,一是在制度運行初始就要求較高的費率;二是基金受通貨膨脹的壓力較大,如果基金運用得當,不但社會保險制度能從中受益,而且整個經濟将由于基金的有效配置而受益,反之,如果基金不能保值增值,這一制度比随收即付制度的成本更高。

部分積累制

這種制度是随收即付制度和完全積累制度的混合物。在初始時,它的費率高于随收即付制度而又低于完全積累制度,在準備金方面,它會多于随收即付制度而低于完全積累制度。

這一制度是要在迎接人口老齡化和初始的高保費制度中尋找一條中間道路。通常的做法是将原來随收即付制度所交保費中的一小部分積累于個人賬戶制度,或在原來制度之上提高費率,并将增量部分全部積累于個人賬戶制度。這一制度也同樣面臨基金的管理和保值增值問題。

中國1997年建立了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就采用了這種混合财務制度,稱之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制度相結合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基金管理

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的主體

社會保險基金管理體制往往與一國的社會保險組織機構有關。主要包括社會保險基金公共管理制度和将個人賬戶制度上的基金交由市場主體管理的做法。

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的管理

1.關于投資的安全性

2.關于投資的收益性

3.關于投資的流動性

4.關于投資的社會經濟效益性

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的變化及其原因

從20世紀80年代起,社會保險基金的管理方面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這些變化是:一些國家的社會保險基金對私人基金管理公司開放;另外在投資模式方面,不少國家進行多樣化投資,在基金的安全性與收益性之間探索一個平衡點。

社會保險基金管理方面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有二:第一,社會保險制度本身的要求。第二,人們對社會保險基金的經濟貢獻有了新的認識。

制度與沿革

制度特點

中國社會保險制度的特點

中國社會保險最大的特點是缺位與福利早熟并存。制度的缺位是指對農民的保障制度缺位,福利的早熟是指城市中某些項目福利水平太高。

制度沿革

中國城鎮社會保險制度的沿革

1951年2月,政務院公布了《勞動保護條例》,标志着新中國的社會保險體系的建立,其保障對象是企業職工,保險項目包括疾病、負傷、生育、醫療、退休、死亡和待業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退休辦法遵循的是1952年12月公布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退休處理暫行辦法》。從20世紀50年代初到1966年期間,社會保障制度有基金、有管理、有監督,基金的收集、管理和監督是分立的,在人口老齡結構輕且經濟發展較快的情況下,這一制度運行良好。

1966年後,社會保險制度轉變成企業保險制度。從保險理論的角度看,這一改變是一種退步,因為它違背了保險大數法則的前提。

企業保險制度之所以能夠運行,原因有二:一方面此時企業人口結構年輕化,退休人口不多,養老負擔不重,醫療負擔也不重,直到1978年,仍有30個在職人員來養一個退休人員;另一方面,在各行業、各企業内部,贍養率雖然也是不同的,但是當時國有企業幾乎是一統天下,而國有企業的最後“老闆”都是國家,企業的盈虧、企業負擔的輕重無關企業的痛癢,所以人們對企業保險制度并無太敏感的反映。

1984年,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進入到改革階段。中國社會保險制度改革首先是從項目開始的,當以企業為單位的公費醫療制度日益成為企業的負擔時,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了對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嘗試。

經過20年的努力,中國建立起了以城鎮職工為保障對象的社會保險制度體系。主要項目有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制度相結合的養老社會保險(以下簡稱統賬制度)、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制度相結合的醫療社會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

2020年1月1日起,在内地(大陸)就業、居住和就讀的港澳台居民将擁有社保卡,與内地(大陸)居民一樣,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合法權益。國家醫保局最新公布了《香港澳門台灣居民在内地(大陸)參加社會保險暫行辦法》。

稅務部門征收

自2020年11月1日起,企業職工各項社會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征收。11月1日起社保費交由稅務部門征收的地區包括北京、上海、山東、山西、湖南、吉林、廣西、貴州、四川、新疆、西藏、深圳、青島等。天津自2020年11月21日起。

具體征收主要有兩種模式:之前社保費是由人社部門征收,在轉給稅務部門征收之後,具體征收模式主要是有兩種。一是采取全責征收模式。比如,湖南明确,企業、靈活就業人員自行向稅務部門申報繳納社會保險費。企業應于每年3月31日前,向稅務部門自行申報職工各參保險種的年度繳費工資。二是采取代收模式,也就是“社保(醫保)核定、稅務征收”模式,由人社、醫保部門核定繳費金額,稅務部門按照核定金額進行征收。

主要内容

養老保險

養老保險是勞動者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退休後,從政府和社會得到一定的經濟補償物質幫助和服務的一項社會保險制度。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和其他城鎮企業及其職工,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及其職工必須參加基本養老保險。

新的參統單位(指各類企業)單位繳費費率确定為10%,個人繳費費率确定為8%,個體工商戶及其雇工,靈活就業人員及以個人形式參保的其他各類人員,根據繳費年限實行的是差别費率。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勞動者,繳費基數在規定範圍内可高可低,多交多受益。職工按月領取養老金必須是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并且已經辦理退休手續;所在單位和個人依法參加了養老保險并履行了養老保險的繳費義務;個人繳費至少滿15年。

中國的企業職工法定退休年齡為:男職工60歲;從事管理和科研工作的女幹部55歲,女職工50歲。基本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職工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且個人繳費滿15年的,基礎養老金月标準為省(自治區、直轄市)或市(地)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20%。個人賬戶養老金由個人賬戶基金支付,月發放标準根據本人賬戶儲存額除以120。個人賬戶基金用完後,由社會統籌基金支付。

醫療保險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是根據财政、企業和個人的承受能力所建立的保障職工基本醫療需求的社會保險制度。所有用人單位,包括企業(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私營企業等)、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及其職工,都要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由基本醫療保險社會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構成。

基本醫療保險費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賬戶構成。基本醫療保險費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共同繳納,其中:單位按8%比例繳納,個人繳納2%。用人單位所繳納的醫療保險費一部分用于建立基本醫療保險社會統籌基金,這部分基金主要用于支付參保職工住院和特殊慢性病門診及搶救、急救。

發生的基本醫療保險起付标準以上、最高支付限額以下符合規定的醫療費,其中個人也要按規定負擔一定比例的費用。個人賬戶資金主要用于支付參保人員在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零售藥店就醫購藥符合規定的費用,個人賬戶資金用完或不足部分,由參保人員個人用現金支付,個人賬戶可以結轉使用和依法繼承。參保職工因病住院先自付住院起付額,再進入統籌基金和職工個人共付段。

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單位及個人,必須同時參加大額醫療保險,并按規定按時足額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和大額醫療保險費,才能享受醫療保險的相關待遇。

工傷保險

工傷保險也稱職業傷害保險。勞動者由于工作原因并在工作過程中受意外傷害,或因接觸粉塵、放射線、有毒害物質等職業危害因素引起職業病後,由國家和社會給負傷、緻殘者以及死亡者生前供養親屬提供必要物質幫助。

工傷保險費由用人單位繳納,對于工傷事故發生率較高的行業工傷保險費的征收費率高于一般标準,一方面是為了保障這些行業的職工發生工傷時,工傷保險基金可以足額支付工傷職工的工傷保險待遇;另一方面,是通過高費率征收,使企業有風險意識,加強工傷預防工作使傷亡事故率降低。

職工上了工傷保險後,職工住院治療工傷的,由所在單位按照本單位因公出差夥食補助标準的70%發給住院夥食補助費;經醫療機構出具證明,報經辦機構同意,工傷職工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的,所需交通、食宿費用由所在單位按照本單位職工因公出差标準報銷。

另外,工傷職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業需要,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确認可以安裝假肢、矯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輪椅等輔助器具,所需費用按照國家規定的标準從工傷保險基金中支付。工傷參保職工的工傷醫療費一至四級工傷人員傷殘津貼、一次性傷殘補助金、生活護理費、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輔助器具等、工傷康複費、勞動能力鑒定費都應從工傷保險基金中支付。

失業保險

失業保險是國家通過立法強制實行的,由社會集中建立基金,對因失業而暫時中斷生活來源的勞動者提供物質幫助的制度。

各類企業及其職工、事業單位及其職工、社會團體及其職工、民辦非企業單位及其職工,國家機關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職工都應辦理失業保險。失業保險基金主要是用于保障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城鎮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按照本單位工資總額的2%繳納失業保險費,其職工按照本人工資的1%繳納失業保險費。無固定工資額的單位以統籌地區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為基數繳納失業保險費。單位招用農牧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繳納失業保險費。

當前中國失業保險參保職工的範圍包括:在崗職工;停薪留職、請長假、外借外聘、内退等在冊不在崗職工;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的下崗職工;其它與本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職工(包括建立勞動關系的臨時工和農村用工)。城鎮企業事業單位失業人員按照有關規定具備以下條件的失業職工可享受失業保險待遇:按照規定參加失業保險,所在單位和本人已按照規定履行繳費義務滿1年的,其次不是因本人意願中斷就業的,還有已經辦理失業登記,并有求職要求的。

生育保險

生育保險是針對生育行為的生理特點,根據法律規定,在職女性因生育子女而導緻勞動者暫時中斷工作、失去正常收入來源時,由國家或社會提供的物質幫助。生育保險待遇包括生育津貼和生育醫療服務兩項内容。生育津貼是女職工按照國家規定享受産假或者計劃生育手術休假期間獲得的工資性補償,按照職工所在用人單位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标準計發。生育醫療費用包括生育的醫療費用、計劃生育的醫療費用和法律、法規規定的應當由生育保險基金支付的其他項目費用。

所有用人單位(包括各類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民辦非企業單位)及其職工都要參加生育保險。生育保險由用人單位統一繳納,職工個人不繳納生育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由用人單位按照本單位上年度職工工資總額的0.7%繳納。享受生育保險待遇的職工,必須符合以下三個條件:用人單位參加生育保險在6個月以上,并按時足額繳納了生育保險費;計劃生育政策有關規定生育或流産的;在本市城鎮生育保險定點醫療服務機構,或經批準轉入有産科醫療服務機構生産或流産的(包括自然流産和人工流産)。

項目内容

内容(一)

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主要内容

1984年中國開始對原有的退休金制度進行改革的探索,1997年構建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以下簡稱統賬養老保險制度)框架。

該制度的目标隻是為被保險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退休金的工資替代率将逐步調低,從改革前的近100%下降到60%左右。

該制度在所有制方面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以體現公平與效率的結合。

該制度由企業和雇員共同負擔費用。

該制度實行随收即付與積累相結合的财務制度。

基本養老保險金的給付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給付條件是個人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

内容(二)

統賬結合的醫療社會保險的主要内容

國務院于1998年12月下發了《國務院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原則是:基本醫療保險的水平要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産力發展水平相适應;城鎮所有用人單位及其職工都要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實行屬地管理;基本醫療保險費由用人單位和職工雙方共同負擔;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

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由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構成。

基本醫療保險費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

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要劃定各自的支付範圍,分别核算,不得互相擠占。

内容(三)

失業保險制度的主要内容

1988年12月26日,國務院第11次常務會議通過《失業保險條例》,1999年1月22日發布并實施。

失業保險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失業人員失業期間的基本生活,促使其再就業。城鎮企業事業單位職工都是失業保險的對象。

失業保險基金的來源包括:城鎮企業事業單位按照本單位工資總額的2%繳納的保險費和職工按照本人工資的1%繳納的失業保險費,失業保險基金的利息,财政補貼,依法納入失業保險基金的其他資金。

給付種類包括:失業保險金,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的醫療補助金,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死亡的失業人員的喪葬補助金和其供養的配偶、直系親屬的撫恤金,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接受職業培訓、職業介紹的補貼。

給付的條件為:按照規定參加失業保險,所在單位和本人已按照規定履行繳費義務滿1年;非因本人意願中斷就業的;已辦理失業登記,并有求職要求的。

失業人員失業前所在單位和本人按照規定累計繳費時間滿1年不足5年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最長為12個月;累計繳費時間滿5年不足10年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最長為18個月;累計繳費時間10年以上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最長為24個月。重新就業後,再次失業的,繳費時間重新計算,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可以與前次失業應領取而尚未領取的失業保險金的期限合并計算,但是最長不得超過24個月。

保險區别

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的主要區别:

1.實施目的不同。

社會保險是為社會成員提供必要時的基本保障,不以盈利為目的;商業保險則是保險公司的商業化運作,以利潤為目的;

2.實施方式不同。

社會保險是根據國家立法強制實施,商業保險是遵循“契約自由”原則,由企業和個人自願投保;

3.實施主體和對象不同。

社會保險由國家成立的專門性機構進行基金的籌集、管理及發放,其對象是法定範圍内的社會成員;商業保險是保險公司來經營管理的,被保險人可以是符合承保條件的任何人;

4.保障水平不同。

社會保險為被保險人提供的保障是最基本的,其水平高于社會貧困線,低于社會平均工資的50%,保障程度較低;商業保險提供的保障水平完全取決于保險雙方當事人的約定和投保人所繳保費的多少,隻要符合投保條件并有一定的繳費能力,被保險人可以獲得高水平的保障。

現狀

官方數據顯示:

2013年累計中斷繳社保的人有3800萬,占城鎮職工參保的一成還多,外來務工人員中斷社保的問題卻非常凸顯。個人一旦中斷社保,根據各地的不同政策,買房買車都将受到很大的影響。表面上來看,中斷社保純屬個人行為,但影響的卻是整個社保體系。

2015年,新年伊始,天津、重慶、福建、江西等地紛紛上浮社保繳費基數标準,與2014年相比,用人單位和職工需要繳納的社保費用均有所上漲。

讨論及攻略

個人交社保和單位交社保的區别

(1)繳費險種不同

以個人身份繳納的社會保險隻有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兩種。按照規定,靈活就業的人員,以個人名義自願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和基本養老保險,不納入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的參加人群範圍。

而且,單位為職工繳納社保是帶有強制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72條規定:社會保險基金按照保險類型确定資金來源,逐步實行社會統籌。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

(2)繳費比例不同

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是由個人和企業分别繳納的,一般企業占大頭(全國各地繳費比例有所不同),如北京市2016年的社保繳費比例為:

1. 養老保險費:單位繳納19% ,個人繳納8%

2. 失業保險費:單位繳納0.8% ,個人繳納0.2%

3. 醫療保險費:單位繳納10% ,個人繳納2%

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是不需要個人繳納的,全部由企業繳納。而以個人身份繳納社會保險費則需要全部由個人負擔了。

企業如何為員工辦理社保

(1)社保開戶

企業需要在成立之日起三十日内去社保局辦理社保開戶。社保開戶後會拿到《社保登記證》。

(2)增減員

單位每月都必須把企業新增的員工添加進單位的社保賬戶中,并把已經離職的員工從賬戶中删除。社保賬戶是一個獨立的賬戶,增減員工的操作必須要在賬戶中進行。

(3)确認繳費基數

單位每月需要為員工申報正确的社保繳費基數,以确保社保的正常繳納。社保的繳費基數以員工上年度平均工資或入職首月工資為準。

(4)社保繳費

如果企業、銀行、社保管理機構三方簽訂了銀行代繳協議,則社保費用将在每月固定時間從企業銀行賬戶中直接扣除。當然企業也可以選擇通過現金或者支票的形式前往社保局現場繳費。

媒體評論

2014年“十一連漲”後的養老金不能很好地滿足老人的生活所需,即使是保障水平最高的北京,每月3000多元的企業職工養老金花起來也必須精打細算,更不要說1.4億隻能領到基礎養老金的城鄉老年居民了。

另一方面,養老保險基金的運行狀況同樣不盡如人意:2013年我國有19個省份的養老保險基金收不抵支,收支缺口合計1702億元,很多省份是靠中央财政轉移支付勉強維持基金的正常運轉。全國層面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已連續3年收入增速低于支出,養老保障水平繼續提高的潛能正在下降。

人們總以為社會保險是萬能的,能夠無限度地滿足所有人的養老需求。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發布的東南亞地區養老和退休報告顯示,我國有63%的居民認為退休養老要靠政府,僅有9%的居民認為退休自己負責。一個健康的養老保險體系,應該由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商業保險共同組成,這其中,社會保險提供最基本保障,企業年金、商業保險也是保障“老有所養”的主要力量。

受到運行目的、風險控制等因素影響,作為提供托底的社會保障,其運營效率、服務水平等方面,較商業保險都有較大差距,不能期望社會保險将所有的事情都辦好,實現“老有所養”,還需要企業和個人未雨綢缪,做好社會保險之外的功課。與我國養老保險體系中社會保險占“大頭”的情況不同,美國的養老保險體系中,40%是由社會保險負擔,40%依靠企業年金,20%依靠個人購買商業保險。

世界上167個實行養老保險制度的國家中,有1/3以上國家的企業年金制度複蓋了約1/3的勞動人口,丹麥、法國、瑞士的年金複蓋率幾乎達到100%,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也在50%左右。在很多發達國家中,企業年金制度已經成為法律強制的養老保險制度得到全面推廣,個人購買商業養老保險則可以享受較大幅度的稅收優惠和政策鼓勵。

反觀我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3億人中,僅有5%的參保人員同時擁有企業年金保障。個人購買商業養老保險更是寥寥無幾,中國人均長期壽險保單持有量僅為0.1份,遠低于發達國家1.5份以上的水平。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長最快的國家,10年之後的2025年,老年人口總數就将達到3億。解決養老難題,除了繼續織密基本養老保險大網外,大力發展企業年金和商業保險勢在必行。目前,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已經啟動,在加大稅收優惠的同時,國家也需要通過各種法規,逐步引導企業将企業年金制度作為基本的職工福利建立起來,成為基本養老保險之外的第二張大網。

而強化作為第三張大網的商業保險保障功能,對保險公司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要真正挑好這副擔子,保險公司要更加苦練内功,加強自身在産品開發、資金管理方面的能力建設,為社會提供更高水平的養老保障,真正成為人們“老有所養”的重要支撐。

認定工齡

參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的通知》(中辦發〔2005〕18号)

精神,《關于做好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函〔2015〕21号),貫徹落實“高校畢業生從企業、社會團體到機關事業單位就業時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年限合并計算為工齡”的要求,部分省市機關事業單位新錄(聘)用人員的連續工齡計算問題做出了如下規定:

四川

《四川省人事廳關于機關事業單位中部分新錄用(聘)用人員工齡認定問題的函》(川人函〔2005〕94号):一、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被國家機關、事業單位正式錄(聘)用的,原單位為其繳納社會基本養老保險費用的時間與被錄(聘)用後的工作時間合并計算為連續工齡。

重慶

《關于機關事業單位部分新錄(聘)用人員連續工齡認定問題的通知》(渝人社辦〔2011〕68号):一、原在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和非公有制單位就業并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錄(聘)用為機關事業單位正式工作人員後。

甯夏

《關于機關事業單位錄用高校畢業生工齡計算有關問題的通知》(甯人社發〔2013〕40号):一、在區内外已就業和在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委托人事代理的高校畢業生,考錄到我區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以其畢業後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繳費年限計算工齡。

政策

用人單位欠繳社保費或處3倍罰款

《社會保險法》的目标:建立沒有缺失,複蓋上沒有遺漏,銜接無縫隙的社保制度,使全體人民在養老、醫療這些方面都能做到有基本保障,無後顧之憂。其正式實施,标志着“全民社保”跨越設想,進入實施階段。

繳費不足15年,兩條途徑可享受長期養老待遇

“累計繳費滿15年,是養老保險參保人領取養老金的的必備條件之一,”長期以來,那些退休時累計繳費不足15年的參保人員,隻能選擇一次性領取個人賬戶存儲額,終止基本養老保險關系。他們的老年生活缺乏穩定長期的有效保障,對此,《社會保險法》進行了重大完善和拓展,增加了兩種處理方式:允許個人繳費至滿15年;轉入新農保或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兩種途徑都可以讓參保人獲得養老保險長期待遇。

繳費滿15年是享受長期待遇的“門檻”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15年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從國際經驗來看,實施繳費型養老保險制度的國家,基于繳費與待遇領取長期資金平衡的精算結果,大都規定有最低繳費年限。

相關新聞

2020年2月1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當前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一項迫切任務是穩就業。穩就業就必須穩企業。會議确定,

1. 階段性減免企業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單位繳費,以減輕疫情對企業特别是中小微企業的影響,使企業恢複生産後有一個緩沖期。除湖北外各省份,從2月到6月可對中小微企業免征上述三項費用,從2月到4月可對大型企業減半征收;湖北省從2月到6月可對各類參保企業實行免征。同時,6月底前,企業可申請緩繳住房公積金,在此期間對職工因受疫情影響未能正常還款的公積金貸款,不作逾期處理。實施上述政策,充分考慮了社會保險基金結餘等情況,可以确保養老金等各項社保待遇按時足額發放。

2. 突出抓好穩就業這一“六穩”的首要任務。抓緊出台科學分類、切合實際的複工複産防疫指南,指導各地合理确定複工複産條件,取消不必要的保證金。加快落實已出台的财稅、金融等支持政策。有針對性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通過跨區域點對點勞務協作等有序組織農民工返崗,除疫情嚴重和擴散風險高的地區外,對限制勞動者返崗的不合理規定要堅決糾正。結合脫貧攻堅和當地建設等支持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抓緊制定高校畢業生延期錄用報到方案,加大網上招聘力度。支持企業适應群衆線上消費需求增加靈活就業崗位。個體工商戶是重要就業主體,要抓緊研究出台支持政策。

3. 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及時将受疫情影響的就業困難人員納入就業援助範圍,确保失業保險待遇按時足額發放。支持疫情嚴重地區開發臨時公益性崗位,運用失業保險基金向失業人員發放失業補助金。

财政投入

2021年,困難群衆救助補助資金安排1473億元,支持地方做好困難群衆兜底保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