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

裁员

汉语词语
裁员,是经济性裁员的简称,是因用人单位的原因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1]指的是用人单位在法定的特定期间依法进行的集中辞退员工的行为。实施经济性裁减人员的企业,可以裁减因生产经营状况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富余人员。我国劳动法规定的裁员专指经济性裁员,是因用人单位的原因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中文名:裁员 外文名: 拼音:caiyuan 近义词:裁人 反义词:补员

释义

经济性裁员的简称,是因用人单位的原因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用人单位依据本条规定裁减人员,在六个月内录用人员的,应当优先录用被裁减的人员。”这里的“报告‘仅指说明,无批准的含义。”优先录用“指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的法定条件有两个,只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即可以实行经济性裁员:

一是因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濒临破产,被人民法院宣告进入法定整顿期间。“法定整顿期间”指的是企业为了恢复清偿债务的能力,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和《民事诉讼法》的破产程序进行债务调整和企业整理的一种再建型破产制度。如企业经营不善,难以清偿到期债务,就可能被债权人申请破产。如企业只是遇到暂时的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就可以恢复清偿能力,则企业可以和债权人达成和解协议,并由法院宣布进入整顿期。在我国整顿由被申请破产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并负责主持。如整顿期限结束,企业仍不能清偿债务,则由法院宣告企业破产。“进入法定整顿期间”说明企业经营十分困难。

二是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达到当地政府规定的严重困难企业标准,确需裁减人员的,可以裁员。

裁员是集中的辞退员工,所以某些与个别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不在适用。同时由于裁员往往牵涉面较大,因此在程序上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

由于裁员是用人单位的原因造成的,劳动者没有过错,因此如果劳动者符合以下四个条件之一的,就不得被裁减:

(一)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三)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积极面

公司亏损的背后是团队,团队的背后是文化与心态,而改变文化与心态最好的办法就是换帅与裁员。

裁员的好处是大家都很在意投诉之类的反馈,团队的凝聚力更强,执行力得到提高。裁员是公司利润要求与文化要求。公司亏损的背后是团队,团队的背后是文化与心态,而改变文化与心态最好的办法就是换帅与裁员。

裁员的表面是成本缩减,但背后却是业绩文化的强硬逻辑

公司裁员有两个层面:

社会层面,裁员就意味员工的失业,这不仅对员工本人,家庭,甚至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会造成重大影响。在中国这样一个强调家庭温情与社会和谐的环境下,多数公司不会采取大规模裁员的方式,来完成其业务调整!

商业层面,华尔街就是这个层面商业逻辑的代表。华尔街在面对上市公司业绩下滑的时候,首先提出的就是裁员或换CEO!因为华尔街代表着赤裸裸的商业文化:任何一家业绩有问题的公司,首先是公司的业绩文化出了问题,而业绩文化出问题,那一定是那出在那些业绩差的部门或员工上。CEO要么裁掉这些部门或员工,要么自己被裁,然后让新来的CEO继续完成裁员。

所以,裁员的表面是成本缩减,但背后却是业绩文化的强硬逻辑。

资本市场的反映也证明了这一点,假如大规模裁员作为广泛重组计划的措施之一,而且制定出完善的战略规划,公司的股价在消息公布之后的数天内平均上涨4%左右。裁员是在向客户、竞争对手、供应商和华尔街发出重要的信号。

原因

一提到裁员,人们最容易联想到的就是:这个公司完蛋了。然而近期,包括IBM、柯达等在内的许多大型跨国公司的裁员行动,让人们发现,业绩很好的公司也会大规模裁人。专家表示,除业绩不佳外,业务调整、公司并购也是公司裁员的原因之一。

近日伊士曼柯达公司发布了2003年第四季度财务业绩,同一天,柯达还宣布,未来3年内全球裁员1.5万人。一面是以数码为主导发展战略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的喜人业绩,另一面却是减员20%的计划,这让很多将“裁员”视为“大厦将倾”信号的中国人百思不得其解。对此,柯达公司给记者的解释是,正因为以数码为主导的新业务已见成效,公司才决定,缩减传统胶片的生产厂和员工,投入更多力量到数码领域。

课程之一

裁员≠经营惨淡

猎头中心的王常江先生告诉记者,尽管大部分公司裁员的主要原因是业绩衰败,但并购和局部业务调整也是造成公司裁员的因素。即便企业因为业绩不好裁员,也并非象多数人想象的那样,企业快要完蛋了,多半是企业为挽救下滑而采取的节省成本的正常措施。因此,裁员并非是洪水猛兽,对于裁员,尤其是大公司裁员,国人应该有一个平和、理智的心态。

我们之所以以为“裁员=经营惨淡”是因为还在用传统的劳动人事观念看待跨国公司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而没有认识到引起裁员的其他原因。这些原因包括:经济景气与否;业务经营好坏;公司战略的调整和变化;跨国集团全球事业方向和规模的变化(这主要指的是地域之间的变化,比如加强中国业务而削减欧洲业务就会导致欧洲裁员);组织结构变化导致内部调整;生产力提高,科技进步带来人力资本的节省等等。

课程之二

公司并购导致裁员

去年9月,两家美国IT公司——仁科与J.D.Edwards合并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裁员。据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称,仁科CFO凯文。帕克(KevinParker)表示,在以18亿美元价格收购J.D.Edwards之后,这家企业软件生产商打算解雇800-1300名员工,目的是为了解决两个公司重复设置业务的问题。

而人力资源专家认为,因并购而裁员的最典型的例子是惠普与康柏的合并,这两家以强强联合为目的公司合并,面临着大量人员和机构的重叠,裁员也就成为其必然的选择。

最近的一项报告显示,美国公司宣布的1月计划裁员人数超过10万人,主要原因是并购活动造成部分多余职位,负责此项调查的公司指出,今年以来并购活动上升,一桩并购案将导致“裁员最多1万人,因多余的职位要被削减。”

课程之三

业务调整引发裁员

由于营销方式的调整,美国IBM公司日前宣布将裁减300名软件员工,旨在减少使用面对面销售方式的员工,而要增加通过电话或因特网进行促销的员工数量,IBM称,这一转变是必须的,因为电话和因特网促销对象更多的是中小企业,而这一领域是IBM软件公司增长最快的市场。IBM此举与柯达为从传统胶片转向数码而裁员殊途同归。

虽然很多公司裁员与经营业绩下滑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一个跨国集团,某一项业务的下滑并不等于集团整体经营的下滑,相反,很多公司在整体业绩还没有下降的时候就敏锐的感觉到市场的变化而采取裁员等等手段加以控制,使得整体财务状况保持良好。

专家表示,除了因业务调整而裁人外,市场或业务的区域性调整也会导致公司局部的裁员。德国工业巨擘西门子上周表示,它在德国的电信设备部门ICN将裁员500-600人,并将生产业务移往成本较低的地区,可能是中国。

无独有偶,总部位于伦敦的英国汇丰银行宣布,在未来的3年内,将实施一项全球性的“职位移民”计划,在英国裁减4000个职位,并将这部分职位转向亚洲地区。

有的公司为了将非主营业务剥离,也会实施裁员。几年前,郭士纳接手IBM时,为给IBM减负,想把一些非主营业务卖出去,但业绩不好很难卖,郭士纳就先在这些业务部门裁员,降低成本,使业绩上升,再伺机出售。

课程之四

裁员——人力退出机制

“企业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己任。一个企业最初就应考虑到有一个退出机制,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一样。近几年来炒得很热的末位淘汰制就是人力退出机制的手段之一,裁员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林新奇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上保留一个退出机制才可以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活力,没有退出机制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不完善的管理体系,没有退出会影响公司在考核、薪酬、培训等各各方面的管理。

保留人力资源的退出机制还对贯彻企业的战略有重大意义。比如,几年前朗讯的一项大规模裁员计划,裁员对象重点为以下几种:一是拒绝变革者,拒绝变革者会成害群之马,应立即裁掉;二是重叠的人员,结构的调整造成部门重叠,精简成为必然;三是无法胜任或不愿意调整到新岗位的人;四是能够精简的人员,像外包业务的员工,职能部门和行政部门的岗位。

与国外这种通过正常渠道把人请走的方式不同,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对员工,尤其是中层员工还在采用偷偷摸摸的方式,我不明着说,但我挤兑你,挑剔你的工作,把你放到最不重要的部门,最终达到让你走人的目的。我们的很多国有企业就是因为在劳动人事管理上没有退出机制,结果在实行战略性业务转型的时候没有办法将不愿变革者或原有富余人员进行安置。

在人力资源的教科书里,裁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之一。但是人们通常只注意人力资源管理的选、育、用、留四个方面,而忽略最后一项职能——裁。

课程之五

裁员——让员工开心离开

一个好的公司和一个不好的公司的根本区别在于,即使你被裁掉,你还是很热爱那个公司。

“裁员也没事,从柯达出去再找工作并不难,而且如果我们是自己要求辞职,公司什么都不会给,但如果是公司让你走,会给你非常优厚的福利,有的公司裁员,补偿金可以让员工一年不用工作。”对于有可能到来的裁员,柯达中国公司的一名员工态度乐观。

国外企业的裁员都是有高昂成本的,2000年到2003年,朗讯裁员8万人共花了80亿美元来处理善后,员工离开朗讯除了获得了一笔较为丰厚的补偿金外,如果他在3个月没有找到新的工作岗位,还可以享受朗讯提供的就业培训。因此对于跨国公司来说,退出机制的完善使员工的情绪已经不成为其裁员的主要障碍。曾经听说,有一家美国公司要大幅裁员,就把员工拉到球场看了一场球赛,看完后当场宣布裁员名单,员工们唱着歌就回家了。这个传闻的真实性无从查证,但是它却从一个侧面反衬出国内企业在裁员时为员工考虑得过少。

此外,跨国公司高昂的裁员成本在保障员工的同时也是对公司的制约,使其在做出裁员计划时非常慎重,不会轻易裁员。目前国内企业的裁员几乎看不到成本。

事实上,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裁员也会和产品降价一样成为一件非常普通和正常的事情,裁员是一种基于市场的理性行为,不应该总是从感性角度看问题,员工不要惊慌失措,媒体不要大呼小叫。专家分析,裁员越频繁的地方,就业也会越容易

注意事项

1.把握好原则。

有员工讲:我知道,早就内定好了,所谓的考试和测评这些花架子,只不过是掩人耳目、走走形式罢了。很多员工对裁员方法不放心,怕被关系网给挤掉了。管理者必须制定公开、公平、公正和透明的裁人原则和做法,指导公司整个裁员活动。

2.方法要合理。

一位中层干部说:忍了好久了,有些人员的表现一直很糟糕,早就想将其辞退,但碍于关系情面还是能忍则忍了,今天,借公司出台的裁员政策,一裁一身轻,何乐而不为。 一般情况下,当组织关系复杂、冗员严重、推诿扯皮、效率极低、员工水平层次明显时,为了避免裁员节外生枝,必须快刀斩乱麻,短、平、快。另外,应将裁员看作是一个长期连续行为,尽量不急于求成,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可能更为稳妥。比如,将裁员融入日常管理活动中,形成规范的淘汰机制,根据日常评价,根据态度、技能四象限分析法,将员工分为四类,裁员的首选对象当然就是那些工作态度和技能均差的第四象限者,尤其当明确无法通过培训改善时,裁员自然就会发生。可以采取两步裁员法:

第一阶段:只裁不增:

根据员工工作业绩情况,明确在某一季度、半年或者一年内将人员裁到某个定员人数,在这一阶段,为了不使自己掉队,很有可能原来计划裁员的对象由于强大的激励功能,使其业绩飞跃提升,变成了模范员工;

第二阶段:裁进平衡:

裁到定员目标后,采取裁-进动态结合原则,即裁多少增多少。这样做会让每个员工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工作状态。

3.后续沟通。

在裁员中,企业需要进行大量的沟通来消除产生的误解和矛盾。其中一对多和一对一的沟通很重要。尽管裁员声明入情入理,裁员方案科学严谨,落实裁员也天衣无缝,但身处其中的员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消极情绪。员工本人需要承受一定的压力,但公司也需要给予必要的疏导,为此,管理者必须时刻保证沟通渠道畅通,主动和他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沟通、交流,打开他们的心锁,那种无视员工消极情绪或采取躲起来的做法,只会强化员工的不满,甚至会激化矛盾。

4.程序要恰当。

裁员不仅要有合理的规划和具体的落实保障措施,同时还要有规范的程序,确保裁员活动稳步推进、卓有成效。

企业为什么裁员

裁员的动因一般可分为三种,即经济性裁员、结构性裁员和优化性裁员。其中,经济性裁员是由于市场因素或者企业经营不善,导致经营状况出现严重困难,盈利能力下降,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为降低运营成本,企业被迫采取裁员行为来缓解经济压力。结构性裁员则是由于企业的业务方向、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发生变化而导致内部组织机构的重组、分立、撤消引起的集中裁员。而优化性裁员是企业为保持人力资源的质量,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解聘那些业绩不佳的、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员工的行为。

三种裁员中,又可根据企业的决策行为分为主动裁员行为和被动裁员行为。由这三种裁员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结构性裁员和优化性裁员属于主动裁员行为,经济性裁员属于被动裁员行为。在人们的观念中,裁员往往是在企业效益下降、面临危机时的被动应对方式。在评论这次联想裁员时,也有很多人认为是联想遇到经营危机,不得已实行裁员。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们必须看到:裁员及裁员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一种正常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为。

第一,企业的变革是一种常态。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企业也要在变化中寻求获取持续竞争优势,谋求更大的市场发展。经营战略的转型、组织结构的变革和生产流程的重组是企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到人力资源方面,都会导致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裁员。

第二,中国企业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人均效率低下,这与企业的粗放式经营与管理,靠资源和人力的大量投入来获取成长的增长模式是相适应的。未来中国企业要致力于提高人均效率,要从资源消耗型走向资源集约型,理性裁员是一个必然途径。

第三,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它既有创造价值的一面,又有其独特的一面。首先,人力资源有自我就业选择权,自我就业选择权会导致人才选择有利于其个人发展的企业,如果企业的机制、行业等不利于己,人才就会流动。其次,人力资源会退化,如果企业员工过于稳定,员工创业激情就会衰减,员工能力在岗位上得不到提升,就会退化。再次,人力资源会沉淀,如果员工进入企业后缺乏压力和动力,不再努力工作和学习,没有创新,员工就会从人才变成庸才。因此,通过裁员,可以铲除沉淀层,使组织的效率提高,这也是一个必然趋势。

第四,裁员是企业人力资源退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竞争淘汰机制的内在要求。通过裁员,使员工感受到市场竞争压力,从而激发起内在动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