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待兒童

虐待儿童

201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虐待儿童》是201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乔东平。虐待儿童狭义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故意而非偶然地对儿童施以暴力或故意而非偶然地失职而给儿童造成的损害、伤害或死亡的行为。虐待儿童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虐待儿童是家庭暴力中最严重的行为,因为受害者是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未成年人。《虐待儿童:全球性问题的中国式诠释》采用社会文化的视角和亲子关系的分析架构,运用质性研究“扎要理论方法”,基于深度访谈和集点小组搜集的大量资料,分析北京儿童和父母各自对亲子关系、父母打孩子、体罚、家庭暴力和虐待儿童的诠释,建构了“虐待儿童”的本土概念,探讨了在西方社会文化情境中发展出来的“虐待儿童”概念在中国的适用性,以及虐待儿童问题在中国内地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有利于增加中西方在虐待儿童问题上的沟通、了解和对话。
    中文名: 外文名: 发生地点: 书名:虐待儿童 作者:乔东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8月

概述

虐待儿童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虐待儿童是家庭暴力中最严重的行为,因为受害者是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未成年人。虐待儿童狭义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故意而非偶然地对儿童施以暴力或故意而非偶然地失职而给儿童造成的损害、伤害或死亡的行为。广义上亦可理解为对儿童施以的任何伤害行为。

1981年国际儿童福利联合会对儿童虐待所作分类为:①家庭成员忽视或虐待儿童;②有关机构忽视或虐待儿童;③家庭以外的剥削(童工、卖淫等);④其他虐待方式。其中家庭成员忽视或虐待又分为躯体虐待、忽视、性虐待和心理情感虐待。虐待可造成儿童身体与精神两方面的损害,甚至会贯穿儿童以后整个生活过程。身体损害主要表现为打伤、刺伤、烧伤、烫伤、骨折、内脏损伤、软组织撕裂、压迫性出血、少女怀孕等。这些损伤直接影响儿童的身体发育和精神发育。

受虐待儿童的精神损害主要表现为,自卑、抑郁、悲观失望、敌意、反社会行为、精神失常以及自杀等。儿童虐待现象有的来自家庭内部,多发生夫妻关系恶劣的家庭,有的则来自家庭外部,一些心理不健全的人群。目前的防范措施包括宣传教育、社会干预、家庭功能训练以及立法干预等,其中立法、执法是最重要的干预措施。

图书

基本信息

副标题: 全球性问题的中国式诠释

作者: 乔东平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2-8

页数: 332

定价: 49.00元

内容简介

《虐待儿童:全球性问题的中国式诠释》采用社会文化的视角和亲子关系的分析架构,运用质性研究“扎要理论方法”,基于深度访谈和集点小组搜集的大量资料,分析北京儿童和父母各自对亲子关系、父母打孩子、体罚、家庭暴力和虐待儿童的诠释,建构了“虐待儿童”的本土概念,探讨了在西方社会文化情境中发展出来的“虐待儿童”概念在中国的适用性,以及虐待儿童问题在中国内地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有利于增加中西方在虐待儿童问题上的沟通、了解和对话。

作者介绍

乔东平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学士和硕士,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北师大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导,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工作智库专家”,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专著3部,参编书籍7部,发表文章50篇,主持或参与研究课题20多项,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讲授过十几门课程,指导研究生近80名,长期参与政策咨询和专业培训。nn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