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肿瘤科类疾病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又称表皮样癌,常发生在身体原有鳞状上皮覆盖的部位,如皮肤、口腔、唇、子宫颈、阴道、食管、喉、阴茎等处,也可发生在有鳞状上皮化生的其它非鳞状上皮覆盖部位,如支气管、胆囊、肾盂等处。肉眼上常呈菜花状。此类癌肿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者为高。发展较快,破坏也较大。即可破坏眼部组织,侵入副鼻窦或颅内,又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耳前或颌下淋巴结,甚至引起全身性转移。口腔鳞状细胞癌是人类十大肿瘤之一,其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 中医病名:
  • 外文名:
  • 别名:皮样癌
  • 就诊科室:肿瘤科
  • 多发群体:
  • 常见发病部位:
  • 常见病因:
  • 常见症状:
  • 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中文名:鳞状细胞癌
  • 英文名:squamous carcinoma
  • 传染病:否
  • 发病部位:皮肤与粘膜交界处

概述

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简称鳞癌,常发生在身体原有鳞状上皮覆盖的部位,如皮肤、口腔、唇、子宫颈、阴道、食管、喉、阴*茎等处,也可发生在有鳞状上皮化生的其它非鳞状上皮覆盖部位,如支气管、胆囊、肾盂等处。肉眼上常呈菜花状,也可因坏死脱落而形成溃疡状,癌组织同时向深层浸润性生长。镜下,癌细胞呈巢状分布,与间质界限清楚。分化好的鳞癌癌巢,细胞间可见到细胞间桥,在癌巢的中央可出现层状的角化物,称为角化珠(keratin pearl)或癌珠。分化较差的鳞癌无角化珠形成,甚至也无细胞间桥,细胞异型性明显并见较多的核分裂像。

作为世界十大常见癌症之一,食管鳞状细胞癌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且中国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以往研究指出的一些潜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易感基因变异主要与酒精代谢有关。另外,科学家通过对欧洲人和日本人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ADH和/或ALDH2的变异与患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风险有关,同时也发现这些基因与酒精有互作关系。

病因

与环境有关,尤其是阳光的刺激有明显关系,长期日光晒曝和慢性刺激是主要发病潜因,外伤、放射线照射、焦油类衍生物亦可诱发本病,盘状红斑狼疮 、慢性溃疡、粘膜白斑、烧伤瘀痕及长期不愈的肉肿均可诱发鳞状细胞癌。生长较快,早期即形成溃疡。有的呈结节样或菜花状,向深部侵犯较小,基底可移动;有的呈蝶状,向深部浸润较明显,破坏性大,常累及骨骼。鳞状细胞癌常伴有化脓性感染,伴恶臭、疼痛。多见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患者头部巨大鳞状细胞癌,其恶臭无比,脓性分泌物较多,易出血;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其发病部位以粘膜皮肤连接处鳞状细胞癌发展最快,粘膜发病者更容易转移。

临床表现

多发于50岁以上的男性,常见于面部、头皮、下唇、手背、前臂、等处。尤其是皮肤与粘膜交界处更易发生。初起为暗红色坚硬的疣样小结节,表面毛细血管扩张,中央有角质物附着,不易剥离,用力剥后可出血。皮损逐渐扩大,形成坚硬的红色斑块,表面有少许鳞屑,边境清楚,向周围浸润,触之较硬,迅速扩大形成溃疡,溃疡向周围及深部侵犯,可深达肌肉与骨骼,损害互相粘连形成坚硬的肿块,不易移动,溃疡基底部为肉红色,有坏死组织,有脓液、臭味,易出血。溃疡边缘隆起外翻,有明显炎症,自觉疼痛。如发生在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固潮湿与摩擦更易出血,发展更快,可形成菜花状,破坏性大,有明显疼痛,易转移,预后不良。

鳞状细胞癌是宫颈癌常见类型。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约有90%~95%的宫颈癌属于了此种类型的宫颈癌,常发生于宫颈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的交界区。

病理

表皮角化,肿瘤由鳞状上皮细胞团块所组成,不规则地向真皮内浸润,棘细胞呈瘤性增生,呈条索状或巢状细胞团,边缘以基底细胞层,中心部有角化性癌珠,在癌细胞团内有很多分裂象,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CLS生物疗法

CLS生物疗法主要是从肿瘤免疫学角度来治疗肿瘤。科学研究发现,免疫系统是人体防止病毒入侵、细胞异变的保护系统,当人体细胞发生癌变的时候,免疫系统会第一时间清除异变细胞,这也是正常人身体每天产生癌细胞而不患癌的原因。当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缺陷和低下的时候,癌细胞就能够逃过免疫系统的监视而疯狂生长,直接导致了肿瘤的形成。   

CLS生物治疗的原理是用自身免疫细胞杀灭肿瘤细胞。2011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斯坦曼博士在1973年发现了激活免疫系统的关键细胞DC细胞。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又培养出了具有肿瘤强杀伤效应的CIK细胞。这两种细胞是肿瘤生物治疗的关键细胞。DC细胞能够负载抗原直接跟踪身体各部位的肿瘤细胞,而CIK的肿瘤杀伤能直接根据DC细胞的位置进行。但肿瘤病人体内这类细胞数量少,基本起不到治疗作用。CLS生物治疗通过体外实验室万倍扩增这两类细胞,再回输患者体内实现肿瘤大面积的杀伤治疗。

相关剪报

鳞状细胞癌有望找到治疗方法:日前,哈医大二院口腔内科专家完成的以新生血管为攻克重点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课题,为肿瘤治疗新策略提供了实验基础。目前,采用该方法对口腔鳞癌治疗已逐步取得疗效,鳞状细胞癌有望由此找到治疗方法。据介绍,口腔鳞状细胞癌是人类十大肿瘤之一,其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是一种高转移性口腔癌,复发率高,患者生存率低,对其治疗至今仍缺乏十分有效的手段。如何早期发现和阻断该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浸润转移是预防与治疗肿瘤的关键所在。哈医大二院口腔内科副主任王秀梅教授等人完成的研究工作,以新生血管为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重点,从细胞学水平和组织学水平上详细分析了TGF-β/Smads信号传导通路与口腔鳞癌发生及发展的关系,同时系统分析了TGF-β/Smads信号通路在口腔鳞癌发生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对口腔肿瘤癌变机制的进一步探讨以及肿瘤临床治疗靶点的选择具有重大意义。

案例

“伍先生当时只有30多岁,正是生命和事业的‘黄金时期’,只要有一线治疗希望,我们就要百分之百为患者努力。”伍先生的主治医师陈科,虽然年轻,但在泌尿肿瘤诊疗方面,颇有建树。科室经过多次组织病例讨论后,决定为伍先生进行组织基因检测,希望找到治疗的“靶点”。

果然,基因检测发现伍先生TMB(肿瘤突变负荷)较高,用PD-1/PD-L1抗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可能获益。泌尿外科专家团队充分评估后认为,伍先生基因检测结果与PD-1免疫治疗指南相“匹配”,患者的治疗获益或将极大提高。得知这个消息,泌尿外科医护团队非常兴奋,希望给伍先生带来生命奇迹。当时,伍先生病情进展十分迅速,疼痛难忍,靠服用大剂量镇痛剂止痛;整日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多项生命体征异常,生命垂危。伍先生治疗第一个疗程后,疼痛明显缓解;1个月,生活恢复自理,停用止痛药;2个月,肿瘤明显缩小,肾积水基本消失……8个月,伍先生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