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坨

王庆坨

武清辖区
王庆坨镇,地处天津市武清区西南部,古称王家陀,因王家陀河得名,明改称王庆坨。王庆坨位于武清辖区的西南端,距城区杨村30余公里,西南与河北霸州、廊坊市接壤,东与西青区、北辰区相邻。王庆坨为镇政府驻地,现在王庆坨工贸园同旺路1号,辖22个村民委员会,13个自然村落。[1]总面积54平方公里,辖1个自然镇,13个自然村,共22个行政村街,拥有人口3.6万人,暂住人口8000多人,耕地52767亩。
  • 中文名:王庆坨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武清区南部、天津西南
  • 长度:
  • 起点:
  • 终点:
  • 行政区类别:乡镇级
  • 所属地区:中国华北
  • 下辖地区:一到九街、三河增村、大范口村、小范口村、王二淀村
  • 政府驻地:三河增村
  • 电话区号:022
  • 邮政区码:301713
  • 面积:54km2
  • 人口:约3.6万人
  •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 人口密度:667人/km2
  • 行政代码:120114114

地理

王庆坨镇,地处天津市武清区西南部,古称王家陀,因王家陀河得名,明改称王庆坨。

经济

2005年全镇保持了经济较快发展、社会日趋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9亿元,比上年增长17%;镇级财政收入1684.8万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7710元,增加700元。精神文明建设、城镇建设等社会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010年,全镇自行车产量1100万辆,出口200万辆;电动自行车生产120万辆,实现销售收入34.8亿元。其自行车年产销量,占据全国产销量1/8。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2001年以来,以养殖业为龙头,大力推进粮食、果品、苗木等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化进程。至2005年,建成奶牛规模养殖场2个,福是妙奶品加工企业在本镇落户,果树栽植面积2426亩,林木栽植面积14347亩,粮食播种面积42500亩。

工业初步形成了自行车、服装、纸制品、化工、建筑材料、钢窗加工等六大类私营经济体系。至2005年有私营企业286家,从业人员近万人。一批规模型私营企业已通过质量认证,逐步形成辐射全国的自行车行业批发市场。2005年又建成了天津市唯一的综合性自行车专业门户网站――中国北方自行车商务网,为王庆坨自行车的发展提供了信息平台。以城镇建设为切入点加快旧城镇环境改造,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至2005年,建住宅楼12万平方米;新修复修村镇公路15万平方米;铺设地下排水管道2.3万延米;栽植绿地绿化带5万平方米,种植行道树2000棵。

2001年被天津市政府评为小城镇建设试点单位,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小城镇建设试点。境内集贸市场形成了以建材、服装、百货、家具、粮油等为主要商品的集散地。至2005年,有营业执照个体工商户1500户,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9亿元。教育体系日臻完善,在镇中修建了田径场和体育俱乐部,九街、六街、二街、郑大小学四所学校通过了市级小学素质教育示范校的验收。中小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普通高中升学率在小区排第一,在区教育局组织的中小学乒乓球、篮球比赛中,镇内7支队进入全区前六名。有线电视实现了“村村通”,固定电话装机容量9000余门。

交通

交通发达,津同公路、京九铁路、津霸铁路、津保高速、京沪高速均于此地交汇。

“飞叉”

所谓“飞叉”,其实是一道民间花会。关于武清花会,很早就有“王庆坨的耍叉子,六道口的顶杠子,和尚屯的杂耍子”等说法,可见其历史之悠久。王庆坨镇的“飞叉会”起源于唐朝,原属京津两地为庆贺大唐盛世而创立的“皇会”中一个分会种。清代末年,村民方永和组建了“永良叉会”,名噪一时,后来该叉会又改名“庆丰叉会”,新中国成立后,会众一度达到百余人。后因种种原因,解放初期自行解散。1992年,在区、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镇又重新成立了“飞叉会”,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目前共吸收会员40余人,会员年纪最大的77岁,最小的仅14岁。飞叉表演分单人舞叉、双人舞叉、数人对舞等,套路名称有云罗背剑、飞龙滚地、怀中抱月、壮士架桥等等。表演时,10余壮汉身着衣靠,手执雪亮三股尖叉,叉上装着“响片”,舞动起来只见银叉翻飞,时而缠身绕颈,时而飞旋腾空,叮叮作响,夺人眼目美不胜收。近几年来,王庆坨飞叉会曾多次应邀参加全国和天津市大型庆典活动,并屡获殊荣。2005年年末,该镇张雷、耿宏伟两位年轻人还参加了湖南卫视《谁是英雄》节目,把飞叉绝技展现给了全国观众。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