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医科大学

四川医科大学

四川2011计划试点高校
泸州医学院一般指四川医科大学。四川医科大学(Sichuan Medical University ),简称川医大。学校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泸州市,为国家部委“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四川2011计划”试点高校。其前身是建于1951年的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1959年更名为泸州医学专科学校,1978年升格为泸州医学院,2015年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忠山和城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11亩,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35万余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余亿元。学校设有12个学院(部),25个本科专业,涉及医学、理学、管理学、法学、工学、文学、教育学七个学科门类。在职教职工5000余人,本科生14420人,硕士研究生1309人,留学生291人。[1]
    中文名:四川医科大学 外文名: 简称:川医大,泸医,SCMU 创办人: 办学性质: 学校类别: 学校特色: 主管部门:四川省教育厅 所属企业: 现任领导: 专职院士数: 高职专业: 本科专业: 硕士点:46个 博士点: 博士后: 国家重点学科: 院系设置: 校训:厚德精业,仁爱济世 校歌: 院训: 院歌: 地址: 院校代码: 主要奖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2012年) 知名校友:陈传文,潘力,胡国华 知名教师: 英文名:Sichuan Medical University 旧称:泸州医学院 所属地区:中国 四川 泸州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医药 学校属性: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06年)四川2011计划 校址: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香林路1号 主要院系: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 现任校长:何延政 博士后流动站:1个 学校代码:10632

办学历史

1951年9月,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成立,校址选在泸州忠山。

1952年,学校更名为四川省第二医士学校。

1953年,学校更名为四川省泸州医士学校。

1959年7月,学校升格并更名为泸州医学专科学校。

1978年2月,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泸州医学院。首届4年制本科生进校。

1982年,学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1993年,学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生理学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1年,学校开始联合培养博士和中医师承博士。11月,学校城北新校区投入使用。

2003年,学校获学历教育留学生招生资格,先后开展学历教育本科和留学生研究生培养工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新增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2006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被评为优秀等级。

2010年,国家劳动与人力资源保障部、国家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在心血管医学研究所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15年4月28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4年7月,学校设有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体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12个院部,设有本科专业25个。

师资力量

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本部专任教师近千人,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近80%,具备高级职称的比例超过50%。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9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四川省“百人计划”引进人才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0人,四川省教学名师5人,四川省师德标兵1人,四川省优秀教师5人,四川省优秀青年教师标兵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23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1人,厅局级和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28人。有硕士生导师300余人(不含校外兼职)。另聘有外聘教师500余人。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曾晓荣

全国优秀教师:余荣光、胡礼振、刘金龙

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徐建明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内科学、外科学、麻醉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团队

学科建设

截至2014年6月,学校有科学学位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4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培育学科1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6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精品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3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1个、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和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省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麻醉、中西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预防医学专业 。

省级精品课程(截至2010):儿科学、口腔内科学、中医学、病理生理学、传染病学、医学遗传学、内科学、外科学、药理学、临床麻醉学、病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诊断学、生理学、医事法学、外科手术学、人体解剖学。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四川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泸州医学院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教学成果

在2011-2014年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连续四年蝉联西南西北分赛区一等奖,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

文化传统

校名

四川医科大学中文书法字体采用朱德委员长书法字集写体;中文印刷体采用方正兰亭大黑字体;英文印刷体采用方正大黑字体。

1963年,朱德委员长来到学校视察。他关怀师生的学习、进步,接见了师生员工,向校领导询问学校情况,挥毫为学校题词“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学好现代医学科学,为广大人民服务”。四川医科大学六个字就是从朱德委员长的亲笔题词中筛选出来的。

校训

厚德,语出《易经》:“”君子以厚德载物。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高度概括,也是历来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精业,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工作,努力追求精湛技艺。精业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实力。这两个词从思想和行为方面提出了学校所追求的高境界、高标准。

仁爱,源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本质就是把人的爱心无限扩大,达到“泛爱众”。仁爱凝练中国传统文化和医者仁爱品质。济世,作为一种重大社会行为,既包含医者救死扶伤、勇于担当、高尚道德的情怀,又含有报效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这四个词均具备典型的中国元素,也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又表现出思与行的辩证关系。

校徽

四川医科大学校徽整体图形外圆内方,取“智圆行方”之义。

校徽中心为忠山牌坊的形象,彰显泸医人传承学校文化,德业并重、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校徽借用忠山牌坊形象构成“济世”二字,体现了四川医科大学奉献社会、关爱生命、服务大众的高尚情怀。整个图形设计结构稳重而挺拔向上,结合大篆的表现形式,彰显学校建校60余年所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校徽以深红色为主色,显示学校的包容与大气、仁厚与理性。四川医科大学校徽以传承、济世为立意,以稳健厚重为基调,既体现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体现其承前启后、锐意进取的精神和现代大学的生命力。

校歌

《四川医科大学校歌》

作曲:聂伟

作词:集体创作

长江沱江交汇激荡,忠山城北满园芬芳。莘莘学子汇聚一堂,播撒人生美好的希望。业精于勤练就精湛技术,行成于思守护天下安康。啊……妙手仁心无悔誓言,啊……杏林春暖大爱无疆。啊……妙手仁心无悔誓言,啊……杏林春暖大爱无疆。

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泸医精神薪火传扬,历经艰难矢志不改,风雨兼程创造辉煌。继承传统旨在开拓创新,学贯中西只为追求卓越,铸就铁肩担当使命,为了中华繁荣富强!啊……铸就铁肩担当使命,为了中华繁荣富强。

大学精神

自强不息,守正出新

自强不息,语出《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学校作为医学院校为了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振兴祖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更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不断探索、锲而不舍、攻坚破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守正,指恪守正道、胸怀正气、行事正当,追求心正、法正、行正。出新,指勇于开拓,善于创造,懂得变通,不断推陈出新。守正出新既强调坚持原则性,又注重灵活性,从而推动学校生生不息、科学发展。

三个词既辩证统一,又逐层递进。自强不息是途径,守正是态度,出新是追求的目标。

知名校友

顾德诚-原四川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兼华西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曾任泸医校长)

李铀-四川省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委主委

朱家媛 -四川省南充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南充市委主委、市红十字会会长

陈玉春-四川省内江市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内江市委主委

陈传文-原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周伯安-重庆市万州区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万州区委主委

杨小广-原四川省成都市卫生局(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马跃荣-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教师)

余小平-成都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师)

赵军宁-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

钟森-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

陆华-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博导

潘 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

唐亚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医学院教授

孙红斌-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王学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

刘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员

朱冰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特别研究员、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员

周小波-德国海德堡大学曼海姆医学院试验心脏研究室研究员

蒋世旭-日本北里大学医学部教授

李显志-加拿大卫生部药物评审主管

学校更名

更名背景

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之前,四川省有关负责人召集泸州市和教育厅,专题研究泸州医学院更名工作。

在会上,上述负责人表示泸州医学院更名既有必要也有条件,省教育厅和泸州市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泸州医学院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内涵式发展,将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同时,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8年3月开始,全国共有257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而更名,占到全国高校总数的10.35%。据统计,在高校更名过程中,存在着高职专科升级为本科、学校学院变大学、教育学院“转型”师范学院、地方高校升级为省级等几大更名现象。

更名支持

四川省泸州市委书记蒋辅义十分关心泸州医学院更名为泸州医学院的推进情况。

2014年3月,泸州医学院把更名工作作为重点,由专人跟踪推进。

2014年8月,完成各项报件,上报国家有关部委最后批准。

在听取泸州医学院的情况汇报后,蒋辅义指出,泸州医学院办得越好,越是泸州人民的骄傲。医学院更名为医科大学这项工作要加大力度、加快推进。要随时报告进度,哪个环节存在问题,就集中精力加以解决。要落实专门人员,跟踪推进。泸州医学院要以此为契机,寻求全方位的合作、多渠道的支持。在科研经费方面,要创新思路、大胆探索,形成科学机制。

更名进展

2015年2月26日,教育部对2015年新设置高等学校和经过筹建“去筹”正式设立高等学校的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从2月26日到3月17日。

2015年4月28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同意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的函》,正式批准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同时撤销泸州医学院建制;原泸州医学院所属的附属医院和附属中医医院也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川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和四川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称“川医大附属第二医院”)。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