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效实中学

宁波效实中学

浙江省宁波市学校
宁波效实中学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该校在1959年和1978年两次被列为浙江省重点中学,2000年被批准为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5年列入首届中国百强中学,2014年被确认为首批浙江省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宁波效实中学是创办于1912年的一所完全中学,原系浙江省著名私立中学。1956年改为公立,更名“宁波第五中学”。[1]1980年复名“宁波效实中学”。
    中文名:宁波效实中学 外文名: 简称:效实 创办人: 办学性质: 学校类别: 学校特色: 主管部门:宁波市教育局 所属企业: 现任领导: 专职院士数: 高职专业: 本科专业: 硕士点: 博士点: 博士后: 国家重点学科: 院系设置: 校训:忠信笃敬 校歌: 院训: 院歌: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白杨街178号 院校代码: 主要奖项:中国百强中学浙江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全国生物学竞赛团体优胜奖浙江省优秀学生会 知名校友:童第周、胡思得、陈敬熊、屠呦呦 知名教师: 英文名:Ningbo Xiaoshi High School 所属地区:浙江宁波 类别:公立高中 学校属性: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浙江省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 现任校长:周千红

历史沿革

建校初期

1911年冬,何育杰、叶秉良、陈训正、钱保杭等先生以“以私力之经营,施实川之教育,为民治导先路”为宗旨,创立效实学会。

1912年2月,经联络本埠士绅李镜弟,借得西门盘诘坊育德农工小学堂址,创办效实中学。

1917年,上海复旦大学及圣约翰大学与效实中学订约,凡效实中学毕业生皆可免试,直接保送入学。

曲折发展

1937年,抗战爆发,学校迁往鄞县高桥。

1938年,学校在上海牛庄路设上海分校。

1941年4月19日,宁波被日本军队占领,学校解散停办。

1941年8月,由蔡曾祜(箴五)先生联同其他原学校人士组建求实学社,以高中教育为主,代行教育。

1942年,上海分校改称储能中学。

1945年,蔡曾祜(箴五)先生由求实学社教务主任代理校务,主持复校及接收求实学社事宜。

1945年10月25日,复校开学,此后便以此日为宁波效实中学校庆纪念日。

1956年,学校由私立改为公立,并更名为“宁波第五中学”。

1959年,学校被列为浙江省重点中学。

改革兴盛

1980年,学校恢复原名称“宁波效实中学”。

1981年,被批准为浙江省首批重点中学。

1991年秋,创办宁波外国语学校,两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制度,且宁波外国语学校挂靠于宁波效实中学校舍内。

1995年,被确认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

1998年秋,宁波效实中学初中部停办,宁波外国语学校的编制保持不变。

1999年秋,学校迁入新校区。

1999年,浙江省教育厅批准举办“浙江省创新教育理科实验班”。

2000年,宁波外国语学校实行民办机制运行,并在宁波效实中学内过渡。

2004年,原效实中学高中所辖“国际部”取消,其编制划入宁波外国语学校编制内,称为“宁波外国语学校高中部”。

2005年,“浙江省创新教育理科实验班”停办。

2005年9月,随着宁波外国语学校新校舍的建成,宁波外国语学校结束和效实中学共办的历史,学生和教师迁往新校舍。

2007年9月28日,宁波效实中学东钱湖分校落成并开学。

2009年,宁波外国语学校办学体制由“国有民办”体制调整为公办,并搬迁到宁波效实中学东钱湖分校,与宁波效实中学东钱湖分校合并,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

2014年4月,学校被授予首批“浙江省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称号。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42个班级,2027名学生,252名教职工(包括宁波外国语学校任教)。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省、市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3名,省功勋教师1名,在职省特级教师7名,宁波市名师12名,宁波市杰出专家1名,高级教师73名(享受教授级待遇5人),全国部委级先进15名,省教坛新秀7名,市教坛中坚3名,市骨干教师3名。

1996年起宁波市政府投亿元巨资易地重建效实,1999年秋季投入使用。新校舍占地126亩,建筑面积38500余平方米,建有行政、教学、实验、电教、劳技、图书、生活等楼舍和8765平方米设施一流的“宽诚体艺馆”,有中国田径协会验收认证授牌的400米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及足球场、网球场等。图书馆藏书11万余册。

学校向以教学质量高、文理并重、数理外文兼长着称。建校九十多年来培养了30000余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为振兴中华作出贡献,其中包括童第周等9位中科院院士和胡思得等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政道博士曾函赞效实“桃李满天下,成果布四海。”

长期以来学校继承和发扬“爱国、科学”和“求适务实、与日俱进”的优良传统,确定了“坚持方针,遵循规律,打好基础,培育人才”的办学思想和“第一流,高质量,校风好,有特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推崇“全面,基础,高质量,大面积”的教育准则和“起点高,要求严,基础厚,能力强,素质好,后劲足”的教学特色;教育学生树立“献身祖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和“热爱知识,遵循规律”的科学态度;积极倡导“奋发进取,探索创新”的钻研精神和“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务实作风。

毕业会考及高考成绩一直居全省前列,各级各类竞赛成绩优异,近10年中,学校38次获得全国中学生数理化、自然学科和信息技术竞赛浙江赛区的第一名和团体优胜奖。学生活动丰富,社团活跃,体育、艺术等各方面成绩斐然,获奖学生层出不穷。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多次被评为省教育先进单位。

近年又被评为省德育教育、省教学科研、省艺术教育、省“模范职工之家”、省电化教育、省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等先进单位,获省、市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学校还先后与美国霍普金斯中学、英国珀斯学院、德国汉内汉里克学校、新加坡华侨中学、南洋女子中学、圣·尼各拉学校等建立了友好关系和师生互访,近几年又有多名效实学子考入美国哈佛、耶鲁、麻省理工、斯坦福、哥伦比亚、加州大学和英国牛津、剑桥等世界一流大学攻读本、硕、博。

办学成果

2013年高考,宁波效实中学学生一本理科上线人数为278人,重点率为78.4%;文科上线人数为81人,重点率为78.7%,文理科合计重点率为78.5%(包括保送生、被美国杜克大学、西北大学等世界前150名大学录取、以及高二时被中国科大创新试点班和浙江大学启真班录取的同学);此外,本科率为100%。

2012年高考,宁波效实中学理科重点率为80.9%,文科重点率为72.6%,文理科合计重点率为78.8%,本科率为100%。杜一和同学以733分的成绩列浙江省理科第28名,被北京大学录取,仑、史哲拟、洪凌雁等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此外,阳月等30多名同学被美国莱斯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国外高校录取。

2011年高考,宁波效实中学学生一本上线人数为418人,理科重点率为77.5%,文科重点率为72.6%,文理科合计重点率为76.3%,本科率为100%。此外,有20名同学被美国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乔治城大学等国外高校录取。

文化传统

校名

“效实”一词,源于严复所译赫胥黎《天演论》中“物竞天择,效实储能”句。早期校歌亦有“效实储能齐努力,破壁出飞龙”词。一九四二年二月,效实上海分校改为“储能中学”,其源亦出于此。

校徽

宁波效实中学校徽诞生于1987年,由时任校长朱敦礼参与构思、美术教师秦梁和初二学生吴奔(88届初中、91届高中校友)为75周年校庆共同设计的。

校徽外观呈梅花形(腊梅花),平面有一精壮树杆(银杏树),三线示宁波三江口(甬江、姚江、奉化江);三点示城西白云山庄(黄洲讲学处)、天一阁(藏书楼)、效实中学。

校训

忠信笃敬

忠: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信:言而有信,行而不屈;

笃:待人忠厚,立志专一;

敬:恒自肃敬,敬业乐群。

校歌

宁波效实中学校歌

魏友枋作词,张谱六作曲

明山佳气郁葱葱,甬江如带水流东,

跨西城一角,楼观凌空。

海内共和伊始,看多少莘莘学子读书谈道其中。

是社会中坚分子,是国家健儿身手,

正宜及时用功。

深宁考据,榭山掌故,

足启我童蒙。

愿共守先正遗训,

言忠信,行笃敬,

效实储能齐努力,破壁出飞龙。

学生活动

宁波效实中学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学校每年均开展各项活动,例如社团文化展示活动、爱心义卖活动、音乐会、英语歌曲大赛、成人仪式等。学生社团每年也会开展社团活动,例如商业模拟挑战赛(商业社)、历史剧大赛(银杏史社)、新闻风采大赛(北斗河文学社)等。

截至2014年9月,宁波效实中学共建有学生社团23个。

知名校友

敬熊(1921.10.16-)

陈敬熊(1921.10.16—)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家。浙江宁波镇海人。1940年秋宁波效实中学上海分校初中四届毕业。1947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50年上海交通大学电讯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现任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曾任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院23所副所长。长期从事电磁波地面传播、电磁场理论、天线与微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959年最先提出的Maxwell方程的直接示解法,在地空导弹研制中解决了许多工程问题。其中地空导弹制导雷达设计的天线系统误差关键技术的解决,获1985年国家发明一等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翁文波(1912.2-1994.11)

宁波市人,1930年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高中部。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至193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毕业回国后在中央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40年赴甘肃玉门油矿任工程师。1946年任中国石油公司勘探室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勘探处副处长、石油工业部勘探局总工程师、石油研究院副院长、石油工业部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职。198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任国家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主任。1992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石油工业杰出科学家”称号。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协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石油天然气总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工程师、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毛用泽(1930.9-)

宁波市人,核监测与防护专家。1949年9月由宁波效实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化工系,1950年12月志愿参军入化学兵学校,1951年9月入北大工学院化工系代培,1953年3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54年12月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进修核物理结业。一直在防化研究院工作,现为该院专家组成员、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员。并任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核仪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IEC中国委员会第45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军用核监测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核学会中国电子学会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会副理事长、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人工放射性核素环境通道及其影响专业组主席。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祖耀(1921.3-)

宁波市人,1938年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高中部。1942年毕业于国立云南大学矿冶系。历任唐山交通大学、北京钢铁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教授、金相教研室主任、材料科学及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材料科学及工程系主任。并曾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学会理事,上海有色金属学会理事、上海市科协委员。现被中国科学院聘为院士,是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系教授,国际著名材料科学家。还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荣誉理事、上海市热处理学会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学会相变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编委等。1983年起任马氏体相变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金相学报(现名MaterialsCharacterization)顾问编委。1987年起任国际贝氏体委员会委员。1989年应比利时科学院邀请任鲁汶大学材料系客座教授。

童第周(1902.5-1979.3)

宁波鄞县人,1922年毕业地宁波效实中学。著名生物学家,卓越的实验胚胎学家,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开创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192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后到南京中央大学任教,1930年赴比利时比京大学留学,1934年获该校博士学位后,曾在英国剑桥大学作短期学术访问,年底回国任青岛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内迁至四川万县,1935年该校解散,辗转到成都、重庆等地,先后任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

1946年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任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系主任。1948年应美国洛氏基金会邀请到耶鲁大学任客座研究员,1949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返回到山东大学。新中国成立后,续任山东大学动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5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受聘兼任上海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6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聘为生物地学部委员兼任生物地学部副主任,兼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所(后改为海洋研究所)所长。

1960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1977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细胞遗传学研究室主任。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早年参加过北伐军。曾当选为第一至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78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周光耀(1935.12-)

宁波鄞县人,1951年春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1961年大连工学院毕业。现任中国成达化学工程公司(化工部第八设计院)副总工程师,中国化工学会无机酸碱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纯碱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化工部纯碱设计技术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纯碱工程设计工作,曾主持国内多项纯碱生产装置和工厂设计方案的制定工作。70年代,主持我国第一套完全独立的大型联碱厂设计,解决了独立生产的联碱厂水平衡难题,并采用多项新技术,该设计获国家优秀设计奖。80年代,主持新都氮肥厂碱装置设计,成功地采用了外冷碳化等10项新技术,被誉为我国新一代联碱技术,对小型联碱厂建设起到示范和样板作用,该技术获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主持年产60万吨大型纯碱厂的方案及设计工作,这是国内自行设计、制作的大型生产装置,已达到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获化工部优秀设计一等奖。

研究开发了自然循环外冷式碳化塔。碳化塔是纯碱生产的关键设备,自然循环外冷式碳化塔对传统的内冷式碳化作了重大变革,国家鉴定意见中肯定:该塔技术先进,运行可靠,属国内首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是制碱工业的一项重大技术进步。获中国专利局发明专利(本人为第一发明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90年代参加印度尼西亚年产156万吨联碱装置国际招标,经过激烈竞争获胜中标,这是我国第一套大型化工成套装置出口项目。

1990年化工部授予“全国化工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1992年中国纯碱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纯碱工业科学技术专家”称号。

朱祖祥(1916.10-1996.11)

宁波慈溪人,1934年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高中部。著名土壤学家和农业教育家。1938年浙江大学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45年赴美国深造。1946、1948年先后获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48年回国,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农业化学系主任。1952年后,历任浙江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校学位委员会主任,土壤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并先后兼任中国水稻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中国科学院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及学术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二届学术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二届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协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会、中国土壤肥料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科协名誉主席、浙江省农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浙江省土壤肥料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曾担任第五、六、七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他专攻土壤化学,学术造诣甚深。早在60年代初,就指导培养研究生和外国进修生。1978年起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他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中第一位培养土壤化学和土壤物理学方向研究生的导师,至今他的学生已遍布全国各地,不少人已成为知名的专家、教授。

李庆逵(1912.2-)

宁波市人,1928年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著名土壤学家,农业化学家。1932年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1932年至1944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技正。1944年至1948年留美,获伊利诺斯大学农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至1953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副主任。1953年至今,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化学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名誉所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现称院士),1978年至1983年兼任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

还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第四届国际土壤学会副主席。曾任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肥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国际磷酸盐研究委员会(摩洛哥)委员,国际《肥料研究》杂志(荷兰)编委。是第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他是中国土壤分析化学的创始人之一。1937年发表的《土壤分析法》和1953年以后多次再版的《土壤分析法》,在我国土壤分析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0年代初,我国迫切需要发展橡胶生产,他接受国家任务,带领科技人员参加橡胶宜林地考察,提出选择北回归线以南种植橡胶树的土壤学依据。通过对橡胶树生长气候,土壤条件和有效施肥的研究,把橡胶树栽培线推广到北纬18-24度,为世界上热带北缘种植橡胶树提供了样板。这项成果,1982年获国家科委发明一等奖。

纪育沣(1899-1982)

宁波鄞县人,宁波效实中学旧制三届肄业,有机化学家。1921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1928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东北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医学院、西南联大教授,上海雷氏德医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学系主任、研究员,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等职。1955年,当选为我国第一届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

专长杂环化合物化学。进行嘧啶化合物、噻唑化合物以及中药贝母、钩吻、柴胡的有效成分等的研究。晚年从纯化学研究转到有较有实用价值的药物化学研究,尤其在对抗癌药物的化学研究方面有独到之处。先后在中、美、苏、荷兰等国化学杂志上发表70余篇论文。撰写出版的着述有《维生素——乙研究》《抗疟药物的研究》等。

胡思得(1936.3-)

宁波市人,1954年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高中部。核物理学家。195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同年9月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后改为第九研究院)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副院长等职。1994年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在物态方程、内爆动力学和核武器物理设计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曾担任多个核武器型号的理论设计负责人,攻克一些重要关键技术,提出核试验中新的物理诊断项目。参与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和组织领导核试验的实施,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85年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和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主要着作有担任主编的《原子弹设计理论》等。

戴传曾(1921.12-1990.11)

宁波市人,1938年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高中部。1942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7年至1951年以全国物理考试第一名成绩赴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52年回国后在北京近代物理所(后改名为原子能研究所)工作,历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所长、所长、名誉院长。他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反应堆物理学家、反应堆工程和核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中伟(1929-2004.3)

宁波市人,1948年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高中部。1963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爆出一则令人兴奋的喜讯:骨科医师陈中伟成功地为一例全截病人进行了断手再植手术,填补了国内外医学史上的空白。陈中伟也由此被国际上誉为“再植之父”。

此后,陈中伟又获得了一系列成功:1965年,创用断肢再植技术治疗上肢低度恶性肿瘤成功;973年,创用大块肌肉移植治疗屈肢缺血性挛缩成功;1978年,创用腓骨移植治疗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成功;1980年,首创腓骨皮瓣移植术……。另外,他主编了《断肢再植》、《创伤骨科与断肢再植》、《显微外科》等着作,并与有关单位合作,试制成国产无创伤针线、双人双目手术显微镜等。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上海医科大学骨科教授、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骨科主任、中国神经伤残康复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外科学会会员、国际显微重建外科学会执行委员。

鲍文奎(1916.5-1995.9)

宁波市人,1935年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高中部,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1939年毕业于中国大学农学院农学系,同年到四川农科所工作。1047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遗传专业学习。同年秋回国。先后在四川大学农学院、华西大学理学院担任讲师。1950年至1956年任四川省农科所副总农艺师、研究员。1956年至1971年任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此间还兼任北京农大遗传学教授。1971年至1978年随所下放到北京市农科院,后回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任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还任中国遗传学会理事、国际小黑麦协会副主席。

40多年来,潜心研究禾谷类多倍体遗传育种。长期坚持异源八倍小黑麦育种研究,基本解决了国外难以解决的八倍体小黑麦的结中宣部率和饱满度问题。通过运用不同类型的桥梁品种的可杂交基因的方法,首批人工合成兼有小麦丰产性、黑麦抗逆性、蛋白质含量高、发酵品质好的异源八倍小黑麦这一重大成果,被认为是世界未来小麦新类型。为了小黑麦品种能迅速推广,多次到贵州、甘肃、宁夏、四川等省高寒山区进行品种鉴定、指导试验,育成的第一批八倍体小黑麦良种,在甸国西南、西北等丘陵山区推广达40多万亩,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批推广应用八倍体小黑麦的国家。近年来八倍体小黑麦在早熟性、饱满度和降低植株高度方面有明显的进展。

他主持的水稻同源四倍体育种研究,初步解决了结实率问题,小区产量接近推广良种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他对全国杂交水稻、香稻、无籽西瓜、多倍体花卉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撰写发表《禾谷类作物的同源多倍体和双二倍体》、《遗传学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小麦的演化与物种的人工合成》、《中国的八倍体小黑麦》等50余篇学术论文。主编的《八倍体小黑麦育种与栽培》,在贵州省获科技图书一等奖。由于成绩卓着,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是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北京市人大代表。

陈肇元陈肇元(1931.10-)

宁波市人,1949年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高中部。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并留校任教。现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防护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土建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职。聘为宁波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长期从事结构工程、地下工程、防护工程等领域的数学与科学研究工作。曾在结构物受爆炸荷载作用、结构物的塌毁过程与灾害预测、防护工程设计方法、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的性能与设计等领域,有过系统的研究并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果。为此曾获“北京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被国防科工委授予荣誉奖章。

曾发表论文一批。撰写出版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在冲击荷载下的性能》、《地下防护结构》和《高强混凝土及其应用》等专着数部。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