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舍我

成舍我

中國著名報人、教育家
成舍我(1898年8月28日-1991年4月1日),中國著名報人、教育家,在中國新聞史上享有很高聲望與影響。他原名希箕,舍我為其筆名,從事新聞業近77年。一生參與創辦媒體、刊物近20家,直接創辦12家,成為中國新聞史上創辦現代“報業托拉斯”第一人,也是以個人力量創辦新聞教育機構最多、影響重大的新聞教育家。[1]
    中文名:成舍我 外文名: 别名:成平、成勳 籍貫:湖南湘鄉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江蘇南京 性别:男 出生日期:1898年8月28日 逝世日期:1991年4月1日 職業:文學 新聞工作者 畢業院校:安徽省安慶第四公學,北京大學 主要成就:創辦世新大學 代表作品:先後創辦《世界晚報》(北京),《民生報》(南京),《立報》(上海),《香港立報》等 重要事件:創辦《世界晚報》、《世界日報》

人物經曆

成舍我青年時代就學于安徽省安慶第四公學,課餘為當地《長江報》等報刊寫。

1915年到奉天(今沈陽),在《健報》任校對、編輯。

1916年入上海《民國日報》(上海),任要聞及副刊編輯。

1917年發起籌辦上海記者俱樂部,并參加柳亞子、陳去病等主持的進步文學團體南社,任《太平洋》雜志助理編輯。

1918年曾在北京大學中文系當旁聽生,課餘在《益世報》北京版任主筆、采訪主任、總編輯,并試辦小型報紙《真報》。

1924年在北京創辦《世界晚報》,以消息迅速受到歡迎。1925年增出《世界日報》、《世界》畫報,并在北京創辦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為三報培養初級人才。1926年曾被奉系軍閥逮捕。

1927年在南京創辦《民生報》。1934年《民生報》被國民黨當局查封,一度被拘。

1935年到上海創辦小型日報《立報》。抗日戰争爆發後,被國民黨當局聘為國民參政員。1942年在桂林恢複世界新聞專科學校。

1945年在重慶出版《世界日報》。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北平(今北京),複刊《立報》和《世界日報》。1947年當選國民黨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

1949年移居香港。1952年去台灣,在台北各大學任教。1956年後,主要從事新聞教育工作,在台北創辦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任該校校長及世界書局董事長。1988年台灣當局解除報禁後,申請在台北創辦《台灣立報》。

1991年,舍我先生因病過世,享年94歲。

人物成就

辦報

《世界日報》除揭載國内外要聞外,還設有經濟界、教育界、婦女界等專欄。副刊《明珠》發表張恨水長篇小說《金粉世家》,連載2196次,曆時七年,成為風靡一時的小說。日報版面擴大後,增出“世界日報副刊”,由劉半農主編,約請許多學者名家撰稿。如魯迅的雜文《馬上日記》、《馬上日記之二》,張聞天的小說《周先生》,許欽文的小說《我的父親和蘭花》,沈尹默的舊體詩《雜感七首》等,都使副刊增色不少。《世界日報》創刊半年後,即1925年10月1日,将原先第五版的畫報版,改出單張畫報,即《世界畫報》。至此,成舍我成了在我國報業史上第一個獨立辦三個報的報人。

人才培養

除了辦報之外,舍我先生亦重視新聞人才的培育,在先後在北平、桂林創辦新聞專科學校,1955年在台北創辦世界新聞職業學校,1991年改制為世新大學。

人物評價

成舍我先生辦報與興學的過程講求“立場堅定,态度公正”、“德智兼修,手腦并用”。

民國41年先生舉家遷台,因當時報禁關系未能如願辦報。故于民國45年在台北木栅溝子口創辦“世界新聞職業學校”仍以“德智兼修,手腦并用”為校訓。先生一生為“新聞自由”與“人權保障”而奮鬥,民國44年擔任立法委員期間為前國大代表龔德柏蒙冤失蹤五年,有關當局“不審、不判、不殺、不放”在立法院提出質詢,并質問“新辦報紙雜志何以不許登記?”,

挑戰執政當局的“戒嚴”、“報禁”措施。義正辭嚴,擲地有聲,在當時台灣,尤有空谷足音之感!

舍我先生将其一生奉獻給了中國新聞事業與新聞教育,以終身記者自許。直至晚年病中口不能言,仍以筆書寫“我要說話”四字,恰是舍我先生畢生事業寫照。

紀念

世新大學于2006年10月15日創校五十周年紀念日成立舍我紀念館,舍我紀念館設立之宗旨,在于紀念世新大學成創辦人舍我先生在辦報、興學與問政三方面的努力與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